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酒店(Chain Hotel)
目录
|
连锁酒店可以说是经济型酒店的精品,以同样的品牌、同样的设施、同样的服务标准在多个地区设立.进行集团式管理。
国外酒店业的发展始于古文明时代,古罗马帝国是早期酒店业发展的繁荣时期,每一座城市都有由市政府拥有并管理的酒店。19世纪后半叶,法国大革命后,大型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促成了酒店业的发展,如1850年巴黎著名的Grand Hotel建成,以后的从业者沿用Hotel这一名词。最早的酒店集团是建立于19世纪末的里兹(Ritz)集团,其发源于欧洲各大城市,随后发展到非洲的开罗以及美国的纽约。
现代意义的连锁酒店集团由斯塔特勒创立,他从1901年建立第一座酒店起,随后发展成拥有10家酒店的连锁集团,旗下酒店统一名牌与风格,并实行集中采购、控制成本和市场推广。康拉德·希尔顿最早使用酒店管理合同的方式,促进了酒店管理业务的发展。而凯蒙斯.威尔逊最早使用酒店特许经营,并建立全国性的预订网络。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欧美国家的酒店集团在市场需求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逐步完成了从独立经营到规模扩张、从单一经营到多元经营、从国内竞争到国外竞争的成长过程,并先后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1、连锁模式建立与区域发展阶段(20世纪初—50年代)
在20世纪初建立的现代连锁酒店模式,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减缓了发展的速度。二次大战后,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与发展,欧美等国居民生活水平与消费能力得以迅速提高,使得远距离旅游的人员增加,加强了对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的连锁酒店的市场需求。特别是民用航空业和汽车业的发展,紧密了与酒店业的结合,出现了很多航空公司的酒店与汽车旅馆。行业竞争的加剧又促进了酒店管理公司加快树立自己的管理模式,例如1946年泛美航空成立了洲际酒店集团(Inter-Continental,1946),而希尔顿国际集团(Hilton International,1949)、地中海俱乐部集团(Club Med,1950)和假日酒店集团(Holiday Inn,1952)等现代连锁酒店集团也都是这一时代的产物。该阶段酒店集团的扩张方向主要以本国或本区域为主。
2、连锁模式成熟与跨国发展阶段(20世纪60—70年代)
伴随委托合同、特许经营等模式的推行,连锁酒店模式得到迅速拓展,同时连锁酒店集团的产品发展由同质转变向多元化,通过品牌和业务链延伸扩大了连锁规模。世界各国的民航业在20世纪60—70年代迅速发展,又进一步催生了跨国旅游和跨洋度假的大众旅游消费市场。巨大的国际旅游市场需求吸引了很多非酒店业的资本投入,众多的航空公司与酒店集团形成多方联盟,到本国出境游客流量较大的外国旅游目的地管理或投资酒店,例如1967年环球航空公司收购美国的希尔顿国际,并在其影响下,1970年美国的西方国际(WI)又与联合航空公司(UA)联姻,几乎每一家航空公司都正在或打算经营酒店,此时希尔顿和洲际等在国外的经营成功,又带动了喜来登、威斯汀、凯悦等一批酒店公司纷纷跨国发展。
3、连锁模式创新与资源整合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20世纪后期,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在各国酒店经营管理业务中的日益普及,酒店的客房预订系统、采购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都形成了网络化管理,特别是全球预订系统实现了横向与航空公司的合作,纵向与酒店、银行、旅行社等行业的合作,广泛的联合使酒店连锁在运营模式上产生了质的飞跃。同时,国际连锁酒店出现资源整合的发展趋势,即酒店集团的扩张模式逐渐从单一酒店接管向管理公司或酒店集团之问的并购与联盟的转型,通过兼并与收购迅速形成完整的品牌系列,并在区域扩张上从欧洲转向亚洲、拉美、东欧等新兴市场。以万豪集团为例,1987年收购了旅居连锁酒店(Residence Inn),1995年收购了丽思卡尔顿(Ritz—Carlton),1997年又相继完成了对万丽连锁酒店公司(Renaissance)及其下属的新世界连锁(New world),以及华美达集团(Ramadaj的收购,一系列举措使万豪酒店集团在全球酒店数量上大幅度增长,并大举进入除美国以外的国际市场,特别成为在亚太地区数量领先的酒店连锁集团。而1991年成立的喜达屋资本(starwrood Capital)更是通过一系列的并购完成了酒店帝国的缔造,1998年1月完成了对威斯汀酒店(westin)的收购,2月完成了对ITT喜来登的收购,变身为喜达屋酒店集团(Starwood Hotels&Resorts)。通过重新整合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大批跨国界、跨行业、多品牌、管理统一的跨国酒店集团。
国内酒店业的发展始于商代中期的驿站,专门用来接待信使和公差,提供车马交通工具及食宿设施。汉代以后商业活动发达,客栈开始出现在城内繁华街道中。鸦片战争后,英、法、德等国开始在租界地兴建西式酒店,20世纪初我国资本家投资建立半中半西风格的新式酒店如长安春饭店、东方饭店,其建筑外观与经营项目受到西式酒店影响,30年代到达鼎盛时期。
我国酒店业的集团化发展进程起步较晚,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战略方针之后,集团化发展之路才刚刚开始。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国酒店业的集团化发展进程在政府宏观政策的扶持、引导下成功地跨越了以下三大阶段:
1、开放引进阶段(20世纪80年代)
我国酒店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全面对外开放,并通过合资、合作、独资等方式引进了一大批国际知名的酒店管理集团。自1982年北京建国饭店引进第一家国外酒店集团(香港半岛集团)至1989年为止,共有30余家国外酒店集团落户我国,如假日、喜来登、希尔顿、香格里拉等。这些国外酒店集团为我国酒店业带来了现代的管理体制、市场的经营模式、科学的操作方法和规范的标准程序,也引进培养了优秀的管理人才,开启了我国酒店业集团化发展的进程。在各项优惠政策的吸引下,全国范围内的高档次酒店纷纷通过加盟国外酒店集团的方式迈出了向集团化发展的第一步,也促使中国酒店业产生了质的改变。
2、学习模仿阶段(20世纪如年代)
为了支持我国酒店业连锁的发展,创建一批拥有民族品牌的管理公司或酒店集团,国务院办公厅于1988年4月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旅游局关于建立酒店管理公司及有关政策问题请示的通知》,该文件使我国的酒店管理公司在原则上享受外国酒店集团在我国享受的同等待遇(如:税收减免政策,进口指标优惠,经营自主权,信贷资金支持等)。在各级政府行政命令的驱动下和诸多优惠政策的扶持下,中国出现了一批以模仿外国酒店集团经营管理模式的我国国内的管理公司或酒店集团,如1991年成立的中旅饭店管理公司和锦江国际、1994年成立的东方喜来登管理公司、1996年成立的天津泰达国际酒店集团和山东鲁能信谊有限公司、1993年成立的金陵(国际)饭店管理公司和北京东方酒店管理有限公司、1998年成立的北京建国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1999年成立的北京首都旅游国际酒店集团有限公司等。
3、自主创新阶段(进入2l世纪以来)
进人21世纪,国内酒店集团在规模上产生了飞跃,2008年美国HOTELS杂志对世界酒店集团进行了排名,国内的锦江酒店集团名列17位,金陵连锁酒店名列48位,粤海酒店名列50位,维景酒店名列51位,他们在品牌建设、网络系统、人才战略等方面都与国外酒店集团努力拉近了距离,打造了我国酒店业自己的航空母舰。但另一方面,在品牌建设和经营业绩上国内酒店集团与国际酒店集团的差距仍然很大,国内集团规模有大而虚、难以可持续发展的感觉。在集团化的进程中有以下行业特点:
(1)国内酒店集团的各种重组仍在进行
由于国内酒店的国有属性比重很高,由政府主导的国内酒店集团化进程仍然引人注目。在上海,锦江集团实现了与华亭集团、新亚集团的合并,在北京,首旅集团实现了与全聚德、燕莎的重组,一些地方和行业的酒店重组也值得关注,广东地区以岭南集团、东方宾馆等几家五星级酒店为龙头组建酒店集团,而金陵饭店实现在中国A股主板上市,正在探索资本扩张之路。但由于很多国有酒店和各级政府、部门有直接的隶属关系,行业和地区行政性的条块分割阻碍了酒店集团跨地区、跨体制发展。另外,受经济实力和现行体制的限制,现有的酒店集团除少数几家外,基本上都没有经济实力通过直接投资、并购实现控股的方式来取得对成员酒店的直接管理权。
(2)国内酒店集团在成长过程中的管理体系建设明显滞后
尽管国内酒店集团化的进程在不断前进,但从总体上看,国内酒店集团的经营管理业绩却不尽理想。在国际品牌、国内品牌和业主自行管理的三类酒店中.国内酒店集团所管理的酒店的业绩与业主自行管理相比没有明显优势,品牌的市场影响力较小。虽然采取了管理合同与特许经营的连锁方式,但缺乏支持品牌连锁所必需的一整套科学、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和职业化的管理团队,因此造成成员酒店之间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旗舰店和成员酒店之间的差距更大,甚至影响了酒店品牌的美誉度。
(3)各方面专业人才培养不足
现代酒店呈现资本与技术的密集,为推进酒店集团化发展,需要一批精通资本运营的酒店企业家。我国酒店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吸取了国外酒店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培养了一些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但这些人才基本仍停留在酒店操作层面,缺少对技术、资本等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因此为了缩短同国外酒店集团在经营管理上的差距,必须吸引一批IT、金融、投资等跨专业的职业经理人到酒店企业家之中,用来支撑酒店集团的成长与创新。
酒店业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行业之一,基本上和改革开放同步进行。国外连锁酒店集团在国内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探索进入阶段(1979—1989年)
早在1979年5月,国务院就决定在北京、上海、广州和南京等城市利用外资兴建6座旅游酒店,并签订一系列酒店建造合同,这标志着国外连锁酒店集团开始了在我国的发展。1982年香港半岛集团管理开业的北京建国饭店,1984年假日集团管理北京丽都假日饭店,1984年6月喜来登集团管理开业的北京长城饭店。在1979—1989年的十年间,喜来登、希尔顿、雅高、香格里拉等国际品牌都相继进入了我国市场,但只有假日集团连锁规模超过10家,进入的城市以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杭州等直辖市和沿海中心城市为主,主要采取管理合同的模式进行高中档酒店的经营。
2、加速扩张阶段(1990—2000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以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这一时期也形成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阶段。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扩大进入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高速发展阶段,国外连锁酒店集团在我国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2000年,世界排名前10位的圣达特、六洲、万豪、雅高、选择国际、希尔顿、最佳西方、喜达屋、卡尔逊、凯悦中除圣达特以外都在中国建设或管理酒店,品牌覆盖高中低档,同时凯宾斯基、香格里拉等纷纷扩大在大陆的市场。外资酒店的出租率、营业收入、经营利润等各项指标都已经超过了全国旅游酒店和国有酒店企业的平均水平,开始在全国酒店业中发挥起主导性作用。
3、深入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外国酒店集团在我国的发展进入了向纵深扩张阶段,伴随着品牌的多样化,在布点上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渗透。2007年底,已有41家国外酒店管理集团、67个酒店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管理了516家酒店,目前世界排名前10位的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均已进人中国市场。一些在20世纪90年代还没有进入我国的酒店集团也开始登陆国内酒店市场。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国外酒店集团产生了持久的吸引力,并推动了酒店业新一轮扩张发展,虽然事实证明奥运会后酒店行业很快跌入低谷。
可以预见,今后跨国酒店集团在我国的发展将由加速扩张过渡到深入扩张阶段,其发展重点、进入范围以及发展方式等都将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
1.品牌战略由高端品牌转向中高端多品牌;
2.市场布局由一线城市转向二、三线城市,并向中西部渗透;
3.竞争对手由国际间转向国际、国内间全面展开;
4.经济型酒店成为国外酒店集团的另一扩张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