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是指政府的相关行政部门依法行使对社会保障和管理与监督权力,确保社会保障制度良性运行。政府依法设置相应的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专门行使社会保障管理职能。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等国务院行政部门,各省级政府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民政厅(局)等行政部门,是专门管理社会保障行政事务政府管理部门。
一是拟订社会保障发展规划和计划,统筹协调社会保障政策,统筹处理地区和人群之间的利益和矛盾。
二是制定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相关法律的实施办法。其基本内容应包括:社会保障的实施范围和对象,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基本条件,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基金管理和投资办法,待遇支付标准,社会保障中有关方面(国家、单位和个人)的责任、权利、义务和违法处罚等。
三是贯彻、组织和实施各项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并负责监督、检查。
五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信息化、社会化服务体系。
六是培养、考核、任免社会保障管理干部。
此外,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的内容还包括:设置高效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配置精干的社会保障管理人员,明确社会保障管理组织的职责等。
1.政治性: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国家,所以具有一定的政治性。
2.服务性: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的对象和范围日益扩大到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为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保障国民生活的正常秩序服务。
3.法制性:社会保障行政管理要求行政管理过程要始终贯彻法制原则,并严格实施法制监督,保证各级行政人员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定行事,依法行政,违法必究。
4.效率性: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注重科学性,即用现代化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以及先进技术手段实施管理,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社会保障管理手段是指为实现社会保障行政目标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方法和措施。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手段一般意义上划分为: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技术手段。正确地使用这些手段,才能确保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行、健康发展。
法律手段,是指政府根据国家制定的各种法律、法令、条例进行调整社会经济的总体活动和处理各企业、单位在社会保障事业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以保证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方法。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准则的总和。法律手段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条例和司法、仲裁工作,调整社会经济的总体活动和各企业、单位在社会保障事业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
法律手段的特点是:一方面具有严肃性,不可因人而异,随便修改;另一方面规范性强,是所有组织和个人行动统一的行为准则,对他们有同等的约束力。
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两个方面。经济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各种经济法规,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经济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制度、程序,对经济案件进行检察和审理的活动,维护市场秩序,惩罚和制裁经济犯罪。
法律手段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1)运用法律手段可以保证社会运行和组织内部的必要秩序。
(2)运用法律手段能够调节管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使管理系统具有稳定性。
(3)法律手段对管理系统的发展有促进和阻碍的作用。
总之,由于法律对人们的行为起着指导、约束和调整的作用,所以它是管理活动的必须手段。第一种管理职能的实现,都应该依从和借助法律规范。
法律手段从本质上讲,是通过上层建筑的力量来影响和改变社会活动的方法。法律手段可以达到和完成新形势下社会保障的目标和主要任务的刚性,在社会保障资金征缴、清欠等方面的作用更为明显。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工作在当前要认真落实以下法律法规:
(1)社会保险法律制度。该制度具体规定对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即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制度。
(2)社会救济法律制度。该制度具体规定对公民在遭受自然灾害或者生活发生严重困难的情况下获得经济帮助,即建立灾民救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救济、城乡特殊贫困人员救济等制度。
(3)社会福利法律制度。该制度具体规定对不同的社会成员在分享社会发展成果方面获得的经济帮助,即建立老年福利、托幼福利、残疾人福利、社区服务、城镇居民福利津贴等项制度,和设立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等社会公益设施。另外,还有社会优抚的法律法规,可以有针对性地保证解决优抚对象实际存在的困难,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
行政手段是社会保障管理机关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行政手段是一种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直接指挥下属工作的管理方法。
行政手段的实质是通过行政组织中的职务和职位来进行管理,它强调职责、职权、职位,而并非个人的能力或特权。任何部门、单位总要建立起若干行政机构来进行管理,他们都有着严格的职责和权限范围。由于在任何行政管理系统中,各个层次所掌握的信息绝对是不对称的,所以才有了行政的权威。上级指挥下级,完全是由于高一级的职位决定的。下级服从上级是对上级所拥有的管理权限的服从。
行政手段具有以下特点:
(1)权威性,各级领导的权威是运用行政方法进行管理的前提,也是有效性的基础。
(2)强制性,发出的指令等对管理对象具有程度不同的强制性。
(3)垂直性,通过一定的行政系统、行政层次,自上而下、纵向直线下达的方式执行。
(4)具体性,不仅内容与对象是具体的,而且在实施的方法上也依据对象、时间、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5)无偿性,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的人、财物等调动和使用不讲等价交换的原则。一切根据行政管理的需要,不考虑价值补偿的问题。
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控还不能放弃必要的行政手段。因为计划手段、经济手段的调节功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计划手段有相对稳定性,不能灵活地调节经济活动;经济手段具有短期性、滞后性和调节后果的不确定性。当计划、经济手段的调节都无效时,就只能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尤其当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失调或社会经济某一领域失控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将能更迅速地扭转失控,更快地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
社会保障行政手段对在具体的社会保障事业内部机构管理中的工作人员和决策制定者的行为方式进行管理,以求社会保障工作顺利进行和效益最大化。这种手段具有以下作用:
(1)行政手段强化威权与服从关系稳固了管理活动的存在基础。
(2)行政手段可以使组织统一目标、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强化各部门、各层级的协作意识,调整各单位间的不和谐关系,使得管理的职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3)行政手段对提高管理效率有重要促进作用。
(4)行政手段便于解决一些“特殊的紧迫问题”。
当然,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规的手段,不可滥用,必须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加以运用。
(1)官僚主义。由于行政管理依赖于威权的施压,很可能出现独断专行,缺乏合理科学的群策群力,降低管理目标的实现。
(2)权责不明。社会保障事业的管理涉及到的相关机构单位很多,于是就会出现权责利益交叉的现象,这同样会影响行政管理手段的效力实施。
(3)机构设置不合理。我国旧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具体实际,机构改革的要求相当迫切。
(4)经办人员专业水平不足。毫无疑问,单从现代社会保障事业的从业人员来看,素质层次不齐,很多人都不具备相应的社保专业知识,这样他们的管理效力是存在问题的。
经济手段是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各种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管理方法。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利润、奖金、罚款和经济合同等。
运用经济方法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凝聚组织力量,激发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管理者个人利益与组织整体利益密切结合,以此促进组织效率和效益的提升。
其主要特点如下:
(1)利益性。利益机制引导被管理者追求某种利益,间接影响被管理者的行为。
(2)关联性。每一种经济手段的变化都会造成社会多方面经济关系连锁反应,既影响当前也波及长远,且各种经济手段间的关系复杂,影响面宽。
(3)灵活性。同一主体可以用不同手段,不同主体也可用不同手段。主体应以时间、空间的不同相互交叉错位应用。
(4)平等性。获取经济利益权利平等,统一的价值衡量尺度,自愿交换,经济权益义务的对等。除了以上特征外,经济手段还有间接性、有偿性、公开性、技术性等特征。
一般来讲,运用经济方法管理的前提是,承认追求物质利益行为的合理性,被管理者的工作兴趣和热情很大程度取决于利益实现的程度。经济手段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建立的是一种平等和信赖关系,而非权威与服从关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使用经济手段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克服经济方法本身的局限性。不能鼓励片面追求物质财富,单纯的价值规律不能解决全部的宏观问题。
(2)注意经济手段发挥作用的时滞性。要及时调整运用的经济手段,做好经济预测,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适度运用经济杠杆,防止时过境迁造成的政策失效或作用过度。
(3)用各种经济手段,配合其他管理方法综合使用。配合良好法制环境的保障作用,行政的强制力保障,科学管理方式。
(4)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社会保障既是一个分配问题,也是一项政府行为,单靠市场机制无法完全实现,客观上要求国家参与分配和管理。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社会保障的经济手段管理实践也取得较大突破。各级财政积极参与了社会保障的制度建设,社会保障资金的财务管理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作为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经费由提取管理费改为财政预算安排,有力地支持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社会保障管理的教育手段,是指行政部门、民间非政府组织和相关专业人士,利用自身社会资源,面向大众普及社会保障知识,帮助民众了解社会保障的运作以及相关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以保障公民的公平发展权、受益权,使之更好地参与到社会保障建设之中,履行自己的义务,并对社会保障进行监督。教育手段包括物质手段、精神手段等。
物质手段主要是进行教育时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可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及教育辅助手段三大类。
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在学校中主要指校舍、教室、操场、实验室、校办工厂、农场等的数量与内部的设备装置。
教育媒体是教育活动中两类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由此可见,教育媒体是教育内容的载体,也是教育中其他信息的载体。然而,同样的教育内容,可使用不同的媒体。随着媒体的不同,教育的组织形式、方法、效果等都会发生变化。
教育媒体具有多种形式,从最简单的实物、口头语言到图片、书面印刷物、录音磁带、录像带、电影、电视、计算机程序等等。它们的形式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活动的日趋普及化、个别化而越来越丰富多彩和综合化。
精神手段包括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教法和受教育者的学法。就教育者的教法而言有语言的方法、直观的方法与实践的方法;就受教育者的学法而言有发现式和接受式两大类。
从以上我们对教育活动构成要素及其作用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四要素是展开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并且在活动中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教育活动中,当四者都具备的情况下,主体因素是教育活动成效大小的决定因素。而要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关键是要处理好主客体的内部关系。对教育者来说,要研究认识三个客体,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教育者的任务是将既定的教育内容通过一定的手段传授给学生。对受教育者来说,要认识的客体是一个:教育内容。他的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手段学习和掌握既定的内容,也就是将外在的客体转化为内在主体的东西。
在四个要素中,主要的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这在教育活动中表现为教与学的关系。教包括两层含义,即传授知识、传递思想,启发诱导、感化影响,也就是传授知识、思想与教给学生如何学习、修养的方法。学也包含着两层含义,即学习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和学会学习及修养的方法。
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从德智体诸方面施加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这种方法的使用,是基于对人在管理活动中重要地位的认识,即人是管理活动中的第一要素,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是在社会实践和教育中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通过教育,不断提高管理者以及管理对象的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专业水平素质,是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社会保障管理者通过教育手段使社会成员了解国家相关社会保障政策,明确自身的合法权益,方便其享受各方面社会保障权利,并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国家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中来。
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的教育方式主要有:讲授、讨论(有目的、有指导的学习讨论)、说理、批评与自我批评、实习体验,案例分析、业务演习、事件过程分析、角色扮演、拓展训练。在教育过程中反对粗暴的训斥、压制和简单的惩罚。
管理的技术手段是一定的人或组织在实现管理的目标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方法和措施。社会保障管理的技术手段是指社保机构在实现对从业人员、社保基金、受保对象、保障水平、保障方式等一系列管理中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措施。
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的技术手段是指组织中各个层次的管理者(高层、中层和基层)根据管理活动的需要,自觉运用自己或他人所掌握的各类技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的管理方法。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社保管理中的信息技术是指建立在网络、计算机系统应用基础之上,进行社保相关信息收集、数据处理、运行监测和绩效评估的一系列技术。
决策技术:所谓社保管理的决策是指制定社保管理的行为,也就是制定管理过程中的所要决定的事件。决策内容包括:是否采取管理行动,采取何种资源的调动方式和管理项目的运作方式。组织技术:所谓社会保障管理的组织技术是指社保管理中所组建和运用组织,实现良好管理的能力和方法。
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社保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是指社保机构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获取(选人)、开发(育人)、保持(留人)和利用(用人)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实现社保管理的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
我们通过上述手段,可以提高信息获取的速度与信息的质量、可以提高决策的速度和质量、可以提高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的执行效率,促进管理过程的良性循环和为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
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的技术手段具有以下特点:
(1)客观性。一方面技术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技术方法产生的结果也是客观的;
(2)规律性。一方面技术脱胎于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技术有规律可循,有步骤要求;
(3)精确性。只要基础数据是正确无误的,由技术方法产生的结果就应当是精确的;
(4)动态性。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老方法、老技术可能失效,必须跟踪技术的发展,更新方法。
但是,运用这些技术方法必须注意:技术并不是万能的,不能保证解决一切问题。既然技术不是万能的,管理者在解决管理问题时,就不能仅仅依靠技术方法。使用技术方法有一定前提,即他本人必须或多或少地掌握一些技术,知道技术的价值所在和局限所在,或者让组织内外的技术专家参与进来,弥补自己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