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国家审计机关是指代表国家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的行政机关,包括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审计机关。它具有宪法赋予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我国国家审计机关主要有以下两种:
1.中央国家审计机关。审计署是我国最高国家审计机关,它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组织和领导全国的审计工作。
2.地方国家审计机关。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上一级审计机关和本级人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
根据《审计法》规定,各级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 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应进行审计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国家审计机关是代表政府行使审计监督权的行政机关,它具有法律赋予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各国国家审计机关在整个国家机构中的组织地位主要有以下几种体制:
(1)立法体制;
(2)司法体制;
(3)行政体制;
(4)财政体制;
(5)独立体制。
我国的审计机关分为国务院和地方两级。
国务院设审计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国家审计机关,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依法组织领导全国的审计工作,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审计署对国务院负责,向其报告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分别 在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县长、区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组织领导本行政区的工作,负责本级审计机关范围内的审计事项,对上级审汁机关和本级人民政府负责 并报告工作。
审计署设置派出机构,对重点地区和部门实行审计监督。
1、审计机关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2、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对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向国务院总理提出审计结果报告。
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分别在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提出审计结果报告。
3、审计署对中央银行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对国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监督。
4、审计机关对国家的事业组织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5、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监督。
6、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由国务院规定。
7、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
8、审计机关对政府部门管理的和其他单位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以及其他有关基金、资金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9、审计机关对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贷款项目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10、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11、除《审计法》规定的审计事项外,审计机关对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由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的事项,依照《审计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审计监督。
12、审计机关有权对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审计调查结果。
13、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其内部审计工作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14、社会审计机构审计的单位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审计机关按照国务院的规定,有权对该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进行核查。
1、促进被审计单位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国家审计机关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其实就是审查被审计单位开展各项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和各项财政政策,通过审计,找出被审计单位不遵守财政纪律的方面,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和处罚来达到促使被审计单位及时更正错误,以更好地遵守国家的法规。
2、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国家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情况的审计,主要是看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资产、负债的真实性以及损益的计算是否符合国家的财政法规和税法的规定,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的股份制企业,其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否相分离。如何监督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赋予了国家审计机关通过对国有企业的审计,可以及时发现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并通过审计手段,依法收回流失的国有资产,促进国有企业及时更正经营决策方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3、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永恒的主体,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收支效益性的审计,主要是审查政府各部门使用各项财政性的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是否将有限的资金使用在刀刃上;财政支出的结构是否优化、合理、科学;财政收入的构成比例是否科学;财政所投放的项目资金是否达到了投放的预期目标,特别是财政支农资金。我国政府对“三农”的投入逐年加大,资金总额每年不少于亿元,如何监督财政资金拨付的层层渠道和环节?如何监督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特别是资金的最终使用是否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农民是否从中真正受益,从而改变了农村的面貌。这些都需要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层层把关,履行好自己的职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资金拨付、分配和使用上存在的各项问题,当好经济卫士,促进资金使用的单位严格按国家政策法规办事,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4、促进廉政建设,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国家审计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依法开展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可以作为对领导干部权力进行有效制约与监督的重要环节和机制,已经成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对于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其认真履行职责具有重大意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设计和制定应该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为指导,评价某一位领导干部在任职期内是否能够正确地、科学地、很好地履行了自已的职责,既要看任职期内本区域的经济发展的成果,又要看本区域内社会的进步;既要看本区域内城市的变化,又要看本区域内农村的发展;既要看本区域内硬环境的加强,又要看本区域内软环境的建设;既要看本区域内经济的总量,又要看本区域内百姓的实惠;既要看本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又要看本区域内党的建设情况。通过建立科学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从侧面积极引导领导干部正确地、科学地、履行自已的职责,从而促进廉政体系的建设,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一、提高保密意识是加强保密工作的基础
要使保密工作落实到位,首要问题是要做到思想认识到位,树立保密工作无小事的观念,增强全体审计人员的保密意识,提高遵守保密法律制度的自觉性。要提高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的保密意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经常性的保密教育。通过教育,不断增强保密意识,使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清醒认识到保密工作的重要性,深入了解保密工作面临的形势,深刻领会新时期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自觉地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审计工作越发展,审计技术越先进,越要加强保密工作,做到平时学保密,审前讲保密,审中促保密,审后查保密。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观看保密教育录像片和集中学习通报的泄密案例,使大家从案例中汲取教训,提高警惕,强化保密意识。
二是组织审计人员系统学习《保密法》、《档案法》、《信访工作条例》和《审计法》等法规中有关保密的规定。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有关保密工作的法律法规,提高审计人员的保密法律意识和素养,做到自觉学习保密知识,自觉遵守保密制度,自觉规范保密行为。
三是要重点提高审计机关领导干部及重点岗位人员的保密意识。领导干部除了掌握和涉及秘密事项比较多,理应做好保密工作外,领导干部对保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单位对保密工作的重视程度。因此,要提高审计机关的保密意识,就要求审计机关的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的保密意识,加强对保密工作的重视程度。此外,机要、文秘、档案、计算机室等部门工作人员因工作岗位的性质,决定了他们会经常接触涉密文件,因此加强对他们的保密教育应作为重中之重,常抓不懈。
四是要切实做好审计方案、审计报告、重要审计信息、移送处理等文书的保密工作,严格按程序审批、定密、报送、归档,确保审计成果信息的安全。此外,在特殊项目审计中,还要重点进行保密宣传,加强保密工作。面对一些特殊项目就要重点强调不仅要保守审计工作秘密,还要对涉及到企业的重要商业秘密和财务数据严格保密,要求在审计期间采集、使用和管理电子数据时,严格遵守各项保密规定,审计结束时销毁不需要存档的涉密资料和数据,做到保密工作万无一失。
二、建立健全保密机构和制度是加强保密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做好保密工作的关键是强化对保密工作的管理,只有建立一套坚强有力的保密工作领导体制,健全一系列保密管理制度,才能有效的保证保密工作的顺利实施。因此,加强保密工作管理,建立健全保密机构和制度是做好保密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为此,审计机关应注重从完善保密组织机构、建立健全保密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重点抓好保密管理工作。
一是审计机关应当健全保密工作领导体制,成立保密工作机构,由这个机构主要负责审计机关日常的保密工作。通过科学管理,不断提高保密管理的水平和层次,把保密工作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真正建立起保密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是要不断完善保密管理制度。要对秘密文电、档案等涉密资料的借阅、保管、归档或销毁,对电子计算机的使用、维修以及办公室的保安等制定一整套专门的管理办法和制度规范。
三是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加强信息化条件下的保密工作。随着审计工作电子信息化和网络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及其网络的保密管理工作就成为摆在审计人员面前的一个新的重要问题。审计机关就网络管理、存储介质的使用、计算机维修、电子文档的使用等除了常规性的管理外,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加强规范管理,使保密工作制度更加完善。
三、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是加强保密工作的有效手段
为了将保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防止出现保密管理的“空白点”,必须实行保密管理责任制,结合审计机关各部门的工作范围和特点,合理分工,明确责任,从而有效地保证审计机关保密工作的落实到位。
一是审计机关综合部门作为全面协调审计机关各项事务的部门,应负责审计机关保密工作的综合协调以及档案保管等具体保密工作。重点要抓好机要、档案、信访举报、计算机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人事信息等方面的保密工作,同时对上传网络稿件的审核把关。这些工作常常涉及到几个处室,因此也要有明确的分工和责任,除了配备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外,还要不断加强工作规范和管理,查找薄弱环节予以充实,发现空白点予以完善。使保密意识不断强化,保密措施不断完善,保密手段不断创新,保密效果不断提高。
二是业务部门应负责审计现场有关资料的保密管理工作。由于审计工作本身的特性,审计机关在进行现场审计过程中,办公地点往往不固定,而且收集的资料数量多、种类杂,审计组不可能设专门的保密工作人员,所以审计现场保密工作就成为审计机关需要研究和完善的重要环节。除了加强现场保密管理工作,完善资料借阅、存放、移交等手续,确保万无一失外,由于审计人员的所有审计资料大都存放于计算机、移动硬盘等电子存储设备,所以审计人员应在审计期间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计算机、移动硬盘等,并不得接入互联网,以免造成审计资料的泄露。除此之外,审计机组还应特别加强审计人员住宿、旅途车辆、办公场所等的安全防范工作,确保审计现场保密工作落到实处。
四、注重研究新技术、新方法是新形势下加强保密工作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不断推进,计算机及其网络已经涉及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领域,各种审计信息资料在加工、整理、传递、管理等过程中常常以计算机数据、电子文件等形式存储与传输。如何加强信息化下审计保密工作是审计机关面临的新的课题,为此,审计部门要不断加大新形势下做好审计保密工作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
一是要重点探讨信息化环境下如何提高审计保密技能、如何加强现场审计保密管理、如何有效防范审计保密风险等问题。通过对这些新问题的研究,提出一些信息化下保密工作的新方法,从而更好适应新形势下对审计保密工作的新要求。
二是加大研究如何将现代管理知识应用到保密工作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保密管理工作从凭经验上升到依靠现代管理技术,如何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以及目标管理等现代管理方法应用到保密管理工作中,是信息化下提高保密工作水平的一个新的课题。因此,我们应加大对这方面应用技术的研究,提高我们的保密工作水平。
三是加大对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审计机关在进行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大对信息安全的建设,通过采取对涉密网络和非涉密网络实行物理隔绝、IP地址和机器物理地址绑定、身份识别技术、加密技术等手段,使电子信息的储存、处理、传送等更加安全,从而有效的防止保密资料的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