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资企业

目录

  • 1 什么是侨资企业
  • 2 侨资企业的特点
  • 3 我国侨资企业现状及发展趋势[1]
  • 4 我国侨资企业面临的问题[1]
  • 5 我国侨资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1]
  • 6 参考文献

什么是侨资企业

  侨资企业是指在中国境内注册登记,独立经营或者同国内企业合作生产合作经营的华侨或港澳同胞资本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

侨资企业的特点

  1、制造业主导,并形成产业集群

  制造业仍是侨资的主导性产业,但企业数量比重从1991年的87%下降为2004年的80%。具体行业已经从初期的玩具、纺织服装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到以电子通信信息产品为主的高新科技产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侨商与台商、外商为主并结合当地企业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就是“中国制造”颠覆国际产业转移规律而至今不衰的原因。

  2、服务业在侨资增量中日益突显

  2000年以后,逐渐成长的巨大的国内市场又成为吸引外商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此时服务业的侨资企业比重逐渐增加,从1992年以前约12%,上升到2004年的约18%。这与国际FDI(外商直接投资)大势相吻合。在京、津、沪、深圳、广州等大城市,侨资企业在服务业领域的比重从1991年前的27%大幅度上升到2004年的40%,北京服务业的比重最高,达55.4%。就实收资本来看,服务业的比重更大。在广东,第三产业成为侨商投资的新热点。2006年广东省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中服务业占24.4%。2007年服务领域同比增长33.3%,实际利用外资增长71.6%。长三角地区,在2000~2006年期间,江苏FDI投资于制造业的比重出现了递减的趋势,从2001年的91.1%下降到2006年的78.7%,五年下降13个百分点。2007年江苏省服务业实际吸收外资增长77.3%,主要分布在现代物流、公用设施、信息咨询、社会服务等领域,是江苏利用外资增幅最高的产业,同时,外资银行保险证券等机构和触角已经遍及江苏经济发达地区。

  3、房地产侨资热

  房地产投资是海外华商长袖善舞的领域。近六七年来,中国内需市场中扩展最迅速、规模最庞大的是房地产市场,侨资在其中越来越活跃。房地产业的侨资企业数量与百分比,北京最高,以429家占该市侨企总数的11.4%。上海被统计366家,占8.3%。天津71家,占5.5%。广州514家,占10.7%。深圳388家,占2.8%。房地产投资规模最大。北京市1992-2004年侨资企业的实收资本比重,房地产业高达37%;侨资企业实收资本最大的31家侨资企业中,房地产业15家,将近一半。侨资投资二线城市(其他省会城市与大城市)越来越多。香港的地产商都有巨额投资,如,李嘉诚和记黄埔、陈启宗的恒隆地产李兆基的新鸿基,瑞安地产、腾飞集团,新加坡的凯德置地,印尼林文镜的融侨集团等亦然。

  4、科技产业增势明显

  科技产业的侨资企业数,自2000年后迅速增长。在数据库中,5870家专业人士创业,在有选择回答的企业总数69994家中,占8.4%。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在侨资企业中所占比例以北京市最高,为21%。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侨资企业1071家,占该市总数的7.75%。在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该产业境外资本都以台资为突出。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占全国侨资企业总数的2.3%。深圳市高达526家,占该市侨资企业总数的3.8%。北京、上海都超过100多家,比例略低于深圳。

我国侨资企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初期,海外华侨华人企业家率先到我国的东部和南部地区投资设厂,成为外商投资企业的先行者,为我国吸引外资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他们从最初的“三来一补”发展到成片开发,从小商品生产发展到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从沿海拓展到内地。海外华侨华人在我国沿海地区投资的企业(以下简称侨资企业)约占当地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0%以上,这些企业的数量占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70%以上,对我国和企业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近年来,侨资企业呈现如下发展趋势:投资项目规模不断扩大;投资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基础设施发展;投资主体从老一辈华侨华人向华侨华人新生代和回国的海外留学生转移。

  从侨资企业的产业分布看,目前制造业仍然是侨资企业的主导产业,尤其是电子产业的侨资数量在增加,房地产投资的规模也在扩大,值得重视的是服务业在侨资增量中日益突出。由于沿海一些地区明确提出要加快服务业引资的步伐,加上目前我国服务业市场正进一步开放,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物流金融电子商务等的需求越来越大,从发展趋势看,服务业将成为侨商投资的热点,尤其是现代物流、公共设施、信息咨询、社会服务等领域。服务业的许多部门具有文化内涵和个性化服务的特点。这方面海外华商具有优势,他们了解国际服务业的经营管理和新的理念,又比较熟悉和容易把握中国服务业的实际状况,特别是与习俗和文化相关的服务业的具体经营。从中长期看,侨资金融业企业的投资会有较大的发展,将推动金融服务业体制和运作的调整和改革,在传统服务业的改造与更新方面也将扮演重要角色。

  总体来说,我国侨资企业经营状况尚好,盈利面大,增资扩产的企业也不少,但是它们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尤其是当前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使多数企业正面临着各种挑战。

我国侨资企业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侨资企业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最近一段时期以来,涉及侨资企业的多部法律法规相继实施,多项政策调整的叠加效应对侨商现有企业和未来的投资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税制改革加工贸易政策、劳工政策等。此外,吸引侨资的成本优势正在发生变化,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投资效应相对下降。人民币升值也增大了出口导向型侨资企业的压力。低端劳动密集型侨资企业被迫转移或转型。尽管国家提供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产业升级,但是“高新技术”产业门槛对大多数侨资企业来说太高,它们享受优惠的可能性较小。

  其次,在投资环境方面,“软件不软,硬件不硬”的问题在不少地区仍然一定程度存在。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招商单位部分承诺没有落实,有些部门尤其是窗口部门办事效率不高。在有些部门,重引进、轻管理、疏服务的现象仍然存在。引进侨资企业应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配合。二是虽然已有各种法规、条例和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优惠政策横向得不到认同,在一些职能部门得不到实施。三是政府政策和法规的变更有时没有或者缺乏足够的“宽限期”,具体实施随意性较大。四是对企业的承诺随决策者的变动和对问题看法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时有发生。五是有些侨商的投诉得不到及时解决和答复,这是由于有的问题涉及多个职能部门,而各部门又有各自的规定,侨商往往多头投诉,四处碰壁。目前尚无机构能够起到有效的协调作用。

  再次,海外留学生和新移民回国创业的主要困难在于我国金融体制发展还相对滞后。虽然有些地区政府部门设立了专项资金,可以为侨资企业提供启动资金,但是从现实的状况看力度仍然不够,尚缺乏多种融资渠道和工具。

  最后,侨资银行规模较小,在新时期只能在大银行的缝隙中发挥其灵活的特点寻找利基。在国际上金融动荡和国内金融风险加大的情况下,它们面临着更为突出的困难。

我国侨资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目前侨资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为今后进一步引进侨资和发挥侨资企业的作用,建议在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一)加大为侨资企业服务的力度

  要加强信息沟通,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面临的困难,帮助解决,降低风险。对于现有侨资企业,尤其是困难较大的企业应多关心引导,加速其产业、产品调整,更新管理理念,完善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应着力帮助侨资制造业企业向自主研发、升级换代方向转型。对有较大发展前途的项目提供研发资助。

  (二)依照法律保护侨资企业的权益.做好服务工作

  既要雪中送炭,也要不断创新服务思路,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服务效果,从而提高侨资企业在本地投资的信心。为更加充分凝聚侨心、发挥侨力、促进侨企的发展,可考虑建立侨商投资企业协会,或者在各地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下设立侨资企业分会。该组织可从事有关侨资企业的困难和问题的收集、企业联谊、调研讲座等工作,发挥企业与政府、社会之间的中介桥梁作用,并使之成为“侨商之家”。

  (三)进一步完善吸引侨商投资的软环境

  应加强对政府职能部门的宣传工作,使有关部门及其人员进一步熟悉相关法规、政策,增强服务意识。侨务部门要与政府其他部门加强协调与配合,共同营造有利于侨资经营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为侨资企业提供多种融资渠道

  建议地方政府部门给侨资企业和留学回国创业人员提供多种融资渠道和工具,比如华侨投资信保基金、投资基金等。可以考虑有选择地在某些领域先作试点,然后总结经验逐步扩大推广。

  (五)设立侨资企业投资数据库

  建议在地方引资主管部门的审批环节,将涉侨企业的资料备份给侨务主管部门,由其对侨企进行身份认定,以便及时了解情况,跟踪服务。在侨务部门设立专门岗位负责与侨资企业的联络和服务工作,收集和汇总有关侨资企业的资料,同时也通过网络向侨商(包括潜在的侨商)提供有关法规、商机和其他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廖少廉.我国侨资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创新,2009,2
阅读数: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