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Systematic Thinking)

目录

  • 1 什么是系统思维
  • 2 系统思维的基本特征
  • 3 系统思维的方法
  • 4 系统思维案例分析
    • 4.1 案例一系统思维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1]
    • 4.2 案例二:试论企业管理中的系统思维[2]
  • 5 参考文献

什么是系统思维

  系统是一个概念,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论,即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相结合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整体不等于其局部的简单相加。这一概念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某种本质属性,有无限丰富的内涵和处延,其内容就是系统论或系统学。系统论作为一种普遍的方法论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掌握的最高级思维模式。

  系统思维就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系统思维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它不同于创造思维或形象思维等本能思维形态。系统思维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给我们带来整体观。

  按照历史时期来划分,可以把系统思维方式的演变区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古代整体系统思维方式——近代机械系统思维方式——辩证系统思维方式——现代复杂系统思维方式。

系统思维的基本特征

  系统思维方式的客观依据,就是系统乃是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和属性,思维的系统性与客体的系统性是一致的。现代思维方式特别是系统思维方式,主要以整体性、结构性、立体性、动态性、综合性等特点见长。

  1、整体性

  系统思维方式的整体性是由客观事物的整体性所决定,整体性是系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它存在于系统思维运动的始终,也体现在系统思维的成果之中。整体性是建立在整体与部分之辩证关系基础上的。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整体的属性和功能是部分按一定方式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所造成的。而整体也正是依据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实行对部分的支配。

  坚持系统思维方式的整体性,首先必须把研究对象作为系统来认识,即始终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之中加以考察和把握。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思维中必须明确任何一个研究对象都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系统;二是在思维过程中必须把每一个具体的系统放在更大的系统之内来考察。如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就要把城市交通问题作为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系统来考察,不仅要考察系统内部车辆、客流量、道路等参数(要素),还要考察车辆的运行情况。同时,还要把交通问题这个系统纳入城市市政建设的大系统中去考察。只有从市政建设的整体角度去考察解决城市交通这个子系统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的有效的方法。

  坚持系统思维方式的整体性,还必须把整体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说,思维的逻辑进程是这样的:在对整体情况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提出整体目标,然后提出满足和实现整体目标的条件,再提出能够创造这些条件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最后选择最优方案实现之。在这个过程中,提出整体目标,是从整体出发进行综合的产物;提出条件,是在整体目标统摄下,分析系统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而形成的;方案的提出和优选,是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重新进行系统综合的结果。由此可见,系统思维方式把整体作为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系统要素的分析这个中间环节,再回到系统综合的出发点。

  2、结构性

  系统思维方式的结构性,就是把系统科学的结构理论作为思维方式的指导,强调从系统的结构去认识系统的整体功能,并从中寻找系统最优结构,进而获得最佳系统功能。

  系统结构是与系统功能紧密相连的,结构是系统功能的内部表征,功能是系统结构的外部表现。系统中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在一定要素的前提下,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问题是在于,与人相联系的系统其结构才决定其功能,表现为优化结构和非优化结构同功能的关系。优化结构就能产生最佳功能,非优化结构不能产生最佳功能,这是结构决定功能的一个具有方法论意义的观点。

  系统思维方式的结构性,对认识方法论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树立系统结构的观点,在具体实践活动中,紧紧抓住系统结构这一中间环节,去认识和把握具体实践活动中各种系统的要素和功能的关系,在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努力创造优化结构,实现系统最佳功能。比如,我们目前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在现有条件下进行的经济体制结构的改革,通过经济体制结构的优化来提高整体的经济能力。

  系统的要素和结构对功能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要素是功能的基础,而结构是从要素到功能的必经的中间环节,在相同的要素情况下,结构如何对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不仅如此,通过要素和结构关系所表现出的容差效应可以看出,系统要素在数量上不齐全和在质量上有缺陷,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系统结构的优化得到弥补,而不影响系统的功能。比如,前苏联制造的米格25型飞机,按构成它的部件来说并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但由于结构优化,其功能在当时是世界第一流的。系统思维方式的结构性告诉我们,在考察要素和结构同功能的关系时,必须在头脑中把思维指向的重点放在结构上;在追求优化结构时,必须全力找出对整个系统起控制作用的中心要素,作为结构的支撑点,形成结构中心网络,在此基础上,再考察中心要素与其他要素的联系,形成系统的优化结构。

  3、立体性

  系统思维方式是一种开放型的立体思维。它以纵横交错的现代科学知识为思维参照系,使思维对象处于纵横交错的交叉点上。在思维的具体过程中,系统思维方式把思维客体作为系统整体来思考,既注意进行纵向比较,又注意进行横向比较;既注意了解思维对象与其他客体的横向联系,又能认识思维对象的纵向发展,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思维对象的规定性。

  客观事实都是纵向和横向的统一。任何一个认识客体,既是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又是另一个更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它的发展是纵向的;作为一个子系统,它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联系是横向的。这样一个具体系统的本质,不仅取决于该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结构形式,而且取决于与其他系统之间的联系形式。所以,立体思维,就是指主体在认识客体时要注意纵向层次和横向要素的有机耦合,时间和空间的辩证统一,在思维中把握研究对象的立体层次、立体结构和总体功能。不但要有“三维思维”,更要有“四维思维”,即研究系统运动的空间位置时,要考虑其时间关系;而研究系统运动的时间关系时,要考察其空间位置。立体思维就是时空一体思维,是纵横辩证综合思维。

  在立体思维中,纵向思维横向思维不再是各自独立的两种思维指向形式,而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一种互为基础、互相补充的关系。纵向思维以横向思维为基础,就是说,要在横向比较中进行纵向思维,而且只有经过横向比较之后才能准确地确定纵向思维目标。例如,我们要上一个新产品,总要先进行调查论证,了解市场供求关系,了解什么商品畅销,在横向比较的基础上,才能较为准确地选定某种新产品作为纵向思维的目标。横向思维的优点就在于,能跳出自己的小圈子,把事物置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通过与其他事物的比较,来认识和度量自己,进而认识事物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同时还必须看到,横向思维必须以纵向思维为基础,就是说,有效的横向思维必须对事物的纵向的深刻认识为前提。横向思维属于多向思维,在具体的思维过程中,思维指向是有限的。主体总是根据思维目标的需要,来确定一些主要的思维指向,究竟确定哪些思维指向,要受制于纵向思维的深度。主体纵向思维越深刻,越能准确地选定横向比较的目标和范围。例如,我们要评选某类最优产品,总是在同类产品质量比较优秀中评选,这就需要对该类产品的深刻认识,才能确定参加评选的产品,然后才能进行横向比较。纵向思维的长处是在历史的自我比较中,可以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取得的成就。

  立体思维是开放思维,而且在一切方面,在整体上都是开放的。因为,主体思维的纵向方面与时间的一维性相符合,与事物的纵向发展相一致,因而在纵向方面是开放的。主体思维的横向方面与空间的三维性相符合,与事物的横向联系相一致,因而在横向方面也是开放的。这样,主体思维无论在纵向方面还是在横向方面都是开放的,是全方位的开放,彻底的开放。根据系统开放性原理,主体的思维要达到有序,其首要条件是必须敞开“思维大门”,加强与来自不同方面的思维信息的交流,善于吸取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可见,这种彻底开放型的思维,最有利于主体从整体上全面地把握客体的本质。

  4、动态性

  系统的稳定是相对的。任何系统都有自己的生成、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因此,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都不是静态的,都与时间密切相关,并会随时间不断地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结构及其分部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二是系统都具有开放的性质,总是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活动。因此,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并不是讲系统没有什么变化,而始终处于动态之中,处在不断演化之中。

  系统的动态原则可以作为事物运动规律来理解,它对于思维方法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系统思维方式的动态性正是系统动态性的反映。思维从静态性进入动态性,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对待系统的稳定结构,使系统演化不断地从无序走向有序。系统的有序和无序是衡量系统结构是否稳定的标志。一般说来,如果系统是有序的,系统结构就是稳定的;相反,系统结构则是不稳定的。系统的有序和无序,稳定结构和非稳定结构,这是系统存在和演化的两种基本状态,它们本身没有抽象意义的价值规定。人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价值取向,创造条件打破系统的有序结构,使之成为向新的有序结构过渡的无序状态,也可以创造条件消除对系统的各种干扰,使系统处于有序状态,保持系统的稳定。这里的关键是要把握系统演化过程中的控制项,对系统实现自觉的控制。控制项不仅能够破坏系统的旧稳定结构,而且还能使其过渡到新的系统结构。只要人们能够正确地把握控制项,就能使系统向演化目标方向发展。然而,控制项是多样的,又是可变的。这就要求人们不但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出最佳的控制项,而且还要随着系统的演化,不断地选择最佳控制项。由于系统演化的可能方向是分叉的树枝型,而不是直线型,这就要求人们把系统演化的可能方向理解为具有多种方向可选择的状态,把事物的发展放在多种可能、多种方向、多种方法和多种途径的选择上,而不要把希望寄托于某一种可能、方向、方法和途径上。因此,在人们的头脑中必须破除线性单值机械决定论的影响,树立非线性的统计决定论的思维方法。

  5、综合性

  综合,本身是人的思维的一个方面,任何思维过程都包含着综合和综合的因素。然而,系统思维方式的综合性,并不等同于思维过程中的综合方面,它是比“机械的综合”、“线性的综合”更为高级的综合。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任何系统整体都是这些或那些要素为特定目的而构成的综合体;二是任何系统整体的研究,都必须对它的成分、层次、结构、功能、内外联系方式的立体网络作全面的综合的考察,才能从多侧面、多因果、多功能、多效益上把握系统整体。系统思维方式的综合已经是非线性的综合,是从“部分相加等于整体”上升到“整体大于部分相加之和”的综合,它对于分析由多因素、从变量、多输入、多输出的复杂系统的整体是行之有效的。

  系统思维方式的综合,要求人们在考察对象时要从它纵横交错的各个方面的关系和联系出发,从整体上综合地把握对象。传统的“分析程序”是:分析一综合,两者被划分为先后相继的两个环节,因而是一种单向思维。而“系统综合程序”是:综合一分析一综合,相互之间存在着反馈,是双向思维。它要求从整体出发,逻辑起点是综合,要把综合贯穿于思维逻辑进程的始终,要在综合的指导和统摄下进行分析,然后再通过逐级次综合而达到总体综合。它要求摒弃孤立的、静止的分析习惯,使分析和综合相互渗透,“同步”进行,每一步分析都要顾及综合、映现系统整体。这样才能使人们站在全局的高度上,系统地综合地考察事物,着眼于全局来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问题,达到最佳化的总体目标。

  运用系统思维方式综合地考察和处理问题,是现代化大经济、大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今许多工业化国家都把发展以各种新工艺为基础的综合性自动化生产,建立综合性无废料生产当成是更新生产力的合乎规律的方向。许多农业先进国家已经将生态系统的原理用于规划、设计、建设和组织农业生产系统和农村生活系统以至农业政策系统,引起了农业生态系统综合化的趋势。这种把农业技术系统同农业生态系统目的地实行综合,是现代化系统化大农业发展的趋势。至于现代的信息产业、宇宙工业、海洋开发等新兴产业,更是应用系统科学理论对单科单项技术进行综合配套和综合调控的产物。

  总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人们不断揭示不同物质运动形式内在的共同属性与共同规律,这就要求人们必须采用系统思维的综合方法。

系统思维的方法

  1、整体法

  整体法是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从整体来考虑,把整体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让任何部分的东西凌驾于整体之上。

  整体法要求把思考问题的方向对准全局和整体、从全局和整体出发。如果在应该运用整体思维进行思维的时候,不用整体思维法,那么无论在宏观或是微观方面,都会受到损害。

  2、结构法

  进行系统思维时,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合理性。系统由各部分组成,部分与部分之间组合是否合理,对系统有很大影响。这就是系统中的结构问题。

  好的结构,是指组成系统的各部分间组织合理,是有机的联系。

  3、要素法

  每一个系统都由各种各样的因素构成,其中相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称之为构成要素。要使整个系统正常运转并发挥最好的作用或处于最佳状态,必须对各要素考察周全和充分,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

  4、功能法

  功能法是指为了使一个系统呈现出最佳态势,从大局出发来调整或是改变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功能与作用。在此过程中,可能是使所有部分都向更好的方面改变,从而使系统状态更佳,也可能为了求得系统的全局利益,以降低系统某部分的功能为代价。

系统思维案例分析

案例一系统思维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

系统理论不仅为旅游研究提供了认识论基础,即:旅游是一个系统,遵循系统的原理;同时又为旅游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即: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旅游,用系统的思维及方法来研究旅游和进行旅游规划

  对旅游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既有来自地理学的,也有来自旅游学的。他们对旅游的系统性的研究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旅游功能系统,二是旅游空间结构系统,三是旅游发展系统模拟。

  在旅游功能的系统性的研究上,一般的观点是:旅游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旅游主体子系统、旅游客体子系统、旅游媒体子系统,而各子系统下面还有更低级的子系统。在旅游空间结构的系统性的研究上,有观点提出旅游系统主要是旅游地域系统,即区域旅游系统的概念。这一想法引人空间的概念,将旅游系统落实到具体的空间上,因为旅游规划主要也是针对地域系统的,因此认为旅游地域系统这个概念的提出是有重要意义的。在旅游发展的系统模拟研究方面,计算机模型的建立实现了旅游发展的模拟,有助于规划实施的监控和发展政策的选择。

  一、国外的旅游系统研究

  国外学者对旅游系统的研究开始较早,在70年代就已有关于旅游功能的系统性研究的文章,包括定义旅游系统、旅游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的研究等内容,这也是国外学者对旅游的系统性研究最多的一个方面。随后,在旅游规划的研究中出现了关于旅游地域系统和旅游系统规划的研究,以及旅游发展系统模拟的研究。笔者认为,旅游系统规划研究、旅游地域系统研究和系统模拟研究可归为系统思维方法在旅游发展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二、系统思维在旅游功能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Leiper(1979)、Vann(1981)、Mill和Morriso(1985)和Gunn(1994)以系统观点对“旅游”进行了定义,提出了旅游系统的构成要素。

  Leiper(1979)在对“旅游”进行定义时运用系统的观点,提出旅游是一个系统,旅游系统要素包括旅游者、客源地、运输(交通)线路、目的地以及旅游产业(tourist industry)五个方面,这五个要素在功能和空间联系上相互交错。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这五个要素在一个包括物质、文化、社会、经济、政策、技术相互作用的广阔环境下运作[1]。

  Vann(1981)提出切人研究旅游现象的四个方面:游客、中介组织(例如,那些被称为旅游行业的机构,以及那些为游客提供服务的机构)、旅游资源供给、旅游的社会环境[2]。

  Mill和Morrison(1985)在《旅游系统》一书中,提出旅游系统主要构成成分包括市场、旅行、目的地和促销促销将目的地推向市场,而出游则使游客(市场)达到目的地[3]。

  Gunn(1994)认为可以通过区分供给与需求来定义旅游系统,其区域旅游发展模型(图1)显示出旅游的供给与需求是如何相互作用以促进区域旅游发展的。供给方由吸引物、交通、旅游信息、提供服务和娱乐的设施、促销等构成。需求方是有出游兴趣和能力的人(旅游者)。系统中任何构成要素的变动都将对其他要素产生影响。他提出吸引物、服务与设施、交通、信息和指导、旅游者是规划中的基本要素,也是规划所要考虑的因素闭。

  Leiper(1990)还对旅游吸引系统进行了研究,他提出一个旅游吸引模型,认为旅游者、有吸引力的目的地和旅游相关信息三者的联系与共同作用,形成“吸引”系统。Leiper把吸引系统作为旅游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来处理,是系统思维方法在旅游研究应用中一个有意义的深化。此外,他提出首先应有人的需求存在,否则系统也就无从谈起;旅游者并非单纯受旅游地的“吸引”或“拉动”,他们本身也有出游的主观愿望,即“推力”,这在以往研究突出供给在系统中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强调了旅游者在旅游系统中的重要性[5]。

案例二:试论企业管理中的系统思维

  一、企业管理中系统思维的内涵

  1.系统思维要把企业看成是一个整体

  企业是一个系统,是一个由相辅相成、相互关联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组成企业的各个部分都在为实现企业整体的目标而履行各自的使命,虽然它们的角度不同、职能相异,但它们都在为企业的整体目标实现应有的贡献和价值。企业各部分只有在整体思维下,相互配合,才能实现整体优化;只有树立局部服从全局的思想,才能最终实现公司总体目标。

  经济学中的“囚徒困境”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为什么囚犯各自按自身利益极大化的原则选择策略,实现了一个均衡,但它却是非效率的?其实就是他们在决策时缺乏整体思维。

  2.系统思维要把企业看成是一个有层次的整体

  为了方便公司运转,组成企业各个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原则或规则构成企业的层次系统,不同的管理层次有着不同的职能和任务。如高层管理者制定战略决策和总体实施计划,中层管理者分解战略决策和具体实施计划,低层管理者则执行相关计划和上级的命令并及时报告执行情况。各管理层次只有职责清楚,任务明确,各司其职,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实现企业管理系统的整体功能。

  3.系统思维要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开放的整体

  今天的企业越来越依赖其生存的环境,系统思维还要把企业放到一个更大的环境中来考虑,即把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看成一个系统。除了考虑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外,还要考虑企业的外部环境,不仅要考虑宏观环境,还要考虑特定的产业环境。内部环境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发现“我能做什么?”,而外部环境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知道“我可以做什么?”,企业有能力做的事不一定是环境允许的事,如果硬要做事环境不允许的事,则企业能力越强,后果越惨。

  4.系统思维要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动态的整体

  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企业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同样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企业内外部一体化的系统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这个系统总是处于动态的不平衡中,平衡是短暂的,不平衡是永恒的。企业要不断以动态的思维来适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策略来适应环境、影响环境,来追求系统的平衡。企业总是在这个系统的不平衡一平衡一不平衡一再到平衡的动态循环中不断提升了的适应能力,从而可以延长自身的寿命。

  5系统思维要把企业的各项活动看成是一个整体

  企业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存在是形式,是手段,不是目的。各个部分存在的真正价值在于他们能各自完成或履行企业赋予的使命,而不在于组织本身,各个组成部分的活动才是企业价值的来源。系统思维要求我们不仅要看到各部分,更要看到各部分的活动,还要看到各种活动也构成了一个系统,即使是同一个部门,它的各项工作之间也有系统性问题。企业达到一个目标,需要完成多层次、多方面、多维度的工作,有战略问题,也有策略问题;有营销问题,也有生产问题;有生存问题,也有发展问题:有竞争力的问题,也有可持续性的问题等等。如果以系统思维来考虑安排这些工作,就能较好实现活动间的相互配合,以达到系统优化。

  6.系统思维本身也是多维度、多层次的体系系统思维的内涵很丰富,思考问题时要全方位、多角度地把企业看成系统。除了把企业各部分看成一个系统、把企业和所处的整个外部环境看成一个系统外,还要把企业的眼前和长远看成一个系统,把企业的机会和威胁看成一个系统,把企业所处的产业链看成一个系统,把企业的效果和效率看成一个系统,把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看成一个系统等等。

  二、系统思维在企业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系统思维除了前面所述的有利于实现整体优化和动态平衡这个基本作用外,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思维可以帮助寻找和抓住管理中的主要矛盾

  圣吉认为,今天人们面对着多得让人无法吸收的资讯,复巍度是空前的。不仅如此,企业管理者面临的环境、要处理的问题的复杂程度也是空前的。

  所以如何把有限的精力用于处理这些复杂的资讯,做最要紧的工作,需要勇气和智慧。系统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去除不需要的信息,放弃不必要的工作,透过复杂现象抓主要矛盾,使有限的资源用于刀刃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系统思维有利于培养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一种独特的、潜在的、不易模仿的可以帮助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能力。系统思维非常有利于整合各种资源,这种资源整合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隐性的能力,并且笔者认为这种能力可以成为别人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这种资源整合能力的提高,不仅不消耗资源,而且有利于集约使用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对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大有裨益。

  3.系统思维有助于提升战略思维能力,从而有利于创造未来

  我们在今天的企业经营中,太多地遇到诸如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经营者利益和所有者利益、研发投入和生产投入等等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正确处理这些冲突,可以使企业冲破一个又一个发展瓶颈,成为具有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的能赢得未来的长寿企业。系统思维是一种整体性思维,它能帮助企业从战略的高度全面衡量企业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从长远和大局的角度做正确的取舍,从而有利于创造未来。

  4.系统思维可以帮助我们从单纯适应环境提升到影响环境、改变环境

  系统思维不仅把企业内外部环境看成一个系统,而且并不把企业看成只是环境的单纯适应者,它有可能影响环境,甚至是改变环境。以格兰仕为例,通过把技术层面上的价格竞争手段提升为一个关键性的战略手段,通过持续降价使微波炉行业从无序竞争阶段一步跳到垄断竞争阶段,格兰仕的行为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了环境,使自己不通过残酷竞争就很快确立了在行业内的领导地位。

  三、在企业管理中运用系统思维的主要途径探讨

  1.树立正确的系统观。

  由于系统思维的抽象性,决定了深刻理解其内涵,消除对其认识的误区,树立正确系统观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树立正确的系统观是决定一个企业能否在管理中注入系统思维的关键,或者说没有正确的系统观,企业就不可能有系统思维指导管理的开端。尤其对高层管理者而言,他们既是系统的设计师,又是系统运转、维护与更新的总工程师,他们的系统观对整个企业的运转是至关重要的。

  2.提高引导和培养员工系统思维的能力与艺术

  系统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它是多维和多角度存在的,它的界限在纵向是多层次的,在横向是模糊的。对系统必须进行深刻的分析、挖掘和洞察才能在脑海中显出它的结构,才能发现不同结构间的关系,才能找到整个系统的“机关”,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关键环节,发挥“杠杆效用”,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效果和效率。

  系统思维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无形的作用力,它的作用巨大但却发挥在无形之间。系统思维是借助于对系统施加作用力发挥效用的。如何让企业各个方面和环节都按系统要求相互配合呢?这就需要管理者对系统施加一种像“磁场”一样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使得所有“指南针”都指向南北方向。如果管理者有能力施加这种作用力,企业的各个部分和环节不就好比是“指南针”,都把力量用到了系统需要的方向,最终形成企业合力,达到“共振”效果。

  3.注意培养普通员工系统思维的意识

  系统思维不仅仅是高层管理者的事情,企业的大量决策从整体来看是较优的,但并不代表从每个部门来看它仍是较优的。而要使决策得到较好的执行,必须使那些受到冲击的部门也能全力以赴去实施。如何才能让受到冲击的部门不仅没有情绪,而且全力以赴去执行呢?一个方案再好,没有执行也是空话,执行力往住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系统思维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决策对全企业的重要性,从而能够做到局部服从整体,增加执行方案的自觉性、主动性工作轮换、让员工参与决策方案的讨论、团队建设等方法比较有利于培养普通员工系统思维。

  4.加强符合系统思维的制度建设

  仅靠培训、思想工作是不可能让各个方面都能从系统角度来考虑问题的。

  不少企业要求员工要看到系统相互间的关系,培养系统思维的能力,但在制度设置上却又在阻止系统思维。如针对某部门的纯量化的考核指标,迫使该部门在工作中片面强调完成自己的指标,而不去关心部门间的联动与配合。如果把考核建成一套系统的指标体系,既考核某部门直接任务指标的完成情况,又考核该部门对其他部门工作的支持、对整个组织的贡献等,这样就有可能从制度上促使员工把组织看成系统,培养员工的系统思维。

参考文献

  1. 钟韵.旅游研究中的系统思维方法:概念与应用[J].旅游学刊,2001,16(3)
  2. 徐礼伯.试论企业管理中的系统思维[J].管理科学文摘,2007,(7)
阅读数: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