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模式

目录

  • 1 什么是晋江模式
  • 2 晋江模式的特色[1]
  • 3 晋江模式的困境
    • 3.1 产业层面面临的困境
    • 3.2 企业层面面临的困境
  • 4 相关条目
  • 5 参考文献

什么是晋江模式

  晋江模式是指在福建泉州晋江市发展出来的一种“以市场调节为主、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以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道路。,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不同,晋江模式是唯一以县域经济形成的模式。

  1988年,费孝通在与罗涵先合著的《乡镇经济比较模式》中写道,“晋江模式”概括地说就是“内涵于广大晋江侨属中的蕴蓄深厚的拓外传统和强烈要求改变贫穷现状的致富愿望。

晋江模式的特色

  1.独特的地域文化

  晋江模式的形成与它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分不开的。晋江的文化概括起来说就是中原文化、闽越文化和海洋文化三位一体的文化,既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又有自己的特色。可以说,晋江文化的主流不是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文化,而是处于传统文化边缘,以海洋文化为背景,以商业文化为主流的文化。因而从文化上来说,晋江模式起源于海洋文化,冒险性、商业性是它的表象,开放性、包容性、学习性是其内涵。以“诚信、谦恭、团结、拼搏”精神为核心的晋江地方文化正是植根于此。这构成了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率先发展、攻坚克难,并逐步走向成熟的内在动因。

  改革开放之后,作为侨乡,这里的人们最先感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原本备受压抑的朴素市场意识逐渐觉醒,催生了晋江人自发的市场行为。开始仿造生产所谓的“国产小洋货”,市场的利润和成功者的示范,带动了乡里乡邻的仿效和亲朋好友的入伙,这种循着血缘、亲缘、地缘关系的经济辐射,一波一波地扩散开来,逐渐在当时的晋江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格局。磁灶的陶瓷、英林的服装、罗山的食品、永和的石材、东石的雨伞、深沪的内衣……正是晋江人重商务实、爱拼敢赢、冒险进取这些本质上与市场经济相契合的精神成为早期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2.起步于传统产业

  晋江经济主要起步于消费品工业,如纺织服装、陶瓷建材、制鞋、食品等。这些传统产业附加值低、竞争异常激烈。晋江人能把这些产业做大做强,并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在全国是并不多见的。分析一下晋江经济发展的历程就可以看到晋江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即以小经济带动大发展。小经济是晋江在发展初期的主要特征,具体体现为“五小”——小目标、小资本、小规模、小商品、小利润。

  就是在这种小目标的驱动下,经过小资本的动作,这些手工的小作坊生产出来的小商品通过小利经营,爱拼的晋江人逐步为以后带动经济的大发展做好了前期的物质准备。

  3.独特的社会资本优势

  晋江是著名的侨乡,“十户人家八户侨”,海外乡亲有200多万人,这是晋江最具特色的人文特征和社会资本因素。“侨”的优势为晋江带来了两种资本:一种是资金和资本品,一种是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这是从经济学意义上说的。从社会学意义上说,资本还包括与海外华侨的血亲关系和社会关系。福山认为,社会资本实际上是由某种自发群体或社团产生的人们之间的普遍信任,这种信任关系是建立互利合作机制的前提。在短短的28年里,晋江就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农业县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制造业基地,就是得益于这一独特的社会资本优势。这种独特的社会资本优势不仅奠定了晋江模式的根基,也培育了晋江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经济模式

  4.联户集资的创业模式

  从晋江模式的创业历程看,与其它模式如以集体所有制企业为主体的“苏南模式”和以个体企业为主体的“温州模式”相比较,晋江模式创业历程的最大特色就在于联户集资。

  晋江的民营企业基本上是从四种企业形态发展而来的,即乡办、村办、联户和个体。在这四种形态中又基本上是以联户集资形式为主,而其他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198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在晋江陈棣召开社队企业现场会,肯定“联户集资”企业是“福建乡镇企业一枝花”,是姓“社”的,希望“这样的花开遍八闽大地。据1985年统计,全县乡镇企业总数为5581家,其中联户集资企业3997家,占71.6%。乡镇企业就业人数16.48万,其中联户集资企业占9.62万人,占58.4%。乡镇企业总收入7.32亿元,其中联户集资企业4.69亿元,占64%。由此可见,联户集资企业在晋江模式创业之初无论在企业总数、就业人员总收入等方面都占主体地位,而且从发展速度看也最快,据统计,1982-1985年,全县乡镇企业总数增长118%,企业人数增长59.7%,其中联户集资企业却分别增长了634%,408%。直至现在,许多企业仍然保持着联户集资创办的模式。

  从上述资料可见,联户集资创业在晋江模式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起了重大的作用

  5.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的集聚,形成一个专业化分工、产业或产品配套、信息与知识频繁流动、共享基础设施营销网络的企业协作竞争系统。产业集群形成之后,往往会极大地增强产业聚集区域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进而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温州模式的发展也得益于产业集群的形成,然而晋江与温州的产业集群在内容和形成路径上却有所不同。

  首先,从内容上来看,温州的产业集群主要包括:柳市低压电器、皮鞋鞋革、西服、打火机、眼镜。而目前在晋江比较成熟的产业集群包括:鞋业制造、纺织服装、化纤工业、建筑陶瓷、食品饮料、伞具、玩具等。同时还拥有机械设备、精细化工、纸制品以及制药、家私等一批具有集群趋势的产业,并逐渐呈现出从以轻型加工为主向轻重并举的态势。  其次,从形成路径看,晋江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市场主体的角度。晋江从大办企业到形成产业再到发展产业集群,构建了地方生产系统。第二,产业载体的角度,晋江从“满天星星”到工业园区,再到城市工业组团,建立起工业制造基地。温州也是从家庭作坊的草根经济发展到工业园区,再到城市工业组团的,但与晋江不同的是:温州的产业载体发展依托的是本地的产业资源。是一种“内生”为主导的模式,而晋江则是先“外引”而后“内生”的模式。

  正如斯科特所言:在当今的世界经济版图上,由于大量产业集群的存在,形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财富的绝大多数都是在这些块状区域内被创造出来的。而晋江已经成为这些“经济马赛克”中的一块。

  6.品牌效应

  品牌,是一个企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晋江模式有一个鲜明的“亮点”,就是拥有一大批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和消费崇尚度的著名品牌。比如,就全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而言,鞋业集群拥有“安踏”、“爱乐”、“亚礼得”;服装集群拥有“七匹狼”、“九牧王”、“柒牌”、“SBS”;伞业集群拥有“梅花”;纸品集群拥有“安尔乐”。10项全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98项福建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

  晋江品牌打造走的是一条从仿样加工到贴牌生产再到打响自有品牌的道路,至今已经塑造出“品牌之都”的雏形。晋江的产品最初叫做“国产小洋货”,在卖方经济背景下和封闭的环境中曾风靡一时。然而,简单地模仿是缺乏持续竞争力的。随着买方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国产小洋货”逐渐失去了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这时晋江的很多企业就为国外的企业搞贴牌生产,然而同样的一双鞋、同样的品质,贴上外国的牌子就身价百倍,而生产者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利润。于是当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企业老板们还在勤勤恳恳地为国外企业做代工的时候,晋江的企业家们就开始艰难地打造自己的品牌了。许多企业不再通过中间商,而是将贸易窗口直接建到目标国。“安踏”、“爱乐”、“寰球”等多家品牌店进驻匈牙利 "晋江产品一条街",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2003中法文化年,中国民族服饰第一次以超大规模和气势亮相海外,劲霸男装成为中国男装唯一入选巴黎罗浮宫T型台的品牌。同时政府在这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先后在1995年、1998年和2002年出台了“质量立市”、“品牌立市”和打造“品牌之都”的战略,2005年4月,政府又拿出1800万元,重奖2003年的创牌和达标企业。通过这一系列动作,晋江品牌运营也进入了新境界。

晋江模式的困境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区域竞争与合作趋势的不断扩大,原有在与“国有经济”竞争中优势明显并迅速壮大的晋江民营经济,正在逐步丧失原来的先发优势,晋江“原生”型民营经济在与“外资经济”、“转制型民营经济”的竞争中劣势日益凸现。晋江民营经济发展模式能否和怎样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飞跃,成为加快晋江现代化进程必须破解的关键性难题。

产业层面面临的困境

  产业层面的晋江模式,从本质上是一种集群经济,一个乡镇、一个地区或几个乡镇集中生产同一类产品,一群高度关联的生产企业群体、供应商群体和其他相关产业,以及行业协会集聚在某一个特定区域,通过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基本形成了一批以市场化网络为基础的分工精细,联系紧密以及生产规模化的产业集群,晋江目前已经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10多个产业集群,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的确认,如“中国鞋都”、“中国茄克之都”、“中国伞都”、“中国纺织工业基地”、“中国拉链中心”等十多个国家级生产基地。他们一度成为晋江区域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主体,具有鲜明特点的区域特色工业。

   然而,这些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主要建立在低成本要素和精细化分工为支撑的规模化生产能力,以人际关系和市场网络为支撑的营销网络营销能力基础之上,由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企业、名牌产品还为数不多,除了十几家已上市的龙头企业外,更多的企业还只是在规模、价格等低层次上竞争,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利润,难以取得商业利润,导致区域生产效率难以进一步提升。 因此,晋江产业集群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第一,晋江产业集群总体上还不属于创新型的产业集群,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行业出现过度竞争

  企业大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不够,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亟待提高。特别是传统产业领域投资不多、技术简单、产品易于模仿,跟风投资和盲目生产频现。不少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缺乏差异化竞争的优势和集体行动的规则,基本上还深陷在靠打价格战和拉长帐期等低层次手段进行竞争的泥潭之中,过度竞争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和行业持续处于低利润率状态,严重影响企业的后续发展能力。

   第二,晋江产业集群发展将越来越受限于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短缺。

  晋江目前人均耕地少,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可以用于工业发展的土地越来越少,企业征地的价格也在逐年提高,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来说,想获得一块土地已非常困难。此外,晋江众多中小企业是在家庭作坊、家庭工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还有相当部分企业老板的观念和管理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要求,相当多的企业机制落后,引不进人才,留不住人才,招工难,“技工荒”成为许多企业的一大病痛。

  第三,行业间的整合力度不够,行业企业两级分化明显,导致集群化趋于松散。

  目前晋江有几万家企业,除了几十家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外,绝大部分还是低、散、小,更多的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品牌,导致产业集群的优势是以价格竞争力为基础的低层次优势,不仅容易被竞争者模仿,而且过于激烈的价格竞争容易对企业盈利能力和竞争环境造成破坏性后果。而且,由于龙头企业上市公司本身的快速发展,区域内原有互为上下游配套的企业在产品质量升级、技术升级等跟不上龙头企业的发展。这样,原先联系紧密的集群化正在逐步趋向松散化,龙头企业通过资源整合一方面在各个环节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跃升本身导致了对区域行业集群的脱离,初始阶段的集群化逐渐被打破,但新的更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集群模式尚未建立。

  第四,发展产业集群的公共政策支持体系尚不完备。

  目前政府对提升发展产业集群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性的政策措施。但有关部门对如何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不够深入,公共政策框架不够清晰,扶持措施还不够到位。晋江迄今尚未形成可操作性强的法规保障和扶持政策体系,完善的制度环境亟须取得实质性突破。此外,也还有一些产业集群时有环保和安全问题发生,如东石镇制伞业遭遇环保问题、围头及深沪湾畔大量漂染企业污水排放问题等。

  第五,产业处于较不利的国际贸易地位。

  晋江一些产业集群将国际市场作为主导产品的重要市场。然而作为出口依赖的企业,基本上处于国际垂直分工的底端,不少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主要以跑量为主,过多依靠低价竞争。长期的低价竞争,既影响对外商的谈判力和出口效益,又常遭国际贸易摩擦的压制。出口导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还受到劳动成本更低国家和地区的挤压。尤其是出口无序现象突出,不少企业为争夺出口订单不惜相互倾轧价格,自食恶果。由于低价竞销量大和出口秩序不规范,也造成一些国际贸易摩擦。人民币美元的升值,更是让许多本来利润就不高的外贸企业陷入利润低谷、资金困境和赖账困扰。

企业层面面临的困境

  晋江民营企业一方面由于规模较小,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容易按照比较优势来组织生产;另一方面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不存在国有企业所固有的预算软约束。这些为民营企业后天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比较优势,并成就了民营企业成为活跃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但是,在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缺点和不足,严重制约着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家族制度明显,缺乏较为完善的现代管理制度

  晋江的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大部分是以“夫妻店”、手工作坊的家庭工业经营方式存在,由于规模小、融资难,他们迫切需要一种既能够降低管理成本和融资成本的经营管理模式,而家族制度恰好能够提供这一需求。家族制由于适应了民营企业发展初期对于决策效率、内部管理和融资等方面的要求,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但在经历了二、三十年的发展后,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家族制逐渐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一种体制障碍。这主要是由于企业的不断成长对于企业管理者管理幅度和管理链条的长度提出了挑战,简单的直线管理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较低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管理素质也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构成了瓶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何改革管理模式,重构委托代理关系,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将所有权经营权分离,将相对混乱的内部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理顺就显得十分重要。

   2、人文精神的缺失,束缚了进一步发展的翅膀

  晋江是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最活跃区域之一,凭借着领先一步的经营意识,取得了先发优势。如今许多晋江企业进入上档次、上规模、创品牌的新阶段,爆发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出现了对各类人才的极度渴求,人才短缺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和熟练技工短缺是企业反映的普遍问题之一。这种优势也成为许多职业经理人选择到晋江就业的主要理由,但现实却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晋江比较厚重的实利主义使得部分晋江企业家比较急功近利、缺乏人文关怀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渐蚕食了职业经理人立足晋江的创业激情,人才的无序流动,也给晋江民营企业的稳定与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3、融资难,缺乏进一步成长壮大的资本源泉

  融资难,资本短缺几乎是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民营企业,这个绝大部分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群体,当然也毫不例外。对于晋江来说,民间资本高达1000多亿,但是对于晋江民营企业而言资本短缺是包括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在内的一个相对普遍的现象,由于制度缺失,这种要素的分配在晋江更是较为稀缺。缺乏制度支持的民营企业又由于自身的规模和还款能力有限,就更难获得商业金融体系的资金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需求饥渴背景下,诱致而生的地下钱庄高利贷,成为游离于国有金融之外的民营企业的资金补给链条,而这种补给链条的不规范和高成本又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又一桎梏。民营企业的发展必须突破融资瓶颈,寻找相对广阔的融资渠道

   4、政策劣势,缺乏充分的政策支持

  与传统要素相比,政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变得的越来越为重要,在我国的转轨经济中一直是被视为重要资源参与生产要素分配。民营本来就是相对于国有而言,在一个国有经济主导的国度里,民营经济的政策劣势相对也较为明显,资本配给的短缺,行业领域进入的限制。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开放一直是针对国外,实际上国内的开放,或者是主要是对于民营企业的开放却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实际上,民营企业的劣势不仅停留在政策层面,更关键的是停留在几十年计划经济的惯性思维上。所谓“国有即国家,民营即私有”的思想观念可能是民营企业政策劣势在人文思想层面的一个集中反映。因此,民营企业政策层面的缺失,将是在我国的经济体制背景下的一个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刘新伟.论“晋江模式”的特色.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年11期.
阅读数: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