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软实力

目录

  • 1 什么是区域软实力
  • 2 区域软实力的构成要素[1]
  • 3 区域软实力的研究意义[2]
  • 4 区域软实力综合评价体系[3]
    • 4.1 指标体系选取
    • 4.2 评价方法
  • 5 提升区域经济软实力的建议[1]
  • 6 2009年全国范围内城市软实力排名[4]
  • 7 相关条目
  • 8 参考文献

什么是区域软实力

  对区域软实力概念比较权威的界定来自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区域软实力的理论与实施》一书。在该书中,区域软实力定义为“在区域竞争中,建立在区域文化、政府公共服务(服务制度和服务行为)、人力素质(居民素质)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区域政府公信力、区域社会凝聚力、特色文化的感召力、居民创造力和对区域外吸引力等力量的总合。这种‘软’的力量能够吸引区域外的生产与消费要素,协调本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运作,提升本区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品位,塑造良好的区域形象,提高区域竞争力,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区域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第一,特色文化感召力区域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例如“浙江精神” 是与时俱进,“海派文化”推崇海纳百川。通过文化继承、文化挖掘、文化建设,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凝练区域特色文化,从而吸引外部人才资源资金等的流入,最终转化为区域的竞争优势

  第二,区域政府公信力。主要体现为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水平。政府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 政能力,是区域软实力的关键内容。

  第三,人才资源创造力。人才资源的创造力是由区域的人口素质决定的,是区域软实力的具体体现和 根本保障。区域人口素质对于区域所掌握的心智能力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其他方面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口素质越高,人的生产和创造能力就越强,表现为创新形成的体制活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也越强。

  第四,社会凝聚力。社会凝聚力以社会组织及其成员在社会活动过程中的协调性和整合性为主要内容, 体现了一种社会向心力。它以公民对物质成就和区域精神的高度认同为载体,表现为团结向上的合力。通过依靠共同的价值观及对各项发展目标的高度认同,推动经济的发展。

  第五,环境舒适力。环境舒适力体现为人文环镜和自然环境的综合,尤其是气候、自然资源、自然景观 等硬环境。一个地方的宜居程度取决于地方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环境和人口素质。区域内气候是否宜人、水资源是否充沛、自然灾害是否少发、景观是否和谐,都或多或少影响区域对公众的吸引力,而吸引力则是区域软实力的本质属性则因此,自然环境和宜居指数成为了区域软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六,区域影响力。区域影响力可以表现为在地区竞争、地区合作中的号召力和话语权,对区域外的影 响力,决定其大小的既有经济发展水平硬实力方面,也有吸引力、辐射力、认同度等软实力方面,但其和区域的经济实力并不一定成正比。区域影响力可以通过地区协调能力、交通通达能力、信息汇聚能力等进行衡量。

区域软实力的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软实力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就如同硬件和软件组成电脑软实力硬实力共同构成了区域竞争力,二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硬实力软实力的载体和基础,软实力硬实力的灵魂和延伸。区域软实力对于区域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区域软实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21世纪,以高新技术产业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知识经济将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知识经济对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依赖性更强,对人力资源质量要求更高。以科技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为基础的智力因素,是区域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科技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得以提高,视野得以开阔,创新潜能得以挖掘和发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区域软实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文化是区域软实力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社会的基因,是引导社会进步的力量。社会的各种组织皆为文化所创造,也为文化所维系,这些组织的稳定与和谐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要求社会持续稳定、经济有序运转、人民安居乐业,这些都需要社会制度来维系,而政治、军事、法律教育、婚姻、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社会制度,都是人类运用文化制定和加以创新的,可以说“文化是制度之母”。同时,文化广泛运用于公共管理领域,通过文化生成管理理念,进而形成管理价值观、管理法律、管理机制管理方式,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区域软实力为区域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当“区域软实力”真正由内而外地流溢,成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生命力的自然挥洒,成为区域文化魅力的自然表达,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到相当阶段拥有的自然辐射力时,“区域软实力”就拥有了真正的实力。“区域软实力”所拥有的区域“魅力”能化作“魅力导弹”与“认同航母”,为区域发展赢得时间、空间和持续的动力,为“区域制造”赢得市场,有利于区域经济“走出去”和“请进来”,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区域软实力衍生生产力素养、品牌信用制度政策等文化区域软实力是一种不占资源或少占资源同样能实现经济增长能力。它们不消耗有形资源,却会使经济资源增值,只要勤于挖掘、善于培育、精于管理和运作,这种资源只会越用越丰富,附加值越用越高,所产生的经济与社会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可以这么说,区域软实力本身就是现实的生产力,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能力.

  加强软实力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内涵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不仅有物质需求,需要富口袋,也有精神需求,需要“富脑袋”。要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既重硬实力建设,也重软实力建设。

  加强软实力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在和谐社会运行过程中,仍然会存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矛盾,而且还存在人自身的情感欲望和理智的矛盾。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妥善解决,自然、社会、人这三者关系就会出现紧张,社会的和谐状态就会被打破。软实力中的文化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粘合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也可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创造良好条件。

  加强软实力建设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受到资金土地以及环境容量等各种硬约束,更要受到人才技术、文化、制度等软约束。软实力与硬实力已经形成了一个“合则两存,分则双亡”的有机整体。区域经济要发展,实现争先进位,就要致力于提升科教、文化、环境等软实力,坚持硬实力和软实力双轮驱动,互相促进。

区域软实力综合评价体系

指标体系选取

  由于区域软实力是新近提出的一个概念,从理论文献及实际操作来看,目前均无区域软实力评价体系。这里借鉴区域竞争力城市竞争力评价的相关理论,并根据区域软实力概念内涵,在广泛调研、访谈及专家评价基 础上,遵 循指 标体 系设计原则,设计了一 套区域软实力评价指标。 如表一所示 ,作为分析区域软实力的评价工具。表一中各指标权重aiaij。主要采用德尔斐评价法,由相关领域专家打分取得。


表格一 区城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
主因素项Xk(ak)
(一级指标)
子因素项Xij(aij)
(二级指标)
数据来源
区域软实力 区域文化X1(a1)(人均)文化产业产值X11(a11);年鉴数据
文化事业机构数X12(a12);年鉴数据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X13(a13);年鉴数据
有无世界丈化遗产X14(a14);资料查询
价值观取向X15(a15);问卷访谈
文化氛围X16(a16);问卷访谈
人口素质X2(a2);每万人中人才资源数X21(a21);年鉴数据
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X22(a22);年鉴数据
干部素质X23(a23);问卷访谈
企业家素质X24(a24);问卷访谈
科研机构数X25(a25);年鉴数据
适龄人口毛入学率X26(a26);年鉴数据
公共服务X3(a3);政府管理服务水平X31(a31);访谈评估
干部能力水平X22(a22);访谈问卷
社区发展水平X32(a32);访谈评佑
社区服务质童X34(a34);访谈评估
行会发展水平X35(a35);访谈评估
商务环境指标X36(a36);问卷访谈
区域形象X4(a4);城市知名度为X41(a41);资料查询&专家评枯
城市会展水平X42(a = 42);资料查询
知名企业及名牌数X43(a43);资料查询
国家级风景区数(4A)X44(a44);资料查询
四星以上宾馆数X45(a45);资料查询
城市自然环境X46(a46);专家评枯

  备注1 区城软实力主要由区城文化、人口素质、公共服务三个方面构成, 区域形象是上面三个方面的一个联合反应, 这

  里单独列出来进行评价.

  由于区域软实力是新近提出的一个概念,从理论文献及实际操作来看,目前均无区域软实力评价体系。这里借鉴区域竞争力城市竞争力评价的相关理论,并根据区域软实力概念内涵,在广泛调研、访谈及专家评价基 础上,遵 循指 标体 系设计原则,设计了一 套区域软实力评价指标。 如表一所示 ,作为分析区域软实力的评价工具。表一中各指标权重{a_i}{a_{ij}}。主要采用德尔斐评价法,由相关领域专家打分取得。

评价方法

  这里采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综合评价,主要有以下三步:

  (1)建立模糊集,确定评语集,主因素指标集为,相应的权重集为 子因素指标集为X_K=,相应权重为A_K=评语集V={},n=4,{V1,V2,V3,V4}表示{强,较强,一般,较弱}

  (2)确定隶属矩阵,从X_k到评语集V的隶属矩阵为   

  表示子因素层指标对第j级评语Vj的隶属度,若指标Vt1个评语,Vn评语,则有:

  (3)综合评价。先对各子因素指标的评价矩阵Rk作模糊矩阵运算,得到主因素指标Xk对于评语集V的隶属向量

  

  在对R进行模糊矩阵运算,即可得到目标层指标X对于评语集V的隶属向量B

  

  当,需要做归一处理,令,得,分别表示目标层指标X对于评语的隶属度。

  根据评语集V中各元素的标准分数,通过矩阵相乘得出上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V的具体分值,这样就可以对区域软实力进行科学评价。

  

提升区域经济软实力的建议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较大,不同区域的经济特点各不相同,在软实力的提升上也必须结合自己区域软实力的优势和不足采取相应的对策。通过分析区域软实力综合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升区域软实力:

  建立软实力提升的动力机制。动力机制主要是指维持、提升和改善软实力内部机理的各种客观基础、经济关系、法律制度和组织措施等所构成的系统创新的社会动力机制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软实力提升的动力机制对于增强区域竞争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动力机制需要制度创新制度的不断完善,能够形成新的力量源泉,为软实力的提升提供新的动力和保证

  完善软实力提升的协调机制。软实力提升的协调机制指在软实力与软实力各要素之间、软实力各要素内部之间、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建立的科学联系和健康运行、共同发展的制度。在构建协调机制的过程中,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和总结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积极采用相应措施。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出台相应政策,建立软实力和硬实力发展的协调机制,使硬实力为软实力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资支撑。

  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打造人才高地经济转型升级时期区域人才的数量和结构决定了该区域能否完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任务。事实上,现阶段优秀拔尖人才匮乏,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紧缺的问题在不同地区普遍存在。一些领先省区如广东、北京、上海等结合本地实际,一手抓人才培养,一手抓高层次人才引进,以引才引智为软实力提供强有力支撑。各地应结合区域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人才建设战略。

  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政府制度及其创造的发展环境是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其中“效能”和“透明”是衡量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两个关键词,衡量公众在工作和生活中所接受的政府公共服务的效果和水平。政府的社会职能包括公用事业、公共交通、市政规划、经济服务、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文化体育、公共安全等十类。各地要通过建设廉洁高效政府,强化政府公信力,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服务社会水平和信用水平,并以此带动民风、社会风气和市场秩序的不断好转,形成和谐共利的发展氛围。

  加强区域精神文化建设,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不同地域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应充分挖掘当地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注重吸收外来先进价值理念,提炼区域精神,从而塑造区域价值体系,培育内生发展动力。

  

2009年全国范围内城市软实力排名

  由《瞭望东方周刊》联合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中国市长协会,在全国范围内首次进行的中国城市软实力调查,自2008年6月起正式启动,在中国城市竞争力前50强城市同时进行,采取专业公司入户调查、材料申报、网络调查等三种方式,其中,入户调查的对象超过10万人,参加网络调查的人数则达到120万人。

  在测评项目设置上,课题组分别对文化号召、教育发展、科技创新、政府执政、城市凝聚、社会和谐、商务吸引、形象传播、区域影响、信息推动等十大指标,进行了全面考量。每一大类指标涉及的若干子指标,根据客观材料审核和主观调查(入户及网络调查)的不同,按权重计分。在测评分值安排上,对文化号召、教育发展、政府执政、商务吸引、形象传播、社会和谐这几类指标赋予较高的分值。

  2009年6月26日,调查结果在上海揭晓,其中直辖市软实力排名为:北京、上海、天津、重庆;除直辖市以外的城市,软实力前十位依次是:成都、杭州、苏州、西安、长沙、青岛、昆明、大连、武汉、南京。除四座直辖市外,成都等十座城市入选中国最具软实力城市。

  这次调查是一次发现之旅:我们看到,无论东部、中部还是西部,有这样多的城市,都在努力让无形的软实力落地生根,有这样多的城市决策者,都拥有着超越GDP的深远情怀。

  

  十大指标调查结果排名

  

  文化号召力

  文化号召力,凝聚了一个城市的传统、风俗、人文、艺术等各种文化成分,这种主题文化能够被更多人所接受和青睐。体现为一个城市文化底蕴的积淀和丰厚,能够激荡起市民的文化自豪感;体现为一个城市包容、吸纳多元文化的广度与深度,能够促进该城市多元文化的构成;体现为一个城市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备与完善,能够提供文化事业大发展的足够空间;也体现为一个城市文化产业(产品)的数量与品质,能够显现初步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

  “文化号召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

  北京、上海、杭州、苏州、成都、西安、南京、长沙、天津、绍兴。

  城市凝聚力

  城市凝聚力,是一个城市的居民把对城市的认同和对自身的认同连接在一起,城市的发展、进步和外界口碑被城市市民内化为自我认同的一分子。体现为一个城市的市民对所在城市的认同程度和热爱程度,也体现为一个城市对外部民众的深深吸引和令人神往的程度。城市凝聚力最终要体现为全体市民对该城市强烈的归属感。

  “城市凝聚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

  苏州、长沙、昆明、北京、成都、西安、海口、上海、泉州、杭州。但各个城市之间差别并不是特别显著。

  形象传播力

  形象传播力,是一个城市通过媒体、人际沟通、宣传公关等各种传播渠道来影响和改变人们对一个城市印象的能力。体现为一个城市对其整体形象体系的构造能力,体现为城市对其形象的传播和推介的水平和力度。形象传播力最终体现为一个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否得到双重体现。

  “形象传播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

  北京、上海、青岛、苏州、大连、杭州、成都、天津、厦门、长沙。北京的优势比较明显,某种意义上也体现出其是众多国家级媒体所在地的特点。

  政府执政力

  政府执政力,是政府在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文明建设等诸方面体现出的综合管理、协调、领导能力。体现为一个城市的政府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和水准,体现为一个政府执政的效率高低与廉洁程度,也体现出一个政府对负面因素和危机事件的处理和预防能力。政府执政力最终要体现为广大市民对所在城市的政府执政为民、高效廉洁的满意程度。

  “政府执政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

  昆明、成都、上海、杭州、北京、大连、青岛、厦门、西安、南京。总体上来看,大多数城市之间的差距不是非常明显。

  社会和谐力

  社会和谐力,是一个城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总体和谐,各种社会利益冲突得到协调的程度。体现为城市与人的和谐:城市市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体现为人与人的和谐:市民的宽厚包容和亲情爱心;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

  “社会和谐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

  青岛、成都、北京、大连、杭州、昆明、海口、南京、西安、上海。

  教育发展力

  教育发展力,是一个城市教育结构的设施、人员素质、人才培养等综合能力的体现。体现为一个城市已基本构建起多层次的完备教育体系,体现为一个城市能够培养大量的富有创造力人才。教育发展力还体现为一个城市极为关注并努力培养市民的现代文明素养。

  “教育发展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

  北京、上海、西安、南京、长沙、成都、杭州、长春、大连、武汉。

  商务吸引力

  商务吸引力,是一个城市在投资消费贸易等方面的吸纳能力,是一个城市经济活力的体现,也是外界对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的评价体现。体现为一个城市具有较为成熟的法治环境,体现为一个城市务实诚信的商业体系,体现为一个城市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现为一个城市完善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

  “商务吸引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

  成都、上海、北京、青岛、杭州、西安、武汉、大连、天津、长沙。总体来看,大型城市在此指标上具有一定优势。

  科技创新力

  科技创新力,是一个城市在各种科技产品的开发、研发、使用等方面体现出的革新与创造能力。体现为一个城市全面厚实的科技创新基础,体现为一个城市浓郁的科技创新的氛围,体现为一个城市不断涌现的科技创新人才,体现为一个城市不断产出的一流科技创新成果。

  “科技创新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

  上海、北京、苏州、天津、成都、南京、杭州、大连、重庆、青岛。总体来看,前十位城市之间的差距不是非常大。

  区域影响力

  区域影响力,是一个城市对其地理上相近城市和相近地区的影响和辐射能力,它是一个城市在一个城市圈和区域圈中所处地位的体现。体现为一个城市在相关区域中的首位程度,体现为一个城市在相关区域中的协调能力,体现为一个城市对相关区域的影响和辐射能力。

  “区域影响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

  上海、北京、青岛、西安、天津、成都、苏州、长沙、杭州、武汉。

  前十位城市基本上代表了不同的区域,苏州、杭州、上海都进前十,表明几个地理相近城市可以形成区域合力。

  信息推动力

  信息推动力,是一个城市在信息基础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方面的动力。体现为一个城市信息发展现代化的程度,体现为一个城市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体现出一个城市市民和领导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和使用效度

  “信息推动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

  上海、北京、苏州、成都、东莞、重庆、杭州、天津、长沙、昆明。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1.0 1.1 胡玲敏.区域“软实力”综合评价与提升.《 人民论坛 》(2010年第20期)
  2. 马宗国 韩静轩.区域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度——以山东省17市为例(D).2012
  3. 周晓宏;王小毅;谢荷锋;;区域软实力及其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技术经济;2007年06期
  4. 2009中国城市软实力报告:昆明政府执政力第一.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2009年07月07日
阅读数: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