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风险(Risk in Industry Cluster)
目录
|
产业集群风险是指产业集群形成后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各种风险因素相互作用.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各种损失的可能性。
关于集群风险形成的原因,不少学者进行了分析、归纳和分类。该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1890年,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原因在于为了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提供的好处。这种好处包括提供协同创新的环境、共享辅助性服务产品和专业化劳动市场等。随着集群内部企业的快速发展,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集群内部。但是当集群内企业超过一定限度时,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就会上涨,从而制约集群内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集群也会开始衰落。一些学者认为,由于集群发展的刚性,集群内的企业容易形成战略盲点,造成技术锁定。同时,集群本身所固有的生命周期等因素,可能形成整个集群可持续发展的风险。Pouder和St.John(1996)认为,当集群中企业把它们的竞争范围仅仅确定为它们所属的集群,就使得集群产生竞争性盲点。与集群以外的企业相比,它们的竞争优势将逐渐消失,从而使集群内的企业面临风险,走向衰落和没落。
Markusen(1996)在研究集群的成功与风险二者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区域集群越成功,其越倾向于发展成一个封闭的系统,进而逐步丧失获取应变市场变化所需的能力,导致集群败落的潜在风险不断积聚,集群的竞争力不断下降,直至集群的消亡。他还指出,集群会因为其成功因素——不断提高的专业化而逐渐变成一个封闭系统(closed system),最终导致集群根据市场变化而调整的必要的信息可能无法进入集群内的企业并进行传递,致使集群因此僵化、失去活力。Markusen的观点背后隐含着集群风险的本质性成因,即构成集群优势的自身性质,实际上同时也是集群风险的产生根源。另外,学习新技能容易,摆脱旧俗难(Iehniowski and Shaw,1995)。在集群发展过程中,一些企业、政府部门、工会组织可能会竭尽全力维持老产业结构而排斥新技术、新知识、新进入者,阻碍了集群创新和调整所必需的新信息的流人、传播,从而破坏了集群保持活力的“知识基础”,导致集群学习和创新能力下降。
波特分析了集群面临的外部威胁和内部冲击,外部威胁包括技术中断、顾客需求的转移等。集群内部风险危机起源于内部的僵化,进而减少生产力和创造力。如限制性的工会规则或缺乏弹性的法规有可能导致改善生产力步伐减缓;过度合并、相互默契、卡特尔等妨碍竞争的做法会伤害集群企业竞争力提升,等等。
De Vol(2001)指出,促使集群形成的因素也许在支撑集群发展上显得并不重要,而带给集群持续竞争优势的要素也许最终成为导致集群衰败的风险因素。
奥地利区域经济学家Tichy.G(1997)在佛农“产品生命周期”基础上提出区域产品周期理论。他据此论述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构性风险(StructuralRisk卜一一个区域过于依赖一个产业集群的长期后果是:当产品一旦到达其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并且产品的竞争优势开始衰减的时候,随着大量企业的退出而极少企业的进入,集群开始收缩;与此同时,集群网络变小,信息流量锐减。当缩小的区域集群已不足以激励创新时,该区域也就最终衰落成没有任何内在潜能去重新获取竞争优势的老工业区。
Fritz(1998)等人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结构性风险,认为生产制造的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集群不能随着这种变化快速做出相应的调整,以致原有的产业或者产品簇的永久性衰退将导致整个区域集群的衰落。结构性风险被认为是集群经济走向衰退的根本性风险。
周期性风险也就是集群外部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集群发展产生的风险,是集群走向衰退的诱发性因素。区域、国家甚至是全球性的经济波动,使相关区域集群的发展受到影响,面临风险甚至走向衰退。波特分别使用新英格兰在高尔夫球设施失去了原有的市场份额、美国的能源公司因为没有压力去提高和洞察消费者需求而丧失与欧洲、日本竞争对手的竞争基础的案例说明:技术中断可能是最显著的外部威胁,它将会使许多优势同时消失;消费者需求的转变也构成集群走向衰退的原因。丹麦学者Bent Dalum等(20o2)还以北欧的无线通讯工具集群为例研究了技术生命周期如何使得区域集群发展面临崩溃危险的境况。他们认为技术的重大变革为产业集群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或是导致新产业群的产生,但新技术的出现和技术锁定等因素也会导致原有产业群的衰退,甚至崩溃。
蔡宁等(2003)研究了产业集群的网络性风险,认为集群的竞争力与其内部网络具有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的网络在最初阶段是力量的源泉。但由于环境动荡可能成为集群僵化、失去弹性的源泉,继而集群中的企业与非集群中的竞争对手相比,对外界动荡的反应能力变得缓慢。吴晓波等(2003)借鉴植物学术语把产业集群的内生性风险称为“自稔性”风险,产业集群的“自稔性风险”是指集群借以产生优势的自身特性,同时也是削弱集群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最终导致集群走向衰退的根本性风险。
总的看来,对产业集群风险的研究主要是从产业集群风险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研究,缺乏对集群风险的生成过程、扩散途径及传导效应,显得预防、化解和规避产业集群风险的相关措施和建议缺乏依据。
分析产业集群的具体形成过程和途径,首先要探索导致产业集群风险的具体来源即风险的诱因。风险来源具体可以分为内生性风险与外生性风险。内生性风险是指由产业集群内部力量所累积的风险,是走向衰败的内部原因。蔡宁等(2003)研究了产业集群的网络性风险,他们认为集群中企业间的网络关系是产业集群的本质特征,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与其内部网络具有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的网络在最初阶段是力量的源泉。但由于环境动荡可能成为集群僵化、失去弹性的源泉,继而集群中的企业与非集群中的竞争对手相比对外界动荡的反应能力变得缓慢。吴晓波等(2003)借鉴植物学术语把产业集群的内生性风险称为(自稔性)风险,(自稔性)是指植物的自花结实性,产业集群的(自稔性)风险是指集群借以产生优势的自身特性,同时也是削弱集群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最终导致集群走向衰退的根本性风险。内生性风险还有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内部能力不足、技术断层等。内生性风险是产业集群走向衰退的根本性风险,外生性风险则是集群走向衰退的诱发性因素。比如产业政策的变化、消费偏好转移、产业政策法规、资源缺乏、不连续技术等。
由于内外不利因素导致产业集群出现风险,这些可能会导致集群内个别企业或机构(也可能整个集群)出现风险,具体有结构性、周期性和网络性风险等i种主要风险形态,而它们之间存在着关联性—— 相互增强机制。周期性风险可能发生在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任一阶段,同时导致所有部门产量下降,因此加速衰退效应。因此周期性风险会发生在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任何阶段,破坏产业集群内网络关系,诱发网络性风险,而且加速衰退阶段产业集群的死亡,使得结构性风险增强,而对于过分依赖于个别主导集群的区域来说,产业集群的衰败可能使得整个区域经济陷入长期萧条和不景气,诱发周期性风险。网络性风险则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结构性风险紧密相关。在产业集群诞生阶段和成长阶段网络成长的自增强机制促进产业集群规模快速扩张,但一旦进入衰退期或遭遇经济衰退,大量企业退出,网络规模变小,产业集群内创新和复苏的内源力不足,同时可能诱发网络性风险,比如资金周转不灵、一些企业的亏损、倒闭可能引发信用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本地企业间恶性价格竞争发生可能性加大,导致整个产业集群陷入恶性循环。而网络性风险形成变量如“搭便车行为”、机会主义、类同氛围等可能不利于处于衰落中产业集群的复苏和调整,加剧产业集群的死亡,对结构性风险有加强效应。
这三种风险相互增强机制会导致风险的加大,如果不采取措施,风险化解或消除不了,就会由群体性风险发生风险突变最终导致整个集群或相关集群的衰败、解体或发生迁移。具体形成过程和机理见图1。
从产业集群风险的形成机理可以看出,要对风险加以防范和规避,必须采取全过程的控制手段。对这些风险,可以通过建立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系统进行规避和化解,应重点采用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的方法以防微杜渐,尽量控制风险的发生或者是把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避免风险的扩大。当风险蔓延扩大时,应进行事后控制,尽量减少损失和对区域经济的危害。
1.事前控制
产业集群风险的事前控制是关键,就是要在产业集群内实行一系列的能够促使其健康发展的措施,尽量避免风险的出现和发生。具体做法很多,首先要注重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保持集群的持续的动态能力;其次,构建区域内投资组合化,避免集中对单一产业或单一产品的投资。区域经济越是被某一个或几个集群所主导,这几个集群的关联性越强,则区域投资组合的风险就越大,集群就越是容易受到外界环境波动的影响。要保证集群的健康发展和区域经济的稳定,就必须采取区域投资组合的战略,将投资力量尽可能地分散以规避风险,而不能把区域所有资源集中于发展一种产业(或产品)、一种技能。还有,要加强集群内部的约束机制,避劣币驱逐良币等内生性风险的形成,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再者,保持集群的对外开放性,不断同外部进行信息和能力交换。为了规避集群封闭自守风险,要求集群内部企业加强与集群外部的联系,多与集群外部企业合作,增强对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的了解。吸引国际领先的高新技术公司,同时注意培育开放合作、鼓励创新、不怕失败的集群文化,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封闭自守风险。引入高质量外资,能够加强全球化的技术经济联系,为集群带来高水平的技术与管理,也可随时获得国际同行业最新消息。从而有利于集群迅速适应当今世界变幻莫测的技术市场环境。在与外部企业面对面的竞合中,集群内企业为了应对激烈的“背对背”竞争,都会积极地吸收先进的技术、设计理念、管理思想等,从而化解封闭自守风险,增强集群的自我修复功能,提高产业集群的应对能力。
2.事中控制
产业集群风险的事中控制是指对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进行监测、控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尽量把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对产业集群风险的事中控制主要是建立产业集群风险预警系统。其基本构成如下:
(1)产业集群安全预警监测系统。
产业集群安全预警活动的前提是确定可能出现产业集群危机。其任务有两个:一是对产业集群内企业活动的过程进行监测,对监测对象同其他活动环节的关系状态进行监视;二是对大量的监测信息进行处理(收集、分类、整理、转化、标准化等),建立信息档案,进行同历史和集群外企业的比较。
(2)确认预警对象的指标和原则。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调查,找到影响产业集群安全性的各种因素,然后对这些因素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分层次的因素集合,从而建立起产业集群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可分为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两方面。客观指标可通过调查而直接获得,主观指标则可通过具有高度一致性的专家评判来获得。
(3)确定临界区域。
临界区域是确定产业集群安全级别的值域。每个级别对应于一个相应的值域。确定了产业集群安全级别的临界值域才能据此确定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安全状况。
(4)识别、诊断和评价。
通过对监测到的信息的分析,可确立产业集群中已经存在的风险和可能发生的危机趋势。识别的任务就是要选择出“适宜”的预警指标来判断企业在哪个环节上已经或即将发生危机;诊断是对已经被识别到的各种风险和危机现象进行成因、过程分析和发展趋势预测;评价是对已被确认的主要危机和风险进行损失评价,以明确产业集群在这些风险和危机冲击下会继续遭受什么样的打击。(5)输出产业集群安全值。综合分析处理各个环节的安全数字信息,得出产业集群总体安全状况,据此制定产业集群内企业安全状况报告,上报给当地政府或企业决策者。
3.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虽然是我们不倡导的风险控制办法,但对于已经产生的风险,应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的灵敏反应机制,并采取有力措施逐一化解,或进行收缩合并,或进行产业转型,或进行产业区域转移等措施把损失尽量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