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国家预算管理学是探索预算管理的基本理论,研究国家预算管理工作的一般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它与国家预算学关系密切。
国家预算管理学研究的客观事物就是国家预算管理的理论和技能(包括国家预算本身),它比国家预算研究的范围要广些。它从预算编制、执行的实践过程中,总结提炼出系统性的原理原则和管理方法,这就是国家预算管理学。应当指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只要这个国家有较完备的预算制度,它就会出现对国家预算管理方面的研究。这种研究尽管是为不同的统治阶级服务,具有不同的阶级内容,但都是以集中性财政资金运动及其管理的规律性作为研究对象的。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预算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集中性财政资金(一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价值形式)运动及其管理的规律性。可以具体表述为:社会主义国家预算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以马列主义财政分配理论为指导,对集中性财政资金的计划、筹集、供应、使用、监督及其规律性的研究。这个研究对象包括了理论和技能两个方面,理论方面就是对计划。筹集、供应、使用和监督等实践活动的不断探讨和发展。只有来源于实践系统化了的理论认识才是科学的理论,才是事物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没有经过预算管理工作实践检验证明了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预算管理工作实践活动。再就技能方面讲,就是对预算管理工作中的计划,筹集,供应,使用和监督等实践活动的技术和能力的有效运用。没有预算管理工作的技术和能力的实践活动,就没有检验预算管理工作的理论标准。所以说,预算管理工作的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是辩证统一的,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的。
社会主义国家预算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以社会主义国家预算管理这一特殊矛盾作为其研究客体的。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不同性质社会制度下的国家预算管理学虽然都是以实现国家职能,对集中性财政资金运动及其管理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但它们有着不同的阶级内容。因此,国家预算管理学对预算管理实践的研究,必须密切联系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展开,并不断探索其规律性,以提高学科的理论水平。
国家预算管理学与国家财政学一样,其理论基础都是马列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它们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国家预算是国家为实现其内外职能对一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进行分配的重要工具。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国家预算都要贯彻执行,国家预算管理体现着党和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的任务。为此,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各种预算分配关系,研究与阐明社会主义国家预算的分配规律,不断提高预算管理工作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确立国家预算管理学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理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的理论;处理好农、轻、重关系的理论: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的理论;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理论;建设规模要与国力相适应的理论:勤俭建国、自力更生的理论;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兼顾的理论;综合平衡的理论,等等。这都是国家预算集中性财政资金运动及其管理的理论基础,可概括为社会再生产理论,只有根据这些理论确立起来的研究对象才是正确的研究对象。
应当明确,国家预算管理学和国家财政学研究对象的理论依据虽说是相同的、统一的,但两者的侧重点和范围是不同的,两门学科所涉及的广度、深度和角度都是有区别的。国家预算管理学对财政学中某些基本理论,比如:预算分配结构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对国民收入集中的比重,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国家预算得以巩固的可靠的三道防线等理论,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研究和阐明。两者更为不同的是,国家预算管理学要对实际工作中的实务技能加以应用、研究秆理沦概括等。所以,财政学是财政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国家预算管理学既是理论课,又是实务技能课。两者的明确分工表现在研究财政分配关系这一客观事物统一体的各个不同方面上,表现在它们所研究的各自方面的特殊规律性上。
对象是行动和思维作为目标的事物,这种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任何具体思维都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也都涉及到一些特定的对象。没有特定对象的思维是没有的。所以,作为一门科学或学科都有其思维的特定对象,也就是有其研究的特定对象。社会主义国家预算管理学这一研究对象基本上还处于启蒙阶段,研究它的客观必要性,具体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预算管理学自身的内在要求。一门独立的科学或学科,应当有其独立的理论体系,就是谈它应当是有内在联系的各种具体理论的综合统一体。这个理论综合统一体,对于纯理论或基本理论学科来讲,就是其研究对象的规范:对于既是理沦又是应用学科的国家预算管理学来讲,理论综合统一体则是研究对象的主导和基础部分,而应用技能是其辅助租次要部分。在这个理论,技能兼有的国家预算管理学课程里,其理论的综合统一体,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在此理论基础上指导预算技能的实践,使国家预算管理学奠基于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之上。所以,理论和实践对国家财政预算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种理论和实践不是没有规范,漫无边际的;而是有一定范围的。国家预算管理学这门学科应当在其研究范围内,将预算管理实践上升为理论,并探索出既有理论又重实际的研究对象来。国家预算管理学,所研究的范围,主要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中关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理论。在这个范围内的理论概括就是国家预算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预算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预算管理学自身的内在要求。
第二,国家预算管理学有其特定研究领域。国家预算管理学是理论课又是应用课,有理论的需要又有技能的要求。国家预算与国家财政不是同一概念,两者既有内在联系,又是不尽相同的历史经济范畴,这就决定了国家预算管理学和国家财政学研究的内容是不相同的,从而研究的对象也是有区别的。从理论方面讲,国家预算管理学比国家财政学的研究对象要狭小得多。两者的主要差异表现在国民经济中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上。国家财政学既研究预算内的积累和消费,也研究预算外的积累和消费,但国家预算管理学则主要研究预算内的积累和消费。所以,理论研究上,财政学要强于国家预算管理学。就实务技能方面讲,国家财政学基本上不涉及测算,编制等具体方法,而国家预算管理学则要对预算收支各项指标进行相应的计算和审计工作,既有其相当的具体财务会计性业务,也有其审计性业务等。因此,在实务技能上,国家预算管理学要强于财政学。从现实的认识过程和水平来讲,只有进入我们预算管理工作的实践和认识领域以内的理论和实务,才是国家预算管理学研究的客体。
第三,国家预算管理工作有其特有的客观规律性。规律性的东西,经常表现为在事物发展中反复出现的必然性。国家预算也不例外,它对国民收入的分配一般包括积累和消费两个方面:属于积累方面的主要有基本建设投资,流动资产的积累,文教卫生事业和国防行政等部门扩大固定资产积累、后备基金等四个部分;属于消费方面的则有职工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两部分。这些积累和消费基金都有一定的数量界限,比如,预算再分配的消费基金占整个消费基金的20%,预算再分配的积累基金占整个积累基金的80%;在财政性积累中预算外积累占25%左右,预算内积累占75%左右;在预算内积累中,基本建设投资占70%左右,流动资金和各项事业费支出中用于扩大固定资产部分的占30%左右,后备基金的比例则较小,等等。这似乎巳成为多年来的带有规律性的比例。但实际情况的发展,证明这种比例关系并不等于合理。合理的分配结构是根据社会再生产的实践不断发展变化的。预算分配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国民收入分配中总的积累与消费比例是否合理,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它的运动变化,包括其自身因素的变化和外部因素影响的变化进行持续的探索。寻求其在新形势下具有规律性的比例关系。
同时,预算收支数量的规律性还表现在时间的要求方面,比如一年、半年,一季度等,都有其不同的规律性,也要求我们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新形势下不断探索,以利经济效益的提高和预算收入的不断增长。
第四,国家预算管理工作有必要经常总结自身的成果和经验。基于国家预算管理学自身的内在要求,对其特定领域的理论和技能的研究,不断探求其特有的规律性,都必须对其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进行总结。这是不断改进和提高工作人员业务和技能素质的依据和动力。我们历次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党和国家政治经济任务的需要,确定各该时期的预算管理体制,每调整或改革一次,就使我们的预算管理体制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总之,国家预算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确定其研究范围和内容有其客观必要性,没有研究对象将使学科无所规范而陷于盲目,达不到总的学习目的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