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目录

  • 1 什么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 2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容
  • 3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基本原则[1]
  • 4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方向
  • 5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模式
  • 6 参考文献

什么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指信息化工业化在更大的范围、更细的行业、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更深的应用、更多的智能方面实现彼此交融。信息化是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信息技术不仅要在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中发挥作用,而且要广泛应用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提高信息化整体水平。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容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基本原则

  (一)创新发展,塑造转型升级新动力。把增强创新发展能力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战略基点和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的优先目标,以信息化促进研发设计创新业务流程优化商业模式创新,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

  (二)绿色发展,构建两型产业体系。把节能减排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切入点,加快信息技术与环境友好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能源资源节约技术的融合发展,促进形成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三)智能发展,建立现代生产体系。把智能发展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长期努力的方向,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促进工业产品、基础设施、关键装备、流程管理的智能化和制造资源与能力协同共享,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

  (四)协调发展,统筹推进深度融合。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将信息化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推进合力。切实推动信息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应用需求的良性互动,提升产业支撑和服务水平。注重以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制造业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促进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方向

  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要求抓住一些具有带动作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找准着力点和支撑点,使信息化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1.信息技术与设计、制造技术的融合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以智能化、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敏捷制造为方向,对传统企业设计生产流程进行再造,实现生产信息化。包括推广应用CADCAMCAECAPP以及并行工程虚拟设计制造等先进技术,数控(CNC)、可编程序控制(PLC)、分布式控制(DCS)、现场总线控制(FCS)、先进控制(APC)、柔性制造单元柔性制造系统(FMCFMS)等先进加工控制技术,推广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满足生产过程自动化和优质、高产、低耗、高效、多品种、大批量的要求,满足客户日益强烈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通过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水平和成套设备集成能力,如数控技术和数控机床,机器人技术及机器人,先进发电、输电和大型工程施工成套设备,大型自动化成套设备等,满足工业装备更新换代的需要。

  2.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的融合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提升工业产业生产效率和附加值不可缺少的手段,包括钢铁、汽车、化工纺织等,在产品升级、工业生产管理以及市场销售的各个环节,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如汽车工业,既是传统产业,也是新兴产业。据统计,在汽车的整车成本中平均超过20%是信息技术或产品。一般越是高级的汽车或轿车,这个比重越高,国际上有的已经超过50%甚至60%。再如化学工业生物医药以及大型工程设计,利用已经研发建立的实验模型,把已有的实验数据都建立相应模型并输入进去,可以大大缩短实验时间和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3.信息技术与服务业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服务业融合,能提升传统服务业水平,催生新兴行业:一是借助信息技术条件下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促进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管理咨询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二是依托信息技术,发展涵盖信息通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信息内容服务的信息服务业;三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特别是通过进一步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不断创新电子商务模式和服务内容,加强电子商务信息、供应链、现代物流、交易、支付等管理平台和信用自律体系建设,为电子商务应用主体提供灵活、便捷、安全、高效的服务;四是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推广信息化应用服务,引导商贸旅游餐饮社区服务就业容量大的传统服务业创新发展模式,注入发展动力。

  4.信息化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融合

  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在生产控制层面,以数控设备为基础,围绕创新研究和开发设计、工艺管理和加工制造、过程协同和质量控制、物料配送和产品管理等生产制造的关键环节推进信息化,以提高生产制造全过程工作效能。在资源配置层面,以成本分析为基础,围绕外部协作、内部计划、及时响应等关键环节推进信息化,以提高企业市场响应效率。在管理决策层面,以信息管理为基础,围绕产品市场与客户关系人力资源资本运作、发展战略与风险管理等关键环节推进信息化,推广应用业务流程重组(BPR)、企业资源管理(ERP)、管理信息系统(MIS)、计算机决策支持(DSS)、数据挖掘(DM)、商业智能(BI)、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知识管理(KM)等信息技术,实现管理信息化,提高管理、决策科学化水平。

  5.信息化与资源、能源供给体系的融合

  信息技术在工业行业生产中的普及应用,有助于推进工业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推动实现单位GDP能耗水平大幅降低。通过对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建筑等重点行业的能源消耗、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联网监测与分析,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综合效益,推动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6.信息化与人民生活的融合

  在传统的工业化阶段,由于技术和资源的限制,绝大多数物质消费品是稀缺的,只能进行一次性的、不可再生的消费。而在信息化进程中,不断创新的信息技术,使得以信息资源为中心的生产活动能够在其被消费过程中再生信息资源,满足人们持续消费的需要,从而使生产与消费得以突破以往的不可持续性限制。伴随信息资源产品与服务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主要消费品,以信息资源为中心的生产与消费,将成为人类社会最主要的生产与消费形式,这大大增强了人类生产与消费方式的可持续性。通过构建无处不在的信息化应用环境,让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便捷地通过信息网络获取任何生活服务,全面提高生活品质。现在信息化在解决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医疗体制改革、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7.信息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融合

  构建和谐社会,重在“和谐”,为人民谋幸福是和谐之本,而幸福是与时俱进的。在人均收入1000美元之下的(农业)社会中,实现温饱就是最大幸福;在人均收入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工业)社会中,拥有巨大财富就是最大的幸福;在人均收入3000美元以上的信息化社会中,身心的自由才是最大幸福。因此,如果把农业社会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那么,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即可;把工业社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条件,解决人民的富裕问题即可。但是,与信息社会的幸福观相比,前者是初级层次的幸福观,后者才是较高层次的、追求自我实现的幸福观,真正的身心自由而全面发展就是高层次幸福。因此,把信息社会建成和谐社会的主要条件,是解决人民的自由,通过学习知识、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和智慧创造财富,真正以人为本,走向真正幸福。

  创建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是发展。在我国现阶段,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在我国这样的半农业国、半工业国、“半信息社会国”的混合型社会中建设和谐社会,除了要继续解决部分农村地区的温饱问题、工业城市的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外,还要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人的发展、提升人的素质、服务人的生活,使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和技术进步的基础上,这是我国打破资源、环境、人口瓶颈,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模式

  1.企业-产业互动模式

  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所属行业的信息化之间往往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企业-产业互动模式是指企业信息化受制于该企业所属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可以促进同行业其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不同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度产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不同,产出效果也存在较大差异,显示不同产业在吸收信息技术上存在行业差异。IT密集型行业有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家电制造业等。信息化的网络外部性使这些行业中的企业竞相投资信息化,成为信息化的领先行业。

  2.挑战-应对模式

  挑战-应对模式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制约因素,或面临市场竞争压力,企业为了打破这种制约、提高市场竞争力而开展信息化建设。挑战-反应模式是一种企业自发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动力比较强。挑战-反应模式也是中国企业最为常见的信息化建设模式。

  当企业产能达到一定规模时候,传统手工方式就会遇到瓶颈,这时候企业意识到必须采用信息化手段来突破这个瓶颈。例如,广州本田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年产1.8万辆发展到5万辆,开始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广州市珠江啤酒集团公司当1985年年产5万吨发展到1998年年产40万吨,如不采用信息化手段就感到明显的制约。信息化为产能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雁行模式

  企业信息化导致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在行业内在技术或管理方面领先,使其成为同行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榜样,从而带动其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由于各个企业信息化的起步时间、投资规模、团队实力等不同,不同企业之间形成了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犹如大雁飞行形状。

  雁行模式可以分为企业内雁行模式、行业内雁行模式、行业间雁行模式、区域间雁行模式四种。企业内雁行模式是指在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分支机构之间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如海尔集团首先在冰箱本部实施MRPII,然后逐步将MRPII推广到其他三个大事业本部。行业内雁行模式是指在行业内部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信息化先进企业带动信息化落后企业。行业间雁行模式是指在不同行业之间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信息化水平高的行业带动信息化水平低的行业。区域间雁行模式是指在不同地区之间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行业或企业信息化水平高的地区带动行业或企业信息化水平低的地区。

  4.区域集群模式

  由于一些地方政府主动地为其辖区内企业创造信息化建设的各种有利条件,或者在某个自然形成的经济区域内企业之间相互影响,使某个区域的企业信息化或行业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地区面临产业升级等问题,该区域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相互学习、相互模仿,共同推动着该区域信息化发展。

  5.政府主导模式

  早期的企业信息化,往往都是政府主导的,如甩图板、甩帐表等。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往往由政府出资从国外引入先进的信息系统。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沈阳某机床厂就借助政府财政拨款引入德国工程师协会提供的INTEPS软件实施MRP,并将之发展为MRPII管理系统。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提高辖区内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出资采购一些软件免费发给企业使用。由于企业缺乏信息化建设的内在动力,这种做法的效果往往不理想。

参考文献

  1. 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信部.2011年04月20日.

  

阅读数: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