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评级(Credit Quality Rating)
目录
|
信用评级(又称为资信评级、资信评估、信用评估)就是由独立中立的专业评级机构,接受评级对象的委托,根据“独立、公正、客观、科学”的原则,以评级事项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有关标准化规范化的规定为依据,运用科学严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评级对象履行相应的经济承诺的能力及其可信任程度进行调查、审核、比较、测定和综合评价,以简单、直观的符号(如AAA、AA、 BBB、CC等)表示评价结果,公布给社会大众的一种评价行为。
国际信用关系的特殊性需要不代表任何国家利益的国际评级组织。唯有不代表任何国家利益,超越国家主权的国际评级组织才能实现稳定国际信用关系所需要的公正与权威。
国际信用风险形成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每个国家的信用风险与其历史文化、政治制度、法律体系、金融体系、经济发展与管理水平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二是各个国家的信用风险因其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表现出不同的关联性。
国际信用风险形成特殊性对国际评级标准的基本要求是,主权国家及其经济主体是国际信用关系的载体,必须深入持续研究影响各国债务偿还的因素,形成主权国风险评价标准,同时要建立不同国家信用风险评价的比较体系,形成国际统一的评级标准。国际评级标准必须真实反映债务主体的信用风险,统一比较互换,才能作为国际信用交易的定价标准。
国家评级机构的主权属性表现出国际评级机构的另一特殊性,那就是各国评级监管水平和效果差异与国际评级标准一致性要求的矛盾,国际评级机构的超国家主权特性使其更易接受国际统一的评级监管要求。为了保证国际信用评级体系的稳健运行,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国际评级监督机制,在完善国内监管的同时,必须加强国际监管,二者互为补充,不可替代。这是国际社会总结金融危机经验教训之后形成的重要共识。
构建新型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应该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即建立世界信用评级组织;制定世界信用评级标准;建立世界信用评级监管组织和准则。
1.建立世界信用评级组织
世界信用评级组织应当持续研究全球信用风险的演进规律,制定科学的风险评价标准,确保向国际金融市场提供信用评级信息的权威性。
世界信用评级组织的权威性应当来自于世界各国共同授予的特许发布权,绝非是市场自由竞争的结果;要按照独立性、公正性、公平性、科学性和非竞争性等五个基本原则建立,其构想是:通过三个层次,两套并行系统实现世界评级组织架构。三个层次为全球信用评级组织、地区信用评级组织、国家信用评级机构。两套并行系统是指每一层次建立两个同样的机构,进行评级制衡,保证国际评级体系健康运行。
2.制定世界信用评级标准
评级作为通行全球的信用风险衡量标准,在评级符号、评级标准和评级数据标准三个方面要保持一致性:同一评级符号在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和信用产品之间表达的风险度是一致的,也是可以比较的;在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信用风险形成特殊性研究对比的基础上,建立全球一致的评价信用风险总原则,并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建立信用风险主要指标的比较系统和评级信息支持系统;评级数据应该在数据收集、分析、使用方面做出统一规定。
世界信用评级标准的制定必须尊重各国信用风险形成规律,在评级一致性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债务国由其政治、经济、金融、法律、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国情。
3.建立世界信用评级监管组织和标准
世界评级监管体系由世界、地区和国家三个层次的信用评级监管组织形成,建立时应该贯彻独立性和专业性原则,重点关注人才素质、收费方式、级别买卖、合规管理、信息披露和技术进步等六个方面。
世界信用评级监管组织是超国家主权并独立于世界信用评级组织的国际评级监督管理机构,不代表任何国家和组织的利益,完全独立履行监管职责。
世界信用评级监管组织还是一个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机构,对信用评级技术和业务越熟悉,越能体现监管的有效性。它的目标是:在支持世界信用评级组织通过评级技术创新满足信用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的同时,注重对评级组织的风险监控,使国际评级体系平稳运行,避免发生因评级失误导致的局部或全球性金融危机。
(一)对信用评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已突破“评级的有效需求取决于债券发行规模”的传统认识,第三方信用评级的产生与发展既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已形成共识。信用评级不仅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企业信用问题的组织保障。随着第三方信用评级公信力的树立及影响力的扩大,必将为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二)信用评级的领域不断扩大
信用评级的产生从企业债券开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投资方式的增多,社会对信用评级的需求不断增加,信用评级所涉及的领域也不断扩展。目前的禾晨信用评级按评级对象不同,分为经济主体评级、金融工具评级、其它组织及个人评级。
(三)民族品牌意识开始增强
中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在全球市场上缺乏话语权,最主要原因是并未形成有民族特色的、符合中国实际的信用评级体系。禾晨信用评级最早提出的“惟有评级服务规范、评级方法科学、信用等级可靠,才能树立品牌;惟有树立品牌,才能树立公信力;惟有树立公信力,才能扩大影响力;惟有扩大影响力,才能提高评级结果的含金量,也才能被社会所广泛认可;只有被社会广泛认可的信用评级,才是有用的、有效的、能成功,也才能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逐步被业界、受评对象和评级结果使用者所广泛接受。
(四)本土信用评级机构将参与全球竞争
信用评级机构不再仅仅局限于在本国开展业务,而是把自己的触角伸展到世界范围。在推进全球化的过程中,评级机构努力实现评级技术、公司管理、人力资源投入、营销网络等方面与本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对接。禾晨信用评级以“面向全球市场,服务信用中国”为己任,昭示了禾晨信用评级“走出去”的战略发展方向。
(五)“艺术化”与“科学化”的统一
尽管信用评级神秘而高雅的“艺术”色彩依然存在,但随着统计学、会计学、逻辑学以及模糊数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在信用评级中的广泛应用,信用评级越来越呈现出“科学”的色彩。由禾晨开发的“中诚信多变量信用评级系统软件”使评级技术与评级艺术达到完美结合。
(六)“多元化”与“专业化”的统一
尽管许多信用评级机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形成了各自的专业特色和各自专长的领域,但金融机构评级、债券评级、基金评级成为许多信用评级机构共同的业务范围,业务重叠现象越来越明显。同时,信用评级机构不断创新评级理念和方法,禾晨首创信用品质评级对信用评级的理论和实践是一大突破
(七)更加注重信用评级的差别化服务
用评级不仅仅为受评者和社会公众服务,目前正呈现为委托方和监管当局服务的趋势。信用评级的结果不但向社会公布被评者的信用状况,而且更重要的是为可以为评级结果的使用者进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信用评级的这一功能和作用被越来越多社会各类组织所接受。社会管理目的、方式、目标等各不相同,信用评级机构如果不了解管理者的意图,只是按照现成模式给出统一的评级结果,不考虑评级结果使用者的差异性,就无法为不同信用评级目的量身定制其所需要的评估体系,也无法得出其所需要的评级结果。在当前,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评级服务理念的要求,更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客户。因此,在信用评级行业日益成熟的过程中,越来越尊重评级使用者的意愿,越来越重视评级使用者的看法和意见。禾晨信用评级根据国家关于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规定,量身定做,开发符合企业实际和监管部门要求的食品安全信用评级体系,从此填补全球信用评级的这一空白。
(八)有偿评级制度的实施
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有偿评级。信用评级收入包括向评级结果使用者出售评级信息和向被评对象收取评级费用,同时开展与信用评级有关的收费业务,如企业财务信息服务和信用调查。有偿评级制度尽管受到社会上“如何规避利益冲突”的质疑,但目前已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经营方式。
(九)评级信息使用范围越来越广
评级信息正被广泛地运用于风险管理过程、向管理层报告、信贷限额和金融机构准备金的设定上。禾晨信用评级结果已在政府资助和奖励、项目招投标、投资融资、商务合作、品牌创立等领域广泛使用
(十)越来越重视信用评级的时效性
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信息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和潮涌而来的经济信息,要求人们及时改变经营策略,规避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对于信用评级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不仅要保证准确、真实、客观、公正,而且要力求快捷、简便,适应变化的信用状况,做出实时的评价,重视评级结果的时效性。所以,禾晨信用评级也越来越重视时效性。
(十一)金融机构评级和结构融资评级业务发展迅速
评级对象包括银行、投资银行、私人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租赁公司等。同时,在资产抵押证券(Assets backed Securities)、商业分期付款抵押证券(Commercial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住宅抵押证券(Residential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国际结构融资(International Structured Finance)、市政结构融资(Municipal Structured Finance)、信贷产品(Loan Products)和信贷基金(Managed Funds)等结构融资评级业务也发展迅速。
同时,金融监管部门对信用评级的需求日益增强。金融监管当局利用信用评级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评价金融机构的业绩;二是指导金融机构的投资活动。另外,《巴塞尔资本协议》也将信用评级提高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国外经验来看,信用评级被作为监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的一个重要工具。
(十二)评级方法的以下主要特征日益明显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强调定性分析;以对受评对象现有偿债能力的静态分析作为线索,侧重对评级对象未来偿债能力的分析和评估;在财务分析中注重现金流量的分析和预测;在大量数据和实例积累基础上,以同类企业为参考,强调全球评级的一致性。信用风险分析方法从主观判断分析法和传统的财务比率评分法转向以多变量、依赖于市场理论和计算机信息科学的动态计量分析方法为主的趋势发展。禾晨多变量信用风险二维判断分析法将宏观与微观、动态与静态、定量与定性方法进行有机结合,运用数量统计方法推导而建立的CCRM模型,使评级人员可准确判断信用品质。
(十三)更加注重与被评估者的交流
信用评级本身就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信用评价体系,单纯的定量或定性分析都有一定的片面性,两者相结合才能维护信用评级的客观公正。所以在信用评级过程中,通过访谈、对话、现场调查等方式,尽可能地与被评估者交流,以获取更多、更客观的信用信息,使评估结果更加准确。为此,信用评级原则日益注重与被评估者的交流。
(十四)评级信息发布渠道多样化
信息发布除了通过出版物外,还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同时,在一些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设立信息中心。禾晨信用评级结果定期通过winAAA.com 向全球发布评级信息,所颁发的每一信用等级证书上均有全球唯一、永久不变的信用代码标识,从信用代码可以辨别该企业首次取得信用企业称号的时间、本次取得信用等级时间、信用等级的有效期限、所属的国别及中国境内企业所在的省份。信用代码与信用中国中诚信征信数据库一一对应,只要登录中诚信的征信数据库,输入信用代码,可以辨别信用等级证书的真伪,彻底杜绝假冒。
(十五)亚洲债券市场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中国评级业的参与
中、日、韩及东盟各国在2002年倡导建立亚洲债券市场,与此相配套的亚洲信用评级协会(ACRAA)也正式成立,目前已有21个会员。亚洲正在依靠自己的力量,制订自己的评级标准,规范发展亚洲地区的评级机构。这表明亚洲各国不希望国际评级机构左右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正如亚洲地区的金融合作离不开中国的积极参与一样,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评级机构的参与。在国际信用评级市场上应该有中国评级机构发出的声音。
(十六)评级市场“后发国家”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评级业
日本被认可的6家评级机构中,3家为本土评级公司,日本企业评级必须有一家本土评级机构出具评级报告。美国标准普尔在印度的评级机构CRISIL也仅有 9.57%的股份。三大国际评级机构虽然涉足了近100个国家和地区,但它们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评级市场并没有完全处于垄断地位。
(十七)各国评级业的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
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国际化是个总的趋势。全球化是个渐进的过程,全球经济一体化在总的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并不是遵循着一种发展模式,而是具有各区域自身的特点。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不矛盾,而是一个互相协调、共同促进的过程,如美国债券市场和欧洲债券市场的发展并不能否认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的必要性。同样,国际信用评级业的发展也存在“市场驱动型”和“政府驱动型”两种模式,其发展层次也包括分别以美国、日本、印度为代表的三个层次。因此,所谓的以三大评级机构为代表的国际评级并不能包罗万象、一统天下。
(十八)对评级机构的认可和监管日益加强和规范
1、亚洲信用评级协会(ACRAA)已要求会员申报以下内容:机构的所有权,机构的管理层与董事会机构,评级委员会的组成,披露机构所评级别的含义,评级程序和标准说明,沟通评级的时间愿则,评级观点的及时性与内容,违约率和信用迁移模型,信息披露的原则等。
2、美国证券与交易委员会(SEC)对评级机构的认可已从只是对全国认可的统计评级机构—Nationally Recognized Statistical Rating Organization(NRSRO)的概念性认可向有确定标准的认可模式转变。NRSRO最初只是SEC提出来的一个概念,虽然广泛应用于证券监管等目的,但SEC从未在任何一部法规中正式规定什么是NRSRO,针对证券市场上各方对SEC认定包括穆迪、标普、A.MBEST等5家机构为NRSRO的做法以及NRSRO有可能形成垄断从而导致其评级结果失去真实性和公允性颇有疑义,SEC决定对NRSRO的定义、如何监管等等做一明确规定。于是 2003年6月,SEC向美国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其中包括了信用评级是否应该被继续用于联邦证券法的监管,是否在联邦证券法规中继续把评级结果用于监管目的?如何选择哪个评级机构?如何监管?针对这些问题,尤其是认可过程的透明度,SEC计划在新交易法第3B-10款中,发布SEC对NRSRO的定义及相关解释。2005年4月19日,SEC在征求社会各界包括发行人、评级机构发布了《SEC对认可评级机构的定义(征求意见稿)》。在SEC近两年的工作计划,这一征求意见稿在2006年会有个final action(应该是最后审定吧),2007年正式实施。
SEC在评判一个评级机构是否符合NRSRO时,提出了以下8项关键指标:⑴评级分析师的培训和素质(和评级分析师对相关信息的分析与理解能力有关);⑵ 评级分析师平均负责多少次评级(关系到分析师是否能够持续跟踪和评价其评级结果);⑶对信息来源的检查以及对评级过程中的信息完整性的评价(关系到评级信息基础的质量与范围);⑷评级机构与发行主体管理层(包括管理高层和其它相关部门)的接触(关系到发行主体的管理能力和可信度,以及更好地了解发行主体的财务和经营情况);⑸评级机构的组织结构(包括不受被评对象控制,不受与相关业务或分支机构的潜在利益冲突影响,而有独立运作能力);⑹评级机构如何确定和控制这些利益冲突;⑺防止非公开信息错误使用的内部管理制度及其严格执行情况;⑻评级机构的财务实力(与之相关的是,一个机构是否有足够的财务资源来确保在经济压力下的独立运作能力,不受被评对象控制,足够数量、受过良好教育和具有经验丰富的人员队伍)。
(十九)市场垄断和集中度加强
自1975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认可三家评级机构为“全国认定的评级组织”或称“NRSRO”(Nationally Recognized Statistical Rating Organization)后,三家机构就垄断了国际评级市场。再以保险公司评级为例,根据瑞士再保险公司属下的《西格马》杂志2003年10月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在世界100多家评级机构中,保险信用评级行业的四大巨头占据了全球98%的保险公司评级收入。
(二十)复数评级制度的实施
即被评对象对某一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感到不满意,可以另行选择其它评级机构,而信用信息购买者可以自由选择。在亚洲新兴国家,监管部门一般要求同一发行主体聘请两家以上评级机构进行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