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市场预测报告

目录

  • 1 什么是宏观市场预测报告[1]
  • 2 案例宏观市场预测报告的案例分析
    • 2.1 案例一:当前消费市场形势分析及中长期展望[2]
  • 3 相关条目
  • 4 参考文献

什么是宏观市场预测报告

  宏观市场预测报告是指对大范围或整体现象的未来所作的综合预测,常指有关国民经济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各种全局性、整体性的、综合性的经济问题的报告

案例宏观市场预测报告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当前消费市场形势分析及中长期展望

  当前,消费品零售额连续近20个月保持在12%~13%的增长水平,表明消费品市场已明显进入新一轮快速平稳增长期。根据我国正处于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的中长期趋势判断,2006年及整个“十一五”期间,国内消费品市场将继续保持高位运行态势,但由于受一些短期和长期深层次问题的制约。消费品市场很难突破12%~13%的增长平台。因此,短期内,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应重点放在努力增加就业、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增加有效供给、扩大政府公共支出等方面;长期看,则重点要从制度和体制人手,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加快解决制约消费增长的长期性深层次问题。只有这样,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势头才能得以持续。可以预计,到2010年左右,我国将有望迎来新一轮大规模消费增长的新浪潮,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的局面将形成。

  一、当前消费品市场基本判断及增长预测

  初步预计,2005年消费品零售额将突破6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3%左右,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比2004年有所回升。消费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最为稳定的因素之一。

  当前,消费品市场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一是消费与投资增幅差距有所缩小,二者增长比例趋于协调。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和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不断释放。消费与投资增长不协调的局面有所改善。2005年1~10月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6%,二者差距由上年同期相差16.4百分点缩小为14.6百分点。二是城乡消费市场两旺,农村消费需求明显回升,和城市消费差距不断缩小。2005年1~10月城市消费同比增长13.9%,县及县以下消费增长1l%。农村消费比去年同期增幅提高0.7个百分点。和城市消费增长差距由上年同期的4.3个百分点,缩小为2004年全年4个百分点,2005年1~10月进一步缩小为2.9个百分点。表明随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特别是各地不断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和各项惠农政策的逐步到位,城乡居民消费意愿有所提高,消费需求开始释放。三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有所加快,服务性消费明显增加。2004年以来,餐饮业、文化办公用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和化妆品类消费一直保持15%以上增长;旅游通信消费增长势头依然强劲。四是住房、汽车消费由前几年的爆发式增长转为较快增长。这对消费平稳快速增长形成了有力的支撑。2005年10月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中,汽车类消费增长26.7%;住房消费虽受宏观调控影响增速放慢,但其增幅仍保持在20%以上。五是多数消费品供过于求,无效供给和结构性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

  总体来看,经过长达7年的调整,我国消费品市场随着经济景气持续向好,能够以12%以上的增长率持续在高位运行,明显高于一般认为的9%左右的正常增长率区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年均15%,与之比较,目前13%以上的名义增长水平基本接近长期趋势。这表明,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已不完全是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

  当前及今后扩大消费,一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和外需。我国投资率高达43%,比世界平均水平高近1倍,2005年外贸依存率超过了70%以上,这种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要想延长本轮经济的扩张期,必须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增长,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和外需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二是从供求关系来讲,消费需求要及时跟进。新一轮投资扩张,工业领域形成的大量生产能力需要释放,消费需求如果不能及时跟进,势必导致产能过剩,最终有可能使我国经济再次陷入通货紧缩。三是促进城乡消费协调增长。消费总量需求不足的矛盾虽然明显缓解,但结构性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特别是城乡消费增长极不平衡,农村消费需求增长依然偏慢,消费水平明显较低。目前,60%的农村居民(包括县及县以下)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份额仅为32.8%,而40%的城镇居民所占份额达到了67.2%,城乡消费差距较大。由于城乡消费水平过度悬殊,导致我国大规模的消费结构升级浪潮被大大延缓,对国民经济持续均衡发展形成制约。启动农村市场、增加农村有效需求、促进城乡之间消费协调增长,已成为新时

  期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四是城乡居民总体消费水平依然偏低。虽然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但绝大多数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还处于生存型消费阶段,只有极少数人进入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阶段,特别是农村仍有2900万人口的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城镇也有少部分居民生活在最低保障线以下。因此,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对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当前及中长期消费增长的因素分析和趋势预测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头一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认真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与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对居民收入和收入预期增加、提高居民消费信心、进一步扩大消费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国内供给能力增加、外部市场需求放缓,从2006年及中长期看,我国面临的市场供求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初步判断,2006年消费增长仍将会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但其增速可能会比2005年有所回落。随着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事业改革的加快推进和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就业问题逐步得到缓解,预计到2010年左右,我国将有望真正迎来新一轮大规模消费增长的新浪潮,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的局面有望形成。

  (1)宏观环境日益朝着更加有利于消费增长的方向发展;

  (2)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有望逐步提高,即期消费需求将会得到明显释放;

  (3)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呈加速趋势,将为2006年及“十一五”时期消费快速增长提供可靠的保证

  (4)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调整结构、扩大消费的任务较为艰巨。

  从总供给总需求的关系看,影响2006年以及中长期我国市场供求关系的,主要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特别是工业消费品供过于求的矛盾会非常突出。从短期看,随着宏观调控效应进一步显现,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拉动国内市场旺盛的需求将会有所减弱。中长期看,扩张期过后的新生产能力的形成,对市场供求平衡将造成一定的冲击:一方面,前几年工业领域大量投资所形成的产能将开始释放;另一方面,目前我国资金储备充裕,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供给能力显著增加,供过于求的矛盾将会凸显。近期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国际市场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出口增速有可能明显下滑,出口国际市场商品将会返销国内,进一步挤压国内市场(如纺织家用电器、鞋等产品),这有可能导致2006年市场供求矛盾变得更加突出。

  总体来看,2006年甚至整个“十一五”时期,消费品市场受宏观环境趋好和新一轮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的影响,可保持较长时间的稳中见旺态势。从中长期看,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加快建设,到“十一五”中后期,农村消费增速有望明显加快。与城市消费增长的差距将明显缩小。由此将带动整个消费品市场进入一个新的增长高峰期。预计到“十一五”期末,我国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有望回升到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水平,即在GDP增长率为8%~9%及温和通胀的情况下,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率将达到11%~13%的水平,最终消费率由目前53.6%提高60%~65%的水平,居民消费率由42%提高52%~55%的水平。

  三、下一步扩大消费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努力增加就业是当前及今后提高居民消费预期及促进消费增长的关键;

  (2)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民消费仍将是2006年及整个“十一五”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

  (3)加快教育、医疗体制改革,加大财政对教育、医疗、社保的投入力度;

  (4)控制或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努力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根据收入与消费关系存在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收入越低,消费倾向越高;收入越高,消费倾向则越低),控制或扭转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局面,进一步扩大消费,关键要大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让这部分人收入持续平稳增加,并有一个良好的收入预期。首先,要加快工资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职工工资长效增长机制。在近年来财政持续大幅增加的情况下,要加大财政工资支出,不断提高职工工资总额GDP的比重,确保中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在严格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努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逐年提高最低工资保障标准。坚决打击侵害农民工利益的行为,确保农民工工资及时发放。其次,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政府对社保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防止低收入人群“因病返贫”。第三,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规范垄断部门收入分配制度,采取有效措施缩小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

                                ——选自《宏观经济管理》樊彩跃2006年2期

  【例文简析】

  这是一篇宏观市场预测报告。报告为文章式标题,表明文章立足于当前而展望我国的中长期消费形势。内容上,以有说服力的连续近20个月保持增长的数据和其他指标为基础,说明当前我国消费品市场已进入新一轮快速平稳增长期。但文章又指出,从中长期看由于受一些深层次因素的制约,消费品市场很难突破12%~13%的增长平台。文章通过分析影响当前及中长期消费增长的诸多因素,预测了趋势,并作出了对策建议。阐述有理有据,分析透彻,结论建立在翔实的分析基础上,说服力强。文字表述准确通畅,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是一篇经济预测方面的佳作。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子志编著.第六章 商务贸易文书 办公室公文写作技巧及范例大全 2011年版.外文出版社,2011.03.
  2. 贾勇主编.第九章 经济应用文书 应用文写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01.
阅读数: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