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行动

目录

  • 1 什么是自我行动
  • 2 自我行动的影响因素[1]
  • 3 自我行动的方式及策略[1]
  • 4 参考文献

什么是自我行动

  自我行动个体为了协调人际关系、顺应社会生活、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策略性”行为

自我行动的影响因素

  自我行动的因素既有个体自身心理和思想道德方面的,也有社会情境方面的。这里只谈谈社会情境方面的。

  1.个体所扮演的角色生活实践表明,同一个体对于不同关系的他人,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这是因为他意识到在不同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如同一个人,对上司恭顺、服从,对下属盛气凌人,对知己推心置腹,对陌生人则心存戒备。

  2.互动对象的自我行动特点人们的自我行动特点,往往取决于互动对象的自我行动特点。如彼方显得自高自大,此方则显得自尊自强、不甘示弱;若彼方温、良、恭、俭、让,则此方也仁、义、礼、智、信。

  3.要求完成任务的方式日常生活和实验表明,要求完成任务的方式不同,也会对个体的自我行动特点发生影响。对于某些工作任务,如领导和任务本身要求人们只有团结协作,依靠集体智慧,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那么人们会表现出谦虚谨慎、彼此协作的行为特点;相反,如要求人们必须充分发挥个人的才智和能力,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那么每个人都会表现出自信、果敢、有独创性、有竞争心等行为特点。

  4.所属群体的参照个体参加了某一群体,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维护该群体的荣誉和尊严。有些小学生在打架之前先把红领巾解下,这也从侧面说明个体所属群体确实对个体的自我行动有某种约束和规范作用。

自我行动的方式及策略

  1.整饰以获得他人好感

  所谓整饰,就是个体以适当而得体的言行表现自己。个体真实的自我,往往不仅为别人所不欢迎,而且也是自己所不喜欢的。常见的整饰有如下几种:

  (1)遭遇失败后整饰自己。自尊心人皆有之。当个体遭遇失败后,自尊心必然受到或多或少的伤害。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较多地强调失败的客观原因,并且倾向于更多地显示自己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由于失败所带来的尊严受损。

  (2)在异性面前整饰自己。俗话说“男女有别”。这不仅指男女生理结构有别,而且指男女在行为方式、社会角色的特点、对他人的要求等方面也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人们在异性面前总要整饰自己,一方面获得对方好感,另一方面以显示自己没有违背性别角色规范。

  (3)社会标定后整饰自己。在社会生活中,个体往往被标定为各种各样的人,如先进分子、劳动模范、慈善家等等。尽管有时候这种标定不一定符合个体的真实情况,但却影响个体的自我行动,使之按照所标定的称号整饰自己。

  根据上述整饰的理论与技巧,在公关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作为公关人员,有必要适当地整饰自己。这样不仅可使自己言行得体、人际交往顺利、卓有成效地开展公关工作,而且对于加强自己的道德和个性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生活信心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其次,无论对于内部公众,还是外部公众,根据组织目的和公关活动需要,可适当地对某些人和单位予以标定,使之按标定的称号进行整饰,成为组织所期望的人和单位。再次,在与人交往时,尤其在与陌生人交往时,要注意分析对方是否有过分的整饰而掩盖了他的真实面貌。适当的整饰对人对己都十分必要,但过分的整饰则有碍双方建立真正融洽的关系,应当予以防止和剔除。

  2.投其所好以获得他人好感

  如果说整饰往往是在自觉不自觉中进行,那么投其所好则更具有自觉性,因而更带有策略色彩。顾名思义,投其所好就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对方迫切需要的东西而采取行动,予以满足,从而获得好感。常见的方式有如下几种:

  (1)自我暴露。自我暴露就是个体主动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内心秘密,以便获得对方的信任和赏识。人们通常认为,内心秘密是不能轻易告人的。

  (2)称赞。称赞就是个体给他人以正面的肯定的评价。称赞之所以能获得他人好感,是因为人都有一种自尊和希望他人尊重的需要,希望他人更多地肯定自己。

  (3)附和。附和就是个体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表示与他人相同,支持他人的思想和行动。一般人都喜欢与自己立场、观点、态度和信念一致的人,叫做“臭味相投”,或“沆瀣一气”,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附和能获得他人好感。因为附和实际上为对方的言行提供了支持,能消除对方因得不到支持而产生的潜在的焦虑和犹豫不决。

  (4)施惠。施惠一般是指个体给他人以物质上的好处,从而获得他人好感的行为。施惠的物质不在多少,而在于“托物表情”。在于表达你对施惠者的尊重、仰慕、感激或爱护、鞭策、鼓励之心情。“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正说明了这一点。根据上述投其所好的理论与技巧,在公关工作中应注意做好以下两点:首先,对于公众,适当的投其所好是必要的,这样可获得公众的好感与支持,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例如,对于企业董事股东经理等重要公众,可主要通过自我暴露的方式,在不损害组织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把有关信息透露给对方,让对方把你引为知己。其次,对于公众向组织与公关人员的“投其所好”,一方面不可绝对加以拒绝或禁止,否则会影响双方的正常交往;另一方面要善于因势利导,秉着互利互惠的原则,把双方关系引向深入发展;同时还要注意观察、分析其动机和目的,以区分真诚的好友和心术不正之人,防止受骗上当和不应有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1.0 1.1 魏冬云.公共关系心理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阅读数: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