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援助

国际援助(international support;international aid)

目录

  • 1 什么是国际援助[1]
  • 2 国际援助的发展[2]
  • 3 国际援助的特点[3]
  • 4 国际援助的新特点[2]
  • 5 国际援助的类型[2]
  • 6 参考文献

什么是国际援助

  国际援助是指国际组织或外国政府提供无偿援助的进出口货物。

国际援助的发展

  国际援助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是殖民主义从复兴、兴盛到灭亡的一个历史时期,一些欧洲国家曾经把整个地球瓜分成了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受到了来自宗主国全面的干预与控制,这即是殖民统治。它是干预的一种极端形式,内容包括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方面面,或者说是一种早期形态。战后殖民地相继取得民族独立,殖民国家失去了对被殖民国家的直接统治权,但并没有放弃对独立后的原殖民地的经济干预,它往往体现在不平等的经济与技术交换。事实上,在现阶段的国际舞台上,多种干预形式同时或交互发生着作用,同样包括经济上的干预、政治上的干预和军事上的干预,甚至已经上升到了大国集团或联合国对某一或某些国家的干预。国际援助不等同于上述任何一种干预形式,虽然它也许间接与经济和政治干预相关。国际援助的最大特点是它给干预赋予了极大的人道主义色彩,因为其目标是为了促进援助国的发展进而促进世界的发展。一般意义上的国际援助主要是基于对欠发达或不发达状态原因的假设从而实施一系列改变这一状态的行动,在行动上主要表现实施一系列以资金或物资投入为主体的发展支持。

  从历史上看,国际援助作为一种国际关系现象虽然由来已久,但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实现了机制化、体系化、规范化,而且二战前后的国际援助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特点。

  (1)二战前的国际援助大多是在盟国之间进行的,大多出于军事和战略上的直接目的。而战后国际援助主要是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是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名义下进行的。

  (2)二战前的国际援助多为双边行为,没有形成国际性的制度体系。战后的国际援助不仅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备的国际体系,而且具有制度化、经常性、大规模的特点,不仅有专门的国际机构,各发达国家也都设有专职政府机构。在战后国际关系体系中,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完全游离于国际援助的系统网络之外。

  战后国际援助被认为成功的例子首推欧洲复兴发展计划,或称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发展计划的实施使得遭受严重破坏的欧洲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并在其后的年代达到了战后空前的繁荣。随后就开始了将这种经济增长的经验向欠发达国家转移的进程。这种增长的转移建立在以下几个基础之上:

  (1)发达国家与许多欠发达国家均有历史上的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开始于殖民时代。

  (2)经济复兴后,发达国家需要稳定的海外市场从而保证足够的有效需求,因此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也是为了满足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需要。

  (3)国际政治体系的运作使得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开始有了相互的依存性,联合国系统为这种转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增长转移的促进主要是通过发展援助来操作的。联合国为改善世界各国的贫富不均的状况,自1961年起相继提出了四个“联合国发展十年”计划。在1981年开始的第三个发展十年计划中,根据第2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2626号决议,发达国家应每年拿出其国民生产总值的0.7%,用于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援助,以缓和日益扩大的南北差距。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联合国的辅助机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旨在开展对第三世界的技术援助活动,是当前国际上提供多边技术援助的最大机构,其80%的资金用于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足600美元的最不发达国家。联合国贸发会议,一直是联大一个协调南北关系和进行审议的论坛,其中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发展问题受到特别关注。1968年它推动设立了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实行“普遍优惠制”。2000年2月在曼谷举行的第十届贸发会议,即以全球化为其主题。该届大会通过的《曼谷宣言》和《行动计划》两份重要文件,充分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形势下,要求建立更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贸易新秩序的强烈愿望,同时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国际经济平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建议。

  直到20世纪70年代,国际援助主要还是集中在经济领域,但到了80年代就开始宽化到社会发展领域,尤其是多边和双边的技术援助项目。这种转移体现了对发展的深层次的认识。经济增长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在80年代的国际援助中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这期间,健康、教育、妇女、人口、环境、资源开始作为发展计划中的重要方面。世界银行的建立标志着发展干预由个体国家的行动转变成了全球性的行为,继之建立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使得这种全球性的发展合作更加广泛和规范。发达国家开始以双边及多边捐助国的身份参与国际援助事业,70年代和80年代是国际援助事业发展的顶峰阶段。其原因在于西方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东南亚经济的腾飞,使得国际资本有能力把其中的部分转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可以说,国际援助成为了西方对发展中国家实施政治、经济控制的一种新的手段,这长期以来被批判为“新殖民主义”。

  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在进行发展援助的同时,在某种意义上也在输出其政治观念与意识形态,从而为西方左翼发展学者们所批判。当然也应该看到,西方国家进步与积极的因素也随发展项目而传入欠发达国家。国际援助既包括物质形式的资金、技术、物品、人力,也包括无形的智力和信息等多种要素,实际上又是各种政治、经济资源生产要素超越市场机制以外,借助政府行为和国际机制,在国与国之间流动、转移和配置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之所以成为一种重要的国际现象,主要是因为近代国际社会长期以来存在着以下几种规律性的运行特点和发展趋势:

  (1)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类型产生。国家间经济实力的差距和贫富不均,从而使富国对穷国实施援助成为可能,也使穷国通过接受国际援助以发展本国经济成为必要。

  (2)国与国之间存在着亲疏远近的非等距离关系,各国为维护自身利益,需要经常通过各种政策行为对国际关系进行调整,在国际社会中占据优势地位的国家,力图借助国际援助的政策行为实现本国的战略目标和利益最大化。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以经济合作为名,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各种形式的援助,固然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也有利于发达国家自身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援助出现的两个不容易忽视的现象与趋势

  (1)各种超国家的、跨地区的、次区域的、纵向横向的非政府组织(NGO)显示出强劲的崛起势头,它们在国际援助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未来一段时问还可能进一步增强的世界“缩小和碎片化”趋势,原有的维系手段和尺度却在日益失效;而环境、卫生、经济、人权等领域的全球性问题越来越证明系统思维的必要性,说明世界问题在很多领域是不可分割的,一个区域问题的处理结果会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千里之遥的他国居民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国际非政府组织开始关注特定领域的全球问题,在国际援助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2)发展中国家开始改变作为穷国和客体只是接受援助的形象,在国际援助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发达国家的主导地位相对削弱。后冷战时期,国际援助作为带有政治外交目的和长远战略意图的经济援助政策行为,Et益成为各国政府表达本国意志、调整国家关系、平衡国际格局、维持国际秩序、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主要方式。即便发达国家目前仍在国际关系体系和国际政治格局中处于毋庸讳言的主导性优势地位,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援助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战略动向和政策行为,必将对国际关系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不可否认的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

国际援助的特点

  第一,援助政策的变化。西方国家对外援助政策越来越受到——些当代援助理沦的影响。这些理论包括:“毕业论”,即认为某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和东亚国家不应再继续接受西方援助(其实中国仍属于低收入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小于675美元);“民间资金论”,即认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已有大量民间资金流入,政府援助的作用越来越小。这些理论直接导致了很多西方国家不断削减援助预算。还有一些理沦如“环境论”、“人权论”、“减轻贫困论”等,造成援助资金逐渐偏离官方发展援助的初衷,越来越强调对政治改革、民主、人权、私营经济发展等领域的援助等,并且把这些作为提供援助的前提条件。受援国如不按援助国的要求,实行经济和结构调整的国家就很难得到更多的援助资金。针对援助需求增加与资金来源减少之间的矛盾,发达国家特别注意加强援助的重点目标和所谓“援助效果”,一方面借此作为减少援助的籍口,另一方面把它作为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政策干预的手段。

  第二,援助形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西方援助国开始实施以无偿援助形式为主、偏重于提高人的基本素质的援助方案,转向人力资源开发方面。1993年,官方发展资金中有40%是以无偿方式提供的,官方发展援助中无偿援助的比例也有较稳定的增长,占资金总额的4/5。在官方发展援助总体援助下降的同时,贷款方式减少了25亿美元,比1992年下降了30%。特别是对最不发达国家,贷款方式仅l亿美元。援助国改贷款为赠款,虽然免去了受援国日后偿还的负担,但实际得到的援助资金却大打折扣。最不发达国家在1993年接受的官方发展援助总额为9.76亿美元,比1992年的12.2%亿美元减少了20.3%。与此同时,1993年,发展援助委员会成员国用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干均比例为lo叱。比1992年的8.7%有一定提高。作为西方援助政策核心协调机构的发展援助委员会呼吁各西方援助国要更加重视加强受援国的机构建设和提高受援国的行政管理能力,进行多方面的政策协调与对话。这意味着发达国家的发展援助将更密切地深入到受援国的行政决策过程中。

  第三,受援地区分布的变化,1993年受援最多的仍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占发展援助委员会官方发展援助的36.2%,然后依次为亚洲和大洋洲国家23.8%.中东和北非国家16.2%,中、南亚国家2.39%.拉美和加勒比国家11.5%。如果按人均收入类别计算,获得援助最多的是低收入国家为49%,其后是最不发达国家23.9%,中低收入国家20.3%,中高收入国家2.6%和高收入国家4.0%。各国援助对象出现扩大化、分散化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官方发展援助的流动方向与私人资金的流动趋势基本相—致,即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是吸收官方资本和私人资金的主要群体,其中,尤以中国、巴基斯坦、埃及和印尼的受援款增长较快。

  第四,援助部门分布的变化。社会和管理基础设施、经济基础设施、农业和工业生产部门、粮食援助以及方案援助仍然是重点援助领域,分别占西方官方发展援助的20.9%,19.4%,7.8%,6.9%,2.7%,和5.9%。与80年代后期相比,农业援助和方案援助增长比较快。由于—些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灾害和人为冲突比以前增多,因而在援助的部门分布-亡,人道主义援助和紧急救灾援助比前几年有大幅度增加。如果把人道主义援助、紧急救灾援助、难民救济和安置援助相加,在80年代中期这些援助仅为10亿美元,1990年为28亿美元,1993年达36亿美元.达到全部官方援助的ll%。

  第五,主要援助国援助规模的变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从规模上看表现为两种情形:形势好的年景,表现为绝对地增长和相对地停滞及不足并存;形势不好的年景,表现为绝对地下降和相对地不足及下降并存。1993年,日、美、德、法等主要援助国家的官方发展援助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日本对外援助在数额上从1992年的112亿增长到1993年的113亿美元,但按实际价格计算则下降了12%。由于受援国偿还以前日本贷款有大幅度增长,日本的对外双边贷款援助下降了33%。美国从1992年的117亿美元下降到1993年的97亿美元,按实际价格计算下降了13%,对多边机构的捐助下降了13%,官方发展援助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仅为0.14%,达到1989年以来的最低点。德国1993年的对外援助额为70亿美元,比1992年下降了6%,官方发展援助(ODA)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从1992年的0.39%降为0.37%。法国1993年的援助额为79亿美元,按实际价格计算,与1992年基本持平,它的双边援助部分增长了2%,而对国际多边机构的捐助则下降了?%,官方发展援助占GNP的比重0.63%,同1992年一样。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法国的ODA占GNP的比重一直居于较高指数。

  第六,多边援助的变化。60年代,各发达国家的双边援助在发展援助中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多边援助的比重,70年代发达国家多边援助增长迅速,80年代多边援助发展速度开始放慢。1993年,发达国家对国际多边机构的捐助为163亿美元,比1992年的173亿美元下降了13%。由于前几年的积累的资金,使发展中国家接受国际多边机构特别是国际金融组织的援助没有出现大的滑坡。但如果今后不会有大的增资活动,将直接影响到以后多边援助的规模。因此,1993年,发展援助委员会发出呼吁,要求各西方成员国增加多边援助捐款,尽可能使ODA占GNP的比重趋向于0.7%。然而,美国曾公开声称此规定“不现实”。如果发展援助委员会的呼吁得不到发达国家普遍的响应,广大发展中国家就只能越来越多地转向商业信贷机构集资,而由于西方高利率政策,会使发展中国家负债累累,从而极严重地限制南北经济合作关系的发展进程。法国新任总统希拉克1995年7月22日在访问非洲时,批评美国等大国停止对贫穷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的援助,说这是“日趋膨胀的自私自利行为”,他警告说“如果我们不为这些地区的发展创造条件……我们就难以避免国际上的动荡局面。”

  第七,官方债务的变化。进入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官方债务已占全部外债总额的25%。在最不发达的国家中,这一比例达到609《。到1993年底,发展中国家债务达到16300亿美元,在这些债务构成当中,对多边机构的债务为2760亿美元,官方发展援助的债务为1480亿美元,两项之和约占发展中国家外债总额的26%。面对多边债务特别是对国际金融组织的债务增长,债权国以及多边援助机构在减免债务方面曾做过一些努力,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仍不奏效。

  总之,从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资金流动的特点中不难看出,今后短期内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流入不会有大的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将进一步扩大,而援助规模还将继续有所缩小。从西方国家对外援助的特点来分析,似可看出西方在今后的对外援助中将更加强调援助的效果,而这一趋势将使今后发展援助无可避免地出现一系列问题,概其要者有:援助资金将越来越必须用于在援助国采购,从而使得采购价格明兄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援助资金的优惠性将被出口商占有,在援助中.受原住房得到越来越少的实惠;援肋资金将越来越多地用于商业用途;援助项目中忽视持缔性结果,逐渐偏离发展目标,援助项目的持续性越来越低,越来越成为偿债负担.

国际援助的新特点

  1.国际援助中的政治色彩日益浓厚。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大潮的涌起和东欧国家的剧变,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以“民主、多党制、私有制”等作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援助的先决条件,它们往往以经济援助为手段,把按西方国家的意图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作为附加条件,如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将受援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甚至受援国的人权记录和民主进程作为援助的重要指标和根据,援助国苛刻的政治条件使得一些发展中国家得到发展援助的数额日益减少。

  2.国际援助的附加条件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援助国将援助与采购援助国商品和使用援助国的劳务联系在一起,而且“限制性采购”占援助款的比例不断提高。发展援助委员会成员国提供的双边援助,有一半以上要求受援国购买援助国的商品和使用援助国的劳务。这种带有限制性采购的援助往往迫使受援国进口一些质量差但价格高的商品和劳务,以及不适用的、过时的技术和设备,这不仅削弱了发展援助的作用,同时还加大了受援国沉重的债务负担。

  3.国际援助规模停滞不前。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为例,在1970年至1980年的十年间,该组织成员国的援助额从69.86亿美元增加到272.96亿美元,增长幅度为290.72%;而1980年至1990年的援助额虽然从272.96亿美元上升到533.56亿美元,但增长幅度却下降到95.47%;20世纪90年代以后,援助增长幅度进入停滞状态,1993年的援助额仅比1990年增加10.97亿美元,增长幅度仅为2.06%。援助的增长幅度虽在大幅度下降,但要求紧急援助的最不发达国家却从1970年的25个增加到1998年的48个,符合国际开发协会援助条件的非常贫困的国家,也从1990年的42个增加到1996年的70个。国际援助规模的停滞不前与要求援助的贫困国家不断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

  4.大部分援助国没有达到联合国规定的援助标准。联合国1970年通过了《联合国第二个十年国际发展战略》,其中规定: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官方发展援助净交付额应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0.7%。但是提供发展援助较多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的平均援助水平,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供的官方发展援助净交付额平均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从1980年的0.35%下降到1993年的0.3%。援助大国中只有法国近十年来一直保持在0.6%--0.63%之问,接近联合国要求的0.7%的标准。相反,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援助国美国和日本,1993年分别只有0.15%和0.26%。

  5.国际援助格局不断变化。国际援助格局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日本、挪威、加拿大、瑞典、荷兰、法国、意大利和丹麦等国的国际政治地位有所上升,而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比利时、爱尔兰等国的国际政治地位有所下降。其次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的援助数量普遍减少。从1975年至1989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的援助额平均减少了61%,其中占该组织成员国援助额70%以上的沙特阿拉伯,1989年的援助额竟然比其提供援助最多的1980年减少了约80%。最后是苏联已经解体,解体后的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由援助国变成了受援国。双边发展援助已从原先的以美国、日本、西欧、中东地区产油国和原苏联为主的世界双边发展援助体系,逐渐演变为以日本、西欧和美国为主要援助国的世界双边发展援助新体系。

  6.国际援助形式变化。援助形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方案援助和债务减免的比重有所上升,而项目援助的比重相对下降。1990年生产性项目援助占国际援助总额的比重从1976年的21.8%下降到12.2%,债务减免的比重却达到了23.3%。其中美国1990年的债务减免数额占美国当年官方发展援助总额的57.1%。

  7.地理分布相对稳定。美国发展援助的重点在拉美和中东地区,英国将南亚和非洲的英联邦国家视为援助的主要对象,法国主要援助非洲讲法语的国家,日本则将大部分援助给予东南亚各国,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员国将援款的80%以上赠予阿拉伯国家。近些年来,主要援助国都加强了对撒哈拉以南地区非洲国家的援助,减少了对南亚国家的援助,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流向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双边援助额占双边援助总额的比重由28.5%上升到31.3%,而流向南亚国家的双边援助额却从18.7%下降到10%。

  8.国际赠与成分不断提高。从1989年以后,发展援助委员会(DAC)成员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援助的赠与成分平均超过了90%,超过了发展援助委员会规定的86%的标准。1995年发达国家向48个最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提供援助的赠与成分平均高达98.6%,其中有13个国家达到了100%的无偿援助。

  9.受援国加强了对援助项目的管理和评估。20世纪80年代以前,双边援助的管理与评估工作远远不如多边援助。进入80年代以后,援助国加强了同受援国有关项目某些具体问题的联系与合作,并注重项目评估,有时甚至参与项目管理,以此来提高援助的效益。

国际援助的类型

  2004年12月的印度洋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灾难发生后,国际社会迅速展开了大规模的救援活动,各国承诺捐款总额已超过40亿美元。全球的人道主义合作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但这场二战后规模最大的国际援助行动也在考验着目前的国际关系。二战后,国际社会主要存在四种模式的国际援助。

  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政治战略型援助,即以实现称霸全球和控制战略地区为目标,从安全战略的基点出发,附加严格政治条件的国际援助;二是以西欧国家为代表的经济开发型援助,即以扩大出口和拓展资金投放场所为主要目的,力图通过国际援助,为本国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创造有利外部环境的援助;三是以北欧国家为代表的人道主义援助,即以帮助受援国改善经济条件为目标的超越政治意图的国际援助;四是以日本为代表的投资、贸易、开发三位一体的综合援助,即通过国际援助促进本国出口,保障资源供应,为经济扩张创造良好条件的一种援助。

  总体来看,国际援助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实现其战略意图和政治构想的一种手段。对于国际援助的解读可以有多个角度:国际援助有多边的,如世界银行所提供的援助;也有双边的,如中国政府与德国政府的协议援助。国际援助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如财政援助、技术援助、项目援助等。总之,不同视角下的国际援助有着不同类别的划分。

  (一)以提供途径为标准,国际援助包括双边援助和多边援助

  1.双边援助是指两个国家或地区通过签订发展援助协议或经济技术合作协定,由一国(援助国)以直接提供无偿或有偿款项、技术、设备、物资等方式,帮助另一国(受援国)发展经济或渡过暂时的困难而进行的援助活动。一些发达国家建立的国际援助组织,如美国国际开发援助公署(USAID)、英国官方援助公署(ODA)、加拿大国际发展公署(CIDA)、瑞典国际发展公署(SIDA)等,都是以国家的名义向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提供着援助。双边援助的流向与授受援助双方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发达国家往往以受援的发展中国家实行“民主、多党制、市场经济”等作为提供援助的政治条件。双边援助经常附带其他限制性甚至不平等要求,多数发达国家在提供双边援助的同时,还附带有限制性采购条件。目前,西方国家提供的双边援助带采购限制或部分采购限制的占其双边援助提供总额的50%以上。

  2.多边援助则指多边机构利用成员国的捐款、认缴的股本优惠贷款及在国际资金市场借款或业务收益等,按照它们制定的援助计划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提供的援助。多边援助一般是由援助国政府将资金或物资提供给国际组织,再由国际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多边援助机构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加勒比海发展银行石油输出国家组织欧盟、联合国开发计划公署等。随着二战后国际援助的发展,一些受援国和国际组织发出“多边倡议”:国际援助应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国情,增加受援国自主权和参与权,以扩大援助效果。多边主义有利于援助管理、降低捐助国偏好的风险并使资金流向与国家发展优先项目相对应,但捐助国不改革提供援助的方式,仅靠增加援助并不能实现国际援助目标。在某种意义上,多边援助的发展正是多边主义推动和援助方式改革的产物。多边援助缓解了国际援助中“附带了不能反映国内改革趋势的条件”,特别是在对捐助国的购买项目挂钩问题上得以妥善解决。

  (二)按援助方式,国际援助分为财政援助、技术援助、粮食援助等

  财政援助是为了帮助受援国发展经济或缓解政府财政困难;技术援助主要是转让技术专利、培养技术人才、传授管理知识、提供咨询服务等。

  1.财政援助是指援助国或多边机构为满足受援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为解决其财政困难而向受援国提供的资金或物资援助。从方式来看,财政援助包括双边赠予和双边直接贷款两种,前者指的是援助国向受援国提供不要求受援国承担还款义务的赠款,赠款可以采取技术援助、粮食援助、债务减免和紧急援助等形式来进行;后者则指援助国政府向受援国提供的优惠性贷款,一般多用于开发建设、粮食援助、债务调整等方面。

  2.技术援助是技术先进的国家和多边机构向技术落后的国家在智力、技能、资料、咨询、工艺培训等方面提供的各项资助活动

  3.粮食援助,既包括直接提供粮食,也包括为发展粮食生产提供物资和资金。如通过世界食品计划组织(WFP)或国际紧急食品储备组织(IEFR)来提供食品供应。

  (三)按使用方向,分为项目援助和方案援助

  1.项目援助是援助国政府或多边机构将援助资金直接用于受援国某一具体建设目标的援助,是把援助资金或物资直接用于单个项目

  2.方案援助又称非项目援助,它是指援助国政府或多边机构根据一定的计划,而非按照某个具体的工程项目向受援国提供的援助。方案援助一般用于进口拨款、预算补贴、国际收支津贴、偿还债务、区域发展和规划等方面。它面向一定的经济发展计划提供总体开发援助。

  (四)从性质来看,国际援助分为战略型援助、发展型援助和人道主义援助

  1.战略型援助。这一类援助从特定的外交战略、意识形态出发,直接把援助与军事、政治目的和条件挂钩。如美国乔治敦大学教授、前美国国际开发署副署长兰开斯特在《外交》杂志上撰文称:“美国的国际援助在冷战结束以前成功地遏制了共产主义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蔓延”,“将成为美国全球化外交的重要工具”,是“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外交的一个组成部分”。

  2.发展型援助。这一类援助从短期目标来看,以扩大出口、确保资源供应等对外经济利益为目的,把援助与本国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从中长期目标来看,以获取更长远的对外经济利益为目的,注重以经济援助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3.人道型援助。这是在帮助他国改善经济与社会条件这一较纯粹的援助动机之下,不以特定的对外利益为直接目的,不在援助上附加任何政治或经济条件的做法。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国际红十字会(ICRC)及非政府组织(NGOS)等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和紧急救援,帮助那里的自然灾害和战争受害者。

  此外,按国际援助提供主体来看,可以分为非政府援助和次政府援助两种不同的类型,也可以分发达国家提供的援助和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援助。在国际援助体系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作用及影响力此消彼长。发展中国家开始摆脱作为穷国和客体只是接受援助的处境,在国际援助中发挥积极作用,客观上削弱了发达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 袁欣.对外贸易结构的动态演进:广东的经验分析.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05月.
  2. 2.0 2.1 2.2 乐章.社会救助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
  3. 乔耀章,张铭,吴声功,袁建新.国际经济合作新编.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年01月.
阅读数: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