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竞争力(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目录
|
国际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与各国的竞争力相比较,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它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整体国际竞争力的“量化概念”。
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由三大部分组成: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包括八大要素: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国民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讲,这八个要素都与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要素相关。而科学技术、国民素质就是高校硬核心竞争力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挖掘本国国际竞争优势的能力。这实质上是一国国际竞争力发展的战略定位问题;每一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具有一项或者多项在国家竞争中的优势因素,要允分发挥自身潜在的优势,避免自己的劣势,扬长避短。处理好国际竞争力发展过程中引进吸收与对外输出的协调发展。
2.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资本。资本竟争和过程竞争是把握一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成长的关键因素。资本包括有形资本、无形资本和人力资本,其中人力资本的成长和作用的发挥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们的规模和发展是当今国际前提和基础。过程竞争是追求企业价值链的最优化。只有资本竞争而缺乏过程竞争,难以把一个核心竞争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3.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变革的产业定位和结构调整。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要建立新的产业竞争关系,以此来增强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处理好基础设施、科学技术、教育、政府效率之间的发展关系,推动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并依据一国国情,充分发展优势产业,制定有利于本国朝阳产业的政策,引导产业的调整。
4.重视价值观念的发展,发挥价值观念在一国国际竟争力长期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要用现代价值观念构筑社会的新型关系,激励人们实现自身的价值,推动人力资本的快速发展,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持续稳定的发展,从而国际竞争力也获得了较大的提高。在1993年首次参加的世界转型国家国际竞争力评比中,中国列第一位。中闰国际竞争力的上要优势在于经济的发展速度上;例如世界经济在新的世纪里一片萧条,世界上要的发展国家及新兴国家在衰退的边缘苦苦挣扎之际,中国经济依然以8%左右的高速增长而一支独秀,令世人瞩目。中国的竟争优势主要表现在经济实力方面,如经济增长率,包括人均GDI,增长、投资、储蓄、资本流人的水平都是处于世界的前列。
(一)中国国际竞争力水平比较
自从1994年中国首次参加由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完成的<国际竟争力年度报告》的评比以来,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总体来说是在30位左右波动。这种变化可以从1994--2002年间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排名情况可以看出(见表1)。这大致反映了巾国的国际竞争力的水平,在参加评比的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的排名属于中等偏下水平。
表1 中国历年来国际竞争力排名
年份 | 1994 |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名次 | 34 | 31 | 26 | 27 | 24 | 29 | 31 | 33 | 31 |
但是从仅仅中国在国际竟争力徘名的名次中很难发现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下面以2002年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的总体排名情况和分项排名为例来看看中国国际竞争力的详细情况(见表2,表3),并以此分析中国在国际竟争中优势和不足。
表2 2002年中国与国际竞争力排名前十位的国际和地区
国别 | 美国 | 芬兰 | 卢森堡 | 荷兰 | 新加坡 | 丹麦 | 瑞士 | 加拿大 | 中国香港 | 爱尔兰 | 中国 |
排名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31 |
得分 | 100 | 84.351 | 84.292 | 82.802 | 81.155 | 1999 | 80.4029 | 79.472 | 77.761 | 76.218 | 52.199 |
表3 2001-2002年中国国际竞争力中各分项指标排名
经济表现 | 政府效能 | 企业效益 | 国家基础结构 | |
2001 | 7 | 35 | 40 | 39 |
2002 | 3 | 30 | 43 | 35 |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202年中国国际竞争力得分为5.19分,总体排名居世界3位,比20年的3位上升了2位。而表3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国际竞争力四个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在202年排名世界第三位,较200年的排名上升了4位,仅仅次于美国与卢森堡。近年来,中国国际竞争力综合水平比较比较稳定,排名一直在维持在3位左右,这主要取得益于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稳步的发展。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发展的今天,经济能够保持持续稳步的发展势头,说明中国的国际竟争力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从另外三个方面竞争力看,随着改革的日益深人,中国政府效能竟争力和国家基础结构竟争力也在不断得到改善,排名分别从200年的第3位和3位上升到202年的3位和3位,但是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有待大力提高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效率,进一步加大对国家基础结构的投资力度,尤其是教育与科研方面的投人。但是在企业效益竞争力方面,中国从199年以来排名连续5年呈下降趋势,从而影响了中国整体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在今后的改革中,如何改善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效益是中国巫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只有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企业的差距,提升企业的效益,并改进政府的执政水平和办事的效率,使得中国经济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都能都到显著的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中国国际竞争力不足的具体表现
从上述的数据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国际竞争力近年来依然未能得到实质的提升,从表三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差距所在和发展的方向。当前的不足具体表现在:出口的增速放慢,出口竞争力出现较大的下降,资本市场不完善、市场体系不建全、对外管理、开放打的竞争力比较弱。虽然在近年来进行了较大的投人,但是在基础设施、国民素质、科技、企业管理上不仅没有优势,而且是中国国际竞争力不足的根本所在;例如在国民素质方面,虽然进行了多年教育制度的改革,但是教育的思路依然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对教育没有一套统一的规划和清晰的目标,这直接影响到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根据加0年《洛桑报告》的资料显示,我国2000年本国常住者获取专利授权的增长率出现负值,排名下降了8位,以1996一1997年专利权件数为例,当年我国这一数字仅为145件,而我国台湾省是1948件,韩国是149件,差距十分明显。
再拿这一指标的年平均增长率进行分析1993--1997年,我国企业和公民获得专利的年均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平均下降为12.7%。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尚未形成主流,与世界科技的主要竞争力发展不像一致,人力资本是国际竟争力发展的主体,不是追求低劳动力成本,而是致力于开发人力资本,在知识经济的高成本和高受益基础上发展;但是我国依然是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主要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无节制的资源开发来获得发展。此外,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和企业运营效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企业依赖于改革开放后市场的开放带来的效应,企业本身的盈利能力并未有实质性的转变,企业往往迫求短期效率,而忽视了企业长期的发展,企业尚未成为科技开发的主体,我国企业R&D投人仅占全国的45%左右,与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企业科技投人约占全国70%-80%的情况相差甚远。这其中我国大中型企业R&D投入比例之低,及其他企业的外延式扩张模式,是导致科技竞争力低位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这当然还有我国企业制度和激励机制方面的问题。像我国大中型企业R&D占销售额的比重平均仅为0.5%,而发达国家企业的R&D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一般为3%左右,其中高科技企业一般为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0%。加之政府的运行缺乏透明度和官僚作风严重,从而使中国的核心竞争力难以得到提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作用,是世界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方面的迹象表明,这种竞争格局的变化还会继续下去,而且在21世纪会变得更加激烈和动荡,这种变化可以从近两年来的发展基本上得到了证实,发展中国家在未来国际竞争力发展中将获得更大的机会,同时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当然中国也不例外。因此,为了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繁荣,为实现中国在未来的50年内全面实现小康的宏伟目标,必须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为此,笔者认为,从目前中国国际竞争力与世界前列国家的差距来看,在将来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1.保持目前的竞争优势。
从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来看,许多学者认为,随着中国在政治、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的深化,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也讲逐渐显现,中国的经济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保持目前高速的增长势头和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目前中国广大的农村市场依然处于低迷的状态,这是中国经济继续稳定发展的巨大隐患,没有广大农村的繁荣,在农民占绝大多数的中国,消费需求就很难拉动,很多问题就很难得到解决,例如就业、环保、人口的流动、城市治安等社会问题凸现,对经济持续发展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而,为了保持目前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必须为经济、长期稳步发展提供个良好的宏观环境。
2.扩大竞争优势的范围。
要力争把现有的优势化为长期的优势,不断扩大软性竟争的优势,例如提政府的办事效率,完善法制,改变法制目前注重立法,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不良的发展态势,营造一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制社会;逐步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国民素质,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资力度,对教育体系进行一个长期的规划,例如目前中国盲目的将英语作为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工具来对待,忽视基础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该不同,研究生的培养应该强调是否具有创新能力,而不是语言能力,很多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记忆单词和语法上,根本就没有时间来得及思考,创新能力必然缺乏。这不利于中国国际竟争力的提升。
3.追求核心竞争力。
这就需要对中国的国情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认识,不应盲目的与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看齐,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些传统产业,中国应该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而在一些尖端科技等不具有优势的产业,采取跟的战略。
4.缩小中国国际竞争力劣势与其他优势国家的差距。
在保持竟争优势的同时,缩小劣势同美国等国的差距。要充分利用中国高速增长的优势带动竞争实力的提高和竞争基础的加强;利用对外资的巨大吸引力来带动高科技产业的成长;同时启动高级人才市场,全面促进高级人力资本市场化的发展;提高金融业的竞争力,促进整个桂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效率的提高;加强城市体系的开发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