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经济模型(Dual Sector model)也称作“两部门模型”(Dual Sector model)是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的发展经济学模型。
目录
|
“二元经济”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是传统部门,二是现代部门。
自给自足的农业及简单的、零星的商业、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很低,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零甚至小于零,非熟练劳动的工资极低,在该部门存在大量的隐蔽性失业,但容纳着发展中国家的绝大部分劳动力。
技术较先进的工矿业、建筑业、近代商业、服务业、容纳的就业劳动力较少,劳动生产率较高,工资水平较高,在传统部门的工资之上。
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的传统部门的人均收入水平决定了现代部门工资的下限,现代部门从传统部门大量吸收劳动力,而其工资水平基本保持不变。这是该模型的理论核心。 现代部门的利润来自劳动产出大于工资总量的部分,并不断把利润转化为资本扩大再生产,直至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被全部吸收。于是,现代部门大大扩张,传统部门只有在剩余劳动被吸收完毕后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传统部门的就业者的收入才能改善。
由于一国经济由城市非农业、乡村非农业和乡村农业三部分组成,因此对这三部分的不同组合就形成了对二元经济结构的不同分析架构。从国民经济宏观角度来看,人们通常是从农业与非农业的角度来形成二元经济结构的分析架构:其中一元为乡村农业(以下称农业部门),另一元为由城市非农业和乡村非农业共同组成的非农业(以下称非农业部门);也可以说,按照三次产业的划分,通常人们是将第一产业归为一元,而将第二、三产业合并后归为另一元,从而形成二元经济结构的分析架构。
1、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测度指标及其涵义
二元经济结构的测度指标主要有三个: 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和二元反差指数。
1)比较劳动生产率是一个部门的产值(或收入)比重同劳动力比重的比率,它反映1%的劳动力在该部门创造的产值(或收入)比重。一个部门的产值(或收入)相对比重越高,劳动力相对比重越低,比较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二元经济中两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别越大,二元性就越大。
2)二元对比系数是二元经济中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由于比较劳动生产率恰当地反映了一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使用状况,所以将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进行对比,就能很好地反映经济的二元性程度。显然,二元对比系数越小,就表明两部门的差别越大,即二元性越大。
3)二元反差指数是两部门产值(或收入)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差的绝对数的平均值。如果二元反差指数越小,则二元经济结构就越不明显。
2、二元经济结构主要测度指标的数学计算公式
设G为总产值(或总收入),L为劳动力总数,G1为农业部门产值(或收入),G2为非农业部门产值(或收入),L1为农业部门劳动力数,L2为非农业部门劳动力数。又设B1为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B2为非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R1为二元对比系数;R2为二元反差指数。很显然G1 + G2 = G,L1 + L2 = L。则,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数学计算公式:
2)二元对比系数的数学计算公式:
3)二元反差指数的数学计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