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消费

企业消费(enterprise consumption)

目录

  • 1 什么是企业消费[1]
  • 2 企业消费属性[2]
  • 3 企业团体消费[3]
  • 4 企业消费的经济功能[2]
  • 5 企业创新与消费增长[2]
  • 6 参考文献

什么是企业消费

  企业消费是指在企业发生的与企业生产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使用价值价值的单纯消耗。又称“企业纯消费”、“企业公共消费”。

  它包括(1)企业事务性消费,如会议支出、招待费用、非生产性用车支出,(2)职工公共消费,如幼儿园、医务室,体育场、俱乐部、图书馆以及相应的文》》用品等开支。企业消费是一种集团性消费,是社会公共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企业职工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消费水平首先取决于企业的效益状况。企业经济效益好,留利多,企业消费水平就高,反之,企业消费水平就低;其次取决亍社会化眼务的供给能力。社会化服务能力大,企业就不需“办社会”,企业消费的内容和数:呈就少,反之,企业消费的内容和数量就多;再次取决于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是否健全。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健全时,企业能合理分配和使用留利,不会盲目攀比消费水平,把留利较多地用于企业生产的发展,反之亦反是。企业消费是分配的结果,同时又是一种隐蔽性分配的手段。在个人收入一定时,扩大企业消费,等于实际提高了职工的收入分配水平。合理适度的企业消费是满足职工福利需要,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企业消费属性

  都市经济活动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运行整体,它由成千上万的经济细胞和微观单位组成。就生产过程而言,这一细胞就是企业。企业就是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创造价值和效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或经营的基本单位。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企业的生产行为来支撑的,而企业的生产过程同时也就是企业的捎费过程。企业活动也具有直接的消费属性。

  1.企业消费与利润目标

  企业的基本性质是生产单位,其活动也属于社会生产领域。但任何企业的活动也离不开消费,企业的各种生产活动是通过消费来实现的。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看,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消费主体。企业要想从事生产或经营活动,不仅需要有数量可观的资本投入,而且企业在生产过程的运行中还要直接的消费各种生产要素,同时企业又是一个日常消费群体,直接消费着多种物质资料,构成了企业的消费系统。但是企业消费与居民家庭消费具有明显的不同,企业消费是从属于生产过程的,还不是真正的最终消费,是间接消费;企业的消费也有明确的目标,即围绕着实现利润最大化来展开的。

  企业既是一个生产单位,要创造效用,推动价值形成,又是一个赢利单位,要增加效用,实现价值增值,获取利润。不断地追求利润的实现和最大化,是企业的本质。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无论是从事生产还是经营服务,都离不开对利润的追求,其投资行为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利润最大化行为。也就是说,企业是一个赚钱的经济组织,离开了赚钱,离开了自负盈亏和利润最大化,就谈不上企业的存在。因此,追求利润最大化就成为企业活动的根本目标,也是企业消费的基本定位。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本来酌性质被严重地扭曲了,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行为发生了变形:一方面,企业投资行为不单纯是为了利润,不是受利润最大化的驱动,而主要是服从于计划指令;另一方面,企业也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单位和赢利组织,它还要承担各种社会职能,如职工的养老和医疗保健,办托儿所、子弟学校等。企业的行为也不是自负盈亏,挣钱都交给国家,亏损由国家弥补,很显然,这种由国家统负盈亏、由政府承担无限责任的体制,使企业丧失了真正的独立性。因此,在原有计划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实际上是一个计划执行单位,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

  经过多年市场化的改革,中国企业的性质发生了明显地变化,企业逐渐地成为纯粹的经济实体,其行为目标不再是完成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不再是单纯的接受和执行计划指令,而是追求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成为纯粹经济实体和追求利润最大化,并不排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社会职能。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不是由行政指令决定,而是通过市场评价和在协议基础上的等价交易。例如,企业老板有责任为员工承担一定份额的养老和医疗保险,但不是直接给退休职工发放退休金,也不是企业自己办一个医院为员工无偿治病,而是按员工工资的一定百分比从利润中提留一部分,或者以税的形式交给政府,或者向保险公司保险,然后由政府或保险公司给员工回报。这是一个价格评价和市场交易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影响企业作为纯经济实体而存在,也不影响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这里,企业的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纯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是分离开来的,只是企业的社会行为和所承担的社会职能,不是采取行政方式,而是采取经济方式,采取了货币化的形式。

  2.企业消费与企业规模

  消费是企业活动的重要构成内容,在通常情况下,企业消费的程度又取决于企业的规模。企业规模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界定:一是企业自身的规模;二是企业的整体数量规模。在正常情况下,这两种意义上企业规模的扩大或缩小,都会相应的引起企业消费规模的扩大或缩小。

  从企业自身的规模来看,其规模的大小及其演变程度,直接影响着企业消费的规模和发展程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规模的确定不仅要受到企业资本、产业领域、技术构成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市场消费需求的制约。企业自身规模的大小,就需要在多种因素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市场评价进行合理确定。从增加社会消费的角度看,企业的规模越大,越能有效地增加消费的总量。但从企业的角度看,并不意味着企业的规模越大越好,企业规模的确定不存在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而要服从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根据这一目标决定企业的规模标准,由此也就决定了企业的消费规模。从企业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来看,在当今世界上,凡属一些有影响的知名企业,大都具有较大的规模。企业的规模巨大,不仅表现出企业的资本雄厚和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而且反映了企业自身的消费规模以及企业产品的市场消费规模巨大。

  从社会的角度看,企业总体数量的多少对于生产性消费的影响也十分直接。在企业自身规模不发生改变的条件下,社会生产消费的总量就取决于企业数量的多少。因此,增加企业数量就意味着扩大生产的消费总量。但是,企业数量的增加也并非是随意的,它涉及产业结构格局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走向。这方面,不仅需要企业自身投资的合理选择,而且需要政府宏观产业政策的正确引导。

  3.企业消费与劳动者就业和收入

  企业不仅是生产、经营的经济单位,而且还是实现劳动者就业的基本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生产资料的结合以及劳动者的就业,是在企业中实现的。企业作为吸收劳动力就业的重要场所,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劳动者要从企业获取收入,并且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程度同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直接相联系,企业经济效益好,企业员工的工资收入也会得到相应地提高,而企业的经营状况差,员工的收入也会减少。劳动者收入的多少又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个人和家庭的消费水平。对于企业来说,要在不断提高经营效益的基础上,为实现员工收入的最大化创造条件。同时,企业活动本身也是一个消费群体和基本的单位,在现实中的许多消费活动是以企业为主体或以企业的身份进行的,如企业的公共福利、文化娱乐活动、集团性的消费购买等,都是以企业为主体展开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生产消费日益深化,企业职工的收入形式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在企业中除了基本的工资性收入之外,非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具有增加的趋势。显然,无论是工资收入还是非工资收入的增加,都会增大个人收入的总量,对于提高和改善家庭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企业团体消费

  (一)生产消费

  企业团体的生产消费主要用于购买原材料、工具、设备、房地产等的消费支出。这部分生产消费可分为:(1)补偿简单再生产的物资消耗部分,具体又分为补偿劳动手段的部分,主要用来购买生产工具、设一、企业团体消费第三节社会团体消费(一)生产消费企业团体的生产消费主要用于购买原材料、工具、设备、房地产等的消费支出。这部分生产消费可分为:(1)补偿简单再生产的物资消耗部分,具体又分为补偿劳动手段的部分,主要用来购买生产工具、设备、房地产等;补偿劳动对象的部分,主要用来购买原材料、燃料等。(2)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投资部分,主要用于为扩大企业生产规模而追加购买的机器设备、工具以及原材料等生产资料

  企业生产消费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企业的自有资金和企业的借人资金两部分。企业的自有资金包括原始投资者的投资与追加投资、新加入的投资者的投资(包括股份制企业招募的股金和发行股票的收入)。企业的借入资金包括银行贷款、信托金融机构融资、发行债券的收入等。

  企业生产消费资金来源形成企业生产消费购买力。企业生产消费购买力形成后,能否维持简单再生产和保证扩大再生产的需要,要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首先是生产资料的价格。在生产和经营规模既定的情况下,价格上涨,所需购买力要相应增大,反之,可以缩小卜在价格问题上,还要考虑汇率。对外依赖程度越高,产品的国产化程度越低,外汇汇率的影响就越大。汇率越上升,形成购买力所需的投资就越大,反之,可以减少。其次是生产周期。生产的产品周转越快,在既定时期内所需的生产消费购买力就相应增大,反之则减少。当然,如果生产消费企业的产品积压,生产消费购买力会减少,相反,销售越顺畅,生产消费购买力就越大。

  (二)生活消费

  企业团体的生活消费主要包括企业为生产和经营服务的消费品(包括办公用房、装饰、家具办公用品、文教用品、书刊报纸、生活用车、取暖器材、空调器、零星维修用的建筑材料、药品和医疗器材等公用消费晶)的开支和生活劳务的开支。此外,企业组织大型的团队集体消费活动的开支,如集体外出观光旅游等,也属于生活消费。生活服务行业和消费品修理行业为开展正常营业和修理所需的各种设备、原材料辅助材料的开支不应包括在内。

  企业团体用于生活消费开支的资金来源为企业的管理费和企业的集体消费的福利基金

企业消费的经济功能

  现代都市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企业活动构成都市经济系统的运行基础。以企业为主体的生产消费系统,在都市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是现代都市活动的重要方面。

  1.促进经济增长

  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历程表明,社会生产活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组织进行的。企业就是从事社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社会生产力的物质载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创新是通过企业行为来完成的。城市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只有依赖企业的发展才能实现。在现代都市中,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多种多样的物质消费和服务,都是由企业活动来提供的。企业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是都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企业的生产消费括跃,城市经济才能充满活力。改革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实力有了较大地提高,实现这一转变的根本性原因在于企业活力的增强。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企业的作用就更为直接和重要。企业的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决定着城市的经济水平和发展后劲,而且还影响着城市形象。在现实中,许多企业的名称和晶牌都同所在的城市结合在一起,成为城市的另一种标志,决定和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2.实现资源要素的配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是通过企业行为来实现的。企业不仅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它还是一个赢利性的经济实体。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作用下,企业必然十分关注市场的变化,对市场的信号作出及时的反应。在都市经济的活动中,各种生产要素极其庞杂,社会分工也丰富多样,任何一个人为的组织都不可能做到合理有效地分配资源要素,而必须通过市场的作用来实现资源配置。从而也就使市场成为实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然而,在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同样不能凭空实现,它也必须通过企业这一载体才能完成。因此,企业的生产和消费也就成为实现资源配置的基本形式。在城市中,各种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的分配与组合,实际上不过是企业行为的结果。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构建市场经济体制,企业发挥着主体和基础性作用,市场化的过程也就是企业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

  3.影响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

  企业是物质产品的直接创造者,其生产产品的数量不仅直接决定着社会物质财富的总量,而且也决定着现实的消费结构和消费的满足程度。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直接受到企业所生产的现实产品的制约。生产决定消费的一般原理在这里也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当然,这并不是说企业生产什么,消费者就一定要被动地接受什么,企业的生产选择也必须建立在对消费者尊重的基础之上,否则企业就将陷入被动之中。因此,对于企业来说,确定自己的产品定位产品结构就显得十分重要。不仅如此,企业的产业选择和生产经营定位,还直接影响着社会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城市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使产业结构也变得日益丰富,产业结构的合理与优化,会产生巨大的系统效益和结构效益。对于城市经济来说,产业结构的优化不仅需要市场配置的基础性功能,而且还要依赖于政府的宏观引导。而无论是市场调节还是政策引导,最终都要体现在企业活动中,通过企业行为来实现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与优化。

  4.体现公共消费

  企业主要是一个经济组织,企业消费也主要是生产消费,其消费行为总体上从属于生产过程。但企业也是一个社会性的单位,在现实中承担着必要的社会责任,企业本身也从事着属于最终消费内容的消费活动。如企业的集体福利、公共的文化娱乐活动、非生产性设施的购买以及对社会的捐赠、公益性支出等等。这些方面的消费支出不同于生产性的消费活动,它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利润,而是体现企业的社会价值,这些消费也不再是间接消费,而是最终消费。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各种类型的企业,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这方面的消费行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效益的提高,这一领域消费还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以企业为主体的消费,是一种群体的公共消费行为,这种消费行为既有满足公共的集体消费的需要,也有提高个人物质消费的作用。在企业中,有些消费活动最终都落实在个人消费行为中,群体消费只是表现形式,而个人消费才是实质性内容。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消费不过是为员工获得非工资性收入创造了条件。

企业创新与消费增长

  在都市的经济活动中,企业既是生产的主体也是消费的主体,经济的增长和消费的扩大都要求发挥企业的作用。而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企业不断地进行创新。

  1.我国企业面临的挑战

  进入买方市场以后,我国经济运行的总体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地变化,经济生活中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不断出现,对现阶段的企业特别是城市企业提出了挑战。

  (1)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买方市场的运行格局下,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特别是非国有企业生产规模和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当今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300多家进入中国市场,使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以及中外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这对于习惯于卖方市场条件下的企业就显得极不适应。这在国有企业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现实中,许多国有企业缺乏有市场竞争力的主打产品,造成产品销路不畅,库存积压,债务沉重,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在这种条件下,市场竞争力的强弱成为企业生死存亡的决定性因素。竞争的结果必然是生产和效益逐渐地向少数优势企业集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一大批企业被迫退出市场。这种对市场格局的重新组合,既形成了对企业的威胁,也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企业平均利润水平下降,增长速度放慢。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经常采用降价策略。近年来我国从生产企业到商业企业掀起的降价风,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价格大战,使企业的平均利润水平不断降低,甚至出现了生产销售增长与盈利水平下降的反向运动。其结果必然带来企业的发展缺乏后劲,使亏损面继续扩大。

  (3)企业竞争领域和竞争手段发生明显变化。不仅一般竞争性行业的市场竞争加剧,而且传统上垄断经营的行业,如电力、通信业的进入壁垒也被打破。即使是一些垄断性行业(如铁路运输),也开始感受到替代行业(公路航空运输)的竞争压力。竞争领域从生产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过渡,不少企业向国家垄断性行业冲击,出现了全面竞争的新格局。竞争手段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开始从价格战、‘回扣、仿制等较低层次的方式向依靠资本实力、品牌专利技术等优势来占领市场转变。这些竞争,有些属于合法竞争,有些属于恶性竞争,但最终将是有真正实力的企业赢得胜利。

  (4)消费者需求成为市场的中心。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不仅要研究消费者的现实需求,更要研究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消费者在市场经济中逐渐成熟起来,已经成为左右市场的主导力量。企业为获利而采取的对消费者的不利行为,如操纵消费者、夸大和欺骗性广告、售后服务差、环境污染等,将引起消费者的不满和抵制,最终受影响和损失的还是企业。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来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

  (5)在供求结构性矛盾下,生产传统的、市场日趋饱和的工业制成品的企业困难重重,日益受到来自国内外生产“创造需求”性的产品和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挑战。迫使企业改变传统的行为和经营思想,开始重视战略研究品牌效应市场营销和消费者的要求,同时在企业组织制度方面进行调整,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企业增长方式从注重数量转向质量的提高,从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式增长,把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作为最核心最首要的问题。这样也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使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6)企业间重组,进行组织结构调整成为一大特点。在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成长、壮大,成为实力强大的优胜者,并且有可能进一步超常发展;而竞争力不强的企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陷入困境。因此,企业间的兼并收购重组破产,成为近年来一个引入瞩目的现象。

  2.企业的改革与创新

  城市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实现现代化的主导力量,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企业的状况如何不仅影响到现实的生产和消费,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景,因此,搞好企业至为重要。为了促使企业进行有效的生产和消费,就必须对现有企业进行改革和创新。(1)企业经营制度创新

  所有制形式的选择是创建企业的前提,但是决定企业形态更重要的因素是经营模式。在个人和家庭所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的所有权经营权是统一的,所有者同时就是经营者。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既可以实行两权统一,又可以使经营权从所有权中独立出来。改革开放前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经营权没有独立,国有和国营融为一体。20世纪80年代推行“拨改贷”和“利改税”的改革,政府的目的是想使国有企业走两权分离的道路,将企业变成自负盈亏、独立经营的实体。实现两权分离的基本条件是产权的归属明确,国有企业的财产必须由国家授权的单位公开行使所有者的权力。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做到这一点。几年前成立的国有资产管理局,不仅仅是国有产权的管理机构,而且还拥有行政审批权,如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共同审批上市公司的权力,这种多重身份(作为国有资产管理者、作为行政协调者和作为宏观调控者)决定了它们不可能真正独立地行使国有资产的所有权。

  国有企业实现两权分离的前提条件是产权明晰,是确立单纯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权力的代表,这个代表的基本职能是在监督国有资产是否保值增值的同时,代表国家收取资产租金,就像房东收取房租一样。在这种条件下,国有资产经营者不但要承担所有企业都有的纳税义务,而且还要承担向国有资产代表机构交纳资产租金的义务。

  股份制属于两权分离的资本或资产产权制度。无论是比较分散的股民持股还是大股东持股,股票无论是上市述是不上市,股份制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都是相互独立的。股票或账面股额代表控制资产的权利,股息是让渡资产使用权的时间贴水,这都属于所有权的行为。作为一种所有权制度,股份制不但具有一定程度的“资产共有”特性,而且产权是社会化的,这对于向社会发行股票尤其是股票上市的企业而言更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看,股份制可以看成是一种社会所有制,是一种更高形态的个人所有制,是一种公民所有制。它将公有和私有巧妙地结合起来了。从公有成分而言,它不是虚无的,避免了传统公有制形式无人所有的弊病;从私有成分而言,它不是完全排他的,产权的组织和市场操作具有联合的性质。尤其是,股份制更能体现产权社会化。股份制的这些特性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股份制更多、更快地发展。这就要求改革现行的企业制度,特别是改革现行的国有企业体系,通过企业体系改革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重组,提高企业制度的运行效率。

  (2)企业管理创新

  企业的持续有效发展还要依赖管理制度的创新。管理创新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在人、财、、市场地位、技术优势等方面的具体情况选择创新管理方式的途径。

  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战略管理十分重要,战略管理主要是指:在时间上,对企业的发展要有一个中长期考虑,资本和利润增长计划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不应当急功近利;在空间上,合理选择本企业在同行中的定位,既要注意从市场占有率角度明确本企业的竞争地位,又要注意从综合实力变化的角度把握本企业的潜在发展趋势和在市场中制胜的方法。市场如同战场,企业要做到能够持续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发展战略的选择十分重要,提高战略管理水平可以为企业创造一笔无形的财富

  行为管理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另一重要方面。行为管理主要是指对包括生产、购销以及其他各种经营活动在内的行为进行管理,其核心是行为的成本收益比较,努力的重点是使每一行为的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从而提高行为效率。邯钢的“倒推成本法”的管理,就是有关行为管理的一个比较成功的创新事例,它和古典管理模式中的“泰罗制”、“精细生产法”等分工管理方式的区别在于,着眼点不是放在行为效率本身上,而是放在行为效率带来的经济效益上,用“追求最小成本”目标来约束劳动者的行为。除了改善对员工的行为管理外,在中国的国有企业中,对经理的行为管理更为重要,尽管实行了承包制责任制等,但是约束经理“追求最大效益”的行为管理制度还远未建立。

  除了战略和行为管理之外,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还包括:资金、货物、财务项目投资、技术、知识信息公关人事等方面的管理。管理可以创造效率,增长财富。在制度、政策、技术和其他条件为既定的情况下,有的国有企业盈利,有的亏损,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管理水平不同。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在目前亏损的国有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以通过管理方式的改革来实现扭亏为盈。

  (3)企业技术创新

  企业为有效的调控生命周期,技术创新尤为重要。技术创新除了生产工艺等微观方面的技术应用要不断适应新的经济和技术形式外,主要是进行战略性技术开发。现代企业的生命力越来越依赖于技术进步,依赖于新的发明和创造。为此,企业一方面要创造一个鼓励员工进行技术发明的环境,另一方面要有一支专门的技术研究和开发的队伍,在企业内形成长期稳定的“研究一开发一生产”流程,通过加快技术研究机构同企业结合,实现技术研究人员和技术开发人员的合作,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出。

  技术创新既包括新工艺应用、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等企业的技术增量的增长,又包括对已有机器设备进行不断地更新改造,加速其折旧,缩短它们的价值补偿和物质替换周期,实现企业技术存量的现代化。只有将技术增量扩大和技术存量现代化结合起来,才能在降低技术开发成本的基础上产生综合的技术优势,促进企业的技术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是企业的生命,而企业又是人的企业,离开了人,企业就不存在了。所以,要促使企业不断有创新,不断地发展,关键是用好人,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能够自由的心情舒畅的工作,充分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创新不仅是培育企业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所需要的,而且还是发展城市经济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刘平量.当代分配经济辞典.山西经济出版社,1992年06月第1版
  2. 2.0 2.1 2.2 刁永祚著.都市消费与经济增长.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04月第1版.
  3. 柳思维主编.现代消费经济学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
阅读数: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