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网络(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Network)
目录
|
企业可以看作是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频繁地与相关企业或组织发生联系、交换知识或信息等资源。并进化发展出网络化的新型组织模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就是企业和其它各不同层次的相关企业或组织,基于共同的技术创新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网络组织形式。目的是为了解决现代创新环境下,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资源稀缺性以及企业内部技术创新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突出矛盾,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外部资源强化核心技术,实现创新目标。同时,还能从整体上提升网络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最终使得所有网络成员共同获益。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由创新企业、政府、高校及科研院所、其它相关企业、用户、中介和金融机构等多种主体构成,是一种混合型网络。其中既包括创新企业与上下游关系的供应商以及用户之间形成的垂直合作网络.也纳入了创新企业与政府、高校及科研院所或竞争对手之问形成的水平合作网络。而且.还可能嵌套着若干由联系密切的某几个主体所形成的、大小不等的子网络。
①技术、市场和制度环境的不确定性。由于技术革新速度提高、信息不完备和市场快变等蕴含的不确定因素.使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决策困难、行为不稳定。网络模式具有较好地对环境变化做出相机反应、快速廉价重新配置资源的特质,可将各种不确定性内化,增强技术创新过程的可控度。
②创新资源稀缺。创新资源稀缺和分散,对本身强资源依赖的企业技术创新非常不利 网络模式中密切的成员关系,为资源整合提供了渠道和平台,从而缓解了创新需求与资源稀缺的矛盾,提高了社会资源总效用。
③技术的系统化特征 新技术往往需要多种互补性技术的同步发展,个别企业对此无能为力。因而需要掌握相关技术的企业或组织携手合作.形成技术联盟或创新网络,整体推动技术进步。环境的变化催生了企业技术创新网络,使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及中介组织等异质主体的结网合作成为必然。但多个非同类主体间的创新网络不易自发形成.往往需要有一定的主导力量从中进行组织、协调和促动。实践中,这个角色通常由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分别或共同承担。
(1)企业主导型。巨大生存和竞争压力使企业必须靠不断创新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技术创新活动的非线性和协同性特征.又使结网创新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由企业主导技术创新网络的形成,可分为两种模式:①“龙头企业带动型”,即由相关领域内掌握主要资 源.或拥有核心技术的大型企业或“企业簇”担任领导角色.利用其在业界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吸引其他成员凝聚结网 一些企业工业园区的技术创新网络、跨国虚拟技术联盟等多以这种模式形成。②“特色产业(品)聚合型”,指在特定的区域内由大量规模、实力相当的小 企业聚集而自发演化形成网络。这种区域通常垂直和水平专业化程度很高.企业间竞争激烈。进入和退出障碍比较低 其中众多小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反复磨合,通过不断调整定位.最终在集群内部形成动态平衡的网络结构。
(2)政府主导型。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重要成员.政府部门兼具管理和参与等多重职能。其中之一就是充当网络化和知识交换的促动者和调和者(RoelandtetaI.1999)。即政府以组织者角色.在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形成过程中发挥推动作用。台湾新竹高科技园区的 形成是高效政府主导模式的典型代表 新竹园的建立.是台湾政府在认识到其传统支柱产业—— 纺织和轻工产业竞争日益激烈情况下.决心发展高科技以及高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而建立的。政府高效的规划、引导和协调,在其构建过程中起到了绝对的主导作用,上 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等,也都是以政府导向构建的区域型企业技术创新网络。
(3)高校/科研机构主导型。知识经济的来临,使高校/科研机构成为带动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形成的另一个主导力量。高校/科研机构所具有的深度知识和分析能力,以及独立和专业化的沟通技巧.决定了其在网络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促进信任和建立社会资 本;进行论证和分析,定位网络的战略方向和行动:推动创新和网络建立;并通过知识外溢影响其他网络.促使网间强强联合 美国斯坦福大学在硅谷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形成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英国剑桥大学对带动其周边地区集群的结网也同样功不可没。此外.国内依 托中科院及周边高校所提供的科技资源和知识人员.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北京中关村企业技术创新网络.以及一些大学科技园中的创新网络都是这种模式的成功范例。
可见.为了顺应创新环境变化的要求,更好的实现技术创新目标.企业、政府、高校等不同主体,将自身优势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当的模式.主导并合力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构建与发展。与此同时.加入网络的各成员开始努力适应网络化创新环境.在网络运转和彼此交互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角色、明确定位、转换职能.逐渐形成了企业技术。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能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到个体难以达到的水平。并且在风险和成本降低的同时,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带来更高的创新产出。但由于每个成员组织都是独立的利益单元,客观上都会致力于追求对本单元最有利的交易.并希望能从网络中分享更多的成果和利益。所以,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在运行中,就会出现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全所引发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守。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为了维护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网络成员往往不愿与合作伙伴分享其独占资源,或将技术诀窍、专利方法等技术成果公布于众,以免使自己丧失这种特有能力而在竞争中处于弱势
(2)搭便车。企业技术创新网络中的技术创新是一种合作创新,需要各个合作成员先投人一定的资源.后共享创新成果。但由于合作者行为的不可预测性,网络成员便面临由于信息不对称或契约不完全所带来的逆向选择成本与道德风险。因此各成员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将通过限制自己对网络的贡献而企图“搭便车”.想用尽可能少的技术创新资源投人。去获取尽可能多的技术创新成果和利益
(3)单方依赖。企业技术创新网络中的创新常常是基于特定的技术。各方投人的资源均有一定的专用性。由于网络成员投人的资产专用性程度不均衡,那么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就可能导致交易中专用性资产投人相对较低的一方出现机会主义行为,使得专用性资产投人高的一方存在被“套牢”的风险,即所谓的“单方依赖”。
以上问题的存在,使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自发调节机制难以维持体系的有效运行.从而严重影响了网络的技术创新效率和效果。同时,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这种“多主体组织系统” 而言.传统的交易治理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单一的治理机制也无法保证复杂系统治理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所以,必须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特点,联合多种机制进行综合治理,才能有效地协调网络成员的行为,使得每个成员都能从整体的长远利益出发,积极高效地合作创新。
1、外界技术源的搜索
技术源的搜索和沟通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有效利用网络中的知识、信息和资源来进行技术的探索和学习.为此,企业需要与外界的技术源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包括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管理人员之问的交流、雇佣技术专家、利用技术援助和海外培训等等方式。
技术领先企业的经验表明,企业在外界技术源的搜索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同大学的联系.技术领先企业与大学都培育了很紧密的关系,表现为定期派技术人员去大学里学习,与大学间自由交换研究人员,请大学来为企业作评估等等.而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企业往往发现,实验室里的研究人员能为企业提供独特的见解并且能激发创造性的讨论.其次是在不同国家建立研发中心.这些研发中心主要致力于从不同的国家搜集和交流信息情报,使研发人员在全世界各地进行交流和相互学习.企业发现把本国的研发人员派到国外的研发中心一年或者更长时间,他们就可以获得能够带回本国的新技术.再次是企业的战略盟友.技术创新领先的企业都与其它研发企业有着技术协议或合作关系并共同开发新产品.如在双频移动通讯(GSM)方面,索尼和西门子从一度的竞争对手变为共同开发新一代电话的合作伙伴 .
2、企业的纵向产品开发系列
Freeman在技术创新究竟是技术推动还是市场推动这个问题上断言,任何创新理论必须同时考虑这两个因素,把技术创新看成是技术发明者和技术应用者合作联动的产物。在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纵向系列中,应包括与供应商的上游网络和与用户的下游网络两个方面.企业在与供应商的联动方面主要是使其参与到具体的产品开发过程当中,并且根据产品的实际需要随时调整供应商对零部件的设计.以日本汽车产业为例,供应商的专卖零件是通过产品目录出售给装配厂的标准产品,在从概念到生产的整个开发过程中,供应商都要负全部责任.对一个有代表性的项目来说,日本汽车业的供应商所做的工程工作量是美国供应商的4倍,是欧洲供应商的2倍.由于世界上最优秀的供应商的参与,平均85% 的生产成本经常由企业外承担.日本通产省次官Hatakeyama说,日本汽车和消费电子业取得成功的主要关键在于按纵向企业系列方式组织的零部件制造商体系.因此,企业要想具有研制时间上的独特优势并且更加符合质量要求, 那么就必须考虑与供应商的紧密协作。
然而,仅仅与外部的发明本身并不会产生创新,如果不考虑市场的需求,商品化也不可能取得成功.2003年,国内共签订技术合同26.8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084.67亿元,平均每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40,47万元.而同年我国从国外引进技术签订合同7139项,合同金额134.5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112.42亿元,平均每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558.22万元,是我国国内技术合同平均交易额的38.5倍 .2005年末,国内技术合同平均交易额达到了58.55万元,但与国外引进技术合同平均交易额的巨大差距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这些数字说明,我国虽拥有国际水平的科技成果,但是相当一部分却无法转化为生产力,我国科研院所的研发与市场的联动还远远不够.
企业需要充分认识到,一个项目的研发必须要有严格的市场定向,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完成:首先,公司的业务销售部门 需要对将要进行的研发项目进行认可,如果没有实际的市场定位,那么就应被撤销.其次,项目一旦进行,需要实施统一的人员培训计划.例如研发部的研究人员在进实验室进行研发之前,必须完成初始的销售训练和在生产第一线的训练.如果不了解产品的市场定位,那么产品研发势必与市场化环节相脱离.再次,企业应在早期研制出样品,并尽快将用户的反馈直接反映到研发部门,把用户需要结合到新一轮的产品研发过程当中,随之产生样品与客户需要的互动,最终推出客户需要和满意的产品.
3、企业与政府的联结网络
各国政府以提升本国企业创新能力作为一项战略政策.因而,企业要积极与政府部门合作,以充分利用政府实施的各项旨在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同时,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到以政府为主导的各种创新计划,如科技攻关计划、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等.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政府在推动企业创新方面起相当大的作用,但政府推动是弥补市场动力的不足,而不是政府对市场机制的替代.企业要与政府有效配合,先要对政府的各项推动企业创新的举措有一个及时透彻的掌握。
4、其他社会支持网络
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除了与科研院所、供应商、用户以及政府的联结之外,还需要建立许多其他的社会支持网络,例如与资本市场、同类企业的合作等等.在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我国企业自有资金积累少的情况下,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支持企业创新的融资方式与融资渠道,如政府投资、金融机构贷款、股票融资和民间注资等多元化的融资途径.
企业在技术创新网络的构建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战略性原则和平等性原则和灵活性原则等.企业技术创新的网络往往不是短期的,而是需要在长期的合作中才显示出更大的主动性.网络的联接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需要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使之不断地适应企业研发的需要.目前全球已成为一个大的系统,我国企业已经逐步被纳入到整体价值增值链之中或经营网络之中.因此,企业创新网络是顺应经济技术之时代潮流由实践的发展本身型塑和选择出来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加速到来,我们不得不采取一系列办法建立具有加速创新能力的网络,因此,我国企业必须借鉴日本、欧美的成功经验,努力构造资源丰富、功能强大、交易成本低廉、有利于企业开展组织学习与知识转化的创新网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