诺贝尔经济学奖

该条目对应的页面分类是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The Nobel Economics Prize)

官方网站网址:http://www.nobelprize.org/

  诺贝尔经济学奖(The Nobel Economics Prize),全称是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通常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不属于诺贝尔遗嘱中所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而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其评选标准与其它奖项是相同的,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1969年(该银行的300周年庆典)第一次颁奖,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丁伯根共同获得。

目录

  • 1 诺贝尔经济学奖历年得主
    • 1.1 1960s
    • 1.2 1970s
    • 1.3 1980s
    • 1.4 1990s
    • 1.5 2000s
    • 1.6 2010s
  • 2 参考文献

诺贝尔经济学奖历年得主

1960s

1969年

  他们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前者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后者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

1970s

1970年

  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

1971年

  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2年

  他们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福利理论

1973年

  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运用。

1974年

  他们深入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济波动,并深入分析了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互相依赖。

1975年

  前者在1939年创立了享誉全球的线形规划要点,后者将数理统计学成功运用于经济计量学。他们对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做出了贡献。

1976年

  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

1977年

  对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资本流动作了开创性研究。

1978年

  对于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研究,这一有关决策程序的基本理论被公认为关于公司企业实际决策的创见解。

1979年

  在发展经济学方面颇有建树,提出了二元经济模型进出口交换比价模型

  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

1980s

1980年

  以经济学说为基础,根据现实经济中实有数据所作的经验性估计,建立起经济体制数学模型

1981年

  阐述和发展了凯恩斯的系列理论及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宏观模型。在金融市场及相关的支出决定、就业产品价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2年

  在工业结构、市场的作用和公共经济法规的作用与影响方面,做出了创造性重大贡献。

1983年

  概括了帕累托最优理论,创立了相关商品的经济与社会均衡的存在定理。

1984年

  国民经济统计之父,在国民帐户体系的发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贡献,极大地改进了经济实证分析的基础。

1985年

  第一个提出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设。这一假设在研究家庭和企业储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986年

  将政治决策的分析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使经济分析扩大和应用到社会—政治法规的选择。

1987年

  对经济增长理论做出贡献。提出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依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

1988年

  他在市场理论及资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对一般均衡理论重新做了系统阐述。

1989年

  建立了现代经济计量学的基础性指导原则。

1990s

1990年

  他们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1991年

  揭示并澄清了经济制度结构和函数中交易费用和产权的重要性。

1992年

  将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扩展到对于人类行为的分析上,包括非市场经济行为。

1993年

  前者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后者用经济史的新理论及数理工具重新诠释了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

1994年

  这三位数学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德贡献,对博弈论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1995年

  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1996年

  前者在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激励理论。 后者在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博弈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7年

  前者对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所依赖的假设条件做了进一步减弱,在许多方面对其做了推广。后者给出了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该法则已成为金融机构涉及金融新产品的思想方法。

1998年

  对福利经济学几个重大问题做出了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

1999年

  他对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财政政策以及最适宜的货币流通区域所做的分析使他获得这一殊荣。

2000s

2000年

  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他们发展了广泛应用于个体和家庭行为实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2001年

  为不对称信息市场的一般理论奠定了基石。他们的理论迅速得到了应用,从传统的农业市场到现代的金融市场。他们的贡献来自于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部分。

2002年

  传统上,经济学研究主要建立在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并能作出理性决策的假设基础之上。长期以来,经济学被普遍视为是一种依赖于实际观察的经验科学,或者是建立在演绎、推理方法基础之上的思辩性哲学,而不是在可控实验室中进行检测的实验性科学。然而,现在经济学研究越来越重视修正和测试基础经济理论的前提假设,并越来越依赖于在实验室里而不是从实地获得的数据。这种研究源于两个截然不同但目前正在相互融合的领域:一个是用认知心理学分析方法研究人类的判断和决策行为的领域;另一个是通过实验室实验来测试或检验根据经济学理论作出预测的未知或不确定性领域。卡纳曼和史密斯正是这两个研究领域的先驱。卡纳曼因卓有成效地把心理学分析方法与经济学研究融合在一起,而为创立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其主要研究成果是,他发现了人类决策的不确定性,即发现人类决策常常与根据标准经济理论假设所作出的预测大相径庭。他与已故的阿莫斯·特维尔斯基合作,提出了一种能够更好地说明人类行为的期望理论

2003年

  他们分别用“随着时间变化的易变性”和“共同趋势”两种新方法分析经济时间序列,从而给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研究人员在进行估量关系、作出预测以及检验经济学理论中的假设时,往往以时间序列,即以按时间排列的观察周期的形式来使用数据。这种时间序列显示了国内生产总值、价格、利率股票价格等的演变。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两位获奖者发明了新的统计方法来处理许多经济时间序列中两个关键属性:随时间变化的易变性和非稳定性。在金融市场上,随着时间的随机波动,即易变性,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股票和各类有价证券的价值取决于易变性的风险。波动可以随着时间发生很大变化:一个波动很大的动荡期后总是一个波动很小的平静期。恩格尔所发明的“自动递减条件下的异方差性”(ARCH)理论能精确地获取很多时间序列的特征,并对能把随时间变化的易变性进行统计模型化的方法进行了发展。现在,他的ARCH模型已经不仅是研究人员不可缺少的工具,金融市场上的分析家也用它来进行资产定价和证券投资风险评估。 大部分整体经济时间序列都有一个随机趋势,一次暂时的失调会产生长期持续的影响。这些时间序列被叫做“非稳定的”序列。格兰杰论证出,当用于稳定时间序列的统计方法运用于非稳定的数据分析时,人们很容易做出安全错误的判断。他的重大发现是,把两个以上非稳定的时间序列进行特殊组合后可能呈现稳定性。格兰杰把这种现象叫作“共和体”。他这一方法在对诸如储蓄和消费的关系、汇率和物价的关系以及短期和长期利率的关系等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中有着意义非凡的作用。

2004年

  他们一是通过对宏观经济政策运用中“时间连贯性难题”的分析研究,为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实际有效运用提供了思路;二是在对商业周期的研究中,通过对引起商业周期波动的各种因素和各因素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使人们对于这一现象的认识更加深入。

2005年
2006年

  菲尔普斯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宏观经济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就业、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储蓄、公债税收代际公平、价格、工资、微观主体行为、资本形成、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他最有成就的领域——经济增长问题,被誉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缔造者”和“影响经济学进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菲尔普斯教授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经济增长理论。他继罗伯特·索洛之后,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最优化路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增长黄金律”,从而正式确立了经济增长理论。

2007年

  在现代经济学最为基础的领域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包括公共选择理论博弈论激励理论信息理论以及机制设计。被誉当今国际经济学最受尊敬的经济学大师。

  其博士课题为“一种合作博弈理论(A Theory of Cooperative Games)”,对博弈论有深入的研究。著有《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Game Theory: Analysis of Conflict)及《经济决策的概率模型》(Probability Models for Economic Decisions)。

  开始时兴趣主要是计量经济学,对动态计量模型的识别问题作出了奠基性的工作。1947年首先提出并定义了宏观经济学中的理性预期概念。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机制和机构设计以及数理经济学。最重要的研究工作是开创了经济机制设计理论。他曾于1990年由于“对现代分散分配机制的先锋性研究”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

2008年

  保罗·克鲁格曼自由经济学派的新生代,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贸易模式区域经济活动

2009年

  奥利弗·威廉姆森被誉为重新发现“高斯定理(又译科斯定理)”的人,至少是由于他的宣传功劳,才使高斯的交易费用学说成为现代经济学中异军突起的一派,并汇聚了包括组织理论、法学、经济学在内的大量学科交叉和学术创新,逐步发展成当代经济学的一个新的分支。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奥利弗·E·威廉姆森,以表彰“他对经济治理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司的经济治理边界的分析”。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中文名为欧玲,埃莉诺·奥斯特罗姆1933年出生于美国,现供职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政治经济学家、行政学家和政策分析学家。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获颁200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她对经济治理的分析,尤其是对普通人经济治理活动的研究”。

2010s

2010年

  “市场大部分交易都是为贸易而进行的,当然会出现一些贸易摩擦,买者很难得到想要买的买品,而卖者很难找到消费者。” 彼特-戴蒙德等人所开发的理论是解释了市场上这种冲突。他的理论是远远可以适用于劳动力市场之外其它领域,可以用于整个房地产市场在经济学以及家庭经济学等等。

  戴尔·莫滕森其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劳动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经济理论。

  “市场大部分交易都是为贸易而进行的,当然会出现一些贸易摩擦,买者很难得到想要买的买品,而卖者很难找到消费者。” 彼特-戴蒙德等人所开发的理论是解释了市场上这种冲突,他们的理论是基于微观经济学理论的,也就是市场合理产出。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参考文献

阅读数: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