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质量

目录

  • 1 会计信息质量概述
  • 2 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
  • 3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分析
  • 4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分析

会计信息质量概述

  何谓会计信息质量?从不同的角度考察,可得出不同的定义。根据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从用户使用角度的定义,会计信息质量应是其满足需求者的程度;根据另一位质量管理专家克劳斯从生产者角度的定义,会计信息的质量应是会计信息产品符合会计准则(制度)规定要求的程度,这里的会计准则(制度)即是会计信息生产的“模板”;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1994年颁布的ISO8402-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中有关质量的定义,会计信息质量应是会计信息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总和。这一定义较为宽泛,包括了会计信息实用性和符合性的全部内涵,那么,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就可以根据会计信息所具备的质量特征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最早研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文献可追溯至1970年APB第四号报告。该报告提出了相关性、易懂性、可验证性等七条,但忽略了一个最主要的质量特征:可靠性。1980年5月,美国FASB第2号公告第一次将会计信息质量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项目,之后,许多国家和组织都着手研究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提出了四项主要质量: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将会计信息质量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与报表内容有关的质量,包括了相关性和可靠性;第二部分是与报表表述有关的质量,包括了可比性和可理解性;第三部分是对信息质量的约束,包括了及时性及效益大于成本等。目前,美国学术界又转而研究会计信息的另一个重要质量特征:透明度。

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选择或评价可供取舍会计准则、程序和方法的标准,是财务目标的具体化。其主要功能是辨别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才能有用或有助于决策

  (一)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所谓相关性是要求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即要求企业在收集、加工、处理、传递会计信息的过程中,要考虑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要求的不同特点,以确保企业内外有关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相关需要,按投资者、经营者、政府部门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形成一个会计信息流。由此可以看出,相关性有两个基本标志,即预测价值反馈价值。所谓预测价值,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帮助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并预测其发展趋势,从而影响基于这种评价和预测所做出的决策。所谓反馈价值,则指会计信息能对信息使用者以前的评价和预测结果予以证实或纠正,从而促使信息使用者维持或改变以前的决策。而会计信息要实现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及时性也是相当重要的质量特征,即会计信息能在其使用者作出决策之前提供。

  (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可靠。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遵循会计要素定义的要求,使其在会计报表上所反映的各项会计要素均符合其质量特征,不能错误引导用户的判断,不能进行虚假的误导性的陈述,也不得有重大遗漏。财务报表应当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当单独反映;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可靠性是会计的本质属性,是会计信息的灵魂。未来公允价值的应用会越来越广,但公允价值不可能完全取代历史成本,而且公允价值的应用也要力求可靠,充分而公允的反映企业的真相。未来的会计报告改革都不应偏离基本方向。

  (三)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指会计信息准确的揭示各项经济活动所包含的经济内容。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没有真实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会削弱,严重的还会贻害社会和广大公众,损害广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告诉我们,真理是相对的和发展的,而不是绝对和静止的。因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相对的,主要是因为会计信息是经济会计反映,会计信息的反映既与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经验、品德等有关,又与会计准则、制度、程序、方法等紧密相连。从会计人员的角度分析,不同的会计人员有不同的道德水准和技术水平,这就决定其对会计信息真实性愿意做出和可能作出的最大承诺和保证的程度不同,由根据客观经济活动加工处理形成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程度也就有所差别。从所运用的程序与方法而言,会计信息的加工过程也会影响到会计信息与客观经济活动的结合程度。

  1.会计对经济活动(在会计上表现为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反映,是通过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来实现的。会计所运用的确认和计量方法肯定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程度,如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是以实现原则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这就使会计反映的当期利润与当期实现现金净流入可能不一致,从而使利润缺乏实际货币保证,会计收益的概念与人们通常的“经济收益”有差异,会计所提供的仅仅是名义收益加非“真实”收益。

  2.对相同的会计事项,往往可以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这种选择性虽然也有一定原则以供遵循,但由于选择何种会计处理方法才能最适合完全取决于客观环境的要求和当事人对其合理性的判断,因而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很难说哪个方法得出结果是真实的,哪个方法得出结果是不真实的,这就给判断是否“如实反映”带来困难。如存货计价有先进先出后进先出加权平均法等,固定资产折旧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和其他各种加速折旧方法等,不同的方法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人们只能选择其中任何一个方法,但无法证明其结果是否真实。

  3.会计处理过程中包含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参数需要估计和预测,如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残值、或有事项等,这种预计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预计的结果是否与实际情况吻合,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4.会计核算中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性原则的应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与客观经济活动的吻合程度,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动态的,主要是因为世界在不断运动,经济活动的经常变化,会计信息反映的只是某个时期和某个时点的经济活动的情况,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是相适应的。从发展的眼光看,都是历史的和过去的。基于当时的客观情况,这种反映可能是真实的,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对会计的理解逐渐深化,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也不断完善,对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要求会发生变化,原来被认为是不正确或不可能的做法可能会得到承认和支持。因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以一定的条件为转移的,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呈现动态性。

  (四)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及时性是指会计报表的编制、报送要及时,即在会计年度终了较短时间内报送会计报表。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是信息质量的重要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及时性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管理迫切要求及时得到实时信息,会计报告每年报送一次并且在年度终了若干时间后才报出的传递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反映经济业务的会计信息是经常变化的,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的一定阶段应披露会计信息,因为人们认识经济业务在该阶段的特征是有效的,过时的信息是无效的。

  (五)会计信息的中立性 

  中立性是指“在信息中不存在企图取得预定结果或诱发特定行为的偏向”,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在生成过程中不受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支使或操作,不允许任何人为了某种目的歪曲会计信息,在客观的信息上附加某种主观色彩以满足特定信息使用集团的需要,即会计信息应公正地反映它意在反映的内容。

  (六)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可比性是要求同一会计主体其前后期会计信息保持可比,或两个不同的会计主体同一时期的会计信息保持可比。鉴于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受教育程度不同及理解力的差异,强调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更有利于他们理解和使用可靠和相关的会计信息;加之我国企业所有制形式多元化的特点,决定了会计信息还具有利益协调和参与分配的作用,强调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更有利于加强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及协调各方面的利益。

  (七)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有用性指决策有用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构建的会计概念体系就是以“决策有用性”为核心,将相关性、可靠性等会计质量特性连成一体。决策有用性是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提供符合质量特征要求的信息是会计人员的基本任务。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会计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资源配置效率下降 

  企业是狭义会计信息的唯一供给者,需求者是指企业的外部信息需求者,主要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国家、企业管理当局、其他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不对称的表现: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会计信息不对称,指企业由于选择了特定的会计方法而造成会计报表的信息披露偏向于某一个特定的信息使用者,由此造成一部分人得到更多的所需信息,另一部分人却与此相反,从而引起投资成本上升,股票在市场上流动性下降;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会计信息不对称。企业管理当局作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同时又是信息的内部使用者,相对于外部使用者而言更具有信息优势。企业管理人员利用这种优势,对会计报表粉饰和美化,不断地进行收益和盈余调节。

  我国正处于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大于对会计信息的供给阶段,许多公司、企业不愿意公开其内部重要的会计信息,以防被其竞争对手获悉后使自己处于不利的竞争位置。有一些内部的财务信息如,公司发生重大的亏损、资不抵债、公司受到财税部门的重大处罚等,这类信息公布之后必将有损于公司的形象,甚至使上市公司的股价大跌,所以公司也不愿意提供这一类信息。由于会计制度自身的因素造成会计信息不能充分、真实的反映企业的业绩,如历史成本计量货币计量等固有的局限性,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的有效性、真实性。

  (二)会计信息报告失真,导致数据不实 

  主要体现在:由于为追求经济指标或任务指标的完成,在未达到预定目标的情况下依靠调整报告蒙混过关;只用对政绩有用的统计数字,不利的数字就加以改造,最终导致数据的失真。内部自我约束功能不强。在会计、统计管理上随意性较强,在有重大政策和业务出台时,钻政策的空子,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法,对会计统计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进行随意改动。对统计数字没有必要的监督和检查手段,即使是审计部门也只能是对一个部门或单位进行数据真实的检查,而对合并统计数字却无法进行全面的检查。

  (三)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相关信息不能得到正确反映

  以企业年度定期报告为例,多数存在母公司子公司关联企业的列报存在疏漏、对或有事项及其他重大事项未做说明、对利润总额主要由非主营业务利润构成不详细披露、对其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等主要财务指标的重大变化未做必要的分析说明等种种现象。有的虽已严格按照规定内容作出披露,但若未能依据环境之变更或公司面临之特殊情况自愿增加对外披露内容,则其披露充分性存在不足。如近几年来物价变动较为剧烈,但在各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很难见到公司愿意说明或充分注意到此对其财务状况及其经营成果所可能造成的影响。有的企业存在大量资产未能得到确认,更谈不上计量和报告。

  现有财务报告模式仅把重点放在实物资产,对无形资产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知识资产却没能反映,而恰恰是这些无形资产才是企业利润增值最快并最为重要的因素,正是这些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着企业的价值。在知识经济中,知识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首位资源,若按历史成本计量,则许多知识资源的价值无法得以实现。知识资源反映的是企业未来价值,而以历史成本反映的则是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

  (四)会计信息数据反映单一化,缺乏指导性 

  现有的企业报告反映的主要是企业财务信息,其揭示的范围也局限于对财务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交易和事项,而忽略非财务信息的重要性。由于企业环境以及企业自身还在发生变化,要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作出预测,仅依靠过去的财务数据是不够的。而且某些非财务信息往往比财务数据更能提示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加入WTO,跨国间贸易往来的增多,这些非财务信息有助于提高贸易往来的可能性。加之现有的企业对外提供的报告主要反映企业的自身业绩,而忽略其它许多方面的信息,诸如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等。这是由工业经济时代的特点决定的,但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企业的评价标准将不会仅仅局限于企业经济效益方面,信息使用者利用现有的会计报告,难以对企业作出全面的评价。

  (五)会计信息传递时效过慢,影响信息需求

  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及时性是与相关性密切相关的。从临时报告和非上市公司的披露情况看,现在会计系统是不定期提供会计信息的,而且企业年度报告要在财政年度数月后才能公布,企业管理机构往往由于了解信息的不及时而难以确定一些重大事件系于何时发生,致使监管有效性不足。

  另外,有些公司往往根据自身利益需要而决定何时披露重大事件,甚至与非正当的投机商进行勾结,配合其操纵市场行为而则机披露,从而降低相关会计信息及其它信息的及时性。会计信息时效与实际形成严重的滞后,这大大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也影响众多投资者的决策和切身利益。

  (六)会计信息传递不能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相关性是具有相对性的,同一种信息对不同的用户以及在不同时间上其相关程度不同,而现有会计系统提供的只能是针对所有者共同需要的通用会计报告。这实际上是对会计信息进行再加工的信息处理过程的结果,只能向信息使用者传递综合的信息,但这种通用的会计报告不能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所有不同决策的需要,其相关性只能是相对的。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分析

  (一)建立健全法制 

  修订后的《会计法》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为了更好地发挥会计法的强大作用,一定要有配套的法规加以配合,应该相应修订刑法、公司法和证券法,特别是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发现作假要采取果断的惩罚措施。优化会计职业道德环境,制定和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规则以及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为会计监督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完善会计法和相关的法律条文的同时,应该注意既规范外部监督如国家、社会和公众的监督,又完善内控和奖惩机制,改善会计监督内部环境,内部控制机制是一种约束机制,它是对权利和责任的约束。

  会计准则作为会计管制的一部分正是为了均衡信息使用者和提供者的利益而产生的。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准则制定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利益协调过程。因此,准则制定机构对会计信息的处理与披露作出规范时,应保持中立、客观、公正的立场,合理确定企业披露足够的相关信息,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以均衡、协调企业管理当局与使用者双方的利益以及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不同利益,从而使有关各方的正当利益得到维护。

  (二)培育会计信息主体和信息需求市场

  当前我国会计改革在完善会计信息供给机制的同时,应大力培育我国的会计信息需求市场。应尽快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对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管束,压缩盈余管理空间,减少法律法规中的模糊条款,保证信息披露质量。应不断拓展财务信息披露,充实会计信息形式与内容,揭示更多的分析性信息,更加充分客观地反映由于不确定性引起的信息混淆,报告的形式和数量越来越丰富;更好地满足更多信息使用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会计信息披露应更加灵活,不仅披露财务信息,还要披露非财务信息;不仅披露定量信息,还要披露定性信息;不仅披露确定性信息,还要披露有关的风险信息。企业在信息披露过程中只有做到有章可循而且方法一致,才能保证信息的可比性,从而保证信息市场的有效性。要加强会计信息中介机构的管理和建设。

  会计信息市场中介机构是沟通会计信息供需双方的枢纽,在会计信息市场上起到联系沟通供需双方的作用,是会计信息商品的检验员,通过对会计信息进行检验、审核,向广大的会计信息需求方输送质量可靠的、优质的信息,以使得会计信息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由于我国的会计信息的需求方人数众多,结构复杂,而且总体水平不高,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还很不充分,这就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信息中介咨询机构在充分领会会计信息意义的基础上作出有效决策

  (三)改变现有会计信息系统计量性,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 

  现有会计系统之所以没有能对无形资产进行充分反映,主要是历史成本缘故,而历史成本并不能反映这些无形资产的真正价值。随着报价机构的增多,资产的现行价值、公允价值可以随时准确的获得,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烦琐的计算可以由计算机完成,企业报告的编报成本也会大大地降低。从长远看,提供这种信息成本将越来越低于披露信息产生的效益,所以,未来企业报告中,计量属性将趋于多元化,而不只是历史成本一种。

  (四)建立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提高会计信息传递的时效性 

  应该广泛推行会计电算化,特别是电脑网络、电子货币和日新月异的核算及审核软件的出现,使会计核算更加明晰快捷,更具有透明度,也使会计监督更加直观。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发挥网络传输数据具有的安全、快捷的获取渠道,达到信息使用效益,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在经济领域发挥真正的指导作用。

  (五)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工作胜任能力 

  首先,会计人员应当“练好内功”,具有广博的知识,如高等数学、计算机基本知识、外语知识、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处于企业管理核心地位的会计人员,不仅要熟悉本国的法律、法规、历史,还应了解其它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政府政策等。现代管理方法,如应用系统分析等。这些基础知识的获得将提高会计人员的观察、分析、判断和归纳能力。最根本的,会计人员还应具备扎实深厚的业务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

  其次,会计人员应特别具有“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并不仅仅只局限在准则的应用上。随着知识经济的日益深入,会计人员的职能也越来越广,包括对企业生产成本的控制、营运资本的管理、风险控制与核算、战略投资、财务报表的分析与预测等,这些方面都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的能力。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我国企业走向世界,所面临的股份变动、商品价格变动、利率变动等风险,对风险的控制与核算,也将会成为会计人员的基本技能,如果企业不能够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去防范、规避风险,企业的盈利将会被侵蚀殆尽。

阅读数: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