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财政信息学的研究对象是财政信息的功能、性质、特征以及获取、加工、传输和写作等等的特点与规律,财政信息学就是研究这些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从财政信息学的定义可以看出,财政信息的关键是写作问题,那么,财政信息学研究对象的重点就是如何组织信息稿件和写作信息稿件。
同时,从财政机构设置来看,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机构均包括税务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如果该国设置有国资管理部门的话)在内,我国的财政部门和税务、国资部门是“一主两翼”的关系。不管从机构设置还是工作职权范围、业务的内在联系,“财政”在一般情况下包含了“税务”和“国资”在内。
从信息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信息理论是新中国的“同龄人”,晚于信息科学产生的中国财政信息工作是社会主义财政对中国财政史的一大新贡献。
社会主义财政(包括工作实践和理论)是随着前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而建立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较短,而我国的财政信息工作历史则更短。在新中国创建后的较长时期内,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给型财政,工作内容和对象都较为单一,在工作实践上缺乏对作为反映财政工作运行状态和方式的手段—一财政信息的需求,财政信息也难以发挥作用。很显然,财政信息科学出产生就无从谈起了。一般地说,我国把财政信息工作纳,A财政工作的议事日程,是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以“文革”结束为标志)才开始的,随着政务信息系统的建立而建立,时间在1984年左右。如重庆市1983年被批准成为我国第一个汁划单列市,随即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财政信息刊物是在]986年才创办的。虽然全国财政信息工作从80年代中期就逐步开展起来,但全国财政系统独立、权威的信息主管机构——财政部办公厅信息处,直到1994年才正式成立,它卓有成效的组织和领导工作,使全国财政信息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进行和深入发展,财政工作内容日趋复杂,并逐步渗透和深人到经济生活之中,而各项经济改革措施或依赖于财政改革,或与财政改革有较强的联系,且最终都直接或间接反映到财政工作上来,因此迫切需要通过财政信息的反映、反馈作用,对有关工作状态和过程进行更高水平的把握,以进入更精细的操作阶段。它们极大地促进了财政信息功能和作用的发挥,推动了财政信息的不断发展。
财政信息作为财政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是财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自身的不断发展,在财政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大。但是,财政信息科学未建立的现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甚至严重影响和束缚了财政信息工作的开展和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建立财政信息科学,以用于指导工作实践,用于统率现有的零散的财政信息知识和理论,科学地解决那些困扰财政信息的理论问题——比如,财政信息是否具有政治性?财政信息是否可以进入信息市场?财政信息的功能和作用究竟如何定位?甚者,如何对财政信息进行科学分类才能有利于它履行职能、发挥作用和促进自身发展?开发和写作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在财政信息的整个处理过程中有什么技巧,要讲究哪些技能、技法?等等。
也就是说,财政信息科学是应财政信息工作的产生、发展和逐步走向成熟的迫切要求而建立的。它的创立,在促进财政信息工作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必将随着财政信息工作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丰富和成熟。
我国的社会主义财政吸取了前苏联社会主义财政的营养,联系新中国经济建设和财政工作的实际,经过全国财政干部和全国财政理论工作者的艰苦探索,已经建立起理论正确指导工作实践、工作实践强劲推动财政理论发展的财政理论大厦。在财政理论体系中,如果缺少财政信息理论体系这个必需的组成部分,那么财政理论体系则是不完整的,因此它对财政信息科学的建立也提出了迫切要求。同时,财政信息科学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是各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和我国已加入的国际互联网络,作为信息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信息科学也同样对财政信息科学的建立提出了迫切要求:把财政信息科学作为信息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两位“老总”科学同时成为财政信息学这门新学科建立的“催产婆”。
我国财政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财政改革实践工作的极大成功,使财政在继续履行和强化分配职能的同时,调节经济的职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加强;使财政迫切需要将财政经济更广、更深、更新和更细的内容纳入控制视野;使财政更好地履行为政府当家理财的职责——比如,传统的会汁职能是“概念总结”和“过程控制”,如今已实际上担负起“信息传递”(70%以上的经济信息来自于会计信息)和“决策依据”的职责,同时,财政所面临着诸多的矛盾和难点问题,为财政信息提供了丰富的反映内容,为财政信息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使“英雄有用武之地”。再者,属于当代高新科技的信息科学又为财政信息提供了先进的“尖端”的技术手段。这两股如漫天洪峰滚滚而来的科学激流,强力碰撞产生出了美丽炫目的电火花,它,就是财政信息科学。
因此,把财政信息科学的建立形容为“两厢情愿”、“十月怀胎,呱呱坠地”、“金秋寸节,瓜熟蒂落”、“万事俱备,又吹东风”、“呼之欲出”等,都是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