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模式

目录

  • 1 什么是经济发展模式[1]
  • 2 经济发展模式的一般分类[2]
  • 3 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
  • 4 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体制模式的关系[3]
  • 5 参考文献

什么是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所确立的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它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重点、方式、步骤等一系列要素。

经济发展模式的一般分类

  经济发展模式可依据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1.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和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

  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或变化不大的基础上,靠扩充生产要素来增加产出以实现经济发展发展模式,也可称为速度型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一般特征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在于追求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的着重点放在经济数量方面,表现为多投入而使生产规模得以较快扩大,国家经济实力增长可能较快等。但同时往往伴随着忽视经济的质量,如出现比例失衡、结构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等等。一般来说,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比较适合于经济基础比较差的国家的经济发展初期。

  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主要通过提高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产出率,即更经济更有效地利用生产要素而实现产出增加的经济发展模式,又或称为效益型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一般特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目标在于追求经济效益,经济发展的侧重点在经济的质量方面,表现为反映经济效益的指标有较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明显改善,同时比例关系一般较为协调,结构也大致平稳,但经济发展的速度指标值却不一定高,尤其从短期来看更是如此。

  2.内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

  内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国内建立起强大的工业部门,以这些工业部门的发展来替代进口,以满足国内的需求。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其发展的目标是建立自己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其发展的重点是建立满足国内需求的产业部门,并一般选择传统工业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这种模式的进出口战略是“进口替代”战略。

  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指在国内建立和发展以国际市场为主要销售场所的部门,逐渐增加出口产品所占的比重,以推动经济的发展。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其发展目标在于建立适于参加国际分工的产业体系,其发展的重点是发展出口产业,并一般选择能充分利用本国人力和物力,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产业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实行的进出口战略是“出口导向”战略。

  需要指出的是,内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客观上都要求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加强国际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但二者由于各自所要求的自然条件、经济环境和社会条件不同,因而实行不同的进出口战略。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国家的各个地区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要根据自身的条件而定。

  3.平衡发展模式和不平衡发展模式

  平衡发展模式是指在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使国民经济各部门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全面得到发展,以此来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实现经济发展。平衡发展强调大规模投入的重要性和合理配置有限资源的必要性,强调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机制的局限而实行宏观经济计划的必要性等,它为发展中国家迅速摆脱贫困落后指出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并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平衡发展受到资源下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低下的限制,因而平衡发展计划难以实施。

  不平衡发展模式则强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突出发展国民经济中具有关键作用的产业部门,通过这些产业部门的超前发展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和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相对于平衡增长而言,也许不平衡发展对发展中国家更具有吸引力。当然,强调不平衡发展是有一定限度的,若过分强调不平衡或超前发展,可能引起比例的失调。

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随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的不同而不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也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影响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生产力水平、自然资源状况、劳动力素质、宏观决策主体偏好等。

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体制模式的关系

  一般地说,经济体制模式是由经济发展模式决定的,但经济体制模式反过来会对经济发展模式的确定和实现起着巨大的反作用。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是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的描述和概括,是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发展方式的统一,而且反映了发展经济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方针。发展模式或发展战略是我们设计经济系统或经济体制的“设计思想”;不同的设计思想会有相应不同的经济系统或体制,不同的经济体制也会保证输出不同的功能,实现不同的发展目标,因此,发展模式启动着体制模式;但作为体现发展战略思想的发展模式,它的实现却直接依赖于体制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体制模式又是起决定作用的方面。经济发展是不能离开原有基础的,这种基础包括经济发展已达到的水平,已具备的规模,已形成的结构,是既定的。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发展方式要依据历史已给定的条件来确定,不能以主观意志为转移。一种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确立和转变,并非轻而易举,很难超越已经形成的经济体制的约束而超前发展。所以,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体制模式之间的关系,存在着类似“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论经济发展模式还是经济体制模式,都是服从迅速发展生产力和更好满足人民需要的目的的。在共同的目的下,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互为条件,互相制约。两者都有一个逐步形成和完善的过程。

  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各有其形成的历史条件。发展模式的选择和确定,要考虑到当时国家的处境和面临的任务,工业化水平,经济结构,技术状况,赶超世界先进国家的目标,以及现有体制模式的制约,等等。体制模式的选择和确定,除了要考虑到发展模式的要求之外,还要考虑到生产社会化程度,经济货币化程度,原有经济组织结构,经济运行状况,干部群众积极因素的调动程度,以及管理人员的素质,等等。

  由数量型经济转变为效益型经济,这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数量型经济是经济、技术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下的产物。当经济、技术和人民生活水平有相当提高之后,转变为效益型经济便具备了客观可能性和必要性。可以设想,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到不足以使该国人民吃饱穿暖的条件下,这种“饥寒型”的经济生活水平,按其客观需要,自然只能是追求数量的增长。至于由“饥寒型”进到“亚温饱型”的经济生活水平,其客观需要,仍然是追求数量增长。及至由“亚温饱型”进到“温饱型”的经济生活水平,其吃饱穿暖的客观需要,可以说基本上还是数量,因为在这一历史发展阶段,人们的第一消费欲望仍然是数量而不是质量,因此经济发展目标和动力主要是数量的增长。而到了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的历史发展阶段,人们对工业消费品和服务性消费的需求明显上升,选择性日益增强,在消费方面发生由注重量到注重质的变化趋势,从而也越来越迫切要求变数量型经济为效益型经济。待充分实现“选择型”时,人们的需求则更加集中在质量上而不是数量上,因此就更加要求发展质量型或效益型经济。

  伴随从数量型经济到效益型经济的转变而来的,是由粗放型经济转变为集约型经济。

  从很概括的意义上说,迄今为止的人类经济发展史表明的人类为自己生存而进行的生产活动,是由粗放生产到低集约度生产再到高集约度生产这样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粗放与集约的本质区别在于:生产同样数量的同一产品,前者是依靠追加生产资料劳动力来实现的,而后者则依靠(或主要依靠)生产基金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科技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还有一个区别在于:某些高质量、多功能的产品,只有通过集约度很高的方式才能生产出来,而用粗放方式或集约度很低的方式则无法生产出来。因此,人类的生产活动在由粗放到集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始终贯穿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生产集约化程度已相当之高且越来越高的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愈来愈大,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和反映着一国的经济水平。可以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发展途径由外延或粗放型转向为内涵或集约型,乃是一种客观必然趋势。

  至于“倾斜型”和“均衡型”,则不像“粗放型”和“集约型”那样代表生产力由低向高发展的演变趋势,因此也不能反映经济向前发展的必经过程。我们并不强调发展模式普遍地、必然地要由“倾斜型”向“均衡型”发展或过渡,只是对发展模式提供这两种描述或可能的选择。经济发展史表明,这两种发展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这里想强调的是,不管倾斜型还是均衡型,都同产业结构紧密相联系。产业结构按其一般发展趋势是:由第一次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本(资金)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渐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这也就是产业结构高度化。在我们选择倾斜型或均衡型时,要特别注意使之适应产业结构不断走向高度化的客观发展要求。逐步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这和逐步过渡到效益型经济、集约型经济也是完全一致的。

  以上这些,还都是把我国经济作为一个封闭型的经济来考察的。而实行对外开放,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提高我国出El商品的竞争能力,以及适应国际经济改组的新格局,对产业结构进行传递式调整和改造,对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转变,也就提出了更深一层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侯以信,郭定宏.实用市场经济辞典.新华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2.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03.
  3. 刘国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09.
阅读数: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