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失业(Educated Unemployment)
目录
|
所谓知识失业是指一部分受过相当教育的知识劳动者找不到工作或屈身做原来较低文化程度的人所从事的工作,知识失业的主体是具备一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知识劳动者。知识失业,一般又叫做知识性劳动力失业,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但知识失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通病。
1.供需数量不平衡
20世纪中后期我国政府为培养人才扩大内需,在提高高等教育私人收费的同时,大幅提高高校招生规模,大学升学率从1999年的30%左右,在短短几年内提高到60%左右,有的省市甚至更高。高校扩招的直接结果是近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直线上升,仅2003年毕业生就比2002年增加46%高出同期GDP增长率四倍多。根据奥肯定律,国民收入每增加2.5% ,就业率就会相应提高1% ,也就是说从劳动的需求看,一个国家的劳动需求增长率一般不会超过国民收入增长率。因此,当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供给增加超过经济发展速度时知识失业现象就会出现。
2.二元经济结构决定了现代部门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即传统经济部门和现代经济部门并存。传统经济部门:一方面,因劳动力过剩而造成恶性竞争使知识劳动者无法进入;男一方面,因收入太低对知识劳动者没有吸引力。因此,知识劳动者都愿意在现代经济部门寻找工作,而发展中国家因现代经济部门在整过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尽管我国是“世界制造工厂”,但低端的加工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产业的主体。因而,规模较小的现代经济部门吸纳知识劳动者的能力有限,而随着高教规模的快速扩张,高校培养出来的知识劳动者人数远远高于现代经济部门能提供的新的就业机会,这样知识失业在所难免。
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的供给结构与社会对知识劳动者的需求结构存在错位现象。首先,存在层次结构错位,目前的高教体制偏重于本科生的培养,而对于大专生及高职生培养不仅比例低而且培养模式也近似于本科生的培养模式,使得处于知识劳动者和普通劳动者中间的中等技术人才、高级熟练工人缺乏,这表现为层次结构失衡;其次,存在专业结错位,一些高校了扩大生源,应对生源大战,大力增加热门专业,如法律、会计、金融等专业在各类高校的专设置中同化现象严重,使这方面的人才供过于求。而一些不热门,但非常重要的基础专业却面临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再则,存在市场需求空间错位,这个错位表现为一定地区、部门和企业里,知识劳动者由于供过于求而造成相对过剩,而另外一些地区、部门和企业对知识劳动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需求空间错位的因素很多,主要的因素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条件的差异性。
4.知识劳动者就业的观念因素
知识失业虽然是一些领域出现的知识劳动者供求非均衡问题,但就供给主体而言就业观念滞后与就业预期偏高也是造成知识失业的原因之一。首先,部分知识劳动者确定的就业区位太窄,他们的就业区位大多选择在大中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机关事业单位和大中型企业,对西部地区、基层、农村和民营企业不感兴趣;其次,由于目前高等教育部分费用是由受教育者及其家庭负担的,许多家庭都把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期望高收入得到高回报。据调查,大学生收入预期大约高于市场实际水平的20% ~40%。因此,当就业区位和收入预期不能实现时部分知识劳动者就会选择待业,从而加重了知识失业的程度。
5.知识失业的制度障碍因素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是劳动力作为一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重要条件,而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就业人事制度还有许多缺陷,如户口岐视、地域岐视、所有制岐视和就业保障不平等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劳动力流动成本,阻碍了知识劳动者的自由流动,使知识劳动者的就业范围大大缩小,并增加了失业人员的就业难度。另外,“内部人”控制制度也使知识劳动者难以从“局外人”变成“局内人”。这些均表明知识失业与现行的就业人事制度有密切联系。
6.教育改革滞后导致人力资源供需脱节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就教育教学做了大量改革工作,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比仍显得滞后。一是教育体制存在不合理现象,缺乏创新与竞争机制,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二是教育投入的增长速度慢于高校扩招速度,致使学校的教育质量相对下降,学校的招生规模与教学质量不能同步提高;三是固定的考试模式不能起到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作用;四是人才评价体系与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不相符;五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于上述种种原因,高校提供的人力资源与社会需要的人力资源存在脱节现象。
7.过度教育与知识失业相互促进,导致教育信号模糊,并引发教育投资“逆向选择”行为
过度教育(over education)是指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超过了其所从事的工作所要求的水平,从而使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劳动者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实现不了他的职业期望,由于对所从事的工作不满意而引起劳动生产率下降这样一种现象。根据经济学家提出的信号传递理论,文凭是劳动力市场的一种信号,它向雇主发出劳动者质量信息,高质量劳动者对应于高学历。从而促使部分受教育者追逐高学历以便得到更好的工作岗位。另一种教育文凭信号理论认为,在高等教育中,相当一部分人继续深造并非出于自愿,或者是希望获得更高的文凭证实自己的能力,而是因为他们在人才市场竞争中不占优势,不得已而选择继续深造。按照这种观点,学历越高并不代表能力越强,反而可能代表了低能力,这就是教育投资中的“逆向选择”现象。因此,知识失业可能推动过度教育和“逆向选择”行为,而过度教育和逆向选择行为的加剧将使得知识失业更为严重。
8.城镇化程度低制约了知识劳动者就业
城镇化程度越高,就越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据统计,城市、县镇和农村之间劳动人口受教育情况的比例为:受过大专或大专以上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例是20:9:1。由此可见,城镇化程度越高就能够容纳越多的高学历者,而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程度还比较低。
1.知识失业容易引起民众的焦虑和社会的不稳定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读书上大学一直就是改变经济状况和取得较高社会地位的主要途径,近几年,虽然教育收费在不断提高,但民众对教育的需求依然不断扩大。而知识失业现象的出现会使越来越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加入失业队伍,教育投资回报下降风险增加,使民众和家庭对未来产生一种不确定的悲观情绪并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对于在业者也会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失业规模的扩大也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性。
2.知识失业会扩大社会贫富差距,引起社会新的不公
首先,知识失业会引起人们对更高学历的追求,使得教育投资加大,这对于弱势群体来讲难以承受,从而造成社会成员受教育机会不均等,使得弱势群体难以享受到国家的教育投资福利,从而扩大了潜在的贫富差距;其次,知识失业会促使知识劳动者在求职过程中更多地利用其它资源而不是自身的知识能力,而各人的经济状况、社会关系和社会背景等是不同的,因而这也能导致新的不公。
3.知识失业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影响社会发展
据有关部门统计,如果不计算机会成本和其它成本,单就大学教育投资而言,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和家庭需支付5~8万人民币,如果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劳动者处于闲置状态或从事低学历者能够从事的工作这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另外,国家财力是有限的,教育资源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按比例配置的,教育投资的浪费必然影响社会其它方面的发展。
4.知识失业影响人们正常的教育投资与教育消费
首先,知识失业会引起经济宽裕的家庭不断加大教育投资,盲目追求高学历,而教育投资的增加必然会影响家庭的其它消费;其次,知识失业导致教育投资收益下降风险增大,这会使一些贫困的家庭减少甚至终止教育投资;再次,知识失业向劳动力市场发出了错误信号。这些均能影响人们正常的教育投资与教育消费,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供需平衡
经济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这种影响最核心、最显著地表现在对教育发展规模、速度和教育结构的制约。因此,教育尤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而教育又是个特殊的产业,它和经济间是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因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所以教育产业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政府要从整体和全局出发加强预测和调控,从教育总量适度超前于社会需求总量或基本保持平衡的角度规划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和结构,高校招生增长率应低于同期GDP增长率,力求供需平衡。对于那些毕业生就业率连年偏低,所开设专业没有市场的学校,坚决限制招生,从源头防止知识失业出现。另外,教育投资结构也应优化,目前应加强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投资。
2.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和鼓励知识劳动者自主创业
首先,要改变知识劳动者自我感觉“特殊”的心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必然普遍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劳动者也不应“特殊”,不能一味要求政府优先解决自已的就业问题,一味要求在经济发达地区、在大中城市、政府机关和大中型企业就业,应象普通劳动者一样凭自己的能力参与市场竞争;其次,高等院校应加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应纳入学校的教育计划。高校应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做好就业指导工作,以帮助他们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和学生走上社会后多次择业与创业的需要;再次,自主创业不仅可以使创业者自身就业,而且也能为社会提供 新的就业机会。因此政府应制定包括信贷、土地、房产使用、税收等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知识劳动者自主创业,到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创业;最后,知识劳动者要积极调整心态,主动应对知识失业的严峻现实,随着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变化调整就业预期,逐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新理念。
3.扩大经济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发展现代农业
扩大经济规模,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现代经济部门的比重,增加知识劳动者的就业机会是消除知识失业的重要举措。首先,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扩大经济规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提升产业层次,发展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增加就业机会;其次,要发展现代农业。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 ,提高农业对知识劳动者就业的供给能力对解决知识失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这既有利于缓解和消除知识失业现象,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加大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促使供需结构对接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决定了高等教育规模、层次与结构,也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提供了方向。为使高校培养的毕业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高校应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一是高校的学科结构及培养模式应具有前瞻性,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应当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学校应根据职业要求对教学计划进行科学规划,专业结构必须与市场相对接;二是要针对各专业的具体要求及时调整培养模式,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学生,为社会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三是把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高等教育既要重视少数高精尖人才的培养,也要重视职业教育,在现行社会经济条件下要加强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为社会多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5.加强就业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起完善的就业市场和人才服务体系
首先,要尽快改革和废除一些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束缚人才自由流动的劳动人事管理制度,如户籍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营造一个易于人才自由流动的制度环境;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就业市场和人才市场的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供需双方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尽快解决目前由于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造成的人力资源不能合理配置的问题;再则,政府要借鉴韩国、新加坡和印度等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在相应发展阶段的经验,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和保障体系,帮助知识劳动者建立完善的就业网络和就业服务体系。
6.纠正用人单位“高消费”行为
美国学者曾满超和亨利莱文的一项研究表明,过度教育会对劳动生产率产生负面影响,他们把过度教育(Over Education)定义为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超过了其所从事的工作所要求的水平,从而使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劳动者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实现不了他们的职业期望,由于对所从事的工作不满意而引起劳动生产率下降的这样一种现象。因此,用人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职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学历等,使得职能相当,人尽其职,人尽其用,不能为本单位名声,一味追求高学历。否则,不但造成人力资源浪费,而且会影响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