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圈

目录

  • 1 什么是高校经济圈
  • 2 高校经济圈的组成 [2]
  • 3 高校经济圈形成的时代背景[3]
  • 4 高校经济圈的结构形态[3]
  • 5 高校经济圈对城市经济的作用[1]
  • 6 参考文献

什么是高校经济圈

  高校经济圈是指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依托高校的人气集聚和知识创造力而发展起来的涵盖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娱乐、商业休闲、培训出版、物流信息以及相关的三产服务于一体的一种区域性经济业态。这里的高校既可指一所高校,也可指多所高校的集群。

  目前,关于高校经济圈的专门研究还比较少,涉及较多也只是对校园经济的关注,但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校园经济可以理解为面向学生,依托校园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性经济,这种经济的主体是学生,发生发展的领域主要是在校园内部。高校经济圈则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或者学校内部的校园经济只是高校经济圈的冰山一角,更主要的是围绕高校而形成的餐饮业、文化娱乐业、房地产业、高新科技产业及其技术转移等于一体的消费产业链。

高校经济圈的组成

  高校经济圈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消费圈;另一个是产业圈。两个圈层的内涵和主体各有差异。消费圈是高校经济圈的狭义内涵,是指依托高校而形成的消费市场,其主体不再局限于学生群体,而是包括高校本身、圈内及周边居民、企业、机关以及外来旅游休闲人员等在内的整个社区内外群体,其范围要远远广泛于校园经济。产业圈是指依托高校的人才资源和科技创造力而形成的高新产业。这是高校经济圈区别于其他经济圈的本质特征,产业圈的主体包括经济圈本身和经济圈的外溢主体,经济圈本身主要包括为经济圈内的社区、学校、企业、机关、商业的正常运转提供服务和支撑的相关产业业态,经济圈的外溢主体指直接或间接依托经济圈或通过经济圈的技术成果转移而形成的区域产业结构产业链。高校经济圈和其他经济圈一样也具有地域界限,但这种地域界限具有, 非绝对性,因为高知识化成果的转移是高校经济圈的重要内容,其影响已经突破了地域限制而实现了对其他消费圈和产业圈的辐射效应,这种效应往往带来消费品质和产业结构的提升。

高校经济圈形成的时代背景

  随着高校系统内部要素、环节和层面的变化,已有的要素排列、环节组合、层面结合的方式不能够很好地满足和适应高校系统持续运作的要求。只有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保持高校系统内部要素的功能、角色稳定。

  在不断优化和改善高校系统内外环境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合理构建高校经济圈既可以实现高校系统内外环境之间的多层面互动、沟通和联系,也可以实现高校系统功能机制和适应能力的增强,保证高校系统的动态演化。事实上,高校经济圈运转也在不断催生新要素结构和关系模式,促进高校系统内外环境升级改造,推动社会大环境发展变化。在美国,波士顿大学的经济收人已经占到城市经济的40%,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仪次于金融服务业;德国海德堡学院的经济收入的贡献度超过其他行业,占到城市经济的65%,成为主导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不断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转型。

  在我国,高校经济圈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渐趋明显。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通过兴建“大学城”、“高教园区”来推动经济发展的做法就是最有力的佐证。例如深圳大学城、广东珠海、东莞、广州大学科技城等,就是立足大学城所在区域现有的高新技术开发条件,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对扩大和持续高新技术研究的需求,将大学教育与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相结合。在这些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经济圈已经成为催生、带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并迅速成为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市场经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推动以农业为主导的农业社会向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工业社会转变,产业经营从技术水平低下的粗放型向技术要求较高的集约型转变。高校在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升级转型过程中的作用不断突显, 日渐成为产业技术产品设计研发创新的中心,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互动融合,形成具有稳定结构和功能的经济圈。近年来,一些地区以高校集群为依托着力建设大学科技园、产业园, 旨在推动地区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产业科技要想实现持续进步、取得经济效应,除了产业科技的自主研发和创新之外,更离不开高校经济圈内部科技研究成果的发明转化,这是因为高校经济圈输出的科技成果往往是地区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即便是在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决定产业经济发展实力的主要因素已经变成人力资源优势和技术创新能力,很多品牌企业都与相关高校建立技术攻关、研发的合作关系,甚至出资共建技术研究、创新中心;也有的企业将地区拥有的高校数量、规模作为选址投资的重要指标。

  任商品市场原材料供给情况均等的情况 ,高校经济圈正在成为决定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升级转型、产品和技术附加值提高的高阶内核。随着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科研技术转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新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 围绕高校经济圈形成的产业链必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高阶内核。高校经济圈也由此巩固和扩展了自身的发展空间和经济基础。高校经济圈在不断融合社会经济环境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竞争优势和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高校经济圈的结构形态

  高校生态可理解为以高校为中心,对高校存在发展起制约、调控作用的环境空间和环境系统,这种环境空间和环境系统的主体是高校,主要在高校活动空间范围上形成环境指向。而高校经济囤则侧重于高校生态环境空间、系统的关系结构和功能运作,强调通过大学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优化与整合,实现大学、产业、经济的协同发展

  依据构成层面的性质特征和作用角色,可以将高校经济圈分为人才圈、知识圈、技术圈和产业圈。其中,人才圈、知识圈和技术圈是核心圉,产业圈是扩展圈和延伸圈。人才圈是依托高校大学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源市场,其主体包括大学生、高校教师或团队、高校科研人员或团队,也包括为大学服务的其他人才群体;知识圈是依托高校大学教育教学形成的知识流和信息流,其范围不仅局限已有知识信息的流动,也包括新知识、新信息的生成、流动和应用;技术圈是依托高校科研实施设备、团队形成的技术研发和创新生态链;产业圈是依托高校人才圈、知识圉和技术圈形成的产业业态、结构、规模、商流物流和信息流,及其蕴含的商业、投资机会。

  各圈层之间的结合方式以及各圈层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方式,构成了高校经济圈的结构。高校经济圈结构既表现一般生态圈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特征,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发展变化规律。在认识高校经济圈及其结构的时候,可以多层面、多视角地进行管窥和分析,而不要过分局限于高校经济圈的范围大小。从横向上看,高校经济圈结构具有宏观生态结构、中观生态结构和微观生态结构;从纵向上看,高校经济圈结构呈现出形成期结构、发展期结构、成熟期结构和衰退期结构。高校经济圈是一个横向纵向结构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交错的关系网络。通过各构成要素、层面和环节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高校经济圉的“实体实现从无到有和从小到大的扩展,关系结构从简单到复杂、松散到紧密和无序到有序的深化”, 层次从低级到高级、基础到更高的转化。

  在微观层面上,高校与其所依存的社会经济环境相互结合,形成具有特定关系结构和功能机制的经济圈:优化整合高校经济圈是高校发展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宏观层面上,随着高校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影响程度的逐渐提高,高校经济圈呈现高速运转的发展态势。高校经济圈发展的本质是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物能积累,并对外部环境产生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前者是高校经济圉的“态” 属性,后者是高校经济圈的“势”屙陛。如果高校能够通过与外部经济环境的催化互动形成良好的物能基础并产生较强的作用影响,那么它的经济圈会得到充分优化。在此动态过程中,高校经济圈与社会经济系统不断实现协同发展。任何一方的缺失、不足或者残次,都会影响到彼此的正常运作和发展。因此,高校经济圈的建设优化绝不仅仅是狭义层面上的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更主要是其所潜含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优化升级。

高校经济圈对城市经济的作用

  高校经济圈以人气聚集为基础,以知识创造力为核心,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尤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加城市人口流动,提升城市的消费能力

  高校在城市地理空间的聚集,带来了大批生源的汇聚。随着普通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新的高等职业院校、民办学校的兴起和发展。“高校人口”已经成为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城市消费的主力军之一。这个庞大的相对较为稳定的流动人口群体在城市的聚集,拉动了城市餐饮、服饰、文化娱乐等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以秦皇岛市为例,目前,秦皇岛有各类高等院校l3所,全日制在校学生20多万,l5]如果以人均月消费800元为标准,以年消费10个月计算,全年生活消费就达到l6亿元。这还仅仅是学生的直接生活消费而已。由于学生群体的存在,各个高等学校还配备了必要的教学科研和后勤保障人员,以及校办产业的从业人员及其家属.这些粗略估计不下10万人,这又是一股巨大的消费力量。因此,高校在城市空间的聚集。大大提升了城市的消费能力

  (二)拉动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

  高校带来的人气聚集效应,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消费能力,而且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还是以秦皇岛为例,高校几十万师生的聚集。需要城市提供大量的物质和文化资源.由此带动了高校周边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餐饮业、住宿业、服饰业以及娱乐休闲业的繁荣。同时,高校师生的知识特性也推动了城市文化市场、培训市场的发展。这些以服务高校师生为目标的服务业的兴起,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由于餐饮、娱乐服务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较低,因此,就业门槛相对较低,这些行业也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城市下岗再就业人员的主阵地.大大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维护了城市的稳定发展。同时,由于依托高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而创办的企业更是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如.美国波士顿银行1997年发表的报告《MIT:冲击创新》显示:MIT的毕业生和在校教师已在全球创建了4000家企业,就业人数达110万,其中一大批企业是在高校所在城市孵化和创业而发展壮大起来的。

  (三)为城市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加快技术的接受、消化、创新速度

  高校是城市文化品位的体现之一。一所知名高校往往成为城市的品牌,它可以大大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同时,高校也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一所城市如果有若干所重点高校,必然能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支撑。同时,高校也是高端人才聚集的中心,城市可以以高校为平台招揽杰出人才,只有具有一个较高的平台,才能留住人才。同时.高校科研人员具备高深的专业技术知识,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消化能力较强,有利于技术引进的及时消化,有利于建立在技术消化基础上的新产品的开发,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

  (四)在促进城市文化产业、高科技产业发展中具有独特影响

  高校是人才和知识集聚的场所,一所重点大学往往成为城市的名片。高校的知识创造力和人文精神有力地拉动了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高校的设计、艺术以及人文类专业人才的聚集往往成为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引擎。同样,高校在促进城市高科技产业发展中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是人才,而高校是人才的集聚地,有了人才就有了科技成果产生的前提,也就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反之,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又为人才的集聚搭建了平台,吸引外围人才向产业集聚,从而进一步推进产业的发展升级。这是一条人才及其效用发挥的效应链,其中高校是关键一环,高校不仅集聚了大量现有人才,而且还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新的人才,这成为高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条件。因此,可以说,一所重点大学往往成为城市科技进步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孵化器,比如,武汉的“光谷”就是充分依托周围高校的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而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光电子产业基地。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五)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创新动力

  高校发挥人才优势,进行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可以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的动力引擎。比如,MIT:冲击创新》显示:MIT校友和教师创建的公司的综合实力若折合成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话,将排在世界第24位,其年销售额高达2 320亿美元,大约相当于1 160亿的GDP,远高于许多独立国家。这份报告让我们看到一所大学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国内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2009年,环同济大学知识经济圈为杨浦区贡献了4.5亿元的地方财政收入,创造了“大学、政府、产业”紧密合作。大学与区域互动,推动创新体系建设的“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同济模式。因此,知识是大学的主要源泉,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更加强大的创新辐射作用,在人才与知识溢出、催生新产业、提升区域和城市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政府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知识资源优势来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1.0 1.1 孟卫东,司林波.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发展(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2,21(1):98~100
  2. 2.0 2.1 司林波,孟卫东.高校经济圈调查研究(A).科技与管理.2009,11(6):134~135
  3. 3.0 3.1 盖宏伟,李孟冬.高校经济圈的形成条件与结构形态(A).经济导刊.2011,4:37~38
阅读数: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