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产选择

目录

  • 1 什么是金融资产选择
  • 2 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因素[1]
  • 3 金融资产选择理论[2]
  • 4 参考文献

什么是金融资产选择

  金融资产选择是指在金融投资市场上,对各种金融资产进行投资组合选择,以谋求获得最佳投资收益,同时避免或减少投资风险

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因素

  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资产的性质

  金融资产的性质是金融资产选择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戈德史密斯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类:按所有权划分,可分为债权类和股权类;按发行人可划分为企业、政府与居民三类。在发达国家中,金融资产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几大类:一是货币资产,主要包括现金存款,即政府发行的纸币硬币以及在各类金融机构中的各种存款;二是债券类资产,主要包括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和银行债券,在发达国家中国债在这类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近年来公司债券的发行量也越来越大;三是股权类资产,主要包括普通股优先股

  人们在选择金融资产时首先要考虑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三个原则。

  流动性原则是指家庭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如存款、债券、股票等)在无损状态下的迅速变现能力。一般来讲,期限与流动性成反比例关系,金融资产的期限越长,其流动性就越低,反之就越高。对于存款来讲,活期存款是流动性最高的金融资产,随时可以变现,而长期债券和股票属于长期资金融通工具,其流动性低于短期债券。但在现代发达的资本市场上,债券和股票可以自由流动与转让,因此它们也具有较高的流动性。需要指出的是,债券和股票等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主要决定于有价证券质量、发行者的信誉、经济形势以及证券收益率。安全性原则是指金融资产价值的保值性以及意外风险损失的承受能力。一般来讲,储蓄的保值性在价格比较稳定的情况下是比较容易达到的,而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是比较困难的。一般末讲,存款和贷款的价值具有较低的确定性,随着价格水平的提高,存款与贷款的价值会降低,而股票的实际价值的确定性要比存款要高。在通货膨胀时期人们愿意持有对通货膨胀具有较好承受能力的金融资产。

  安全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风险的承受力。一般来讲,存款是比较安全的,基本上没有风险的,而债券和股票投资是有风险的,当股票的市场价值波动时,就会导致其本金收益的增加或者减少。

  盈利性原则是指金融资产投资的收益水平。储蓄者在选择金融资产时追求其收益性,并且更强调预期收益:一般来讲,存款和附息类债券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是确定的,而股票类的预期收益是不确定的,其收益的大小受到股票市场的周期影响。因此,在其他性质相似的情况下,人们会选择预期收益较高的金融资产。金融资产的风险性也是影响其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

  金融资产的风险性与其收益性成正比,而与其流动性成反比。风险性越高的金融资产其收益性就越大,而流动性越低。在风险性一定的情况下,人们自然会选择收益性高和流动性相对较高的金融资产。金融资产的投资者往往根据个人的偏好来进行资产组合,以达到风险最低,收益最高的目的。

  2.投资者的收入水平

  投资者对金融资产的投资决定于具储蓄的多少,而储蓄的多少决定于收人水平的高低。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模型中,储蓄被视为收入的函数,并且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边际储蓄倾向是递增的。即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储蓄在收人中比重就会越来越高,其持有金融资产的比例也就会越高。因此收人水平对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是通过其对储蓄的影响来体现的。关于收入水平与储蓄的关系,西方经济学的收入决定理论已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它包括绝对收入决定理论、相对收入决定理论和持久收入决定理论。

  绝对收入假说首先是由凯恩斯提出来的。后来为托宾和A.史密斯经济学家所发展。凯恩斯认为,人们的消费支出是由当期的可支配收入决定的。当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时,其用于消费的数额也会增加,但消费在收人中所占的比重是下降的。因此,随着收人的增加,人们的消费在收人中的比重是逐渐下降的,而投资(储蓄)在收入十的比重是逐渐上升的。但是绝对收入假说理论主要强调的是当前收入对储蓄行为的影响,对分析短期的储蓄行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适用于长期储蓄行为的分析。因为从短期来看,人们不一定因其收入水平的变动而改变其消费习惯,因此,随着收入的增加,储蓄的比例会相应地提高。但从长期来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会改变其消费习惯,扩大其基本生活消费的范围,提高其消费档次,储蓄的比率并不一定会相应地提高。

  在凯恩斯研究的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提出了相对收人假说。他认为,个人或家庭的消费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人,而且还取决于前期的收入水平与他人消费水平。相对收入假说是建立在两个基本的假定之上的,一是人们更关心自己与他人相比的相对消费水平,认为一个人的消费在其收人中的比重取决于他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对于收入水平高于平均水平的人来说,消费在其收人中的比重就较低。收入水平越高,平均消费倾向就越低;而对于收入低于平均收入水平的人来讲,消费在其收人中的比重较高,收入水平越低,平均消费倾向就越高;二是现期消费要受到最高消费水平的影响,而且要受到以前曾经达到的最高消费水平的影响,杜森·贝里认为,从已经达到的消费水平上降下来,要比减少收人中储蓄的比例难得多,消费是不可逆的,因此,储蓄占收入的比重取决于现期收人水平和前期高收入时的消费水平

  3.金融资产持有的动机

  金融资产区别于其他资产的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其储蓄增值的功能,因此,决定储蓄的因素同金融资产的选择有关。一般来讲,储蓄的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平滑消费。根据消费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居民要实现其消费效用的最大化,就要在其生命周期内比较均衡地分配其收人即消费的平滑化。但是人们的收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影响收入的因素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收入要受整个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在经济发展的高涨期,居民的收入就会大幅度提高,在经济的萧条期居民的收入就会大幅度地降低;另一方面,收入要受到生命周期的影响。一般来讲,在工作前的生命周期上,不仅要维持基本的生存消费,而且要有大量的人力资本消费,这一时期的消费要依靠别人的储蓄,主要是父母;而在非工作周期的老年时期,即便是能够领取一定的养老金,收人水平也会大幅度地降低,因此,在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工作周期内,人们就必须进行储蓄,以备未来之用,解决收入的不确定性与消费效用最大化的矛盾。在实物经济时代,人们的储蓄也以实物积累的形式来进行的,而在货币经济时代,储蓄的形式表现为货币资产,到金融经济的时代,居民的储蓄就表现为多样性的金融资产。因此,实现消费效用的最大化是居民持有金融资产的主要目的之一。

  第二,资产增值或者盈利性。收益最大化是投资的主要目的,金融资产的投资也是如此。在现实经济中,金融资产多种多样,如股票、债券、保险单、共同基金份额等等,不同的金融资产具有不同的风险与收益水平。投资者在选择金融资产时,总是力求以预期收益最大的品种为其投资的主要对象。因为居民选择不同形式的金融资产来进行储蓄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未来的消费效用不低于现期消费的效用,因此必然选择具有最大增值能力的金融资产为其投资的主要对象。

  第三,风险防范。在现代社会中,企业和家庭部门所面临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储蓄风险。家庭部门为了防菹收入水平的不均衡性而进行的储蓄,要受到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而面临着贬值的风险。为分散风险,家庭部门要进行多样化的金融资产投资,即持有其股票、债券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等;二是社会风险,如失业风险、疾病、婚姻、意外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部门所面临的社会风险越来越大。为了减少这些风险保持社会稳定,政府小得不进行干预,建立一系列专门的金融机构如公共养老保险基金、各种保险基金社会保障基金等,以至于使家庭部门将越来越多的储蓄投向这些金融机构,以防范未来的社会风险。

  4.利率水平利率的期限结构

  利率水平首先影响人们储蓄的动机,从而影响了金融资产选择的行为。英国经济学家弗赖依山研究发现,平均来讲,实际存款利率升高一个百分点,国民储蓄率大约要增加0,1个百分点;实际存款利率变化一个百分点,金融资产数量变化在短期内是0.8个百分点,在长期内是1.4个百分点。利率的影响还表现在对金融资产持有收益上、在选择金融资产时,储蓄者一般是偏好于收益率较高的金融资产,利率的提高能够增加储蓄者的收益,使其增加金融资产的持有。因此,市场的利率水平是影响收益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率对储蓄收益的影响除了表现在利率水平以外,还表现在利率的期限结构上。

  利率的期限结构与储蓄收益足一个正向的比例关系、一般来讲,期限长的证券其利率水平要高、因为借款者偏向于长期资金,而贷款者偏好于短期资金。利率的期限结构有利于中介机构在进行期限的转换中弥补资金成本。因此,投资者对收益水平的偏好有利于长期金融资产的供给

  对于任何一种证券,如果其持有者在到期之前需要兑换,都必须到市场上出售。期限越长,因利率变化所导致的证券价格变化就越大,风险也就越大,因此需要支付较高的收益以鼓励人们接受长期证券较高的流动性风险

  5.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对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货膨胀会使已经持有的金融资产贬值,通货膨胀会降低实际利率水平,使金融资产的实际收益水平下降,同时影响人们对金融资产收益的预期,因此通货膨胀对金融资产的选择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发生通货膨胀时,人们持有的现金资产和实物储蓄的机会成本会更大,人们会将持有的现金资产转化为名义收益率较高的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资产等。因此,通货膨胀会对金融资产投资结构产生较大影响。

  6.人口结构与制度因素

  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一国储蓄结构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许多学者对此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比较典型的是生命周期储蓄理论。

  莫迪里安尼(F.Modigliani)认为,人类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并不仅仅与其现期收入有关,而且受其生命周期影响。他认为,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和年老的时候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而在中年的时候收入水平较高。为实现其消费效用的最大化,一个人在其一生中,会尽可能地使他一生中消费保持恒定:这样,一个人在生命的早期和晚期是一个借款者或者负储蓄者,而在中年时则是正储蓄者。

  Masson在对储蓄模式的跨国研究中发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储蓄模式与人类的生命周期有着紧密的相关性,一般来讲,人口老化问题首先带来的是医疗保健,其次是生活水平的总体改进问题。因此,人们为退休而进行的储蓄不断增长,长期储蓄的供给就不断地提高。

  制度因素是投资者金融资产选择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例如,金融管制有利于垄断,不利于创新,致使金融产品的种类和品种比较单一,限制了投资者选择的范围;反之,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扩大了投资者选择的范围。养老金制度、保险制度以及税收制度的安排促进了养老金储蓄的增长,对金融产品的投资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长期的趋势来看,不管利率水平是高还是低,人寿保险和养老金都会吸收到储蓄,尽管其数量会因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波动,但制度能够保证其获得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储蓄资金。

  7.消费偏好

  除了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因素之外,投资者的偏好也是其金融资产投资的重要影响因素。

  总之,从一定意义上讲,金融结构是金融产品的构成状态,金融倾斜是金融结构状态的变化与发展;由于金融结构决定于储蓄结构,而储蓄结构决定于投资者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变化,因此投资者选择行为的变化直接决定了金融倾斜发展的状态,进而决定了金融结构的类型。

金融资产选择理论

  当代凯恩斯主义者在继承流动偏好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金融领域的新情况,认为凯恩斯关于金融资产的调整理论和货币信用理论过于简单:现代凯恩斯主义者用金融资产选择理论代替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

  1.收益和风险比较的理论。

  金融资产选择理论通过对各种金融资产的收益与风险的分析,选择最优的金融资产组合-金融资产选择理论认为,如果未来的收益是确定的,那么人们自然就会保持利率最高的资产以求最大收益。但是,在现实中,人们对将来都不能预期,所以通常将其财产分别投入收益率较低而安全性较高的资产和虽带有风险而收益率最高的资产。

  托宾在《作为对付风险之行为的流动性偏好》(1958年)一文中指出,持有债券能获得利息,但同时也须承担债券价格下跌的风险;而保有货币虽无收益,但也不用承担风险(不考虑物价变动因素)当投资者将其全部资本都投资于债券时,他的预期收益达到极大,但这时,他所承担的风险也最大;当他持有的货币和债券各一半时,他的预期收益和承担的风险也处在中点;当他不购买债券,而只持有货币时,他的预期收益和所承担的风险都为零。可见,风险和收益是同消同长的、由于经济主体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他们所作的选择差别也很大:托宾由此将投资者分为三种类型,即偏好安全,尽可能避免意外损失的风险回避者;喜爱风险,热衷于追求意外收益的风险爱好者;以及不计风险,只考虑预期收益的风险中立者,而绝大多数人则是风险回避者。托宾以这一类投资者作为主要对象,分析了人们的资产选择行为。

  托宾假设,对于风险回避者来说,收入的边际效用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而风险的边际效用则随着风险的增加而递增,根据这一假设,当某人的资产构成中只有货币而没有债券时,这个人就一定会把这一部分货币换债券,因为由此将取得的利息收益的效用是很大的,而同时带来的风险的负效用却比较小,而且,只要这一效用超过此负效用,该投资者就会在他的资产:构成中,继续增加债券的份额,而减少货币的份额:直到新增加的债券给投资者带来的边际效用不再超过它所带来的边际负效用为止。同样,投资者也不会让债券独占他的全部资产,而会不断减少债券持有额,增加货币持有额,直到最后减少一张债券(或最后增加一单位货币)给投资者带来的边际效用等于它听带来的边际负效用为止。这时投资者的总效用就达到了极大,托宾由此从理论上说明了人们同时持有货币和债券两种资产的经济行为。

  这样,结论仍然是利率同货币量成反比,只不过以多样化的金融资产组合理论代替了凯恩斯的简单化的选择:货币只是金融资产的一种,变动其他金融资产的量也会导致金融资产组合的变动。因此,托宾认为他的资产的选择理论比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更切实际。

  2.货币对经济传导机制的补充。

  在货币对经济发生影响的传递机制方面,凯恩斯的传递机制是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货币量增加以后,通过卜述两个因素影响投资,再影响国民生产总值,现代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这种分析太简单、机械化,他们发展了以下三条渠道来代替原来的分析。

  (1)资本成本效应。这是金融资产选择理论的扩大和延伸。金融资产选择理论只是在各种金融资产中选择最好的组合,而资本成本效应把资本的范围扩大到既包括金融资产,也包括物质资产。人们可以在货币、债券、汽车、房屋等等之间进行风险与收益的分析,选择最奸的组合,如果货币量增加,人们就会去买债券,促使债券价格上升,利率下降,而利率下降则刺激物质部门的投资增加。结论同凯恩斯通过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的作用影响经济活动的理论相同。

  (2)财富效应前面提到货币量增加促使债券价格上升,利率下降,利率下降刺激投资增加,从而增加对资本货物的需求,也促使其价格上升,这样,金融资产和物质资产的所有者都由于货币增加,价格上涨而变得更为富有-这就是财富效应,人们变得更富有就会增加消费支出,这样货币政策的财富效应就会大大影响消费行为

  (3)借贷分配效应。一般人认为借贷资本的供求由市场利率加以平衡和决定,实际上其他因素也影响着借贷市场的平衡,比如,商业银行愿放短期贷款,不愿放长期贷款,金融机构采取利率以外其他的措施来影响借贷等等,都会影响借贷平衡。现代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信贷分配是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渠道之一。

  总起来看,虽然现代凯恩斯主义者对传递机制作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但他们的结论仍然同凯恩斯一样,货币政策是通过间接渠道,而不是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

参考文献

  1. 郭翠荣著.发达国家金融倾斜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04月第1版.
  2. 洪远朋.经济理论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阅读数: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