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结构(Transport Structure)
目录
|
运输结构是指运输部门内外部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和环节的有机比例和构成,大体上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
宏观层次的运输结构是从国民经济整体考察运输业的运输能力与运输需求的适应程度,以及为了建立适应性运输业而应有的生产要素投入比例和运输业产出比例。中观层次的运输结构是从运输行业内部考察各种运输方式的构成,以及为了实现合理分工协作所需的比例关系,如各种运输方式的线网规模与地区分布、运输能力比例等等。另外还有微观层次的运输结构,是从每种运输方式内部的各个环节考察其构成比例,如运输线路同运载工具的比例,点(站、港、场)与线的能力协调,资金、劳力投入要素的比例,技术装备构成以及运输企业组织结构等等。下面从运量结构和运网结构两个方面对运输结构进行阐述。
运输结构就是综合运输系统中,各种运输方式的地位、布局及相互发展的比例关系。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运输结构
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运量中,各种工农业产品数量的构成情况,以及各种性质的旅客(探亲、旅游、出差等)人数占总客运量的比例。由于科学技术进步,一方面在产业的结构上,第一、二次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其产值和从业人数在发达国家已接近或超过一半;在产品结构上,向短小轻薄化、小批量多品种化和高技术化的方向发展,在客运结构上,生产性出行的比重下降,消费性旅游的比重增长;货运上产品重量趋向轻型,原材料用料下降,集约化产品逐渐增加,导致货运量增长幅度小于GDP的增长幅度;在时间就是金钱的今天,对运输企业的要求越来越注重安全、及时。在客运上,人们从原来讲究经济实惠开始逐步转向追求舒适。以上变化要求我们运输业提高车辆的档次,增加专用车和特种车辆,并增开直达列车等,提高运送速度,并要改变原来吨位单一;缺大少小的局面,增加大吨位车和小吨位车的比例,大力发展零担货物运输,集装箱运输与特种货物运输,提高运输服务质量,以满足社会各阶层的不同需要。
2.区域结构
区域结构系指各种运输方式的营运线路长度,运输工具的数量和客货运输量的区域分布情况。它反映了运输能力空间布局的合理化程度及各区域内运输业与工农业生产的适应程度。在我国,运力大都分布在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运输网络较为密集,运输工具比较先进,班次、航班、航线较多。人们的出行较为方便,货物能够得到及时的运输。在我国的西部地区,则线网密度较小,人们出行较为困难。
3.技术结构
技术结构系指各种运输方式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所拥有的科技水平的构成,如铁路货物运输中的重载技术,旅客运输的电气化、高速化;运输管理的现代化;装卸手段的机械化;船舶的大型化、自动化。技术结构反映了运输装备的技术水平。航空运输中,国际民航组织(ICAO)正着手建立先进的通信、导航、监视(GNS)和空中交通管理系统(ATM)。新系统以加强数据通信为特点,包括有卫星覆盖全球,以及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此外,还有自动监视(ADS)装置,该系统能够监视海洋空域、边远陆地区域和雷达覆盖不到的其它区域。目前,世界各国都比较注重开发公路智能运输系统(ITS)。;该系统具有先进的交通控制和安全预报功能。它具有避免纵向、侧向以及交叉路口碰撞等功能。对于铁路方面的列车运行安全,则发展了自动控制和安全监控系统,目前,国外还引用自动定位系统,测速系统,车载数据库等技术。新技术的应用使铁路安全性大大提高。一些国家的水路运输采用了垦基定位,以及船舶自动操纵与避碰等技术。总之,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得运输更加安全、可靠,快捷。
4.投资结构
投资结构系指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投资比例关系。它反映了投资的重点和投资的方向。目前,国家已经加大了对我国基础设施的投资。最近几年,我国的公路建设发扬较快。这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方面我国公路的里程增长十分迅速,另外一方面我国公路的质量得到提高,高等级公路的比重增长较快。根据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高速公路已经达到2万公里,公路里程居世界第二位。公路、航空运输所完成的运量和周转量增长十分迅速,铁路基本持平,水路运输则呈下降的趋势。
5.运力结构
它反映各种运输方式运输能力的比例关系,通常我们可以用运输的总吨位来表示。我国公路运输的运力增长较快。在交通部“有路大家行车,有河大家行船”的方针、政策鼓励下,我国的公路运输个体运力增长幅度较大,水路运输则呈运力萎缩的状态,航空运力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目前我国的航空运输已经开通了许多国际、国内航线),铁路运力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力口。
经过长期的规划与发展,交通运输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体系。一旦形成体系,则如同一个生物体一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某一部分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则可能波及整个有机体。任何一个系统,都有某种功能,或表现为某种符性,这种特性或功能主要由有机体的结构决定。运输结构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通过分析综合运输体系的功能,特性,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区域内综合运输体系的特点和问题。综合运输体系内部的结构,体系内各个组成部分及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运输结构研究的重点。运输结构的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运输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在工业化初期,原材料和粗加工产品所占的比重比较大,运输中水运和铁路运输在整个运输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工业化时期,精加工产品所占的比重逐渐上升,运输中对运输的质量和时间的要求较高,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所完成的运输周转量逐渐增加。
运输结构的演变有着一定的规律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经济发跟的共同规律。经济决定交通,交通运输应该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向前发展,运输结构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根据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可以预测运输结构演变的趋势,并对具体运输结构及时进行方向及发展途径的调整。
运输结构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极其复杂且相互作用着,我们可以用以下函数形式来表示这种关系:
这里Y代表运输结构,X可表示需求结构,技术结构、人力结构,文化素质等。当其中一个因素如技术结构发生变化,它必然会影响到运输结构的改变。因为根据耗散结构理论,技术的进步会降低某行业提供等量运输、劳务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会引起劳动力,资金等不断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各个行业间流动,各行业净产值也不断地波动。技术进步比较慢的行业会逐步衰退,技术进步快的行业则会得到迅速发展。各种运输方式的竞争主要是各个行业科学技术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的加剧甚至会导致出现—些新的运输方式。并且最终这种剧烈的波动会改变原有的运输结构,打破原有平衡,建立一种新的运输结构。通过涨落达到有序这是耗散结构的一个基本观点。运输网络结构演变的影响翻素具体表现为:
(1)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从骡马大车,挑夫到铁路逗输、汽车运输和航空运输,都是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结果。运输结构比例关系的变化,最终都要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程度。
(2)产业结构和运输需求结构的变动。二次大战以来,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生产结构及其主导产品,按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方向演变。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使运输需求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如货运对象向着短小轻薄、小批量多品种、高附加值、技术含量高的方向发展。客运则向着高速、舒适、安全、方便的方向发展。
(3)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必然影响运输要素的组合与分布。自然条件状况,直接决定着建设项目的难度与费用,是考虑采用何种运输方式最为合理的重要因素。例如:地形地貌对铁路、公路走向的影响,软基地质对路基的影响,气候条件及降水量对地面的影响等。
(4)国家政策。国家通过投资、价格、税收、金融、物资、征地等政策,可以鼓励或限制某种运输方式的发展,以达到调整运输结构的目的。
(5)技术经济性。运输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运输方式所组成的。正如五种运输方式各有其特点和优势一样,各层子系统也有其固定的、内在的技术经济性。这些技术经济特性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运输结构变化的内因。
尽管各种因素推进了运输结构的改变,但改变的结果并不是永恒的,而是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虽然美国的铁路运输的分担率呈下降的趋势,但这也不是固定不变的。目前,欧共体正在酝酿振兴铁路运输业,高速铁路的修建、磁悬浮技术的运用使得铁路恢复了生机。在现代海运技术中,涡轮增压技术和水上喷汽发动机的应用将大大提高船舶的航行速度,促进海上快速货运业的发展。可以说,各种运输方式都在不断采用新的技术,运输结构处于一个不断变化之中,竞争从来没有停止过。
(一)客运结构改变的影响因素
1.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是决定客运结构的首要条件
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决定着人们的收入水平与消费结构,而收入水平与消费结构又决定着人们对各种运输方式的选择偏好与客运结构。旅客位移是一次性消费,当人们生活水平还不太高的时候,人们对运输方式的选择比对衣、食、住更注重经济性,只有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时,人们才注重旅行的舒适性和个性;当整个社会还不太富裕的时候,劳动时间的价值也不太高,人们旅行的时候,并不过分注意旅行的速度,只有当人们的劳动时间有相当高的价值时,人们才更重视旅行速度。如在发达国家,人们对航空运输的需求越来越大。工业发达国家的工业结构高级化带来了很高的国民收入,这促进了发达国家私人小汽车和航空运输业的迅速发展。
2.各种运输方式的速度、服务质量、安全、舒适度
当人们的实际收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确保人们能自由选择各种运输方式时,即各种运输方式的价格水平不成为人们自由选择运输方式的制约因素时,各种运输方式的速度、服务质量、安全、舒适度将成为影响旅客运输结构演变的共同因素。就揭示客运结构演变的根本动因而言,我们认为各种运输方式在运行速度方面的差别是驱动客运结构演变的主要原因。
3.国土面积、地理位置、人口数量
国土面积、地理位置、人口数量及分布情况等对客运结构均有重要影响。国土面积大的国家国内航空运输所占比重比国土面积相对较小的西欧发达国家大得多。而日本作为人口密集的岛国,铁路客运的比重特别高。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同时又是个发展中国家,因此铁路在长途客运方面的优势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其他运输方式难以替代的。
4.运输质量
运输质量,如服务营业时间、班次、灵活性、可达性、方便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直接会影响人们对运输的需求。
5.经济政策和运输政策
国家的经济政策和运输政策可以从几个方面简单来看:一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的人们的流动性比实际计划经济普遍要高;二是能源资源缺乏和注重公共技术的发达国家公共交通所占比重较大。这些运输政策都会影响运输的需求。
(二)货运结构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1.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
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和运输发展的历史分析表明,运输结构的变动正是适应运输需求变化的反映,运输需求结构的变化根源在于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和运输结构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产品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运输的货种结构随之变化,而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不同,其适用对象与优势范围亦不同。因此,随着货种结构的变化,各运输方式的发展速度也相应变化,致使运输结构随着变化。不同的产业结构阶段,社会生产和居民消费对货物运输的要求在数量和质量上是有区别的,货物运输的发展首先是从满足数量的需求开始,然后逐渐适应快速、方便、安全、节约包装等运输要求。总的趋势是运输需求多样化、高质量的需求比重越来越大,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要求有与之相应的运输结构为其服务,以取得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
2.供给因素的变化
运输业的供给是指科技进步为运输工具的革新所提供的技术手段,以及经济实力为运输业的发展所提供的物质基础。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19世纪铁路的出现,水上运输也由帆船发展为轮船。20世纪初以电气化和化学化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得汽车工业和航空工业发展起来。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发生了以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生物技术等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各运输方式借助于技术革命的成果不断改进各自的运输工具,向高速、重载、能耗低的方向发展。各运输方式通过技术革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如逐渐失去垄断地位的铁路通过高速铁路的研制成功,有可能与航空运输、高速公路一争高低,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又促进了交通运输业以组织管理电子计算机化和运输工具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深刻变革。总之,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使五种现代运输方式得以改进提高,而且使得整个交通运输业向着运输方式多样化发展。如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运输方式的供给程度发生了变化,这样货物运输量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较大的变化。
3.国内经济政策的影响
政策因素是根据运输需求的变动而对某种运输方式给予扶持或限制,是调整运输结构的手段。其中投资结构是调整运输结构最直接的手段,运价、信贷和税收是连动的经济杠杆,对运输结构的调整也起着巨大的作用。经济政策的合理与否,也会影响到运输结构的改变与合理化。例如,美国当年为加速铁路建设,政府曾大量赠与所需土地,并采取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减免税收和财政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措施;二次大战前后又由各级政府出资对公路和航空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些都对运输结构的调整产生了重要影响。又如我国对铁路运输价格的调整,直接影响铁路的货物运输量。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地理位置、资源分布和生产布局等也是影响货运结构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