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经济效益

目录

  • 1 商业经济效益的概念
  • 2 商业经济效益的特点
  • 3 商业经济效益的内容
  • 4 提商商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 5 商业经济效益的考核
  • 6 提高商业经济效益的意义

商业经济效益的概念

  人们从事经济活动,都是为了取得一定的有用成果,这就必然要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占用和耗费一定量的社会劳动。经济效益就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所占用和耗费的社会劳动同所取得的有用成果之间的比较。它存在于一切经济活动领域。

  商业是组织社会商品流通的经济事业。 它在组织商品流通过程中,不仅要取得一定量的经营成果,即实现商品价值使用价值。同时要耗费和占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以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因而商业经济效益,是指商业经营过程中所耗费和占用的社会劳动同所实现的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比较。在这里,商业劳动耗费是商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消耗的全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商业劳动占用是商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占用的各种形式的物化劳动,主要包括商品,物料用品包装物,机械设备,房屋, 仓库,办公用具,运输工具等。在货币流通存在的条件下,商业活劳动耗费和物化劳动耗费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流通费用;商业物化劳动占用的货币表现,就是商业资金;所实现的商品价值商量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流转额(或商品销售额)。因此,商业经济效益可以具体表述为:商业经营活动过程中支出的商品流通费用和占用的商业资金同所实现的商品流转额之间的比较。

  在商品流通费用、商业资金、商品流转额诸因素中,一般地讲,商品流通费支出和商业资金占用同商业经济效益成反比,商品流转额大小同商业经济效益成正比,这就是说,在一定时期的经营活动中,以等量的商品流通费用和商业资金实现了较多的商品流转额,或者实现等量的商品流转额所耗费的商品流通费用和占用的商业资金较少,商业经济效益就较大,总之,商业经济效益,就是要求在组织商品流通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实现尽可能多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商品流通费用和商业资金,实现尽可能多的商品流转额(或利润额)。

  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一般要经过商品收购商品运输商品储存商品销售等环节才能最终实现。而这几个环节的活动又可以由不同的企业来承担。前面所讲的商业经济效益概念,就是指商业整体而言的。但当我们考察每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时,由于各个企业的经营职能和任务不同,各种经营活动所得到的经营成果与劳动耗费的表现形式就有区别。例如:工农业产品采购供应企业的经济效益, 主要表现为商品收购费用、资金占用同商品收购额之间的比较;商业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商品运输费用、资金占用同商品运输之间的比较;商业储存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商品保管费用、资金占用同商品储存量之间的比较;商业零售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商品流通费用、资金占用同商品零售额(利润额)之间的比较。

商业经济效益的特点

  要正确理解商业经济效益,还必须掌握商业经济效益的特点。与其他行业相比,商业经济效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商业劳动的有效成果主要表现在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实现程度上

  这是由商业的基本职能所决定的。商业不同于生产部门,它的主要任务是把生产部门生产的劳动产品,通过商品买卖活动,把商品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因此商业完成这种转移商品的任务越多,说明商业为生产者实现的商品价值和为消费者提供的使用的使用价值就越多,从而体现出商业为社会提供的有效成果就越大,商业经济效益也就越高。

(二)商业劳动耗费上,活劳动的耗费占很大比重

  这是由于现阶段商业部门的多数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劳动力消耗占主要比重。因而,商业要提高经济效益,更应注意活劳动的节约。节约活劳动的根本途径在于努力提高劳动效率,尽快实现商业经营现代化。

(三)商业资金占用上,流动资金占用比固定资金占用大得多

  这是因为商业活动主要是买卖活动, 就必须先用货币去购买商品,并且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量的大小,决定商业经营规模的大小。因此,流动资金的利用情况,直接影响着商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在商品流通量既定的情况下,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越快,所需的流动资金就越小,流动资金的利用率就越高,商业经济效益也就越商。

(四)商业既是一种经济活动,又是一种服务性活动,商业取得的有效成果,还包含服务质量

  商业通过买卖商品直接向社会提供服务。服务包括为生产服务和为消费服务。商业服务质量的高低不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商业经营的好坏。因此,要提高商业经济效益,就必须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五)商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不完全取决于本身的经营管理水平,还受许多的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商业所实现的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多少,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结构的影响;受消费及分配状况的制约;还要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商业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营的商品品种和范围,商品价格和变动等,都对商业经济效益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和对待来自各方面的可能影响商业经济效益高低的因素,充分发挥商业自身经营的能动作用,以便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商业经济效益的内容

  (一) 商业宏观经济效益

  商业宏观经济效益,是指整个社会商业的总体效益,即商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其经济活动为整个行业所占用和耗费和社会劳动之间的对比关系。假如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商业规模已定,商业服务质量已定,商业所完成的商品流通任务越多,给社会带来的有效成果越大, 表明商业宏观经济效益越好。讲求商业宏观经济效益,是商业为人民谋利益的体现,是社会主义商业宗旨的根本要求。商业宏观经济效益如何,不单影响商业内部的收益情况,更主要的是会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整个同国经济的总体效益。

商业宏观经济效益的内容主要包括:

  1.保证商品流通货畅其流,宏观上安排好商业的合理布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好商品的购、销、运、存,使我国商业能真正适应社会再生产的发展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需要

  2.发挥流通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加速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协调好产需之间的关系。通过商业经营信息反馈和利用各种商业经济杠杆,干预和引导生产,使生产按照社会需要进行,从而,为生产部门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有利条件。

  3.保证市场商品供应,满足消费者多方面的消费需要,并利用各种手段发挥商业引导消费的作用。

  4.加强商业的宏观控制管理,指导社会商业有比例地发展,调节全国市场的产需矛盾,加速全社会的商品流转,降低商业劳动的耗费和占用,提高全行业的劳动效率。

  (二) 商业微观经济效益

  商业微观经济效益,是指商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即作为独立的商品经营者,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取得的个别经营活动中,所占用和耗费的劳动与所取得的有效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讲求商业微观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对商业企业的管理,减少商业经营活动中的耗费,提高商业企业的盈利水平和劳动效率。

商业微观经济效益的内容主要包括:

  1.商业企业在组织商品购销活动中,要做到商品适销对路,不断扩大商品流转额,努力增加经营成果。

  2.加速资金周转,减少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劳动占用与消耗,多获取利税,为国家多提供积累,为企业多取得利润,职工多创造收入。

  3.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方便人民群众的生活,满足消费需要。

  4.改善服务态度,实现文明经商,为提高全社会的精神文明作出贡献。

提商商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提高商业经济效益,是节约时间规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等的客观要求,亦是商业活动的中心任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有效地提高商业经济效益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要充分地运用这种有利条件,还必须根据商业活动的特点,通过有效的途径,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手段。提商商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主要有:

  一、正确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商业发展战略

  商业活动,是受国民经济各方面的状况所制约的。例如,工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科学技术水平;生产过程的更新与改造的速度和规模;生产力布局或配置;交通运输与邮电通讯的发展状况;购买力增长速度与构成等等。而社会主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活动是人们在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基础上,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战略决策与步,都对商业的经济效益有直接的影响。历史经验证明,正确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其宏观决策必然促进国民经济持续与稳定发展,商业的经济效益也比较高。反之,如果宏观决策失误, 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各种经济关系紊乱和不能理顺,商业经济效益则很难提高,甚至下降。这是因为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生产与消费、积累与消费,以及财政信贷、物资、外汇之间的比例和平衡关系,都直接影响市场商品供求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当商品适销对路、供求基本协调、价格基本稳定时,则商业活动有一个较好的环境,可能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如果由于国民经济和各种比例关系不协调,引起市场商品供求不平衡那就必然会出现商品供求脱节,此处积压,彼地脱销的状况,从而影响商业经济效益。这说明,只有在正确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前提下,正确制定商业发展战略,才能取得较好的商业经济效益。

  二、按照市场需求,促进、引导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

  商品的市场实现,主要在于生产企业的产品是否适销对路,即适应消费者需求;而商品能否最终实现,是取得商业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商业经济效益的基础。 因此, 为了促进商品的市场实现,商业必须发挥它促进生产的作用,大力促进和引导生产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加速商品的市场实现。

  商业促进和引导生产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主要通过市场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以指导生产,通过运用经济杠杆,调节生产。一般说来,商业部门运用收购、供给、合同、价格、资金等手段调节和引导生产。商业与消费以及商业部门内部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经济关系,也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商业的发展与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三、建立合理的经济管理体制

  经济管理体制的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商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对商业经济效益的高低产生广泛的影响。而经济管理体制也是提高整个社会经济效益,当然也包含有商业经济效益的组织保证。其原因为:

  1、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转,是以生产与流通的统一和衔接为前提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则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商业活动,把千千万万个企业在专业化协作的基础上联结起来的,构成社会的总生产过程。这就要求必须建立合理的经济管理体制,其中包括商业管理体制,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把千万个企业的生产与交换活动,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总体,并保证商品流通畅通无阻。

  2、合理的经济管理体制,能理顺商品流通过程及其与生产、消费等各个方面经济关系,促进货畅其流。同时,也能调动商业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经营积极性和创造性。合理管理体制承认国有商业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经营者, 建立 与完善了物质利益体系和经营发展动力体系。即明确劳动者的物质利益;明确产权关系,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了国家与企业正确的关系。所有这一切都能调动商业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经营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3、从历史经验来看,过去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基本上是实行以行政手段来高度集中管理的管理体制。由于企业基本上没有什么经营自主权,压抑了商品生产者的发展和商业企业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商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向深层发展,商业的经济效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当前,按照社会主认市场经济的总要求,坚定而有秩序的继续深化我们经济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搞活企业,搞活流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促进各方面经济效益包括商业经济效益较大提高的关键。

  四、提高商业企业的经济效益

  提高商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经营的客观问题,也有经营者主观努力因素。在外部条件既定的客观环境情况下,能否全面提高商业企业经济效益是提高整个商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从商业企业来看,其途径主要有:


  (一) 以扩大商品销售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

  扩大商品销售,是提高商业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企业要扩大商品销售,除了按照市场需求,组织适销对路的货源以外,主要的措施是应在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因为,商业服务质量的好坏,它关系着消费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影响企业的信誉。良好的服务质量能吸引更多的顾客,扩大销售,增加盈利。要提高服务质量就必须:

  1.维护消费者利益,讲求商业信誉,端正经营思想与作风;

  2.文明经商,礼貌待人;

  3.周到的服务,包括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

  4.改善服务条件,方便顾客购买。

  (二) 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最大限度地节省劳动耗费与劳动占用

  商业经营与管理,是一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统一体。两者的关系是:经营是中心,它决定管理;管理是基础,它影响着经营。经营决定管理,是因为经营活动是商业活动的主体,经营活动的成败决定着商品经营者的命运。经营活动要取得成功,关键在于经营决策的正确。一旦决策失误,造成盲目进货,商品推销不出去,形成商品积压,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管理影响经营,是说在一定经营水平上,如能改善管理,处处注意节约,将有助于提高经营水平,扩大经营成果。所以, 商业要经营、 管理一齐抓,把正确的经营决策和经营活动与科学管理结合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合理使用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是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商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一般情况下,商业资金在商品购、销、运、存各个环节的运转中停留的时间越短,资金的周转就越快,经济效益就越好;反之,就越差。 因此, 必须控制商品储存,这样,国家就可以把相对节约下来的资金用于其他建设。

  合理组织劳动,提高劳动效益,也是提高商业经济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商业劳动效率的提高意味着活劳动和劳动时间的节约。而要提高商业劳动效率,就要根据各种商品流转额大小和结构、顾客流量变化规律、技术设备状况、业务操作繁简和服务形式等条件,科学地进行分工,并加强相互间协作,才可能提高劳动效率。因为劳动分工,有利于促进劳动者提高熟练程度和推行机械化操作;而劳动协作,又能使每个人员的劳动时间更加充分地得到利用。从当前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要求来讲,就是要完善各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把职工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走来,提高广大商业职工的劳动效率,从而提高商业经济效益。

  (三) 提高商业职工队伍素质

  经济效益是企业素质的表现形式。企业素质决定经济效益,也是企业的生命力。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提高企业的素质。企业的素质包括人的素质、技术与装备的素质和管理素质。要提高企业素质首先要提高人的素质,即通过教育和培养,建立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守纪律的商业队伍。

  商业必须重视智力投资,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因为经济效益是靠人创造的, 只有业务熟练、经营精明的人才可以创造更好的经营效益。要通过各级各类专门学校对职工进行专业化技术培训,使广大职工了解商品流通发展的规律性,掌握现代化经营管理的科学知识,熟知各类商品的性能、用途、使用、保管和维修等技术方面的知识。

  商业部门还应在实践工作中开展 经常性互教互学和技术评比活动,使广大职工在经营实践中增长才干。

  建立和健全职工业务技术考核、评级、晋级制度。按照职工的劳动态度、技术水平和工作成绩,定期进行考核,鼓励职工刻苦钻研技术,提高技术水平。

商业经济效益的考核

  一、商业经济效益应遵循的原则

  (一)商业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宏观经济效益是微观经济效益的前提和保证;微观经济效益是宏观经济效益的基础。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是互为条件,互为依赖的辩证统一体,因此,应该两个效益一起抓。讲求宏观经济效益,就是讲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这是社会主义生产与经营活动的要求,体现了全体劳动者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分工与协作的关系;讲求微观经济效益,就是要从企业合理经营入手,努力增加盈利,发展企业经营。因此,一方面,国家要切实为企业着想,努国创造条件,使企业更好发挥商品经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企业要从国家利益出发,正确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依法经营,自觉维护全局利益,绝不能不择手段地追求本企业的经济利益,要正确处理商业宏观经济效益与商业微观经济效益的关系。当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应坚持微观经济效益服从宏观经济效益的原则。因为微观经济效益只有在宏观经济效益提供的条件下,才能顺利实现。只有商业宏观经济效益提高了,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才能增加商品货源,提高居民购买力,从而为企业不断扩大商品购销业务,提高企业微观济效益打下基础。当然,强调微观服从宏观的经济效益,并不是不重视微观经济效益,而是要把宏观与微观的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从宏观经济着眼,微观经济效益着手,在服从宏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去讲求商业企业的微观经济效益。

  (二)商业目前经济效益长远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目前经济效益长远经济效益的本质是一致的。目前经济效益体现为现实的经济利益;长远的经济效益体现为未来的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说,商业的长远经济效益,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及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速度等关系极为密切。因此,考核商业经济效益,不能只看一时商品流转额的多少,商业利税的多少,还要从长远目标上着眼,看商业物质技术基础建设、商业职工队伍建设、商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手段的应用与发挥等情况。要做到即提高了目前的经济效益,又统筹考虑了长远的经济效益,使商业经济效益能够持续稳定地提高。

  (三)商业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一致的原则

  社会效益, 是商业经营活动 对社会所产的影响和作用的综合反映,主要包括商品经营的政治效果和服务效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经营部门必须按照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有关法规来开展业务活动,坚持商品流通和社会主义方向。

  凡是违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的经营活动,不管它的购销业务扩大了多少,也不管它的利润增加了多少,都不能认为是经济效益提高了。因为背离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的经营活动搞得越多,规模越大,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在经营活动中,通过缺斤少两,变相涨价,欺骗顾客等不正当手段来牟取利润,这是违背党和国家政策的。它所获的利润越多,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失就越大。所以,考核商业经济效益不能离开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有关法规,不能不考察商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政治影响。

  在商业经营过程中,为消费者提供各种优质服务,这是社会主义商业企业的一项基本任务。为消费者提供服务项目的多少,服务质量的高低,服务条件、环境的优劣,不仅会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而且还关系到商业的社会效益,因此,在考核商业经济效益时,还要考察它的服务效果。

  由此可见,在考核社会主义经济效益时,不仅要通过经济指标分析经济效益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化,而且还要透过量的分析,对企业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有关法规,以及维护消费者的利益等方面,作出合乎实际的评价和考核。

  二、考核商业经济效益的的指标体系

  (一) 反映考核商业经营满足社会需要程度的指标

  商业经营满足社会需要,主要是指商业企业通过商品购销活动,使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内容。从数量上看,一定时期内商业所实现的商品价值总额,必须能保证社会购买力得以顺利实现;从质量上看,一定时期内商业所实现的商品使用价值,必须适应消费者对商品品种、规格、质量、花色等方面的要求。除此之外,商业企业还必须在服务质量上使消费者达到满足。为此,考核商业经营满足社会需要的指标,有以下几个指标:

  1.商品销售额销售增长率。商品销售额,是商业在一定时期内所实现的商品销售总量的货币表现,它集中反映商业为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总成果,是考核商业经济效益的一项基本指标,在同样的劳动占用和耗费的条件下,实现的销售额越大,说明商业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越高,取得的经济效益越好。

  销售增长率,是将本销售额与基期销售额之差,同基期销售额进行比较的相对数。它从总体上说明销售额的增长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销售增长率=计算期销售额-基期销售额/基期销售额*100%

  2.商品适销率经营品种实现率商品适销率,既是商业衡量进货效益的一个尺度,也可以通过它来观察社会生产与社会需要的结合状况。商品适销率高,说明商业经营的商品适销对路。其计算公式为:

  商品适销率=计算期适销商品品种数/计算期全部购进商品品种数*100%

  经营品种实现率,是实际经营品种与必备经营品种的比较,是保证消费需要程度的又一个重要指标。经营品种实现率低,说明商品经营有断档脱销的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经营品种实现率=实际经营品种/必备经营品种*100%

  (二) 反映商业劳动占用的指标

  商业劳动占用,主要是指商业的资金占用。它包括流动资金占用和固定资金占用。资金占用,是组织商品流通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在组织商品流通活动中,以一定量的资金占用,完成更多的商品流转任务,说明资金占用利用程度越高,体现为经济效益就越好。资金占用的指标包括以下几个:

  1.流动资金周转率。流动资金周转率,是综合反映商业经营活动中流动资金周转速度的一项指标。它主要取决于商品资金的利用效率。流动资金周转率, 可以用周转次数表示, 也可以用周转天数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周转天数=计划期日数/周转次数=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计划期日数/周转额

  2.流动资金占用率流动资金占用率,是指一定时期每百元商品销售额平均占用的流动资金额。流动资金是直接参加商品运动的资金。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流动资金占用越少,商品销售额就越大,经济效益就越好。其计算公式为:

  流动资金占用率=计算期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商品销售额×100%

  3.固定资金占用率。固定资金占用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商品销售额与固定资金平均占用额的比较。它反映着每百元商品销售额所占用的因定资金额。在固定资金额一定的情况下,实现的商品销售额越大,表明经济效益越好。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金占用率=固定资金平均占用额/商品销售额*100%

  4.全部资金利用率。全部资金利用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全部资金的占用额与商品销售额的比较。它反映着每百元商品销售额所占用的全部金额。全部资金占用额越少,商品销售额越大,经济效益就越好。其计算公式为:

  全部资金利用率=全部资金占用额/商品销售额*100%

  (三) 反映商业劳动耗费的指标

  1.流通费用额流通费用率。商品流通费用,是商业组织商品流通活动过程中,消耗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根据流通费用和销售额的关系,通常把它分为直接流通费用和间接流通费用。在分析费用情况的时候,对间接费用可着重分析绝对额的变化,对直接费用可着重分析流通费用率。在一般情况下,费用额随着商品流转额的增长而相应增长,如果不断加强经营管理,使费用额增长幅度低于商品流转额的增长幅度,则表明节约了费用,提高了效益。

  流通费用率,又称为流通费用水平,是商品流通费用总额对商品销售额的百分比。一定时期内,在实现的销售额一定的情况下,支出的费用越少,表明费用节约程度越高,体现为经济效益就越好。在考核本期费用率的同时,还应该分析商品流通费用水平的升降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流通费用率升降程度=基期流通费用率-报告期流通费用率

  流通费用率升降速度=流通费用率升降程度/基期流通费用率

  2.劳动效率。劳动效率,是每一个商业职工在一定时期内所完成的平均工作量。在人员不变的情况下,完成工作量越大,说明活劳动消耗的节约程度越高,经济效益越好。考核劳动效率的指标有全员劳动效率业务人员劳动效率两种。其计算公式为:

  全员劳动效率=计算期商品销售额/计算期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业务人员劳动效率=计算期商品销售额/计算期全部业务人员数

  (四) 反映商业盈利情况的指标

  商业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是盈利。它是由商业纯利润额和向国家缴纳的营业税金额两部分组成的。商业纯利额反映了商业自身收益的多少,营业税金额反映了商业为国家所贡献的大小。考核商业盈利情况一般用税、利润和税、利率等指标来反映。

  税、利额是商品销售额扣除进价和流通费用后的余额。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商品销售额越大,流通费用额越少,则所余税、利额就越多。税、利额是一个绝对额,固然能说明商业盈利的大小,但是它不便于用以比较商业内部不同企业之间或商业在不同时期的盈利情况。一般说,税利率比税利额更能全面地反映商业的盈利情况。税、利率的具体指标如下:

  1.商品销售税、利率。它是指一定时期内,税、利额同商品销售额之间和对比关系。在商品进销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商品销售额越大,流通费用就越少,则税、利额就越多,税利率就会越高,表时经济效益就越好。其计算公式为:

  商品销售税、利率=计算期+利润额/计算期商品销售额*100%

  2.资金税、利率。它是指税、利额与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之间的对比关系。商业税、利额越大,资金平均占用额就越少,则资金税、利率就越高,经济效益就越大。其计算公式为:

  资金税、利率=计算期+利润额/计算期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100%

  商业税金,是由商业企业按固定税率上缴给国家的财政收入。商业企业在考核其盈利情况下, 一般 可单独用利润额分别同商品销售额、企业全部资金平均占用额和流通费用额等进行比较。以求出销售利润率资金利润率费用利润率

  综上分析可见,考核商业经济效益可以运用一系列指标,它们各有不同的经济内容,又都各具不同的局限性。单看其中的一项指标,都不足以全面、完整、准确地反映商业经营活动的有效成果与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的对比关系。但是,这些指标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形成一套指标体系。运用这一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分析,就能够对商业经营的经济效益作出一个较为全面的基本估价。

  上述各项指标,对于考核、评价各个商业企业、商业行业和整个商业部门的经济效益,都是适用的。 不过, 对于不同的商业行业来说,还应当结合各行业的经营特点适当增加某些指标,突出重点地建立各自考核、评价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

  应当指出的是,上述各项指标虽然都是考核、评价商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但任何一项指标本身都不能提示经济效益的大小或高低。商业经济效益的大小或高低,只有在比较中才能鉴别。即比较同类型商业企业之间在同一时期内上述各项指标的差异;比较同一企业、同一行业、整个商业部门不同时期的上述各项指标的差异。只有进行比较,才能说明经济效益的大小或高低,才能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制定出提高商业经济效益的具体的有效的方案。

提高商业经济效益的意义

  讲求和提高商业经济效益,不仅对组织好商品流通,而且对国民经济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一) 发展商品生产,繁荣城乡经济

  提高经济效益,一方面,意味着可以为工农业生产实现更多的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扩大了商品销路,开辟了商品市场,为扩大再生产和提高生产部门的经济效益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意味着节约了社会用于流通领域的劳动耗费和劳动占用,降低了流通费用,加速了商品流转过程, 得高了商业资金的使用效率, 从而为提高社会生产力,相对于扩大社会生产规模创造了条件。

(二) 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商业活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在商品经济社会里,作为物质财富的商品,一般都要通过商业部门组织的商品流通活动,才能成为消费者的消费对象。讲求和提高商业经济效益,意味着商业工作从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加强,这就能保证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买到满意的商品,得到优质的服务,从而使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得到满足。提高商业经济效益,能节约人民群众购买商品的时间,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反过来又能促进商业劳动效率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 增加国家积累,建设国家现代化

  建设四个现代化需要大量资金。商业虽然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不能直接创造社会财富,但商业通过提高商业经济效益,可以更好的节省用于商品流通的耗费和占用,节约商品流通资金,并把它转化为税利上缴给国家。这样,就可以相对地增加国家的积累,促进四化建设的发展。

(四) 促进商业企业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商业队伍的素质

  讲求商业经营效益与改善管理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经济效益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标志, 又是改善 经营管理的直接结果。另一方面,讲求经济效益必然要求充分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二者是互相渗透、互为因果的关系。

  另外,讲求经济效益,还能够加强商业职工的责任感和组织纪律性,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培养他们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使广大商业职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阅读数: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