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危机

世界经济危机(World Economic Crises)

目录

  • 1 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1857)
  • 2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 2.1 危机爆发的原因
    • 2.2 危机的严重性
    • 2.3 货币信用危机
    • 2.4 危机的深远影响
  • 3 世界历史上的经济危机
  • 4 世界历史上的经济危机
    • 4.1 1637年郁金香狂热
    • 4.2 1720年南海泡沫
    • 4.3 1837年恐慌
    • 4.4 1907年银行危机
    • 4.5 1929-1933大萧条
    • 4.6 1948-1949“马歇尔计划”
    • 4.7 1973-1975石油危机
    • 4.8 1987年黑色星期一
    • 4.9 2007-2008年次贷危机
  • 5 相关条目
  • 6 参考文献

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1857)

  1857年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点的普遍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也是第一次在美国、而不是在英国开始的危机。由于英国对美国铁路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故美国铁路投机的破产对英国也造成了很大的震动。1847年经济危机结束后,从1850年开始的周期性高涨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世界贸易急剧的扩大,19世纪50年代世界贸易的年平均增长额比前20年提高了2倍。机器工业的发展,运输业的革命,新兴国家和新兴部门卷入国际商品流通,以及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

  1848年至1858年,美国建成的铁路约达33,000公里,超过了其他国家所建铁路的总和。而英国在40年代的建设热潮中,所铺设的铁路却只有8,000公里。美国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按道理应会带动其冶金业的大发展,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而且,这一时期,美国生铁产量长期停滞不前,棉纺织业的增长速度也不快。与此同时,铁轨、生铁、机车、棉布和其他英国制成品的进口却增长得十分迅速,英国产品充斥美国市场阻碍了美国冶金业和棉纺织业等当时的重要工业部门发展。

  随著危机的爆发,美国的银行、金融公司和工业企业大量倒闭。仅1857年一年,就有近5000家企业破产。粮食生产过剩,粮价和粮食出口下降,加上英国工业品的剧烈竞争,促使了美国经济危机的加深。反过来,英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美国危机的打击。由英国向之提供资金的美国银行、铁路、商业公司纷纷破产,也使英国的投资者持有的有价证券急剧贬值。

  1857年秋季,美国还爆发了货币危机,整个银行系统瘫痪了,美国的货币危机在10月中旬达到了顶点,当时纽约63家银行中有62家停止了支付,贴现率竟然超过了60%,股票市场行市则下跌了20-50%,许多铁路公司的股票跌幅达到80%以上。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到英国和欧洲大陆,引发了一阵又一阵的破产浪潮。

  1857年经济危机波及面很广,之后,爆发了美国的『南北战争』。其后,奴隶制的消灭、宅地法的实施、重工业的发展,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延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广、打击最为沉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危机爆发的原因

  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曾经历了短暂的相对稳定时期。各国恢复和发展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到破坏的经济;恢复了不完全的金本位制,稳定了货币流通国际贸易也有了较大的增长。这一时期各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并通过“产业合理化”,使生产迅速地发展和扩大了,但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却在相对缩小。这不能不产生尖锐的矛盾,使企业经常开工不足,造成了工人的大量失业。例如,在美国,即使在经济最高涨的1929年,企业的开工率也只有73%。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人数就已超过了1000万人。但是,各国统治阶级却被虚假的繁荣景象所迷惑,仍然大肆鼓吹“永久繁荣”的理论和幻想,并且继续扩大投资和生产,交易所也掀起了投机的狂热。从而,促使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导致了一场空前严重和深刻的经济危机。

  这次经济危机首先在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爆发。1929年6月,美国的工业生产开始出现下降趋势。10月,证券市场出现价格猛跌的浪潮(见右图)。一次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便由此开始,并迅速蔓延到了其他国家。

危机的严重性

  这次经济危机的严重和深刻程度表现在:

  ①延续的时间长,从1929年6月美国开始生产下降起,一直到1933年,各国才陆续摆脱。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周期一般约为 8~10年。这一次危机就延续了将近5年,占据了平均经济周期进程的一半以上。

  ②工业生产倒退了20~30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37.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下降虽然很不平衡,但下降幅度大却是共同的。1933年的工业生产和1929年相比,美国下降最多,达46.2%;其次为德国和法国,分别为40.6%和28.4%;英国下降了16.5%;只有日本下降比较小,但也达8.4%。生产的猛烈下降,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跌回到20世纪初期的水平。各国的工业生产在危机最严重的1932年,都大大低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年,德国减少了48.2%,英国减少了29.3%,美国和法国分别减少了18.8%和8.0%,个别重要的工业部门倒退的幅度还要大。例如,美国和德国的钢铁产量都跌落到19世纪90年代的水平。

  ③企业破产倒闭的数目创造了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美国破产的企业最多,而且逐年增多:1929年为22909家,1930年为26355家,1931年为29288家,1932年为31822家。1933年由于开始摆脱危机,企业倒闭之风有所减弱,但在头9个月里也仍有17732家企业破产。此外,在危机期间美国还倒闭了近6000家银行。破产的工商企业和银行总计在134000家以上。倒闭企业的负债总额超过了35亿美元。在德国,这次危机期间倒闭的企业有62000余家。英国和法国在此期间倒闭的企业也分别达到31000余家和37000余家。

  ④工人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一般高达30%以上。在危机期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全失业的工人人数曾多达3000万人以上,加上半失业的工人,总数则高达4500万人左右。德国的失业率最高,1933年接近45%。美国的失业率在30%以上,而在工业、建筑业和运输业中,失业率更高达45~48%。大量企业倒闭和大量工人失业,使在业工人的工资水平大大降低了。在危机期间,德国工人和职员的实际工资水平下降了26%,美国工人的实际工资则倒退到1900年的水平。

  ⑤物价和股票价格猛跌。危机期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物价都下跌了1/3左右。1933年和1929年相比,各国物价下跌的幅度是:英国31%,美国和德国33%,法国36%。股票价格下跌的幅度更大,以危机最严重的1932年和1929年相比,美国下跌了77%,英国下跌了40%,法国和德国分别下跌了53%和60%。物价和股票价格的空前狂跌,集中地反映了生产过剩的严重程度。

  国际贸易严重萎缩。危机期间资本主义国家贸易的实物量减少了 1/4,再加上物价猛跌,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额比1929年减少了大约40%。

货币信用危机

  严重的经济危机还由于伴随着严重的货币信用危机而更加具有破坏性。1929年10月美国发生的股票价格猛跌是这次货币信用危机的开端。经济危机前,美国的信用过度膨胀则是造成严重货币信用危机的客观条件。1923~1929年,美国的贷款业务增长了37%,有价证券的发行增加了1.5倍,股票价格上涨了2倍,而在此期间,工业生产却只增长了18%。因此,经济危机一爆发,货币信用突然紧缩,便导致货币信用危机接踵而至。货币信用危机很快从美国延及欧洲大陆。首先受到影响的是奥地利和德国。1931年 5月,奥地利的信用银行宣告破产,并影响到当时已经存在严重国际支付危机的德国。在1930年12月至1931年7月这段时间里,从德国提走的外国资本多达21亿马克。德国的黄金储备因此从23.9亿马克骤减为13.6亿马克,黄金储备已不足货币发行额的5%。大银行纷纷倒闭和合并,原来的9大银行减少为4个。德国政府不得不采取停止支付外债,禁止黄金自由输出,严格实行外汇管制等措施来渡过难关。英国在此后不久也爆发了严重的货币信用危机。在短短两个月内,各国在伦敦的存款被提走了大约一半。大量的黄金外流,迫使英国政府在1931年率先放弃了当时实行的金块本位制,宣布英镑贬值,加强外汇管制,并筹组了英镑集团,以巩固英国对自治领和殖民地的金融控制。除此以外,在这次经济危机中,仅拒绝偿付外债或延期偿付外债的国家,就多达二十几个,这是过去经济危机发生时从未有过的现象。

  欧洲国家严重的货币信用危机又反过来加剧了美国货币信用危机的发展。1933年春季,美国再次发生严重的银行挤兑风潮,大批银行经不住冲击而倒闭。在此期间宣告破产的银行达银行总数的将近一半。为了遏止银行倒闭之风,美国政府1933年3月5日命令全国银行“休假”4天,暂时停止银行的一切经营活动。4天后,又通过《紧急银行救济法》,再度延长银行缓兑存款的期限,接着又公布了《银行存款保险法》。正是在美国政府的大力干预之下,银行的倒闭之风才得以平息。严重的货币信用危机促使美国政府放弃了金本位制。1933年4月,美国总统F.D.罗斯福(1882~1945)签署了“黄金法令”,强制个人和私人银行把握有的黄金全部交给联邦储备银行,不准私人再贮藏黄金,停止银行券兑换黄金,禁止黄金的自由输出。5月,政府又宣布美元正式贬值,把每美元的含金量减少41%。与此同时,国会还授权联邦储备银行可以用国家债券为担保来发行纸币。美国的金本位制从此就为纸币流通的制度所代替。

危机的深远影响

  这次经济危机的打击是如此沉重,以致各国的工业生产迟迟不能恢复到危机以前的最高水平。危机之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普遍陷入了特种萧条之中。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直到1936年仍低于1929年大约5%。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法国和美国的经济回升最慢,其工业生产1936年只分别相当于1929年的70.3%和88.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积累和发展,使这次经济危机后的萧条时期拖得特别长,并且还没有等到形成一次新的经济高涨,下一次经济危机又在一些国家爆发了。1937年,又是美国首先进入经济危机,英国和法国也接着发生经济危机。只有实行法西斯主义的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由于已经把经济转入战争轨道,才延缓了这次经济危机的爆发。

  金本位制的崩溃,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在货币金融领域里引起的深刻后果。金本位制的崩溃,使资本主义国家失去了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通货膨胀从此成了资本主义国家难以医治的又一经济痼疾。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还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空前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严重的经济危机迫使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它们纷纷寻求对策,以图缓和和避免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鼓吹国家干预经济、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手段和措施进行“反危机”的凯恩斯主义也应运而生。

  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也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的争夺。为了在经济上划分势力范围,各种对立的货币集团相继出现,英镑区法郎区和美元区,把统一的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割裂了。外汇倾销盛行,贸易保护主义空前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遇到了许多人为的障碍,陷入了巨大的混乱之中。

  这次经济危机还加速了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发展,使这些国家走上了大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世界的文明和进步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世界历史上的经济危机

世界历史上的经济危机

1637年郁金香狂热

1637年郁金香狂热

  在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东西。1637年的早些时候,当郁金香依旧在地里生长的时候,价格已经上涨了几百甚至几千倍。一棵郁金香可能是二十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现在大家都承认,这是现代金融史上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投机泡沫。而该事件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在一个市场已经明显失灵的交换体系下,政府到底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角色?

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倒闭的南海公司给整个伦敦金融业都带来了巨大的阴影。17世纪,英国经济兴盛。然而人们的资金闲置、储蓄膨胀,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为此南海公司觅得赚取暴利的商机,即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因为公众对股价看好,促进当时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反作用于股价的上升。

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为了刺激股票发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投资十分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人们预期背离。 后来因为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1837年恐慌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贵金属由联邦政府向州银行的转移,分散了储备,妨碍了集中管理;英国银行方面的压力;储备分散所导致的稳定美国经济机制的缺失等等。

1837年恐慌

1907年银行危机

  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首先是新闻舆论导向开始大量出现宣传新金融理念的文章。当时有一篇保罗的文章,题目是“我们银行系统的缺点和需要”,从此保罗成为美国倡导中央银行制度的首席吹鼓手。

  此后不久,雅各布·希夫在纽约商会宣称:“除非我们拥有一个足以控制信用资源的中央银行,否则我们将经历一场前所未有而且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

1907年银行危机

1929-1933大萧条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在此前的1923年到1929年,美国经济在股票、证券等“经济泡沫”的影响下迅速增长,年生产率增长幅度达4%。可是,美国农业在此期间长期不景气,1929年农场主纷纷破产;同时工业增长和社会财富分配极端不均衡,全国1/3的国民收入被占人口5%的富有者占有,60%的家庭生活水平仅够温饱。种种因素酝酿出这次经济危机。

  在此次经济危机中,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一周损失100亿美元;为了维持农产品价格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的产品,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在整个经济危机结束时,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 56.6%,其中生铁产量减少了79.4%,钢产量减少了75.8%,汽车产量减少了74.4%,失业人数达1200多万人,至少13万家企业倒闭。

  美国的这次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4%,比1913年的水平还低16%,倒退到1908年至1909 年的水平,失业人数达到5000万人左右,一些国家的失业率竟高达30%~50%。资本主义世界的对外贸易总额下降了66%,倒退到1913年的水平以下。

  1933年罗斯福上台担任美国总统,推出了旨在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稳定发展的新政,从全国银行“休假”整顿开始,对美国经济进行改革、复兴和救济,此次经济危机也在持续4年之后终于落下帷幕。

1929年大崩溃

1948-1949“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全文的第一页

  1948年8月至1949年10月,美国发生了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美国经过了战后短暂的繁荣后的突然爆发。形成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形成的高速生产惯性,和战后重建时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暂时萎缩,两者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这次危机从消费品生产部门开始,然后波及原料生产和机器设备部门。危机期间,美国整个工业生产下降了10.10%,固定资本投资下降16%失业率达到7.9%,道·琼斯工业股票的平均价格下降了13.3%。并且在工业危机的同时,还出现了农业危机。

  为了缓和危机,杜鲁门政府出台了著名的“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其实质是美国对欧洲进行援助的计划,也称为“欧洲复兴计划”。当时的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时首先提出,欧洲粮食和燃料等物资极度匮乏,其需要的进口量远远超过它的支付能力。因此呼吁欧洲国家采取主动共同制订一项经济复兴计划,美国则用其生产过剩的物资援助欧洲国家。 1947年7月至9月,英、法、意、奥、比、荷、卢、瑞士、丹、挪、瑞典、葡、希、土、爱尔兰、冰岛16国的代表在巴黎开会,决定接受马歇尔计划,建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1948年4月,德国西部占领区和的里雅斯特自由区也宣布接受1948年4月3日美国国会通过《对外援助法案》,马歇尔计划正式执行。

  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成功缓解了美国这次持续15个月的经济危机。

1973-1975石油危机

1974年美国的汽油定量配给票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削减石油输出量,造成油价飞涨,立即打乱了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节奏,从而引发了经济危机。

  除开石油危机的因素,美元的贬值和和此次危机的产生也不无关系。1971年,由于美国国际收支赤字的不断上升,同时西方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西德马克,为防止美国黄金储备的严重枯竭,美国尼克松政府宣布暂停按布雷顿森林体系所规定的以每盎司黄金换35美元的价格向美国兑换黄金;当年12月,美元正式贬值7.8%;1973年1月,新的美元危机再度爆发,2月2日美国再度宣布美元贬值10%,3月,西欧各国对美国实行浮动汇率。至此,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宣告瓦解,波及整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也呼之欲出。

  这是战后最严重的一次全球经济危机。在危机发生一年之后的1974年12月,美国汽车工业下降幅度高达32%,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比危机前的最高点下跌近一半,1975年,美国的失业率高达9.2%。而在此期间,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8.1%;英国的股市比危机前的最高点下跌了72%;危机最严重的1975年,西方发达国家的每月平均失业总人数达1448万人;世界贸易的总额在1975年减少了6%。

  最为可怕的是,此次经济危机造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较长时间的“滞胀”。一方面,危机之后,经济回升极其缓慢;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却与萧条共存。危机过后,各发达国家的通胀率依然居高不下,美国的通胀率甚至还不断上升,1979年消费物价上涨年率达到13.2%。

  直到80年代里根成为总统后,运用减税、减规、减开支和节制通货流量等“里根经济学”,才使得美国经济逐渐走出“滞胀”出现巨大的回升。

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因为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和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造就了华尔街的大崩溃。这便是“黑色星期一”。

  1987年10月19日上午9时30分,纽约股市一开盘,道·琼斯指数经过一段颤动后突然下跌,截至休市,道·琼斯指数暴跌508.32点,跌幅达22.62%,超过了1929年10月29日纽约股市暴跌的纪录。如果将抽象的指数折算成货币,这一大纽约股市下跌使市场丧失了5000亿美元市值。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当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八分之一。

  这次突如其来的股灾,实际上是在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必然结果。自1983年起,美国以至整个西方经济进入了一个持续增长期,同时整个西方国家的股市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牛市中,1982~1987年,美国道·琼斯指数上涨了两倍多,意大利、日本、联邦德国股市也分别上涨了3.56倍、 3.51倍和1.6倍,市场出现过热的迹象;但在1987年,西方国家的经济已出现了经济衰退的迹象,它已无法支持股市上涨,导致了经济泡沫的产生;此外 1986年,美国财政赤字2210亿美元,外债更是高达2636亿美元,已沦为世界最大债务国;另外西方各国在协调经济发展中不断发生贸易纠纷,也影响了世界经济和股市的稳定。

  纽约股市的暴跌,迅速引起了西方主要国家股票市场连续大幅下挫。10月19日,英国伦敦《金融时报》指数跌183.70点,跌幅为10.8%;日本东京日经指数10月19日、20日累计跌幅为16.90%;香港恒生指数19日下跌420.81点,跌幅11.2%;法国、荷兰、比利时和新加坡股市分别下跌9.7%、11.8%、10.5%和12.5%,巴西、墨西哥股市更是暴跌20%以上。

  10月23日,美元遭到抛售大幅贬值。受此影响,10月26日道·琼斯指数再次暴跌156.63点,跌幅为8.03%其它国家股市也再次随之下跌,香港恒生指数更是暴跌1120.7点,日跌幅高达33.33%,创世界股市历史上的最高跌幅。

  这是迄今为止影响面最大的一次全球性股灾,造成了世界主要股市的巨大损失。美国股票市值损失8000亿美元,世界主要股市合计损失达17920亿美元,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的5.3倍。

2007-2008年次贷危机

2002以来利率先降后升,房地产市场却先热后冷,导致大批蓝领阶级陷入房贷陷阱

  次贷危机是由美国次级房屋信贷行业违约剧增、信用紧缩问题而于2007年夏季开始引发的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震荡、恐慌和危机。

  为缓解次贷风暴及信用紧缩所带来的各种经济问题、稳定金融市场,美联储几月来大幅降低了联邦基金利率,并打破常规为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直接贷款及其他融资渠道。美国政府还批准了耗资逾1500亿美元的刺激经济方案,另外放宽了对房利美房地美(美国两家最大的房屋抵押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融资、准备金额度等方面的限制。

  在美国房贷市场继续低迷、法拍屋大幅增加的情况下,美国财政部于2008年9月7日宣布以高达2000亿美元的可能代价,接管了濒临破产房利美房地美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该图来自于Fed发布的数据而生成的图表
阅读数: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