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社会化是指的是通过对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性事务的管理机构、管理手段、管理责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实现用人单位从繁杂的社会保障事务管理中解脱出来的目的,从而实现两个目标:一是减轻用人单位办社会(如发放养老金、社会救济金、办医院、管理伤残人员等)的负担,从用人单位兼管过渡到社会保障专门机构、街道、社区等专业机构的专业管理;二是提高社会保障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从落后的手工式管理过渡到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从而提高社会保障的管理效率、管理质量,也可以有效地防范社会保障管理中的道德风险。
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社会化的主要目的是把社会保障的管理服务工作从用人单位行为调整为社会行为。
推进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社会化,对社会保障专门机构、用人单位和享受社会保障的服务对象而言,都是一种新事物,是新的管理、服务模式。
从长远观点看,所有的社会保障项目都应该实现管理服务社会化,但就我国目前的国情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由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涉及基本生活开支,是社会和劳动者更为关心的项目,因此推进这些社会保障项目管理服务的社会化进程,显得更为紧迫。
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是指企业和职工个人在按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后,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发放工作由社会相关机构负责和承担。具体地说是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负责,通过银行、邮局以及依托社区和其他社会中介机构向符合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
离退休人员的社会管理服务是实施离退休人员与企业分离,把原来由企业自己管理的除养老金发放以外的一切社会保险事务转由社会机构承担。这些服务性事务大体包括:文化娱乐、体育活动、患病照顾、后事处理等。社会化管理服务应主要依托社区,以社区服务机构为主承担社会保障的各项具体事务。
我国目前的社会管理体制下,社区服务工作的内容决定了社区服务工作是由多个部门人员共同完成的,因此也决定了社区服务经费的来源应是多渠道的,即:一是政府的社区建设拨款;二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拨付一定的管理费用;三是卫生、民政、教育等部门对在社区建设相关职能设施的投资;四是社会团体慈善机构的捐助;五是社区组织开办一些经营性项目获得的收益。
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的实施是以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为开端的。随着医疗保险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正式实施,医疗保险的社会化管理服务问题也随之提出。总结医疗保险自身的特点,借鉴医疗保险管理的国际经验和教训,实现医疗保险管理服务社会化应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在医疗费用的报销方面,目前我国患者就诊难、就诊时间长,已经成为普遍问题。而就诊后医疗费用报销手续繁琐、医疗费用报销管理成本过高,也使医疗保险管理服务社会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医疗保险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前提条件是:①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必须有完备的计算机管理软、硬件系统;②必须有医药卫生管理机构的通力配合;③必须有完善的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医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及相应的管理办法。
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服务是通过建立以社区为依托的管理体制加以实现的,医疗保险的社会化管理与服务也应利用社区现有资源加以实现。
在实现医疗保险管理服务社会化方面劳动保障部门要求:①把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②把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③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中型医院就诊时,实行不同的医药费用自负比例;④引导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治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⑤促进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之问形成有效的双向转诊机制。
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社区医疗服务是世界许多国家的成熟做法,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基础、规模还是经验,都离实际需要有一定距离。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逐步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机构的基本标准、基本服务规范和管理办法,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使社区卫生服务在实践和理论上日臻完善,是我国医疗保险管理服务社会化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失业保险管理服务社会化主要体现在对就业指导和失业救济金领取的服务上。通过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为失业人员提供失业救济和失业医疗补助,开展失业人员管理和服务,并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作用。
发展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是实现失业保险管理服务社会化的重要途径。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政府大力加强了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为我国失业保险管理服务社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国政府正在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探索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个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三个基本目标是:①资金来源多元化,②保障制度规范化,③管理服务社会化。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将使我国包括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在内的各项制度,在管理手段、管理水平、管理效率上都有一个质的飞跃。
实现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社会化需要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技术支持系统,是实现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社会化、现代化的根本途径。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技术支持系统,为全体参加社会保障的职工、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建立数据库,对社会保险费的征缴、记录、核算、待遇支付和查询服务等业务,逐步实行计算机管理和远程数据交换,逐步实现与税务、银行、社区等横向联网,加快建立起功能齐全、覆盖面广、规范透明的社会保障信息网络。
为实现这一目标,劳动保障部已在全国启动了“金保工程”,并于2002年10月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的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正式启动实施。到2003年年底,全国先后有12个省份实现了与劳动保障部联网,传输部分养老保险数据,部分省份实现同地市联网。“金保工程”主体软件开发、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中心建设、网站建设、社会保障卡的应用等都正在取得进展。这些现代科学技术支撑的服务手段,将加速我国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社会化的进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实施,使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化。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必须按照国际惯例为企业提供服务。其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员流动加快,会有企业破产,现行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已不适应客观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的社会化。第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资产重组等改革,都要求离退休人员最终由社会化的机构、社区接纳管理,改变由企业负责离退休人员终身的管理方式。
国有企业长期承担着沉重的社会负担和繁琐的社会事务,严重地阻碍了国有企业的改制、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近年来,企业要求加快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社会化、减轻企业办社会负担的要求十分强烈。推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离退休人员完全脱离企业,可以让企业摆脱大部分社会保障管理事务性负担。这无疑是对企业和社会保险的一大推动。
从社会保障的基本性质和原则看,社会保障应包括支付待遇和管理服务两项内容。支付待遇主要是解决受保人在享受社会保障时的基本生活来源,即:保障受保人在生、老、病、死、伤、残或失业时的经济来源问题;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则是在解决了基本生活来源的基础上,为满足受保人物质领取和生活质量的基本需求,提供更好的管理服务。实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社会化是深化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社会保障的各项保障待遇,如养老金、医疗费、失业救济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等,是劳动者和离退休人员的“活命钱”。在社会保障由企业、用人单位直接管理的情况下,一些亏损、经济效益差的企业,经常发生拖欠养老金和长期拖欠医疗费问题,使劳动者和离退休人员生活遇到困难,难以为继,直接影响社会安定。实行社会化管理,企业在参加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养老金由企业发放转为银行发放;实行医疗保险,离退休人员不再到企业而是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报销医疗费。这样,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可以有效地实现稳定家庭,稳定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