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指标(objective indicator)
目录
|
客观指标是指反映客观社会现象的指标,如人均居住面积义务教育普及率等。
它是对社会现象的客观反映,一般都通过统计指标表现出来。一般来说,在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时,大多使用客观指标,如某地区的人均收入、家庭平均人口数等。
客观指标又可分两类,一类是生产指标,如一定时间内的产量;另一类为人事指标,如工伤事故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
客观最大的缺点是缺乏信度(即工作绩效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有研究表明,工作者自身的客观绩效指标在不同时间的差异大于工作者之间的差异,比如说事故率,当工人刚开始操作引进的设备时,事故率会较高,而过段时间后由于经验的积累使事故率大大降低,这样如果拿设备刚引进时的事故率作为绩效指标,会低估工人的绩效。另外,客观指标易受组织环境特性的影响,如汽车配件生产线上某个工人的产量是由整条生产线的运行速度来决定的,这样的指标也就无法区分生产线上不同工人的工作绩效。事实上,许多客观指标常常是由工作者本人所无法控制的环境因素决定的,因为客观测量的重点不在于行为,而在于行为的结果。更为重要的事实是,在许多工作中,根本就没有良好的客观绩效指标,所以,尽管从表面上看,客观的绩效测量是很有吸引力的,但在理论和实际上的限制常使之不适用。
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是同一社会发展的不同表现,主观、客观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具体测量时不能只注重客观指标而忽视主观指标。如要评价一个地区的社会治安状况,一方面可以通过犯罪率等客观指标来表现,另一方面还需要用人们对于治安环境的态度的主观指标予以测量,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