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管理伦理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各种伦理关系以及协调处理这些关系的伦理道德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其本质在于将管理伦理的作用与管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管理伦理这种管理活动的深层精神动力来推动管理合乎伦理地发展。
管理伦理不仅具有社会价值、生态价值、道德价值,而且具有经济价值,主要表现为:
1.管理伦理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既要充分利用这一点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又要采取很多措施来防止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不相符可能引发的各种问题。根据委托——代理理论,企业可看作由一系列的委托代理关系构成的组织。所有者是委托人,经营者是代理人,同时,上级领导是委托人,下级员工是代理人。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激励不相容?穴利益不一致?雪、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备,委托代理关系会产生代理问题并引起由此而增加的代理成本。代理成本就是委托人采取很多管理措施来监控和限制代理人的活动而产生的管理成本。企业通过加强管理伦理建设工作,建立共同的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增强相互信任,可大大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
2.管理伦理可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变成了当前的“买方市场”,产品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除了提高产品质量和搞好售后服务外,还要注重树立企业良好的企业伦理形象。这是由于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做购买决策的时候,不仅考虑物质需求的满足,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精神文化和伦理方面的因素。美国学者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在生存和安全等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的人们更倾向于追求爱与归属、自尊以及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在基本的物质生活有保障后,人们更乐于接受具有社会责任感、重视消费者权益的企业的产品。当人们知道某家企业的不道德行为之后,一方面可能因对该企业产品质量及各项承诺产生疑问而拒绝购买,一方面还可能因自我道德要求而不愿购买该企业的产品以免成为不道德行为的帮凶。
3.管理伦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以人为本”,伦理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企业对伦理规范的重视和是否按伦理规范行事对员工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根据心理契约理论,员工在与企业确定正式的劳动合同之外,还会形成自己的心理契约。员工的心理契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正式合同中的条款外,企业的各种行为都是影响员工心理契约的重要因素。如果员工感觉到企业讲究社会公德,公平地对待员工,尊重员工的人格和权利,对员工负责,员工就容易形成关系型的心理契约。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归属感和忠诚感将大大增强。员工会感觉“有责任”回报企业,自发地努力工作。在关系型心理契约下,员工将更重视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更愿意与企业长期共同发展,不过分看重短期物质利益。
4.管理伦理是推动企业管理发展的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管理伦理属于社会意识,它对企业管理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管理伦理道德的作用,必然推动管理实践的发展,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这是因为:首先,进步的伦理道德能够为管理的变革做舆论准备,论证管理改革的合理性、科学性,批判腐朽落后的伦理道德观念,从思想理论上阐明改革的重要意义,澄清人们的模糊认识,在同错误伦理道德观念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提高管理实践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活动的空前活跃,市场需求的千变万化,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管理者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从管理理念到管理方法都必须不断创新,更需要进步的伦理道德作为指导,予以保证。其次,伦理道德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作为制定政策法规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管理法规的制定,由于不同的道德观念,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看法截然不同,会制定出完全不同的管理法规。
5.管理伦理能够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任何企业都是在一定环境中从事活动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管理伦理对企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正确的管理伦理的指导下,能够建立一个竞争有度、互助合作、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使个人的生活、工作、事业、理想等和整个组织统一起来。任何企业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为了使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相一致,管理者往往使企业内部的管理伦理和社会的伦理相适应,使企业内部和外部建立一致的伦理关系而保持和社会的协调,这样,就有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当企业的管理伦理与社会伦理相一致时,也有利于企业塑造自己良好的社会形象。因为企业的行为符合社会伦理的要求,也一定符合管理伦理的要求。比如,符合企业管理伦理的“善”的行为,也是社会伦理所认同和倡导的“善”的行为,这种“善”的行为越多,对社会的感召力越大,美好的形象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树立起来,将大大有利于企业的兴盛发展。因此,良好的管理伦理是促成个人、企业、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强有力的纽带和桥梁。
近年来,美国和日本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出现了一个新趋势,即无论理论界还是企业界都开始高度重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伦理问题研究与实践,并逐步形成一个新学科——企业伦理学;同时,伦理向企业活动广泛而全面的渗透也逐渐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一个新的趋势。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学经历了传统管理、科学管理和科学管理与行为科学相融合的现代管理阶段,目前已经发展到了管理伦理阶段。H·艾伦·雷蒙德博士在其《第三次浪潮中的经营管理》一书中指出,第三次浪潮型企业是未来企业成功发展的必由之路,有机式管理取代公式化管理成为第三次浪潮型企业的基本模式。而有机管理除了关心产品、组织外,特别关心伦理。因此,第三次浪潮型公司实质上就是伦理型公司。美国学者爱德华·福瑞曼和丹尼尔·R·吉尔伯特在《公司战略与公司伦理》中指出了当代管理学革命的两个前沿:第一,组织是由人组成的,而且有着复杂的价值网络。因此,管理者应采用价值管理和文化管理。第二,组织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生活在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中。他们认为,寻求卓越实际上就是寻求伦理,经营伦理一体化是正在发生的管理科学革命的关键所在,伦理经营是管理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企业要想真正做到伦理管理,就必须在各种管理活动中充分考虑各种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对利益相关者负起道德责任。企业道德责任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及其他活动中所应该承担的对员工、客户、社会和环境保护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企业无论是作为人格化的社会经济组织还是作为由许多个人因共同利益有意识组合而成的群体主体,总体上都是人的有意识活动的产物,也必然结成诸种社会关系并在协调和解决这些社会关系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生存发展。因此,企业在创造自己社会关系的同时也受到这些社会关系的制约。每一种社会关系及其主体都有特定的利益和伦理要求,这就决定了企业在自己的生存发展中必然承担着特定的道德责任。
伦理管理要求企业正确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具体来说要做到:
(1)就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来说,企业应该尊重员工、爱护员工,视员工为企业的生命,努力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企业应当本着公正合理的原则,为员工提供平等的上岗就业、工资分配和接受教育、职位升迁的机会;企业应本着民主平等的原则,为员工创造自我管理企业的机会,激发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从而使员工尽心尽力地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努力工作。
(2)就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来说,企业应当合法经营、照章纳税;应当支持政府的社会公益活动、福利事业、慈善事业,服务社会。
(3)就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来说,企业应当为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安全、舒适和耐用的商品,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诚信”应当成为企业为消费者服务、对消费者负责的基本价值理念。“诚信”指诚实守信,企业应为消费者提供货真价实、安全可靠的产品,不制造或销售危害消费者身心健康的假冒伪劣产品,销售中不缺斤短两、以次充好,不搞虚假广告等。
(4)就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关系来说,企业与原料厂商、销售厂商之间要诚实守信、互利互惠;企业与同行之间要公平竞争、互助合作,不能靠特权和关系、地方保护主义,甚至以武力相威胁等手段强行销售自己的产品。
(5)就企业与社区的关系来说,企业应当为社区提供就业机会,尤其是帮助残疾人就业,为社会排忧解难;企业应当积极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慈善事业,救助无家可归人员,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支持老少边地区发展经济,资助社区的文化、教育和体育事业等。企业与社区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企业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所作的努力,会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6)就企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来说,企业应当维护生态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许多企业掠夺式的发展而导致的自然资源急剧减少、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土壤退化、全球变暖等问题,不仅已经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而且还对人类后代、非人物种的生存构成了威胁。企业作为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必然要对其负责。伦理管理要求企业在解决环境问题上发挥更加主动积极的作用。
事件:远的有南京冠生园事件,近的有三鹿奶粉事件
2001年9月3日,中央电视台报道“南京冠生园大量使用霉变及退回馅料生产月饼”的消息,举国震惊。当年,各地冠以“冠生园”的企业更深受连累,减产量均在50%以上。其中,上海冠生园所受影响最大。 “南京冠生园事件”影响了6成多消费者2001年购买月饼的意愿;有14%的消费者表示今年不会买月饼。这是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透露的信息。并有学者提出,要警惕短视的商业行为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负面影响。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所谓以人为本原则,是指在管理中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精神和要求。在管理中,贯彻人本原则还是物本原则,是区分现代管理与古典管理理论的分水岭。人本原则其主要包括:(1)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2)肯定人们相互间的人格平等,将企业管理视为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事业。(3)肯定人谋取正当利益的合理性,强调一切管理活动必须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
(二)义利统一的原则
1.要求管理者在追求管理效益时,其行为要合乎管理制度、规章和道德要求。
2.要求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要把本组织利益与其他组织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起来。
3.要求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把物质利益的获取与道德精神的追求有机结合起来。
(三)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就是要求管理活动既有效率,又讲公平,要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和保证,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和动力。主要的重要的因素:企业文化和决策者的伦理素质。
一、管理伦理:管理变革新趋势
尽管管理伦理思想也许从人类的管理活动产生之日起就萌芽了,但是真正使全社会关注管理与伦理之间的联系,并将管理问题放在“管理伦理”的名称下加以专门研究,则主要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在这之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管理”与“伦理”两个词在人类的理论形态中即便不是对立的,也没有联系在一起过。只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美国,80年代起在欧洲,情况才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管理伦理突然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并迅速发展成为一门正式学科。而其直接的起因只是20世纪80年代比较集中暴露出的一系列经济丑闻,如飞机采办中的行贿受贿,化学工厂中有毒气体的大爆炸,对河流和海洋的大批污染,食物污染,汽车走私,非法武器出口以及内部贸易,证券公司和大额投资者的非法活动等。而一谈到“丑闻”、“腐败”,许多人便开始注意到“伦理教育”方案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发生伦理观念上的变革,才能把这些问题真正解决。
时至今日,人们已普遍意识到管理伦理的重要作用、地位和意义。管理学家认为,由于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管理早已超越了企业范围而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因此现代管理不应停留在传统的组织技术方面,而应着重研究反映现代人性的人文价值,批判传统管理学中的实证主义哲学观,建构组织系统的价值模式和考察现代人的行为价值逻辑,这应成为管理理论的核心。
管理伦理问题最初围绕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广泛研究,诸如“利润先于伦理”还是“伦理先于利润”,企业是否具有道德地位等等。随着研究的发展,进而扩展到企业同有关的环境、社会,包括经济制度和政府经济政策方面的伦理问题研究。
通过对管理与伦理的整合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管理理念,给管理思想带来了深刻变革。如劳伦斯·米勒认为,有8种基本价值观能为具有竞争力的新企业文化打下基础:(1)目标原则;(2)共识原则;(3)一体原则;(4)卓越原则;(5)成效原则;(6)实证原则;(7)亲密原则;(8)正直原则。肯尼斯·布兰查德在《道德管理的力量》一书中提出了可以作为道德行为准则的“道德力量5Ps”,这也是个人成功的要素:(1)目的(Purpose) (2)自豪(Pride) (3)耐心(Patience) (4)专一(Persistence) (5)洞察力(Perspective)等等。
二、管理方式的伦理化
所谓管理方式,简单地说,就是指管理方法和管理形式。如果深入思考到深层,还包括组织或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认知态度,对组织目标的价值取向和管理者引导与协调组织成员的手段和方法,即领导行为模式。对人性的认知态度处于管理方式结构的核心层次,它是管理者对组织成员明示的或蕴涵的态度,反映的是管理者如何认知组织成员的本质、需要和价值;管理者对组织目标的价值取向、对管理方式具有导向作用,成为内在的价值评判标准。传统的管理观认为,组织存在的意义是实现某个有形的单一目标,现代管理追求的则是组织对于内外环境的灵活应变能力、融洽的组织气氛、长远的创新发展机制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高度结合;领导行为模式是处在管理方式结构体上的外显层次,表现为管理者采取适当的手段和方法来处理自己和组织成员的关系,从而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使管理主客体发挥最优的运作效率。
现代管理科学历经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管理丛林”,直至今天的“企业文化”阶段,由于“每项管理的决策与措施,都是依据有关人性与其行为的假设”(麦格雷戈),从这一角度考察管理方式变革与发展的过程,则能够清晰地看到管理活动中的伦理化色彩:管理理论中的伦理思想日益增强,从对人的物理属性的研究转变为对人性之律的研究,强调管理要把握人性的特质。管理方法从技术组织维度即强调硬性控制和物质因素的刺激,如注重工作标准、工作程序、组织结构、规章纪律、物质奖惩等,越来越向社会文化心理维度即强调柔性控制和激励因素,如注重价值导向、情感满足、心理归属、文化认同、社会形象等转化。现代管理理论不仅关注管理方法与管理组织的变革,更关注管理观念层面的深层变革,不仅关注企业内部的变革,而且将企业和环境因素视为有机的开放系统,强调企业自身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企业再造工程”理论、“第五项修炼”学说以及管理伦理化趋势的出现与应用,正是这一走势的体现。人们在建设管理理论,进行管理实践时,越来越借助于伦理学概念、伦理方法和伦理道德思维。如管理科学学派认为,管理协作系统所包含的协作意愿、共同目标、信息联系等,离不开人的道德观,决策过程中应重视人的积极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管理过程应重视道德规范在系统内部的协调作用,注意职工队伍的文化构成和道德构成,运用权变理论来控制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趋势等等。
从管理活动本身看,管理与伦理的本质、核心、重心息息相关。管理的本质是协调。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企业活动是集体活动,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如政府、公众、消费者、员工等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要使企业活动取得成效,就必须使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相协调,企业要求与利益相关者要求相协调,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协调,个人的行动与他人的行动相协调。协调的实质是利益关系的调控,而如何正确处理利益关系正是伦理所要回答的。管理的核心是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始终,而伦理是优化决策的重要因素:“如果管理者能更多地意识到他们的价值观、社会准则和伦理规范,并把他们用于决策,就可以改善决策;如果决策时能考虑到社会分析和伦理选择,那对管理者本身、企业和社会都是有益的;各种伦理分析工具能帮助管理者作出更好的决策,更清晰地向利益相关者解释其行为的理由。”(弗雷德里克·伯德)
从管理方式的结构层次分析伦理化管理方式,它具有这样一些特征:第一,从对人性的认知态度看,“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是伦理化管理方式的基本原则。它强调管理要充分尊重人的价值,以信任人、尊重人、关心人、注意发挥人的潜能为着眼点,以追求人和技术设备相结合为中心环节,以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相统一为目的;倡导以人为核心,充分体现“人的主体地位”,不仅管理者是主体,被管理者也是主体,是管理实践、认识活动的主体。第二,从目标价值取向看,把确立组织价值观视为根本目标。这种价值观以强调组织对社会的责任,强调对组织成员多层次需要的满足,强调组织成员的主体价值和主体发展为突出特征。这种管理价值涉及面更广,涉及层次更深入,因而更有利于组织的长远发展。第三,从领导行为方式看,伦理化管理方式强调文化因素的中介作用,强调管理主体的影响作用,强调管理客体的主体化,主张通过顺应文化传统、创建文化氛围、以价值观为导向而实施柔性的控制,寓刚于柔之中,寓硬于软之中,组织秩序的有效化尽在自然而然之中。
三、管理伦理对管理方式的创新
从管理方式的内容上看,已形成一系列管理与伦理结合的“管理伦理化”或“伦理管理化”方式。主要表现为:
(1)追求理想与利润最大化的结合。传统管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单纯从企业自身利益而非社会整体利益来看待企业目的。伦理化管理则把企业作为社会一分子所肩负的使命来界定企业目的。讲求伦理的企业倾向于追求好几个目标,既追求利润,也追求范围更广泛的、意义更深远的理想。在追求理想的同时又得到了利润。它们两方面都做到了。
(2)从手段人到目的人。管理中对人的认识从早期的“机器人”、“经济人”发展到“社会人”、“复杂人”、“自我实现人”,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传统管理之所以认为人重要,是因为人是一种弹性最大、具有潜力可挖的资源,是能带来丰厚回报的资源,是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工具。伦理化管理尊重人,把人看作目的而不仅仅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尊重每个人的尊严、权利、价值和愿望,以人为中心,高度重视人的作用,充分发挥人的创造精神,认为这是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核心。人在实现经济过程的同时,保持个人尊严并达到个人价值的实现。
(3)从注重目标、战略、结构、制度到强调企业价值观。目标、战略、结构、制度一直是管理中的关键因素。随着管理与伦理结合,进一步凸现了企业价值观的作用。首先,伦理观是价值观的核心。人们对真假、善恶、美丑等价值观的评判常常会是以善恶观为轴心的。在经营活动中,大量的价值判断都是关于“应该不应该”,即“善”或“恶”的。例如,是“质量第一还是假冒伪劣”,是“为顾客着想还是坑蒙拐骗”,是“爱护员工还是忽视安全”,是“公平竞争还是不择手段”,是“关心社会还是对社会不闻不问”等等,都是“善恶”问题。其次,价值观有崇高和庸俗之分。伦理化管理所说的企业价值观,正是崇高的价值观。如P&G公司的核心思想是:一流的产品,不断自我完善,诚实与公正,尊重和关心人。IBM公司所坚守的信念是尊重人、一流服务、追求卓越。追求崇高的价值观,实际上也就是用道德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
(4)注重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伦理是处理“人”、“己”关系的规范,管理与伦理结合,使人们对企业经营中各种“关系”的认识有了变化。人们发现,企业的所有决策,不仅会给企业及其所有者带来利益或者损失,而且会对其他利益相关者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关系,企业离不开所有者、顾客、员工、供应者、政府、社区、公众,而后者也能从与企业的合作中获得好处。企业甚至需要竞争者,竞争可以促使企业更快地发展。所以,协调各有关方面,注重所有利益相关者,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应持的正确态度。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一种责任,它要求企业在实现所有者利益目标的同时,能合乎道德地对待其他利益相关者,使他们的需要也得到满足。
(5)从遵纪守法到德法并重。通常认为,只要不违法,做什么、怎么做都行。管理与伦理结合,对管理带来的最显著变化是:仅仅守法是不够的。不考虑伦理的企业关心的是在合法的情况下能做什么。企业之所以不做某些事,是因为害怕受到法律的惩罚;员工之所以做或不做某些事,是命令、制度使然,服从命令、遵守制度可以获得承认、奖赏,否则,则会受到批判、处罚。这只是一种他律。管理与伦理结合,则要求企业通过管理措施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使企业成员认识到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并以这种认识指导自己的行为。员工做或不做某件事,不仅仅因为奖惩,而且还因为感到那样做是道德的或不道德的。传统管理把讲究道德与追求利润对立起来,伦理化管理则认为,追求利润是企业的责任,讲道德同样是企业的责任,两者不能偏废,应该是两者兼得。
(6)从玩弄技巧到注重道德修养。管理与伦理结合,要求企业及其成员不断提高道德素质。技巧是末,修养是本,不能本末倒置。技巧应该是道德修养前提下的技巧,要从玩弄技巧转变到注重道德修养上来。管理者真正重要的是要做到处事公正,尊重人,为他人着想。做到了这些,哪一种技巧都能收到效果。即使方式方法不是很妥当,也会得到下属的谅解。否则,再注意技巧,也不能使下属心悦诚服。
在一些发达国家的现代企业中,已非常注重管理伦理的可操作性,把伦理融合到日常管理之中。具体表现为:一是制定企业伦理守则。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幸福》(Fortune)杂志排名前500家的企业中90%以上有成文的伦理守则,用来规范员工的行为;二是设置专门机构。美国约有3/5,欧洲约有一半的大企业设有专门的企业伦理机构,负责企业有关的伦理工作;三是设置伦理主管。美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前1000家企业中,20%聘有伦理主管,主要任务是训练员工遵守正确的行为准则,并处理员工对经营行为提出的质疑;四是进行伦理培训。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30%至40%的美国企业进行了某种形式的伦理培训。日本企业通过定期培训,制定社训,唱社歌,做朝礼等活动推动企业伦理建设。韩国企业界的民间联合组织(全国经济人联合会)则在1996年2月向政府和社会公布了《企业伦理宪章》,内容包括:正确认识企业的作用,树立社会责任感;通过创造和革新,追求正当利润;提倡公平、正当的竞争,尊重竞争对手,遵守公正交易和竞争秩序;树立与顾客的共存意识,保护和增进消费者权益;实行按个人努力和业绩进行公平分配,保障企业成员的利益;树立环境意识,推行与环境协调的经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