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缺失

目录

  • 1 什么是企业信用缺失
  • 2 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表现[1]
  • 3 企业信用缺失的危害[1]
  • 4 企业信用缺失的成因[1]
  • 5 企业信用缺失的治理[1]
  • 6 参考文献

什么是企业信用缺失

  企业信用缺失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中因违反约定的合同义务或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而产生的法定合同义务而存在的种种违信、失信等反信用现象。

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表现

  1.企业融资信用的缺失

  融资信用缺失是指企业恶意逃废和拖欠银行债务的行为。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是企业获得通畅融资渠道的必要条件。但是,我国现在的信用环境却远没有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标准。自20世纪80年代,由国家无偿贷款给国有企业改为向银行有偿贷款,即“拨改贷”以来,银行出现了大量的贷款收不回,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责任推到了银行的肩上,让银行背上了这个巨大的包袱。也就是说,国有银行并没有改造成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国有银行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服务的职能并没改变。

  2.会计信息信用的缺失

  首先,伪造会计凭证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在账务处理程序中,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是基础。凭证作假分为原始凭证作假和记账凭证作假。原始凭证作假主要有不如实填写、伪造篡改原始凭证白条抵库、不按发票规定用途使用发票或不按发票规定要求开具发票等;记账凭证作假主要是编制虚假记账凭证。如某单位在期末发现主营业务收入未达标,会计人员在单位负责人的授意下,编造了一份销售产品的记账凭证,从而使主营业务收入达标,日后再以销售退回销售折扣等方式冲账。其次,会计信息失真的一种较泛滥的表现是“粉饰会计报表”。主要通过伪造数据、虚报盈亏(虚增资产或虚增成本费用,虚增利润虚减利润)等手段达到目的。最后,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近年来许多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带有严重的虚假问题。如“深圳中天勤事件”等。

企业信用缺失的危害

  1.企业信用缺失给金融市场带来的危害。面对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银行一方面加大对企业的信用考核;一方面更加惜贷.而企业在信用缺失严重的情况下,也不得不更加的惜投。这使得货币政策在传导环节不断地弱化、衰减,破坏了货币传导机制,加大了金融风险,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发展。

  2.企业信用缺失给证券市场带来的危害。会计信息失真会误导证券投资者的决策,破坏证券市场游戏规则,加剧市场投机行为和证券市场的波动。导致证券市场发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削弱和扭曲证券市场的资金筹集和资源调配功能,造成市场信号的失真,给投资者带来错误导向。

  3.企业信用缺失对商业交往及社会经济的危害。企业信用缺失,在交往过程中就要加大沟通,减少信用结算。同时,增加了谈判成本信息搜集成本和执行合同中的监控成本,还增加了由于失信而产生的讨债成本及诉讼成本。为了合理地评价企业的真实状况,企业不得不高额聘请注册会计师去审计验证,这就在企业交易成本提高的同时造成了社会成本的提高,使社会资源遭到浪费。

  4.企业信用缺失对其自身形象和竞争力的危害。企业信用是企业的一项巨大无形资产。一个没有信用的企业在市场中是没有竞争力的,这样的企业最终难逃被淘汰的厄运。虽然短期可能得到了信用缺失带来的利润,但从长远看,这种利润却是以牺牲自身的发展为代价的。

企业信用缺失的成因

  (一)企业产权制度不健全

  产权制度不明晰则责任不明晰。责任不明晰出了问题就难以找到应承担后果的责任主体。我国企业产权制度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产权的模糊和产权保护不到位两个方面。产权模糊在国有企业体现得尤为明显,我国国有资产的授权主体模糊不清,无法找到明确的“所有人”,所有权被弱化。而使用权却被大大强化。产权得不到保护是造成企业信用差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由于产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而必须用利润来应付各种索取和来自各方面的威胁,这削弱了企业的积极性,企业开始只注重短期利益而放弃对长期利益的追求。

  (二)政府行为不规范

  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政企不分。政府在经济管理方面存在计划手段干涉、无视市场规则的现象,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私利强制银行贷款,严重违反市场交易规则,使市场无法发挥资源按效分配的功能,损害了市场信用体制,助长了企业不讲信用的行为;还有一些地方官员遵循“新官不认旧账”的原则,不顾及市场的现状胡乱“点火”,造成政策的多变。这些行为既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也不利于企业信用体制的建设。

  (三)法律制度不完善

  失信行为一般都与制度的缺陷有关。我国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在立法方面,仅在《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民商法及经济法中规定了契约义务和违约责任,且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地方政府出面干预、诉讼费用高等情况。失信惩罚机制不完善,造成了企业失信成本偏低,而企业失信成本偏低又导致了企业的不守信用。可以用概率论来说明这一问题。假如,企业因失信而受到严厉惩罚的概率为P(O<P<1),在经济交往中企业获得的正常收益和由于失信带来的收益分别为A和B。如果企业由于心存侥幸,估计到由于失信付出的代价小于守信的收益时,就会选择失信。可以得出失信与守信的条件:

  (1一P)(A+B)>A (1)

  A>(1一P)(A+B) (2)

  当符合(1)时选择失信,当符合(2)时选择守信,由此可以得知,对失信者的惩罚力度在企业失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信用缺失的治理

  (一)充分发挥政府监管和行业协会自律的作用

  1.充分发挥和完善政府的监管作用。首先,政府应提高其公信度,树立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消除寻租等腐败现象,净化经济环境。其次,工商、税务、金融等有关部门要加强统一协调,多管齐下,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社会约束机制。此外,加大对从事企业信息服务的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中介机构的认证、评定等的政府部门进行严格监控,杜绝由于信息生产环节的管理不善而造成的虚假信息。

  2建立完善的企业法律法规体系。首先,要建立约束市场行为的法制体系。在现阶段应分两部分着手进行。一是修改现行的相关法律和法规。如修补我国法律中有关权益保护的规定,切实维护信用主体的合法权益。二是尽快制定关于征信数据开放和征信数据使用规范的新法案。如规范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的行为,要求其依法向社会公众提供企业信用信息,监督企业守信状况。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其次,切实抓好法律责任的贯彻落实,提高审判效率,加强执行力度,在短时间内采取维护胜诉者权利的法律行为。同时,还应避免地方保护,人情关系等干扰法律职能事件的发生。

  3建立完善的激励、警示、惩戒和淘汰机制。企业信用是对企业内在质量的全面考核。可以根据各企业的信用划分诚信和失信的等级,然后对其进行信用监督。对守信经营的企业奖励,如年检免审、巡查免查、信用担保、贷款贴息等措施;对不守信企业则通过创建黑名单的方式。把失信的企业公布于众,促使其改正;对于严重失信的企业则追究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给予严厉惩罚甚至吊销执照。除此之外,还要建立预警机制,随时注意其变化。做到实时监控。

  4.深化企业产权改革。产权制度是企业能够拥有稳定预期的保证。产权明晰,企业才会为追求长远利益而讲求信誉;产权不明晰,经济主体就不必承担不确定因素下决策风险带来的损失。现实生活中,国有企业产权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所有者主体虚设。对于民营企业虽有明确的产权却由于其产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而偏向于短期经济行为。民营企业大都害怕政策的变动,政策的不稳定造威企业不稳定的利益预期,这种所有者地位是不稳固的。

  5.充分发挥商业协会的作用。商业协会是依靠文化观念、思想意识建立的一种信用合作体系。在西方社会,协会的会员企业在交易时,需要由协会出具证明,以证明企业的诚信。所有的商会协会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信用信息互通平台,哪个企业失去了信用,它就难以在这个信用体系中生存。截至2005年,我国经各级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约14.2万多个,其中全国性行业协会700多个。我国应该充分发挥商业协会的优势,对有不良记录的公司和个人进行约束和惩戒,使丢弃企业信用者无法生存。

  6.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通过新闻媒介加大对不讲诚信、恶意破产、粉饰报表上市圈钱企业的曝光力度,将不讲商业道德的商家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媒体监督特有的开放性与广泛性,在法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其监督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二)加强企业对信用的重视和管理

  1.提高企业经营者对企业信用的认识。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和经营者企业法人和专职人员对信用管理的认识程度,直接决定了企业信用体系建立的进度。应加强对企业管理者会计信息质量的教育,特别是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培养其重视会计信息的经营理念

  2.强化企业员工的信用意识。企业应重视诚信文化的建设,在员工中树立“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行业风尚。具体做法如下:一是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二是加强传统优秀思想文化的教育,提倡诚信公德;三是提倡各行各业制定各自的职业道德;四是发挥道德舆论的监督力量,广泛宣传社会信用的重要性。

  3.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现代企业管理中,信用管理应作为其核心内容。在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信用管理被认为是企业的生命,没有信用的企业就没有生存的余地。企业的信用管理应被当作企业发展的战略问题来对待,应在企业中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做好员工、客户的信用资料。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培育专业的信用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1.3 郑利斌.企业信用缺失的成因与治理(A).会计之友.2010,8
阅读数: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