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业网点

目录

  • 1 什么是农村商业网点
  • 2 农村商业网点的作用[1]
  • 3 农村商业网点的发展规律[1]
  • 4 农村商业网点的发展趋势[1]
  • 5 农村商业网点与小城镇的关系[1]
  • 6 参考文献

什么是农村商业网点

  农村商业网点是指在农村市场由专门或主要从事商品购销活动的业务经营机构(如农副产品收购站、工业品采购供应站、批发商店、零售商店)以及为购销业务服务的机构(如仓库、货场、中转站等储运机构)所构成的总体,称为农村商业网,把它们当中的每一个机构称为农村商业网点。

农村商业网点的作用

  1、农村商业网点是农村市场体系建立和发展的微观基础;

  2、农村商业网点是农村变革的重要载体;

  3、农村商业网点的发展会促进小城镇的建设与繁荣

  4、我国的农村商业网点还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农村商业网点的发展规律

  一、农村商业网点的形成机制

  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农村商业网点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规律。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农村商业网点主要包括国营商业、合作商业及集贸市场,它们的形成主要是以行政命令为背景,即国家有关部门根据流通的任务、规模以及农民的需求设网布点。当时,虽然农村商业网点的设置以行政命令为背景,但有关部门仍考虑了农村的基本情况,即把批发市场及大型集贸市场设置在小城镇,再根据小城镇的辐射范围设置农村基层零售网点。在当时的情况下,农村商业网点起到了加强城乡联系,满足农民需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原有的农村商业网点的格局被打破,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和特点与计划经济时期也有明显的不同。

  首先,传统的县级及县以下的国合商业根据新的市场形势进行了改造,形成了以小城镇国合商业为中心的流通体系。县及县以下国合商业,由于经营思想落后,经营产品无特色,加之商业网点少,市场占有率很低,经营日渐萎缩。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国合商业尤其是供销合作商业将经营的重点逐步转向农村,积极探索企业与农民结合的最佳方式,他们将扶植农民作为供销合作商业改革的突破口,使供销合作商业在近几年得到了迅速发展。据统计山东省供销社系统已建立了各类专业市场近千个,既满足了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又促进了供销社本身的发展。

  其次,农民自发形成,政府积极引导并加以扶植是规范的农村专业批发市场形成的最佳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的驱动,各地的农民根据当地的传统和要素禀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但由于农民思想观念以及当地基础设施的局限,农民自发形成的市场往往经营地点分散,难以形成总体规模优势,同时存在着流通秩序混乱,假冒伪劣产品多以及幅射面不广的弊端。政府有关部门如不加以引导、扶持,农民自发形成的专业市场往往自生自灭。正是基于此,一些地方的政府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将经营分散的个体商贩逐步集中到交通便利,信息、人才相对集中的小城镇。并加强管理,改善基础设施,使专业批发市场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河北清河的羊绒市场、白沟的箱包市场以及辛集的皮件市场便是成功的范例。

  最后,农民以及其它经济成份建立的农村商业基层零售网点对于健全农村产业网点以及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农村基层商业零售网点的经营主要是基层供销社,经营品种少,仅仅能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在改革开放以后,个体经济成份在农村基层商业网点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竞争日益激烈,不仅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也使农村基层商业网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二、农村商业网点与城市商业网点合理分工、共同发展

  农村商业网点和城市商业网点是商品流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的有机衔接及合理分工是商品流通体系能否完成它自身职能的基础。城市商业网点包括产地销地批发市场以及城市基层商业网点。其中产地、销地批发市场有双重的功能:一是供应城市的基层商业网点和其它城市的批发机构,二是供应农村的小城镇的批发商以及从小城镇的批发商进货。农村商业网点与城市商业网点的衔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城市的批发机构工业品小城镇的批发机构;小城镇的批发机构农副产品城市的批发机构。二者关系的处理关系到商品流通是否顺畅,国民经济能否顺利发展。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城市批发商业规模根据城市的辐射范围来确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的产地及销地批发市场是按行政区划设置的。它的规模是按行政区划内的流通任务确定的。由于违背了商品流通的一般规律,批发市场的设立以及由此确定的规模不能使商业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从而从总量上浪费了商业资源。目前,这种状况已被打破,按经济区域形成的批发市场正逐步居于主导地位,且批发商业的规模与经济区域内小城镇批发商业的规模也趋于合理。这对于合理配置商业资源,促进经济增长有积极的意义。

  第二,城市批发商业的规模要与其聚集农产品的功能相适应。从目前来看,城市批发商这一功能的发挥还不尽如人意,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以及工业原材料经常出现卖难问题。归根结底,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城市批发商业规模较小,另一方面说明城市批发商业与农村批发商业在信息交流方面存在着问题。因此,建立与城市批发商业应负担的流通任务相适应的规模以及城市与农村批发市场信息交流渠道是两种市场协调发展的关键。

农村商业网点的发展趋势

  与小城镇建设相适应的农村商业网点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

  一、规模化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商业网点出现了规模化的趋势,尤其是综合性、专业化的批发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并开始向小城镇集中。这主要是因为,市场规模的扩大,既可以使供需双方的信息更加对称,又可以使市场从总体上获得规模效益。另外,市场向小城镇的集中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必然要求。因为小城镇能够给批发市场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完善的基础设施,更好的中介服务,从而使经营者降低交易成本,获得更多的利润

  二、连锁化趋势

  目前,连锁商业这一业态形式主要局限于城市和小城镇。在市场空间一定的情况下,激烈的竞争导致了购买力分流,缩减了企业的获利空间,这就迫使企业要寻找新的发展机会。而广大的乡村市场由于产品价格服务等因素的影响,有很大一部分潜在需求没有被满足,这就为连锁业向农村发展创造了条件。由于小城镇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特殊地位,连锁商业通过小城镇向广大农村扩散是一种客观的趋势,尤其是随着小城镇的发展,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据调查,山东、北京等一些城市的商业开始通过小城镇向广大的农村扩散,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现代化的趋势

  商业的现代化包括流通组织的现代化、管理的现代化以及信息处理的现代化,它对于降低经营成本以及改善社会资源的总体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农村商业网点的现代化趋势已经出现。以小城镇为中心的综合性及专业性的批发市场的现代化趋势尤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经济组织越来越接近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要求的组织形式,即由原来的个体合伙企业逐步转变为比较规范的股份制企业。其次,是交易方式的现代化。在一些地区的综合性及专业性的批发市场,如山东的大蒜市场,已开始采用现代化的交易方式,用现代通信网络进行商务谈判,用因特网搜集供销信息,订立供销合同等。再次,是经营主体观念的现代化。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营主体的观念相应发生了变化。由过去小富即安转变为不断扩大规模;由过去的因循守旧逐步转变为不断创新。这种观念的变化对于农村商业网点融入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民营化的趋势

  据统计,到1999年底,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等其它经济成份的销售额占到64.2%,民营企业在流通领域已占据量的主导地位。在农村商业网点中,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占的比重更大,造成这种现象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农村消费的特点决定的。农村居民消费的特点是需求总量大,但消费分散,要求经营主体的经营机制灵活,而民营成份的经营特点与这种要求相一致。另一方面,小城镇的国合商业历史包袱沉重,导致经营日渐萎缩,这既有企业自身的因素,又有国家政策调整的因素,国合商业要想走出低谷,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为农村商业网点中民营经济成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五、多元化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商业网点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首先是功能的变化。一些综合性的和专业性的批发市场逐步由原来的批发商品转变为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以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其次,服务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农村产品批发市场上,经营者与农民之间已由过去单纯的交易关系转变为一种指导和扶植的关系,批发市场的经营者通过固定的风险共担易货交易等服务方式扶植农民,使双方得以共同发展。

农村商业网点与小城镇的关系

  一、农村商业网点与小城镇有着天然的联系

  农村商业网点的发展与城市商业网点的发展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按照区域经济的一般理论,城市依其辐射和聚集功能可划分为中心城市、区域性城市和小城镇。不同类型的城市依梯度排列辐射、聚集就形成统一、有序、开放的流通体系。从现实的“一般城市—小城镇—乡村”的流通关系看,小城镇的商业机构构成了一般城市的批发商的支撑点,小城镇周围的农村零售商业网点及集贸市场则构成了小城镇批发商业及零售商业的支撑点。要合理的解释这种现象,我们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作为农村基层商业零售网点的零售商不越过小城镇的批发企业而直接与一般城市的批发企业进行交易”。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为为什么农村商业网点必须以小城镇为依托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小城镇的辐射功能来看,它的辐射功能主要是指小城镇的批发及零售商把从上一级城市购买的商品,通过农村基层零售网点转移到农村居民手中。这一功能是由农村基层商业网点的特点决定的。农村商业网点的特点是:经营主体的数量多,但经营规模小;经营商品的种类多,但进货数量少;经营品种大多为日用工业品,利润较低。这一特点决定了农村基层零售网点在与一般城市的批发商进行交易时处于劣势地位,交易成本较高。作为理性的经营者,各观上需要一个中介机构来代替他们与一般城市的批发商进行交易。而小城镇由于在人才、信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使得他们在与一般城市的批发商进行交易时可以大幅度地降低交易成本。而节约的交易成本能使农村商业网点的各类经营主体在弥补了各自的交易成本后有合理的盈利

  从小城镇的聚集功能来看,统一、开放的流通体系是一种双向的流动关系。即一方面,城市的工业品依城市梯度把工业品转移到农村;另一方面,农村的农副产品以及生产资料又依城市梯度逆向转移到城市,这种逆向流动是通过小城镇的聚集功能实现的。目前,我国农村生产的特点是:生产经营分散,单个个体生产的商品数量很小但总体产量很大。这就使得农副产品及生产资料的需求者与单个生产者在衔接上存在着很大的困难。首先,需求者不可能在广大的农村设摊布点,因为这样做会增加企业的交易成本,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其次,即使需求者在小城镇设摊布点,相对减少交易费用,但由于收购商在信息、渠道、运输及保管等方面的问题,同样会使交易成本高于正常合理的交易成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作为个体的农业生产者在与收购商的交易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双方在规模、势力上的差距,在交易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交易的双方在客观上都需要一个中介组织。小城镇处于乡村与城市之间,一方面它的批发企业与城市的收购商相比拥有信息、渠道等多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它与农村的个体生产者相比又有资本、信息等多方面的优势。这两方面的优势使得小城镇充当中介成为可能。

  二、小城镇对农村商业网点的现实制约

  农村商业网点的建设与发展是由小城镇的规模决定的。首先小城镇的规模决定着小城镇批发市场的规模及集贸市场的规模,进而决定着农村商业零售网点的长度。小城镇的规模越大,它的资金、技术、信息的优势就越明显,它的批发商业就越容易形成规模,而随着小城镇批发商业规模的扩大,它的交易成本会降低,同时产生规模效益,这就会扩大小城镇批发商业的辐射范围。其次,小城镇的乡镇企业规模也制约着农村商业网点的建设。从目前来看,小城镇有许多类型,如工贸型、农贸型、资源型等,在一般情况下,小城镇的发展要与本地的传统和要素禀赋相适应。即乡镇企业的发展多取决于它的资源环境。乡镇企业的规模越大就越需要与所需聚集的资源相适应的商业网点。在一般情况下,乡镇企业的数量越多,规模越大,为乡镇企业提供资源的商业网点及销售的商业网点在获利空间就越大。大的获利空间必然会驱动各种经营主体积极建设和发展商业网点。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1.3 纪良纲,刘华光著.农村商业网点依托小城镇发展规律研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J].2001年(1期).
阅读数: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