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制度(Credit System)
目录
|
信用制度是指关于信用及信用关系的“制度安排”,是对信用行为及关系的规范和保证,即约束人们信用活动和关系的行为规则。这种制度安排既包括正式的,又包括非正式的。前者如有关信用的法律 (如契约法)、信用管理制度等,后者如信用观念、信用习惯等。其中信用管理制度是国家为确保信用活动的正常进行而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如信用征集、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保证等信用活动中的工具采纳、机构设置、法律责任、监督管理等。
狭义上指国家管理信用活动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广义指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信用形式、信用工具及其流通方式、信用机构和信用管理体制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信用诸要素有不同的结合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的信用制度。
信用制度最早是在商品交换的发展中形成的。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信用关系出现并且快速发展,渗透到人们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便产生了对这一关系固定化和规范化的要求,即通过信用制度来规范和安排信用关系。可见,信用制度作为一种交易规则是商品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
诺思教授认为,“制度是为人类设计的,构建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约束”。它是由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选择和决定的,反过来又规定着、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决定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特征。制度的最大功能在于为人们在广泛的社会分工中的合作提供一个基本框架,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相信,他们与别人的交往将按他们的预期进行,使他人的行为变得可预见,由此协调人们的各种行为,建立起信任关系,并减少信息搜集的费用,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同样,信用制度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减少经济活动和联系中的不确定性,帮助人们形成稳定、可靠的预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人自身不可能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而信用制度的建立为人们从事广泛的经济往来提供一系列的行为规则,规范人们之间的信用关系,这在复杂的非个人交换形式中,显得尤其重要。通过规范经济当事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减少信息成本和不确定性,把阻碍合同得以进行的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信用制度的建立为节约交易费用提供了有效途径,而交易费用的节约则是市场秩序稳定有序的主要标志。
信用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能够规范和约束经济主体的交易行为,便于交易主体间的信息传递,从而有利于稳定的市场秩序的形成,实现信用环境的优化。信用制度作为经济主体间交往行为的规则和制度,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选择,也是一种利益的必然选择。
信用制度约束人们信守诺言、履行约定,在获取一定利益的同时,出让相应的利益或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实现利益的互置。信用制度就是对这种利益关系规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规则。
信用制度构成经济交往基础的社会“信任结构”。当某一经济主体和另一经济主体进行经济交往时,首先是基于相互间的信任,这种信任包括对行为结果会获得预期利益的信心和交易对方会有助于这一利益实现的信任。如果人们互不信任,一般很难发生经济交往关系。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经济交往主体常常是互不相识的,但他们之间对相互的可预见行为都寄予了很大信任。如居民把钱存到银行,零售商把大件耐用消费品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出售给消费者等,这些经济交易的产生,大多是基于对交易对方履行其承诺能力的一种信任。之所以产生这种信任,主要是因为在经济社会里,交易主体都要受制于信用制度—一些成文或不成文的商业行为规则。所以说,信用制度构成了经济交往的信任基础。
信用制度是指关于信用及信用关系的“制度安排”,是对信用行为及关系的规范和保证,即约束人们信用活动和关系的行为规则。这种制度安排既包括正式的,又包括非正式的。前者包括有关信用的法律(如契约法)、信刚管理制度等,后者包括信用观念、信用习惯等。其中,信用管理制度是国家为确保信用活动的正常进行而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如信用征集、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保证等信用活动中的T具采纳、机构设置、法律责任、监督管理等。
信用制度最早是在商品交换的发展中形成的。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信用关系出现并且快速发展,渗透到人们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便产生了对这一关系同定化和规范化的要求,即通过信用制度来规范和安排信用关系。可见,信用制度作为一种交易规则是商品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
同样,信用制度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减少经济活动和联系中的不确定性,帮助人们形成稳定、可靠的预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人自身不可能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而信用制度的建立为人们从事广泛的经济往来提供一系列的行为规则,规范人们之间的信用关系,这在复杂的非个人交换形式中,显得尤其重要。通过规范经济当事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减少信息成本和不确定性,把阻碍合同得以进行的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信用制度的建立为节约交易费用提供了有效途径,而交易费用的节约则是市场秩序稳定有序的主要标志。
信用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能够规范和约束经济主体的交易行为,便于交易主体问的信息传递,从而有利于稳定的市场秩序的形成,实现信用环境的优化。信用制度作为经济主体问交往行为的规则和制度,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选择,也是一种利益的必然选择。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说明 ,,信用制度是金融市场的生命线,无论发达成熟的市场,还是新兴发展中的市场,都面临着不断健全和完善信用制度的客观需要,即使在信用制度较为完善的市场上,严重的信用缺失同样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并造成严重的恶果。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制度安排。建设社会信用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资本市场的信用制度建设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存在着信厢制度不完善,信用约束不严格,信用体系不发达等问题,成为影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深入研究社会信用失范的原闪,探求构建良好社会信用体系的对策,是中同社会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前资本主义信用制度:与小生产者、自耕农和手工业主占优势的情况相适应,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以高利贷信用为主体的信用形态。
其特征是,信用形式单一,没有规范的信用机构和信用工具,具有实物性、消费性和破坏性,很少体现调节性和生产性。由于不具备基本的信用要素,所以,在前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可能形成完整的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信用制度。
资本主义信用制度:与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完善的市场机制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相适应,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以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为基本形式的信用制度。整个资本主义的信用制度以商业信用为基础。与信用形式的多样化发展相适应,各种银行机构和非银行机构信用获得广泛而多层次的发展,各种信用机构之间尤其是各商业银行间的分工日益缩小,竞争日趋激烈,银行万能化趋势日渐加强,银行信用机构的积聚和集中不断发展。
在资本主义信用制度中,汇票、期票、支票、本票等各种信用工具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媒介,具有很强的流通性。其信贷管理体制具有分散性和多层次性。中央银行作为信用的调控管理中枢,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运用间接手段对各种信用工具的流通进行调控,信用活动本身依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而变化。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前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式之一;另一方面,它又是转到另一种新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信用制度既是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扩大到极限的工具,又是加深其内在矛盾,为向新社会制度过渡准备物质前提条件的因素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较长时期内实行与高度集中的产品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信用制度,其主要特征为:
①信用形式单一,几乎只有银行信用一种形式,商业信用、国家信用和消费信用都未能得到合理的发展;
②信用工具简单化,只有纸币、支票等少数信用工具,由于没有金融市场,其流通也受到限制;
③信用机构单一化,只有信贷发行合一的国家银行和少数专业银行;
⑤在管理体制上,强调一切信用集中于银行,管理手段单一化、行政化。
1979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一种以国家银行和银行信用为主体的多种信用机构、多种信用形式并存,体现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运行机制相结合的新的信用制度正在形成。其主要特点是:
①信用制度具有商品性和计划性双重性质,由此决定在坚持银行信用主导地位的同时,允许并鼓励发展商业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租赁信用和民间信用等灵活多样的信用形式;
②信用机构专业化多层次发展,形成各种专业银行和专门信用机构并存的信用体系;
③信用工具多样化,并在逐步建立金融市场的基础上进入流通;
④建立中央银行体制,实行直接与间接调控相结合的中央和省(市)两级调控的信用管理体制,并逐步运用经济手段和信用杠杆管理信用活动;
⑤信贷资金的管理逐步朝着借贷制”方向转化。
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培育信用理念。企业文化和企业信用理念是社会经济生活和企业发展中两个密小可分的概念。企业文化被人们称之为企业的核心,企业的信用理念则是企业的灵魂。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强化企业信用理念。
为改善信用秩序、改变目前信用约束软化的局而,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加快立法,用法律和经济的手段来管理信用市场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目前首要的就是建立对失信者的惩罚机制,通过增加政府的打击惩罚力度,增加企业的退出成本。惩罚机制的建立也依赖于各行业有关信用服务组织的建立并联网向会员提供信用信息服务以及企业信用数据库的良好经营和管理。同时制定新的信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为企业信用制度的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司法部门要强化法律约束,加大执行力度,维护法律的尊严和信誉度。
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不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信用状况。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信用度高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因为它可以依靠自己良好的信用形象从银行、供应商、客户以及消费者那里获得融资支持、结算方便和消费信赖,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拓宽市场份额,取得丰硕的效益。但是,全国空白的企业信用制度已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瓶颈,因此,加强企业的信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制,是建设企业信用体系的最基本步骤。
尽量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增加信用市场的透明度,是防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及建立信用市场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关键。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努力加强和完善信息披露的法规体系,要求市场参与主体在不涉及商业机密的条件下充分公开自己的信用及相关信息,增加信用过程的共同知识而减少私人信息或隐蔽信息。政府部门要确保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把好企业的进入和退出关,对企业经营行为进行全过程监管。同时,工商管理部门通过登记、巡查、年检等工作对企业经营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审查企业有无抽逃注册资本,有无擅自变更登记事项,有无不正当竞争行为,有无虚假广告,有无违法使用商标,产品质量是否有问题,是否能按期完成合同,企业能否按期归还贷款等。并通过《会计法》的完善,加大对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的处罚力度,加强对企业会计信息的检查,并建立社会检举制度,为我国市场信用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条件和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