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价值创造管理是近年来风行于西方的一种基于公司价值评估和未来成长性的新型企业管理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基于企业税后利润的企业评价和管理方式来说,强调了企业经营的战略性、管理程序和方式的系统性,强调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马可塔伽特(J.A.McTaggart,1994年)等人认为价值创造管理的三个要素是:信念(beliefs)、原理(principles)和程序(processes) 。
其中,信念指的是指导价值经营的目的和原则;原理是指决定价值的财务、战略、组织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程序则是指实现价值创造的制度化步骤。
那埃特(Knight,1998年)该管理程序具体由战略计划的确定、预算的编制、财务报告和报酬四部分组成。
1、在利害关系集团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下,首先要实现企业内部评价的价值创造最大化;
2、价值创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要重视从战略到实施的具体程序,而不是仅重视利益分配的结果;
3、以经营业绩评价为手段,让企业所有的人员参与进来,形成统一的信念和行动;
从总体上看,价值创造管理是优于我们传统的创利管理的。
首先,价值创造管理由于考虑资本的机会成本,这种成本因只能在市场上同其他可行方案进行收益比较,必然包含了企业外部的市场信息。而创利则完全依赖企业的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也只是内部性的。
第二,价值创造管理考虑了资本的投资风险成本,使企业对成本的管理更准确。风险也可视为一种成本,因为有损失,虽是不确定的损失,但由于存在一定的发生概率,故而可用概率来折算。某一个高风险项目可能实际发生的成本并不很高,但考虑这类项目遭致的损失概率很大,成本就应提高,若采用低风险项目就存在着潜在的少支出成本的收益。
第三,价值创造管理更能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优化资源配置。价值创造管理由于着眼于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潜在收益之外的高收益,因而更能衡量一个企业组织和利用资源、为股东创造资本收益的能力高低,能使我们更准确地评价一个企业,才能合理引导资源流向,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创值指标与传统的以利润为核心的财务指标相比,创值系列标准更强调站在投资者即股东的角度,考察公司资本收益在扣除公司股权资本成本和其他资本提供者得到补偿之后的价值创造能力,它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价值创造管理是以一种全面而又简明的方式,囊括了所有影响和驱动公司价值的因素的管理,它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个公司只有在其资本收益超过获得该收益所投人资本的全部成本时,才能为公司的股东带来价值。因此,创值率越高,说明公司的价值越高,股东的回报也就越高,公司股票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也就越好,即公司的市场价值越高。由于公司普通股总数与公司债务价值都是已知的,因此,用创值率估算出公司的价值后,就可得到公司的每股价值。
以前我们是用每股收益或净资产收益率来评价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由于利润并不表明公司价值的增加,因此,这种评价是有缺陷的。创值是公司价值的真正来源,创值是正数还是负数,才是衡量公司是否为股东创造财富还是减少财富的恰当标准。
在市场经济中,资本是讲求效益的,公司资本运作的效益越高,就越能吸引资本的投人,在传统的利润标准体系中,没有一个恰当的衡量资本运作效率的指标,而在创值率标准下,这个问题将一目了然,创值率高即意味着该公司单位资本创造的价值大。
公司是进行股权融资还是债权融资?当前利率如此之低,为何上市公司仍然热衷于配股或增发新股,而不是找银行贷款?其根源在于忽视了股权资本成本的存在。运用创值率标准,就可以全面考察不同融资方式的成本,进而可以有效地帮助上市公司评价不同融资方式的优劣,调整公司的资本结构。
专业化经营还是多元化经营,对于已经或即将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公司而言,创值系列标准将为公司进行业务结构重整以及业务流程再造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创值系列标准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能进行业务价值评价,通过分别核算各业务单元的资本投入和资本收益,测算各业务单元的创值率,对各业务单元的创值能力进行排序。然而,通过将低附加值业务外包,构建业务联盟等方式,撤出或减少对创值能力低的业务单元的资本投入,加大对创值潜力高的业务单元的资源投人,提高其运作效率,发挥各项业务的巨大的创值潜能。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激励制度已建立基于利润指标基础上的年薪制、股票期权制等分配制度,并被越来越多的公司所认知和采用。由于由利润核算的种种局限性,利润增加并不代表公司市值的同步增长,这就导致现有激励制度不能真正实现管理者利益与公司股东利益相匹配,因此有必要建立以创值为基准的上市公司激励制度,真正使公司管理者的利益与公司创值能力紧密相连。
我国有相当大数量的投资者是中小股民,他们缺乏理性投资的观念,“凭感觉”、“炒消息”是他们通常的做法。这种投资者的盲目性被某些公司利用,放“消息”、搞假“重组”,哄抬股价,从中牟取暴利,从而严重干扰股市的正常运行,造成股价毫无理由地剧烈震荡,人为地加大了人市风险,阻碍了股市的健康发展。创值额可以从两方面缓解这一状况:第一,如前所述,增强财务报表的透明度,规范公司行为,保证公司“以真实面目面对公众”。第二,增强财务报表的可读性。以最简洁的形式包含了最大的信息量,一目了然,一针见血。即使不具备财务知识的股民也可以毫不费力地运用。创值额的使用和推广可以减少盲目的投机行为,吸引股民对公司业绩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理性投资意识。
创值额另一个优势是“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不同的公司”。因为真正做到将公司经营利润与其资本成本合理地配比,所以创值额是可比的,是不因公司的大小、强弱、赢利绝对值的多少而采取“歧视性”策略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入世后的各项承诺的逐步兑现,价值创造管理理念愈发显出其现实意义。
在我国,上市公司圈钱已是人所共知,之所以”买利润”就是因为我们的监督层、管理层都将目光放在了利润上,却极少关注为实现这些利润使用了多少资源,以至于资本经营粗放,效益低下成为我国企业的一大特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上市企业的平均利润从1997年到2000年增加了9%,净资产增加了47%,而创值能力却下降了64%。说明利润增长完全靠股东资本的增长支撑。这一点类似于许多商业银行靠不断增加的储蓄来掩盖经营中的薄利甚至亏损,也即所谓”水深淹石”的道理。以创值理念来管理企业并引导投资者,才能使企业充分考虑资金的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将投资者引入这类高质量企业。而且从长远的发展看,没有资本效益的企业对吸引资金是没有竞争力的。如果一个股市充斥的是一些创值低下的企业,那么其微观基础必定极不牢固,投资者的信心也难以在微观层次上得以保证,它的市场行为也会从长期投资改为短期投机,因为这对它才是理性的。
政府机构改革使其逐渐向经济发展掌舵人的方向转变,过去由行政命令等形成的一些企业的”无形资产”将慢慢弱化、消失。价值创造管理理念则能使企业顺应这种转变,因为它不会使企业仅仅只利用这种特殊资源创利,而更关注资源是否被无偿利用了,是否产生了可能范围内的最高收益。否则,失去特殊资源的企业必将被淘汰。
入世后的竞争必然加剧,汽车业、金融等服务业受外资冲击更大,如果不及早进行创值理念的转变,提高资本的生产力,以此引导资源合理配置,稳固、扩大自己的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必然难以应对全面开放的竞争。需要注意,仅仅靠兼并和规模来扩大是不够的(这也就是传统创利观念经常导致的结果),能否将合并后的资源更好地分配、组织使用还起着关键的作用。例如上世纪末日本的兴业银行、第一劝业银行和富士银行的合并前景就令人担忧。新合并时总资产约140万亿日元,可是资产回报率很低,亟待整合资源、精简冗员、调整业务内容与方向,说到底就是要考虑大量资源的使用状况,即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