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区域效应

目录

  • 1 什么是货币政策区域效应
  • 2 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产生渠道[1]
  • 3 影响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因素[2]
  • 4 参考文献

什么是货币政策区域效应

  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是指对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的国家而言,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会在政策效果上产生差异,甚至会对部分地区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进而损害整体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产生渠道

  国内外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更多的是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寻找原因,即研究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何种渠道最终对各地区经济产生差异性影响。不同学派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原因分析都可以归结为对货币政策传导区域差异的解释。

  (1)利率渠道。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认为货币政策影响经济活动的传导过程是经由利率和有效需求的变动完成的。货币政策通过利率渠道产生区域效应,体现在各区域产业结构对利率敏感性的不同。许多研究表明,制造业/工业相对服务业农业对利率吏为敏感。因此,如果一个区域的工业等利率敏感性较高产业的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例较大,则货币政策 中击对该区域的影响就相对较大。此外,如果一个地区有较高的资本/产出比,那么货币政策在该地区就有相对较强的影响力。因为预期利率的变化对于高投资地区采讲是很重要的,微小的利率变动都将较大地影响到资金成本的变动。

  (2)汇率渠道。汇率作为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在开放经济中,利率的变化会影响汇率水平,进而改变本国的贸易条件,最终改变产出水平。当国内货币政策紧缩导致实际利率上升时,大量的外国资本会流入本国,从而准动本币升值,本国商品相对外国商品更贵,因而本国的出口减少,最终导致总产出下降。如果各区域出口部门的重要性不同,货币政策通过汇率婆遒的影响就会不同。出口额占地区产值日勺比例反坝该地区出口部门的重要程度。

  (3)信贷渠道。存货币经济理论中,信贷渠道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信息不对称中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问题。由于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实际经济运行中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合约成本等问题,银行在减轻信贷市场不完全信息分散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方面发挥特殊重要作用,因此,银行是金融市场不发达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新凯恩斯主义言息不对称为理论基础,通过信贷配给理论基础下的信贷传导渠道差异分析货币政策的区域影响;后凯恩斯主义也侧重于信贷渠道的研究,认为银行发展阶段和流动性偏好的地区差异是真正原因。

影响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因素

  1.不同区域货币市场发育程度的差异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建立了中央中央银行制度,并不断的完善,我国的金融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方式从台前走向幕后,形成了以直接调控为主向问接调控为主的过渡,并形成了从央行到货币市场,到金融机构,再到企业的一个完整的传导体系。但是,由于不同区域货币市场发育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导致我国的金融体系的总体发展不均衡,从而货币政策传导存在很强的区域效应。一般而言,我国东部、南部和北部的沿海经济区的货币市场都相对发达,在这些地区,金融机构设置较多,金融业比较发达,存在着十分频繁的货币市场交易,且交易额度较大。反之,在大西南、大西北等综合经济区货币市场的不完善和发展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

  2.货币政策效应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在区域间的差异会导致各个地区对中央货币政策有不同的反应,因此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也存在地方特色。完整的货币政策传导路径一般包括金融传导和经济传导,其具体传导过程如下图:

  根据货币理论,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利率、信贷和汇率这三条主要的渠道产生区域效应。首先是利率渠道。由于不同产业对产品需求的利率敏感程度不同,货币政策对以利率敏感性产业为主导的区域的作用相对较大(Taylor ,1995)。如果某个区域的产值主要依赖于利率敏感产业的生产,新的货币政策会导致此地区迅速进行产业调整,规避风险。因此,利率渠道是产生区域效应的一条基本途径。

  其次是信贷渠道。信贷渠道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渠道和银行贷款渠道。资产负载表的具体传导过程为:假设减少货币供应量→利率上升→净现金流和资产价格下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增大→银行贷款量减少→投资减少→产出下降。

  银行贷款渠道主要是控制银行的可供贷款量,其具体的传导过程为:假设减少货币供应量 银行可供贷款量减少→投资减少→产出减少。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小银行提供贷款受到的限制比大银行多,从而会导致小银行提供贷款的能力更弱。综上所述,如果一个地区小银行借贷比重越高,货币政策的变化对该地区经济发展冲击越大。

  再次,是汇率渠道。汇率渠道是货币传导机制中一条重要的渠道,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汇率作为一个政策制定的指南,但汇率只有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货币政策通过影响汇率来提升本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增加出口。当一国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利率上升,本币需求上升,导致外币贬值、本币升值,外国商品相对本国商品更加便宜,因而本国商品的出口受到抑制。

  3.金融传导机制的差异

  金融机构的体系是否健全,金融机构的功能强弱以及行为调整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的是否保持一致,这直接关系着到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和结果。

  货币政策初始承受者及信号传递者是商业银行:一方面,商业银行受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调整自身经营行为;另一方面,自身经济行为的变化,使企业和居民调整消费投资行为。商业银行的运作对货币政策影响的发挥极为关键。我国金融机构以间接金融为主,货币政策是否能达到完全预期目标,通常取决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调整的反应的灵敏和有效程度。国有商业银行在发达地区数量明显多于欠发达地区,高等级行较多,存贷款业务量明显较大,资产质量也较优。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受政府调控行为影响较大,反之,货币政策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也较大,此外,其他一些金融机构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也很大,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的行为则比较稳定。

  4.不同区域经济传导主体的差异

  在货币政策传导的整个机制中,经济传导阶段处于下游位置,也称下游传导或二次传导。经济传导包括两个环节:一是金融机构向企业和居民配置金融资源;二是企业居民将金融资源用于投资、消费和进出口业务,影响产出商品和劳务。

  货币政策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整信贷资金供给,间接影响企业资金运作,达到调节企业生产投资总量的目的。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响应货币政策调整的行为。从体制划分,我国企业可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政府为国有企业隐含担保, 因此国有企业对货币政策变化反应不灵敏。非国有企业则对利率变化较敏感,它们根据自己的计划适时调整生产投资结构, 以实现效用最大化目标。

  5.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货币政策调整时间的长短和作用的大小对各产业的影响不同。导致这一不同的部分原因是各产业对产品需求的利率敏感性不同。如果一个区域经济总量大部分来自于对利率敏感的产业,那么这个区域对货币政策调整的反应就会相对较大,受货币政策冲击的影响就非常明显,也就是说,在对利率敏感的产业较为集中的区域,货币政策的影响较大。

  宋旺等研究表明在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对利率的敏感性最强,所以二次产业密集度越高的区域,其对利率的敏感性也越强,东部沿海地区和东北综合经济区的第二产业密集度较高,所以该地区对利率更为敏感。如果国家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利率下降,将会使第二产业为主的区域经济收益。但因为各省的三次产业结构都各有差异,所以货币政策调控对各区域的影响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

  此外,其他一些因素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也较大。我国地方政府对经济的发展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对经济的影响较大。如果地方政府目标和货币政策目标是一致的,地方政府就会推动货币政策执行,但如果地方政府目标与货币政策目标不一致,地方政府就会阻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从实际情况看,各地区地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方式与程度千差万别,货币政策的效果也会各有不同。

参考文献

  1. 1.0 1.1 张萌.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文献综述(A).新西部:理论版.2010,12
  2. 王忠.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A).金融与经济.2011,6
阅读数: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