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容量

目录

  • 1 什么是就业容量
  • 2 影响就业容量的因素[1]
  • 3 参考文献

什么是就业容量

  就业容量是指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系统中,所能容纳的就业人口的数量。

影响就业容量的因素

  1、西方关于就业容量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

  就业自动均衡理论认为通常情况下,依照价格机制的自发调节,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会趋于供求均衡,趋于充分就业,所以就业容量是由市场机制自身决定的。均衡工资就业论认为劳动力需求与真实工资成反方向变动,劳动力的总供给与真实工资率成正方向变化,即劳动力的使用量即就业容量由均衡工资所决定。就业周期波动理论把就业容量的波动等同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消费不足、投资过度和技术创新造成经济周期波动,也即成为影响就业容量变化的主要因素。1958年,表明失业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菲利普斯曲线被提出,在此基础提出的奥肯定律,即失业率每高于自然率1%,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的结论成为宏观经济学中最可靠的经验定律之一。供给学派另辟蹊径,从供给方面寻求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的途径。而现代货币主义的就业理论认为如果使货币供给量按固定的比例增长,保持经济稳定,就业问题将在这个正常的经济环境中逐步得到解决。发展经济学是最早对发展中国家就业容量问题进行大量研究的学派,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利用不足、人力资源大量闲置,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贝克尔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以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为目标就业政策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

  2、我国就业容量影响因素理论研究

  第一类从人口学角度研究就业容量,即劳动力的健康、教育、性别、劳动参与率等方面差异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做出分析。如蔡昉认为,根据人口结构判断,我国已面临“刘易斯拐点”,就业容量扩大,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开始转向短缺。

  第二类是经济增长和就业容量的关系研究,主要通过测量就业弹性来衡量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如王阳等研究了上海就业弹性的特点,得出上海1979年就业弹性系数为0.44,1990年就业弹性系数处于最高点,到达了最高点1.336;1998年以后就业增长率明显下降,到2000年就业弹性值降到负值。2003年以后,就业弹性系数有所回升。

  第三类是产业结构和就业之间的关系。许多研究通过对三大产业的就业弹性计算来分析产业结构就业容量之间的关系,如李文珍测算出每一万元人民币分别投入第一、二、三产业,将分别解决4、7、10个人的就业。

  第四类是投资和就业容量之间关系研究。大部分学者的研究都表明投资的增加并不一定能有效的增加就业量,投资对就业的影响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也有少数学者认为投资对就业有积极的影响。如于爱晶、周凌瑶计量得出我国的经济增长是投资推动型的,政府投资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业增长0.14个百分点。

  第五类是关于国际贸易和就业容量,其研究主要侧重于国际因素对净就业创造(总就业创造减去总就业破坏)或特定进口竞争行业就业的影响。还有一些研究将重点放在国际贸易和外包对就业、工资率和工资分散的影响,结果表明,国际贸易和外包往往增加了不平等,降低了对低技能工人的需求。

  第六类是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研究,学者研究结论分为两大类:一是技术进步对就业容量有扩大效应,一是有收缩效应。

  第七类研究强调收入分配和就业容量的影响,大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工资水平和就业容量之间存在明晰的相互影响变动关系,就业总量与工资总量表现出同向变动关系。

  综观国内外对就业的研究,多集中于影响就业的单因素分析,对于一个经济体内就业容量的多因素分析较少,计量分析更是凤毛麟角。为了更全面和深入地分析问题,排除片面性和表面性,本文应用协整理论探寻影响深圳就业人员的长期因素,通过Granger检验,来探寻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以期对深圳就业容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方式有所明了。

参考文献

  1. 代明,牛昕.影响就业容量的主要因素:基于协整理论的实证分析.[J].未来与发展,2009(12)
阅读数: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