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民营高科技企业是指从事高科技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私营企业及部分集体所有制和股份制企业。
一、企业创立与初步发展时期的影响要素
我们认为,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民营高科技企业由创立到初步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存活下来;第二个阶段是民营高科技企业在初步发展后的持续成长和发展壮大时期,这一时期决定了企业能否做大的问题。在这两个阶段中,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及其领导人的视野、目标、实力、素质和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均有所不同,故而影响其存在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也不尽相同。在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创立与初步发展时期,促使其发展成功的关键要素有以下几点:
一般而言,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创业成功要依赖于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及时抓住有利的市场机遇,开发市场迫切需求或将要需求的高科技产品。这一点可以在联想、巨人和方正的成功上得到说明。
联想的前身是1984年11月1日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当时我国的电脑市场还很不成熟.我国的用户还不太了解电脑.整个电脑市场基本上处于西方国家简单进口的阶段。当时电脑市场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技术难题,就是西文汉化的问题,西文汉化向题成为当时计算机在中国推广的第一大障碍。而这正是当时的联想所面临的市场机遇。当时的联想的独特优势是中科院计算所的技术储备和力量,在这个基础上,联想开发出了联想汉卡,拥有了自己的独特的技术。技术创新与市场机遇的结合产生了巨大的能量,使得当时的联想在1985年便实现了300万元的销售收人。巨人集团也是通过将市场对西文汉化的需求与自己开发的汉化技术相结合才实现了初步的发展和资本的原始积累。
方正成立于1985年,刚开始时并无明确目标和核心技术。直到1988年,北大计算机系的王选教授开发出了激光照排系统,才使北大方正有了自己的技术。当时中国的计算机市场已经启动。大量的计算机从操作系统到办公软件全是英文捆这对拥有中国人自己的激光照排系统的方正是一个极好的市场机遇。
联想、巨人和方正的成功,都是市场机遇与企业技术创新相结合的结果。我们很难判断,如果没有当时市场对西文汉化的需求,如果联想、巨人没有自己的汉化技术,如果没有王选的激光照排系统,联想、巨人和方正能不能成功,或者还会以什么其他的方式成功。为什么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对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创立和初期发展意义重大呢?首先,一般而言.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创立以及市场开拓都要基于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高科技产品(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有些科技企业不是主要靠自己的技术起家,如网络公司),而自己独有的技术是生产高科技产品的基础。其次,对于一个民营高科技企业而言,如果它有自己的科技产品,但市场的需求不旺或者市场的竞争强度太大.那么就加大了这个民营高科技企业能否获得初步发展的不确定性。因此,自己独有的高科技产品和有利的市场机会,对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创立和初步发展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2.政治权力的灵活运用。
1986年,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提出了大营销观念,将营销组合因素由4P发展为6P,加人了公共关系(Publicre]a晚.)和政治权力(Politicalpower)两个新因素。事实上,在中国特殊的营销环境下,政治权力有着十分重耍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一个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前途,这可能就是一些民营高科技企业在发展初期特别注意利用政治权力寻求支持与保护的内在原因。联想和华为这两个民营高科技企业在其发展初期的实践说明了这一点。
为什么政治权力的合理利用对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创业和初步发展阶段如此重要呢?我们知道,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经济体制不成熟,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模糊,这就决定了在中国政治权对经济具有更大的影响,当然对于民营高科技企业也同样具有更大的影响。政府的一个政策或一种短期的干预能够促进一个民昔高科技企业飞速发展,也能够促使一个民营高科技企业迅速地葵缩消亡。因此能否正确建立保持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关乎一个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兴衰成败。
3.广告促销的强劲攻势。
铺天盖地的密集的广告至少在很多民营商科技企业的发展初期取得了成功,大呈的广告是他们的知名度和销售收人大幅上升。能够体现这一点的典型有沈阳飞龙集团、巨人集团等。巨人集团可算作是利用广告迅速成长的高手.让我们考察其中的一例。1995年2月10日,史玉柱下达总动员令.发动促销电脑、保健品和药品的三大战役。战役打响后,巨人产品广告铺天盖地,以集束炸弹方式一次性推出电脑、保健品和药品三个系列30个产品。一时间巨人广告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全国50多家新闻媒体,营销网络延伸到50万个商场,战役24小时不停。奇迹出现了:30种产品上市不到巧夭,订货超过3亿元。同时上百家新闻媒体聚焦巨人集团.其中《人民日报》在半个月内四次以长篇通讯的形式报道了巨人,新华社五次发通讯稿。借助于强大的广告攻势,巨人名利双收。
为什么强大的广告攻势具有如此大的作用呢?原因主要是高科技产品的高技术含量与消费者所具有的知识之间的不对称。一般的消费者不可能具有多方面的精湛的知识,因此对各种高科技产品的品质特性缺乏判断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本身不一定真实的广告会影响消费者的判断,大量重复密集的广告会强化消费者对它的认可并树立名牌效应,这时的可能结果就是谁的“声音大”,谁的知名度就高.谁被市场的认可程度就大。
二、企业持续成长时期的影响要素
中国民曹高科技企业进人持续成长发展壮大时期以后,企业及领导人的视野、目标、实力、索质和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在新的成长时期和新的营销环境下,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其中,企业文化、战略决策、危机管理四个要素往往会影响到民营高科技企业今后的路能否走好,进而持续稳健地走下去.底得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1.企业文化的有效支撑。
许多民营高科技企业善子通过“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和卓有成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把人的潜力发挥至极,使追求企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相一致。不少企业家认识到:技术可以仿制,管理模式可以引进.形象包装和品牌建设可以交给专业公司打理,惟有企业文化,只能产生于企业内部,需要踏踏实实地积累和创建。凡是成功的民营高科技企业,都是通过正确的企业文化创造出凝聚力。资源是可以枯竭的,唯有文化生生不息。企业的持续发展的真正源泉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可以凝聚企业的所有力量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为企业渡过难关而拼搏。通过对联想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这一点。
联想是国内有着鲜明文化特征的企业。这种鲜明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联想作为中国IT产业的老大,联想文化中包含联想创业成功的独特理念和经营哲学。第二是联想与诸多成功的中国企业一样,背后有一个非凡的人物柳传志,联想的文化中处处体现着柳传志的影子。”柳传志十分强调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对联想成长的重要性。柳传志认为,在中国好的企业一定是实行了现代企业制度;股东、蓄事会和管理层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他说:与同时在中关村成长起来的企业相比,正是因为我们有了深厚的文化底组,才能任凭企业经营层面的千变万化,经营策略的不断调整,最终也能成功并健康发展。从联想的成功实践和柳传志的话语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对民营高科技企业成长的重要性。
2.战略决策的明智选择。
当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是否要多元化,如何多元化是它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多元化是中国企业做大的一个情结。很多的民营高科技企业被发展初期的辉煌所迷惑而忽略了企业本身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甚至忘记了自己的目标而盲目进行多元化,结果是企业遭到了严重的削弱。如实达集团在1996年“实达电脑”上市后拥有的资源多了,就上VCD、上PC、上软件,先后投资了20多个公司,而到今天我们得到一个教训,实达不可能同时做这么多事情。
民营高科技企业如何跳过多元化陷阱,主要靠战略上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联想的发展过程中,柳传志始终把企业定位于计算机领域,目标是成为长期的有规模的高科技企业,无论是企业处于危机关头,还是面对国内的房地产热、炒股热.柳传志都心无旁鹜,一步一步地向自己的目标迈进。联想在战略上的清醒的头脑保证了联想的成功。
3.远见卓识的危机管理。
任何企业的发展中都潜伏着危机,民营高科技企业也不例外。民营高科技企业很可能被表面的高速发展所迷惑而看不到潜在的危机,危机的出现可能会带来致命的打击。树立危机意识、正确对待危机对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考察下面的案例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这一点。
三株集团曾在中国保健品市场上显赫一时。但因,.常德事件”而一吸不振。就其原因,不能正确地处理危机是一个重要因素。1993年三株注册不过30万元.,4年后,三株净资产已达48亿,且资产负债率为零。但令人们惊讶的是如此强大的三株竟是那么地脆弱,因一场人命官司而衰落。三株对“常德事件’这样的危机显得束手无策,只能无可奈何地看着公司萎缩。这暴露了三株公司缺乏危机意识及危机预警机制,以至于三株公司不能正确处理危机。如果三株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能有危机意识、建立危机应对机制,三株完全可能躲过这场灾难。
反观堪称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榜样的联想和华为,他们在树立危机意识,正确对待危机,强化危机管理方面做的卓有成效。例如,面对IT业发展迅速、变化快、竞争残酷的严峻现实,联想开展了独特的危机教育。柳传志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一“变是联想集团永远不变的主题飞柳传志不但要求联想集团各部门的决策者们自己要变.还要对其下属和员工逐层进行“变”的教育,树立变的观念和意识,增强员工的紧迫感。使员工树立起.变“的意识和危机意识。
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成长模式,分析每一种模式的利弊得失,可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促使民营企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企业制宜,采取最佳的成长模式。
在学术界,有人曾将民营企业成长模式归纳为3种:科技领先型、营销导向型、战略联盟型。所谓科技领先型成长模式,就是以技术或专利作为企业成长的关键要素,以科技创新为导向求得生存和发展。所谓营销导向型成长模式,也就是以市场拉动作为企业成长的主要动力,以营销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的现状和趋势进行技术研发或购买专利,通过有效的营销管理来满足市场需求,从而为企业成长奠定基础。所谓战略联盟型成长模式,则是指企业以自身的业务专长或核心能力为基础,与相关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进而不断拓展业务。…也有人将民营企业成长模式归纳为专业化成长模式、区域化成长模式、国际化成长模式、产业化成长模式4种。专业化成长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产品专业化,即“将小产品做大”,以专取胜。区域化成长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在某一地区企业簇拥抱团,构成大小规模不等、专业特色鲜明的民营科技企业群落。国际化成长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安排科技开发创新,供应适销的科技产品,进而不断拓展国外市场。产业化成长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企业以制造业为载体和基础,致力于高新技术产业化或以高新技术为依托致力于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
笔者认为,如果考虑到民营高科技企业的科技型企业特性,再系统考察该类民营企业创业发展的全过程及其成长现状,那么,我国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成长模式可归纳为以下五种。
1.专业化成长模式。
民营高科技企业在创业之初,拥有的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等管理资源通常十分有限,规模和实力非常薄弱。因此,在内有国有企业竞争、外有跨国公司挤压的市场环境下,许多民营高科技企业依靠“将小产品做大”的专业化成长模式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增长。借助专业化模式发展壮大的民营高科技企业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表现为:在资金匮乏和技术基础差的发展初期,能够依靠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市场分析和市场预测,获取充分的需求信息,在市场中寻求“补缺基点”(market niche),运用市场补缺的发展战略,选择竞争者认为技术复杂、利润不高而不愿做或不值得做的产品,将其“做精、做大、做专、做深”。这些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其“专、精、新、特”经营原则。
(1)“专”就是指民营科技企按专业化协作原则,为大企业专门提供零部件、元器件,搞专门化生产。例如,包头市新材料应用设计研究所看准了稀土永磁防蜡器在石油行业的应用前景,专门为大油田提供油田用永磁防蜡器件,包括抽油机井防蜡器、自喷井打捞式防蜡器、抽油杆防蜡器等40余种产品,在该领域取得了市场领先者的地位。
(2)“精”就是指产品的性能、质量、特色精益求精。例如,科利华教育软件公司在发展教育软件产业方面精益求精。推动了教育和学习的革命,让学校的教学和学习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互作用和渗透,通过软件集成实现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集成,其产品之精湛和营销之精准令人赞叹。
(3)“新”就是要在产品和技术装备上不断开拓创.新。例如,四通公司在打印机领域重视产品创新,相继推出了M2024打印机、M1570七色打印机、四通Ms一2400、四通Ms一240等新产品,赢得了市场竞争优势。
(4)“特”就是指企业推出颇有特点的科技产品和服务。例如,北京用友软件集团在强手如林的高科技企业中独辟蹊径,以特取胜,致力于发展财务管理软件,2001年技工贸总收人超过3亿元.从业人员上千人,成为北京市最大的软件企业。
专业化成长模式并非只有产品专业化一条途径。民营高科技企业还可吼选择其他专业化成长模式,包括:
(1)最终用户专业化,即专门致力于为某类最终用户服务,以此作为成长发展的基点。如计算机行业的一些民营高科技企业专门针对某一类最终用户(如医院、银行、证券公司等)进行科技研发和市场营销,在满足某类最终用户需求方面做得卓有成效。
(2)垂直层面专业化,即专门致力于满足分销渠道中的某些层面的市场需要,借以寻求成长壮大的契机。例如,以计算机及广播电视技术应用为基础的北京天华宇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借助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达成的良好合作关系,暂时放弃大学和小学用户,专门扶事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以及现代化电教设备的研发、生产和营销。
(3)顾客规模专业化,即企业专门为某一种规模(大、中、小)的客户服务,如不少民营高科技企业专门为那些被大企业忽略的小客户服务。
(4)特定顾客专业化,即企业只对一个或几个主要客户服务,例如深圳市力德讯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为电信公司生产电话磁卡。
(5)地理区域专业化,即企业专为国内外某一地区或地点的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例如,陕西三奇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专门为农村风湿病患者开发研制生物药酒。
(6)产品或产品线专业化,即企业只生产某一大类产品,以此来获得竞争优势。例如,北京永兴四方科技有限公司专门开发生产教育软件。
(7)客户订单专业化,即企业专门按客户订单生产预订的科技产品,满足客户的特定需要。例如,北京哈特韦一四方科技公司专门根据各地电力公司的订单要求,开发、生产电力自动化保护设备。
(8)质量和价格专业化,即企业专门生产经营某种质量和价格的产品。例如,深圳华胄科技有限公司专门生产供应优质高价的计算机芯片。
(9)服务项目专业化,即企业专门提供某一种或几种其他企业没有的服务项目。例如.北京江民新科技术有限公司专门生产集防、查、杀、修、扩、护于一体的功能强大的计算机实时监测防火墙,并提供智能升级自动更新服务。
(10)分销渠道专业化,即企业专门服务于某一类分销渠道。例如,西安金箭科技发展公司专门为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及各类医院开发生产HIsTAR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2.网络化成长模式。
民营高科技企业的网络化成长是指企业围绕某一特定的产业或产品而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区域内集聚成彼此联系、产品互补、规模不等但特色鲜明的企业网络。在我国,采用该成长模式最为典型的当属浙江温州和江苏苏南地区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例如,浙江乐清的低压电器民营科技企业群落、江苏苏州的计算机设备企业群落等。一般来讲,民营高科技企业网络化成长需要具备三方面条件:一是相对集中的地理空间布局,从而节约物流、沟通成本;二是以专业性市场为依托,便于产品分销;三是以专业分工为基础,以专业化产品为主业。
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活力不仅来自企业内部的微观所有制结构,而且来自企业之间的相互协同、相互增益的网络效应。面对国内外其他大型企业在技术、资金、规模、品牌上的先行优势,民营高科技企业单打独斗是难以取胜的。而众多民营高科技企业联手走向市场,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它既可以保持民营高科技企业灵活多变、反应敏捷的特点,又能积少成多、聚微成著形成产品规模优势。网络的形成还可以促进民营高科技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从而促进民营高科技企业整体生产技术与创新水平的提高以及生产交易成本的降低。
民营高科技企业网络化成长初期往往采用“原地膨胀”的方式,即当某类科技产业在特定区域初萌生机时,由于盈利示范效应,不断有新的民间资本进入,日益增多的同类科技企业陆续开业,逐渐形成一个颇具特色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网络。待其扩张受到市场规模、经营环境和基础设施状况等外部客观条件限制时,民营高科技企业又会采用“异地孵化”的方式,即在一个不同的通常距离较远的地理空间孵化出与自身同质的新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网络。
3.全球化成长模式。
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全球化发展是指民营高科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利用生产要素和管理技能,根据全球市场信息开展技术创新,从事高起点的研究开发工作,或在海外建立分公司和经销服务点,直接参与全球竞争。近年来,我国民营高科技企业在全球化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成为民营高科技企业成长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和新趋势。例如,北京时代集团的拳头产品HL-D硬度测试仪第一代产品的开发设计灵感来源于1987年5月的“北京一埃森国际焊接展览会”。
在这次展览会上,时代集团的创办者发现该产品具有广阔的国际市场前景,立即应用中外结合法开发研制:研制的硬度计,其探头是进口瑞士的.计算机选用日本的,自己则集中力量开发软件——AD转换装置。结果,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开发出第一代产品。现在,已研发出第五代产品。由于该产品性能优异,价格适当,欧美各国纷纷采用。到20世纪90年代,时代集团在欧洲相继成立了英国时代、德国时代,并在整个欧洲建立了40余家代理机构。
1994年,时代集团在美国建立子公司,同时发展了60余家代理商,在全美形成了运行高教的营销网络。目前,时代产品已远销欧洲、北美、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般来讲,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纷纷瞄准国际市场实施全球营销,自觉融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之中;而中小型民营企业多以合资经营、特许经营、虚拟经营等内向型全球化的成长模式逐步壮大。浙江万向集团自1994年以来先后在美国、英国、德国和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设立了分公司或办事机构,并采取本土化经营战略,有效地提高了科技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再如,华为公司是位于深圳的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生产以电话程控交换机为主的通信产品,属于典型的高科技企业。以信息和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增长方式革命,其势不可挡的冲击力已波及各个传统产业领域,对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华为公司在最高的起点上,开始同国际上同行业中最具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展开针锋相对的较量,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华为公司不仅实现了同跨国公司在我国程控交换机市场分庭抗礼的目标,而且已经以自主知识产权与跨国公司在国际舞台上展开了激烈竞争,在全球化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4.联结成长模式。
依托某大型企业或实力雄厚企业而使自身获得发展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大都是借助配套联结型、营销联结型、供应联结型等联结成长模式。
(1)配套联结型成长模式是指民营高科技企业围绕某大型企业的核心产品,以lS09000为纽带,为大企业提供配套的零部件及半成品,以此作为成长发展的基本途径。例如,重庆市民营高科技企业在机械、军工等领域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尤其是占据了摩托车产业的龙头地位。在宗申集团、力帆轰达、隆鑫集团等大型企业周围,形成了众多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群体为之提供发动机、自动化仪表等配套产品。这种配套联结型成长模式造就了越来越多的新兴民营高科技企业。
(2)营销联结型成长模式是指以某大型贸易公司为核心,民营高科技企业为其提供产品,而该大企业专门负责营销的合作模式。在四川、云南、广西、甘肃等地,专营中草药、生物药剂的贸易公司周围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群体即属这种类型。例如,在昆明市,以开发中草药资源为主的其他民营高科技企业,如滇虹、绿野、名扬、南药等,都得益于营销联结型的成长模式。这些民营高科技企业大都借助大型贸易公司为其产品打开市场,以此为契机赢得市场知名度和信誉度,并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市场基础。
(3)供应联结型成长模式是指某一大型原材料生产企业为民营高科技企业群体提供原材料的一种合作模式。一般是先有原材料生产大型企业,之后,按照经济原则和比较优势逐渐形成民营科技企业群体。例如,上海石化厂周边的生产化纤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便属这种类型。再如,四川省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玉蟾茶厂依靠当地丰富的茶资源,借助大型茶场为其提供的优质茶原料,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与泸州医学院合作研制成了保健饮,料茶“玉蟾春”抗衰茶,开辟了茶叶消费新领域,填补了我国的一项空白,企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5.产业化成长模式。
很多民营高科技企业依托高新技术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具体来讲,就是把工商资本引入农业,根据农业的特点发展和完善高新技术,快速地实现农业的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例如,武汉和平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工农业科技开发、物业管理、水产养殖等多领域经营活动的大型高科技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
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近年来集团组建了“和平农业公社”,在当地政府的批准下,实行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把农民变为股民,把农业变为企业,把分散的农民土地经营通过股份合作方式,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由企业组织经营,风险由企业承担。
这种体制的创新和独特的企业成长模式使农民看到了希望。人股的土地,由企业重新规划,应用高新技术,种植名优蔬菜、水果、水产以及动禽养殖等,在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带动了农业的产业化。
综上所述,民营高科技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选择不同的成长模式,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行业特点、市场环境和企业状况等各种因素。实际上,许多成功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成长模式都是以上述五种成长模式的某一种为主导,或有机地结合其他四种成长模式。
成长模式选择适当,市场反应灵敏,内部管理严格,只是为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健康成长创造了基本的内因条件。然而,创造民营高科技企业健康成长的外因条件同样至关重要。深入研究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成长环境,全面认识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制约因素,有利于为民营高科技企业营造更加宽松有利的成长环境,尤其是有利于推进政府部门在市场准人、企业融资、税费负担、权益保护等相关领域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
1.市场准入问题。
尽管我国已经加入了wTO,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并没有同外商投资企业一样享受国民待遇。从总体上看.政府对民间资本投入的限制还是偏紧。200i年12月11日,国家经贸委下发了《关于鼓励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这个意见中称,对外商放开的领域,原则上要对民营企业放开,但如何具体化,没有说明。
这就使地方上出现了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操作现象。不少学者呼吁:随着我国加人wTO和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急需把对内开放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大幅度拓宽民营企业投资领域。在市场准人方面,有学者提出要统一准人原则、统一准入办法、统一准入条件、统一金融服务待遇、统一产业服务待遇、统一企业兼并待遇、统一法律地位、统一法律规定、统一执法力度的“九统一”构想。总体原则是:政府对所有企业应一视同仁,按照市场经济“国民待遇”原则,允许外商进入的领域就要允许民营企业进入。而要将理想变为现实,还必须实施行政审批制度创新,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
尤其是国家有关部门应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尽快制定出一个进入目录,使民营企业可以真正享受到政策带来的便利。各级政府部门要在经营许可、银行贷款、城市土地供应、行业监督等方面尽快取消对民营高科技企业的限制,因地制宜实施促进民营高科技企业快速健康成长的规划和措施,加强指导、协调和服务。
2.企业融资问题。
民营高科技企业的资金来源基本上靠自我积累,滚动发展,融资渠道单一,资金严重不足,导致许多企业科技开发、规模生产滞后。近年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发育较快,形成了股票类、贷款类、债券类、基金类、项目融资类、财政支持类六大融资方式,以及数十条国内外融资渠道。但是,除了短期信贷以外,其他融资渠道对民营企业的开放度很低。民营企业相对国有企业的融资机会少、规模小、期限短、比重低、品种少、担保难、成本高,远远满足不了各类民营高科技企业融资的需求。据2001年的一项调查,国有企业申请贷款271亿元,贷款满足率为71%,外资企业申请贷款175亿元,贷款满足率为81%,股份制企业申请贷款177亿元,贷款满足率为68%,私营企业申请贷款77亿元,贷款满足率仅为60%。这样计算下来,民营企业所获得的贷款仅仅是国有企业的24%,三资企业的32%,股份制企业的38%,占整个贷款总额的10%。民营企业受歧视的程度由此略见一斑。融资困难已成为当前民营高科技企业成长的一大难题,因为没有资金的支持,科技成果无法转化为商品,阻碍了科技产品的商品化、产业化进程,致使生产规模维持在低水平。为此,必须对企业融资的所有制歧视问题给予关注,破除所有制歧视,执行统一的贷款标准和上市标准,为民营高科技企业成长开辟多种融资渠道。
3.税费负担问题。
各地同一行业、同一规模的企业税收执行标准不统一,纳税额弹性很大,人情税现象比较普遍。例如,对合伙企业和个人企业,既征个人所得税,又要征企业所得税,这种双重纳税既不利于企业发展,也在法律上站不住脚。
再如,在1998年的抗洪救灾捐款活动中,民营企业捐款不能抵扣税,而国有企业则可抵扣3%的税。一些省份的收费不仅多,而且不公开,不透明,成了企业不堪忍受的负担。个别执法人员到企业收费无标准,“三乱”现象严重存在。为了有效地制止“三乱”,一要实行统一透明的税费征收办法,保护民营高科技企业正当的投资收益;二要在执法机构建立收支两条线制度,收费数量不能直接与收费人员收入挂钩;三要健全监督机制,对于执法、执纪部门的“三乱”行为,可直接向当地法院与政府有关部门举报申诉。不仅如此,各级政府还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民营高科技企业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制定合理的财政税收扶持政策。对于民营高科技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更新旧设备和旧工艺,国家应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例如,在税制方面,对于科技含量较高的高科技企业可以给予适当幅度的税负削减,以刺激高科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同时,在不能改革现行的增值税政策的情况下,对民营高科技企业开发生产的高科技产品所征的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力度较大,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这些政策的宣传和落实,使之充分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
4.权益保护问题。
目前,全社会还不能公平地对待民营企业权益保护问题。根据笔者的调查,至少还存在如下现象:(1)如果国有企业欠民营企业或银行的钱,那就是债务关系,而民营企业欠国有企业或银行的钱,却可能被赋予某种罪名。(2)尽管政府规定了民营企业合法使用的土地和经营场所,“因建设需要征用、拆迁的,应当给予妥善安置和合理补偿,”但什么是“合理”的标准,安置和补偿的具体程序又是什么却没有明确,最终导致现有保护政策往往有名无实。(3)为保汪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维护国家的所有者权益,政府必然会通过行政权力来限制稀缺的资源流人非国有企业,维护国有企业的经营特权。这种限制不仅抑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而且违背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原则。(4)如果国有企业财产被盗窃,公检法会全力侦破;如民营企业资产被盗窃,有关部门还难以做到执法严明。(5)民营企业维护权益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求助于法律的保护,如果法律保护的是私营企业,而侵权的是国有单位,法律常常是站在维护国有资产的角度来处理纠纷,还不能把私有财产与公有财产的保护放到同等重要的法律位置来施行。为了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必须认真清理歧视性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建立一套全国性的、不分所有制的权益保护细则,并将重点放在健全投资经营中止赔偿制度、强化投资产权的侵权处罚制度、建立投资财产权的合并保护制度等方面。
据2000年底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国民营高科技企业超过4.92万家,从业人员333.6万人, 全年总收入8736.6亿元, 实现净利润606.6亿元。总的来说,我国民营高科技企业的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
(1)产权问题。产权不清一直是限制和制约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瓶颈。由于历史的原因,高科技企业往往采用“民营公有” 、“民营集体所有” 等混合所有制形式。随着企业资产的增加、企业规模的扩大,这些所有制形式暴露出许多问题,如投资混乱、管理粗放、控制权纠纷、企业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的智力付出没有足够的回报等,最终导致许多企业 “一做大就垮” 。
(2)技术创新问题。到目前为止, 我国的技术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市场中介机构也很缺乏,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使自主开发新技术的难度加大,难以独立承担技术创新的风险。
(3)融资渠道问题。我国尽管制定了有关扶持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很大,甚至政策不能到位,使民营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问题非常突出。资金不足,已成为影响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壮大的一大主要障碍。
(4)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家族经营问题。
我国民营高科技企业大多是由兄弟伙、父子兵、朋友搭档建立起来的。因缺乏有效的制度化管理,容易造成家族管理成员与非家族成员间的不合,致使企业内部沟通困难,派系冲突日增,民营企业家把精力集中于组织内冲突的排解,而无时间考虑企业的经营管理。
(5)人才问题。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远未真正形成,社会保障体系也不完善,这都对民营高科技企业从市场上获得自己适用的人才造成困难。
1.创新—— — 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成长之源
民营高科技企业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的创新,现在,我国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以模仿型创新模式为主,原质性的、独创性的自主性创新不占主导地位。自主创新是企业在成长中追求的最终目标,即使是那些靠模仿起家,后来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它们的竞争优势地位也是在经过一段模仿、学习过程的磨炼,在取得了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后才取得的。因此要加强自主创新力度, 加大研究与发展(R&D)经费投入, 建立技术创新体制: ①建立内部激励机制,做好技术入股、管理入股工作。这是搞好技术创新的核心生产因素。人们通过创造新技术和经营管理好企业,获得相应的高收益,人们的创造潜能才能发挥出来; ②吸纳各类高素质人才; ③处理好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的关系。
2.现代企业制度—— — 民营高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民营高科技企业的产权结构大都主体单一,这一方面导致企业缺乏有效的、社会化的能力监督机制,制约了企业广泛筹集资金, 用于企业再发展; 另一方面, 企业承担无限责任, 风险太大。由于企业内部关系、 决策方式、分配制度、财务管理等诸方面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去甚远,与市场经济中的股份制、国际化运营、资产重组等现代经济运行方式不相适宜, 故产生的矛盾越来越大。
解决上述矛盾的关键就是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对民营高科技企业的产权界定,分清产权归属,有利于调动产权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规避风险,有利于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
民营高科技企业产权界定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 “谁投入谁所有” 的原则; 二是公平、公正、科学的原则;三是保护初创人权益的原则。根据劳动者联合产权理论,民营高科技企业的产权多元化构成主要有:资本投入、劳动剩余转移部分、土地投入、企业商誉、 商标、 技术和管理投入等。这些投入要素存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有的甚至是不可缺少的。它们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使企业资产增值,当然应该成为企业产权的构成, 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
通过实施现代企业制度,民营高科技企业可以调整股东结构,实现产权多元化,在企业与员工间建立起一种以资产为纽带的新型劳资关系,构成促使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使创业者不再吃老本,坚持创新;使新员工有一种归属感,为新人创造发展的机会和发挥能力的空间。这也是企业吸引人才、 留住人才的有效手段。
3.风险投资—— — 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成长之翼
根据我们课题组所发出的200张问卷反馈回来的数据统计分析,目前民营高科技企业中,内部积累是其最重要的融资渠道的企业占70.6%; 银行贷款是最重要的融资渠道的企业占23.5%;利用风险投资基金、发行公司债券和股票上市作为主要融资渠道的企业仅占5.9%。这说明我国民营高科技企业尚未建立起外部市场融资体制,基本上是内部融资,致使相当一部分企业被迫滞留在“小打小闹”式的自我积累和零负债投资阶段,或者通过民间渠道借款,利息负担沉重。可以预期,随着民营高科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资金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
民营高科技企业的资金供求矛盾的解决,仅靠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资本市场的强有力支持: ①加快组建二板市场,拓宽民营高科技企业股权融资的渠道;②借鉴国外经验,组建产业投资基金,增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资本金实力;③完善债券市场,拓展民营高科技企业债券融资的渠道;④建立高科技企业的贷款担保和财政贴息制度,为民营高科技企业的贷款提供政府担保和财政支持;⑤发展私募市场,允许并支持民营高科技企业在法律框架内私募融资;⑥培育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4.企业家才能—— — 民营高科技企业成长的指南针
熊彼特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将企业家的首要职能定位于创新,即创新是企业家个性化的重要标志。奈特则将企业家的职能概括为 “商业决策和承担风险” , 而科斯纳则强调了企业家在不均衡的市场中, “识别机会和把握机会” 的能力。综上所述, 可以将企业家的职能概括为两点,即经营和创新。因而作为行使企业家职能之能力的企业家才能,就可以归结为两个维度,经营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所谓经营管理能力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经营者必须具备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及协调控制能力等,对于企业家而言,这是维持企业生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而创新能力则可以分解为两部分,即识别机会的能力和把握机会的能力。
我国目前出现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一般是以企业主式 包括家族式 或合伙式企业占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其管理方式难以适应规模较大的企业, 而业主 企业家 往往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们具有本专业和本行业丰富的知识,但大多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其管理方式主要凭直觉或经验。前一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而后一特点则说明他们不擅长全面管理。在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初创时期,由于他们对本行业的产品和市场较为熟悉,因而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进行创新活动,从而迅速打开企业的局面。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创新难度增加, 管理问题也日趋复杂, 对企业家来说, 他们的优势 创新 在减少, 而劣势 管理 却在增加。事实上, 绝大多数陷入困境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的问题并非出在技术上, 而是出在管理上, 如内部管理混乱,营销失误, 预测失灵等。因此, 我们认为, 民营高科技企业家的创新能力与经营管理能力的不协调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当务之急就是提高企业家的管理能力或改革企业制度,来改变经营者—— — 企业家才能的不均衡。
5.集团化发展和跨国经营—— — 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壮大之路
在国际跨国公司的强劲攻势面前,我国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实现企业集团化战略模式,即在国内企业之间进行强强联合,或企业与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结合,争取把自己发展成为以大型骨干企业为核心,集资本、 生产、 技术于一体的企业集团, 并以此作为我国跨国投资的主体,充分利用国家、 法人、 自然人和国外资本, 努力提高企业资本的运营效率,这对于强化企业技术、资金及人才的基础,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组建企业集团,有利于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因为它可以通过核心企业的支配地位调动生产要素在企业集团内部之间自由流动,实现生产要素向高效率的配置主体转移, 从而打破地区、 部门界限, 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现有存量资产的作用。组建企业集团,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形成企业间的群体优势和综合功能, 可以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市场主导型”的企业集团发展模式,“拉郎配”式的行政干预往往有规模不经济。要特别发展以资产联结为纽带的股份制企业集团,建立不受政府行政干预的金融体制。企业集团举债要适度,谨慎地进行多元化经营。
对于处于劣势的我国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是否有资格和可能进行跨国经营呢 按照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 回答是肯定的。比较优势理论启迪我们,并非拥有垄断优势的企业才能进行跨国经营,只要采取的战略和对策正确,民营高科技企业集团在参与全球竞争中会逐渐壮大。
一、民营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显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投入资金过少。如以湖南省长沙市高新区“一区四园” 为例, 该区1998年共有在册企业367个, 全年实现销售收入共计119.3亿元, 而当年全部企业的R&D支出不到1.51亿元, 只占全部销售收入的1%稍微多一点。这实在与高科技企业的称谓不相符合。而且, 如剔出R&D支出绝对数额大的企业如三一重工、 远大空调、 创智科技等, 其他企业对R&D的投入就更是少得可怜了。这样的企业往往都是凭借创业者的看家技术, 开发出某种产品, 然后向市场推广, 等着坐吃山空。一旦市场没了, 企业也就走到了尽头, 根本谈不上什么可持续发展。
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体系。长沙 “一区四园” 总共从业人数为38979人(1998年) , 其中技术开发人员5815人, 占总从业人数的14.9%; 其中大学以上学历的占18.4%, 高中及以下的占45.9%, 相应指标较一般国有企业还低得多。而少量的高学历人员又为远大、 三一重工、 创智科技、LG彩管等所拥有。因此, 可以认为湖南省的所谓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最重要的支撑— — —人力资源体系根本没有建立起来。这种致命的先天不足注定了这些所谓的高科技企业中绝大多数是短命的。
技术研发缺乏严格的论证, 市场 “失误现象”严重。技术研发过程缺乏严格的论证, 尤其是对市场容量、 市场潜力及其商业推广过程缺乏论证。单纯是为了技术的先进性而进行研究开发, 没有考虑到其技术的实用性和未来市场产业化推广的可能性与价值, 这样的结果是盲目地研究出了某项可能很尖端的技术甚至世界领先的技术, 又盲目地筹资建厂进行产业化生产, 其后果是企业尚未成立就已注定了其破产的命运。
政府的政策导向不明确, 对民营企业关注不够, 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被不公正地排除在政府R&D资助的范围之外。据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7年) 的资料显示, 一直至1995年为止, 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的来源依次是国家研究机构、 高等院校、 企业和其他, 前二者共同创造了70%以上的成果, 后两者的分额少于30%, 而这里的企业又主要是指的国有大中型企业, 由于没有明确的详细的资料, 民营企业显然是包括在 “其他项目” 之中了。这里民营企业对重大科技成果贡献的数量少之又少的背后是民营企业科技的投入的对称性少数分额。从相关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 目前人力资源与资本尤其是资本这种真正制约中国的技术创新的瓶颈资源的分布是极不均衡的, 也就是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被不公正地排除在政府R&D资助的范围之外了。
同时由于我国科技研发领域并未实行招投标制, 退一步讲, 就算实行招投标制, 由于民营企业距科技研发主管部门 “距离” 遥远, 加上我国对研发资助的切块管理, 民营企业要想从政府获得R&D资助的成本也是巨大昂贵的。这个问题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继续困扰民营企业。
与外界的联系不够, 没有能够充分利用广泛的技术信息资源。在我国成长起来的民营高科技企业, 似乎都离不开这么一个规律或现象: 即创业者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自己筹措资金搞研究, 苦苦数年甚至十数年, 突然有朝一日灵感迸发他成功了, 而碰巧这项技术又大有市场, 于是他冒着风险建厂进行产业化, 他就发达了。这其实是典型的个人的成功,其机率是很小的。而有许许多多没有成功, 或是技术研究出来了却又被市场无情的否决了, 他还是失败了, 没有人知道, 没有人同情。这样凭着个人的智慧与巨大的风险去抗争毕竟胜算太小了。如果他能够走出自己的斗室, 加强与外界的联系, 充分利用各种技术、 信息资源和关系资源, 一则其技术突破成功的可能性会增加许多, 二则可以避免钻牛角尖做无用功— — —技术开发成功了却不能进行产业化开发的“市场失误” 现象。在经济、 生产、 技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 我们的技术专家却置若罔闻, 依然单打独斗, 这真是我们的又一个莫大的悲哀。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封闭效应较好, 而扩散和溢出效应很低。创业者— — —技术专家对自己赖以创业的技术敝帚自珍, 对企业的研发人员缺乏足够的激励。这样的结果是导致企业所赖以发展的关键技术的凝固效应。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 由于其创业过程的特殊性, 民营企业始终都摆脱不了家族主义的影子。作为创业者, 历尽了艰辛才侥幸开发出来的某项成果, 他肯定会小心翼翼、 千方百计地守护和看管, 不许外人窥觑, 即使到了产业化的阶段成立了研发班子, 其中的核心技术与诀窍依然会严密地封锁在他自己和他最为信赖的亲属的脑子里。这样核心技术被凝固、 锁住难以再向前突破而保持其技术的竞争优势, 同时作为经营企业、 技术研发的最为重要的信赖也就不复存在, 其他的研发人员激励不足也就是自然的了。
二、如何加强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
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促进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 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和设计。
1.正确确定我国民营高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 技术创新是一种外部性很强的产品。原来的经济理论往往把其作为存在于经济系统之外的技术环境来加以研究和处理。而这种技术环境的优越与否则标志着一个社会进步的程度。作为公共品的技术在技术的产权安排上具有模糊性, 与一般物品的公共产权制度一样, 社会成员均享有使用和共同所有的权利, 因为他们都为技术的生产付出过成本 (纳税) , 当然还因为这些技术具有基础性而使得对其所有权和使用权作清楚的界定是极为困难的, 同时这类技术的学习与传播只需要极低的成本,等等, 公共技术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技术的供给主体只能是政府。由政府制定科技研究与开发计划, 由政府预算作为技术的投资计划, 以政府所属研究机构作为技术的开发主体。客观现实强力地支持这一理论的成立。而作为脱胎于计划经济的我国来说,由政府来包办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就表现得更加强烈。在集中决策的计划经济体制内, 决策权利的垄断性与经济运作过程的调度计划性决定了技术创新过程中政府的重要作用和扮演的关键角色, 从研究机构设置、 立项、 成果鉴定以及推广应用等全过程都具有充分的政府行为。这完全是一种 “三位一体” 的运作模式, 即政府投入、 政府所属机构从事研究开发、 政府负责推广应用。
过去几年的中国科技界, 每年均创造出大量的科技成果, 仅重大成果就有数万项。这些重大成果大都从政府创办的研究机构与高等院校的实验室中“走” 出来。最具有公共产品特征的国家级重大项目成果来源结构 (依成果数量排列) 为: 研究机构、 高等院校、 其他来源、 企业。其中研究机构与高等院校二者共创造出了70%以上的成果, 后二者的分额小于30%。在省、 部级重大科技成果中, 由于相当部分的成果是针对经济活动过程中具体问题的研究产物,成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企业作为行为主体参与到这样一类成果的研究过程中, 由此引起了省、 部级重大科技成果在国家级成果来源结构基础上的构成变化。专门研究机构和大学的贡献减少,企业和其他科技来源比例增大, 虽然如此, 但仍未能动摇政府所属研究机构在省、 部级成果供给中的重要地位, 二者仍分享50%左右的成果数量。从这些资料显示, 基础性的或者是公共性的技术的供给主体不可能由民营企业来承担, 因而民营企业在这里面能够得到的政府的资助是相当少的。不仅我国如此, 世界其他各个国家的情况也概不例外。
我们在此要讨论的是看民营高科技企业能否成为专用技术的供给主体?理论上, 专用技术是技术的产权具有排他性的技术类型, 在这里所谓的 “专用” 本质上是指由于技术的产生与存在所派生的所有权、 使用权、 技术所带来的收益索取权, 对技术本身的处置权等 “权能束” 的可定义性并得到清楚的界定。专用技术又可分为专用和专有两种情形, 前者强调技术的使用权利, 而后者则更多的关注对技术所有权的拥有。专用技术与公共技术的根本区别在于: 前者与少数人 (甚至与某个人) 有关, 后者与社会全体成员密切联系。专用技术与少数人相关是因为这部分人对专用技术的创造、 生产付出了代价 (成本) , 代价形成过程的有限性决定了代价的 “回报” — — 技术的垄断性占有。之所以产生专用技术是由于专用技术的创造同时具备必要性与可行性。
这所以必要是因为技术带来的收益有高于成本的可能, 也就是说在不考虑机会成本时对技术的投入能给投资者带来正利润。专用技术存在的可行性表明保持技术的 “专用” 状态成为可能。当某种技术在具备任何生产成本 (只要成本大于零) 的条件下扩散,成为社会的共有资源, 这时虽然技术的投资行为对社会而言具有 “外部经济性” , 但对投资人而言则是非理性的行为, 技术创新的投入者同时受到 “打击” ,技术的创造受到抑制。专用技术产权内容的可定义性与社会的技术产权制度安排共同达到保护技术的“专用” 性, 可定义性具有产权主体安排的低成本特征, 而技术产权制度的设计与安排则是加大技术非交易性扩散的代价 (成本) 。鉴于此, 不难得出: 只有在一个产权明晰和具有完善产权制度的社会里, 才可能出现真正意义的 “专用技术” 。因此, 产权明晰与知识技术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就成为了 “专用技术” 存在与发展的两个必要条件。而目前我国产权制度的改革已经深入人心, 而关于知识技术产权的保护力度也是越来越加大和细化, 各种法律和法规不仅日趋完善而且也越来越得到贯彻执行, 这样我国专用技术滋生的环境条件已经具备或是将要具备, 这样作为民营企业主也就会得到足够的激励去进行技术的创新。也就是民营企业完全可以与其他如科研机构、 高等院校及国有企业一样成为一个技术供给主体。因而国家要在政策导向上对民营高科技企业进行支持。
2.明确政府在民营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要正确发挥政府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必须坚持以下六个原则:
( 1) 鼓励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动。政府应该发挥民营企业对创新活动的投资热情, 以刺激经济发展, 提高生活水平, 完成政府科研参与的计划, 具体做法应当提供更多的刺激手段, 减少民营企业在技术开发和研究创新活动中的障碍。
(2 ) 强调基础技术研究。政府在指导科技投资时应该着重长期的、 用途广泛的研究即基础科学以及基础技术开发活动, 这些投资活动产生的交易量远比民营部门为自身利益而开展的研究所带来的效益要大的多。
(3 ) 为摄取新、 老技术建立桥梁。政策制定者应该推广技术在各类经济部门的利用和吸收, 尤其要重视高校、 地方政府、 企业和其他机构组成的网络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4 ) 采用一切可能的政策工具而不仅仅是R&D投资一种工具。政策制定者应该采用所有相关的政策工具, 包括经济政策、 政府规制、 标准、 知识产权等。并根据不同的工业, 不同类型的技术, 不同的地区给予不同成分的政策组合。
(5 ) 利用全球化创新机遇。我国政府应该大力支持企业包括民营企业的领先创新活动, 包括国内和国际的活动, 使我国企业从世界范围的技术知识资源中获得最大利益, 并且努力把某些地区和某些企业培育成为科研和创新活动的理想场地。
(6 ) 改进政府在政策开发方面的效能。政府应该作为长期的、国家性的研究活动中的一个可靠的和稳定的合作者来发挥作用, 通过创造政策开发方面更有意义的机构, 提供更强有力的被企业和民众所接受的一致性支持, 以及政策形成过程中各地方政府更高的参与和实践水平等等方面来达到这个目的。
3.加大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 拓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渠道
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 引入风险资本对其中有条件的可以鼓励、 支持其在创业板即二板甚至是主板上市, 借此对企业的产权制度进行改革(2 ) 国家的R&D资金的使用打破严格的切块管理一方面可建立专项基金作为对民营企业技术研发的支持; 另一方面要广泛推行科技研发项目的招投标制, 缩短民营企业与政府主管部门的 “距离” , 让民营企业的技术研发力量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3)民营企业要克服敝帚自珍的心理, 主动走出去, 寻求合作伙伴, 让技术力量与资金结合起来, 实现双方的共赢。
4.改革民营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
民营高科技企业在经历了种子期、 创业期后, 在其技术寿命周期进入成熟阶段后, 应该结合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与经营机制的转变进行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转换, 由过去的单个能人即创业者包办技术研发型向研发团队型转变。具体可以请相关中介机构对创业者对技术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确定,然后将其转为创业者的股份, 随后公开其核心技术和诀窍由研发团队共享, 而且广泛走出去, 借助外面的技术信息资源, 加强技术研发方面的战略联盟与合作。这样才能突破技术的凝固、 锁住效应, 使企业在技术上获得可持续发展。
5.民营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形式选择
(1 ) 建立区域性的网络型技术创新体系。这主要是基于我国普遍采用的工业科技园的形式来促进高新技术的创造和产业化的现实。但是许多所谓的科技园根本没有起到使企业成为集群的作用, 因而没有能够建立真正的相互协作的网络型的技术创新体系。就目前国内的科技园来说, 不仅是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很差, 而且整个科技园的建立缺乏整体的规划, 企业彼此之间本来就缺乏内在的一致联系,倒像是拼凑的大杂烩。再就是政府机关的服务达不到应有的水准。要使各个科技园区真正做到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企业的成长、 发展, 则首先应该围绕某个行业或某几个相关的行业来制订入园企业的标准, 而不能搞大杂烩式的拼凑, 这就在先天上保证了园内企业之间内在的某种关联; 其次, 要努力提高政府各种服务机构和服务设施的硬件尤其是软件的水平, 真正是为企业服务而不倒过来; 最后, 政府应该在整个园区提倡建立起某种氛围即强调彼此之间的合作和通过各种形式的协作来实现共赢。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群体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的能力, 提高企业对外界的技术与信息的吸收与消化的能力, 步入群体企业共同进步的良性循环。
(2) 组建社群资本, 形成技术创新的新动力。所谓社群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一些特征和相应指标,比如网络、 标准和约定的规章、 信任等等, 这些特征为促进双方或各方利益的合作与协作关系提供一个运行的基础。社群资本的观点实际上从两个方面扩展了我们对 “合作” 与 “协作” 的理解。第一, 把合作与经济意义上的 “资本” 相联系表征了对组织之间共同工作的能力进行投资以及这种能力增长的潜力;第二, 这个概念特别强调了作为一种资本的协作力量对 “结构” 的创造功能。有着良好效能的伙伴关系和网络关系就其自身而言都是一种社群资本形式。
资本是各方所共有的, 以网络和总体结构中各单元机构所拥有的可分享的资源形式表现出来。比如,一组科学家相互协作搞一个较小的科研项目, 于是可能会意识到利用他们的协作能量来提出和完成一个规模更大, 更有风险性的研究项目, 他们还可能进一步使用他们的网络关系使其团体更有经济活力,这样最初的小型网络可能会不断扩张, 以至吸纳政治和商业领域的成员, 也就是说, 小型的风险性协作可能会发展成一个更具雄心的有更大业绩的有抱负的团体, 就好像一个政党不断学习如何更有效率的协作, 如何不断发展其组织声望一样。社群资本如同其他一些经济形式的资本, 当有效使用时便会不断积累。它对于技术创新也是这样, 它比传统的单打独斗的效果要好得多。当然这种形式能否建立还要看我们的创业者能否摆脱传统文化的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