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企业战略四大天王之一
赖伟民博客:http://blog.sina.com.cn/lailaoshi
赖伟民个人网站:http://www.okbad.org/
目录
|
赖伟民,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企业战略四大天王之一,北京大汉九鼎研究院院长。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战略管理。主持和参与了《GSP系统开发》、《动态经济模型研究》、《制药版ERP的开发与研究》等多个省级、国家级项目。近期发表的《中国经济的五大风险》、《实业救国是中国经济的唯一出路》、《中国楼市的四大压力》等文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由于多次准确预测了宏观经济走势,受到国内外经济学界的高度关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对其进行专访,其观点为媒体广泛转载,对相关经济政策形成重要影响,是新一代经济学家的代表人物。长期担任多家企业战略管理顾问,实战经验丰富。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多家高校EMBA学位班或EDP研修班任主讲教授,在各类大型论坛担任主讲嘉宾。善于把创新性理论思想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赖教授曾经在多家知名企业任高管,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实战经验。访问调研了数千家企业,建立了大量的研究模型。并且担任多家企业的管理顾问,实际操刀企业的战略规划。多年来,赖伟民教授一直担任多家高校的EMBA学位班或EDP研修班的主讲教授,并多次在各类大型论坛担任主讲嘉宾。赖教授学识渊博,实战经验丰富。全国各地十万余名学员在现场接受过赖教授的思想,大量企业家因为参加了赖教授的课程,使自己的企业走出困境,实现财富倍增。赖教授善于把创新性理论思想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和大家一起完成把管理思想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的蜕变过程。
近阶段,我在华东沿海和华南沿海走访了大量的中小企业,做了不少课题。和企业共同感受了金融危机的寒意,和不少企业一起走出困境,转为危机。深切地感受到,越是危机,越不能乱了阵脚,危机中布局是关键,企业在危机中的布局之道,重点在三个方面:战略布局、营销布局、人才布局。
关于战略布局,首先需要对企业自身业务和产业的重新梳理,强的强化、弱的弱化,伺机整合产业链。不要指望现在冬眠,危机过后重出江湖,到那个时候,江湖已经不是现在的江湖了。一定要想办法赢在起跑线上。
在危机中,在营销领域的节支必须慎之又慎。营销不是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是解决客户的问题。在经济高涨期,客户的问题或许不突出,而在经济危机期,这个问题就特别明显。因此,经济危机往往把营销最本质的东西显露出来了。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脱颖而出的企业有4大共同特点:市场重心下沉、着力改善产品结构、越是困难越要推新产品、把最好的资源向最好的市场倾斜。
关于人才布局,对企业有三个方面的建议:人才抄底、利用选择压打造团队凝聚力、借机全面建立企业的人才培训体系。危机下,冬眠不是明智之举,与其冬眠,不如冬练。在危机下对企业不离不弃,与企业同行共苦的员工是企业值得信赖、值得培养的员工。企业应该利用这个机会系统地打造企业的培训体系,形成完备的人才选拔、培训、任用体系,全面提升企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自从日本鬼子大前研一提出“M型社会”的概念后,关于“M型社会”的相关文章、调查不绝于耳。所谓“M型社会”,大前鬼子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出现了贫富不均,中产阶级急剧萎缩,富人会增加,贫穷人口也会大量增加,会形成“M”形状。大前鬼子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会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来“贫富不均”是自古有之的现象,无数朝代更迭,皆由此而来,并非那非人非兽的日本鬼子所首创。只是,自从该鬼子提出“M型社会”概念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片附和声、叫好声却让人不得不关注。
今天打开电视,收看一档财经节目“郎咸平说”。郎咸平教授是我一直敬重的经济学家,仗义执言、见地独到,因此非常认真地看完了这一期节目。然而,节目看完后,却产生了和郎教授不同的观点,希望藉此和郎教授探讨一二。节目中,郎教授针对前不久当局的“制造业振兴计划”提出问题,郎教授认为,当局的“制造业振兴计划”,是希望借解决金融危机来实现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郎教授认为,当局这样做,会带来两个问题:1、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会使这些行业更加容易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2、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会形成“M型社会”。第一个问题非本文研究的方向,本文仅就第二个问题谈谈我的观点。
本来,我对当局无任何好感,更无意借驳我所敬重之郎教授来“歌功颂德”、博取当局欢心,仅就事论事、就理谈理而已。郎教授认为,由于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会使这些产业用工人数大量减少,郎教授举了一个例子:原本投入1000元,雇佣100人;制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后,投入1000元,只需雇佣2人,效率可能更高。因此这2人会成为富人,那98名原本可以在传统制造业工作的农民工被迫返乡,沦为穷人,中间阶层会迅速减少。形成“M型社会”。——郎教授的这一观点,看似非常有理,但却存在着重大缺陷。我们都知道,中产阶级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阶层,这个阶层迅速减少,确实是很危险的。借用郎教授的案例,如果原来的100人有2人变成了富人,98人沦为穷人的确很危险。但问题的关键是:“那98人,在传统制造业工作的农民工,如果不返乡,保持原有状态,算是中产阶级吗?如果返乡了,就一定会沦为穷人吗?”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看似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畴,但却是郎教授立论的基础,不得不论个清楚。一直以来,当局一直以解决大量人口就业为荣,于是引出了农民进城打工,于是带来的传统制造业的繁荣,于是带来了大量商品的出口。但国际金融危机出现,就直接冲击了这些出口企业,造成传统制造企业倒闭,造成大量农民工失业。对于这个问题,当局频频出手,其核心思路是“一方面,利用解决危机实现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大量投资,建设铁(路)、公(路)、机(场),拉动GDP,解决返乡农民的就业问题。”无论是当局的观点,还是郎教授的观点,都基于一个基础:返乡农民的就业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如果不有效解决,这些人就会迅速沦为穷人,造成社会不安定。那么,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一个问题:这究竟是这样造成的?什么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一直以来,人们有一个定势思维:中国之所以贫穷、落后,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太多、劳动力过剩,占比例太大。因此,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当务之急、必由之路,所以才会出现上述大量农民工进城的现象。多年来,大家都认为这样做,既缓解了农村的劳动力过剩问题,又使制造业得以繁荣,成绩很大。所以才会有郎教授担心传统制造业升级后大量农民工返乡后会出现“M型社会”的问题。但是,让我们理智地思考一下:按照上述思维定势,农村的问题真的解决了吗?农民工进城后成为中产阶层了吗?
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农民工大量进城,不但没有带给农村繁荣,反而让大量青壮年离乡、大量农田闲置,农民并没有因此脱贫致富,而进城后的农民工在传统制造业生产了大量商品,绝大多数拿去出口,美元一贬值,很多变废纸。更为可笑的是:老百姓吃的是什么样的农产品呢?毒牛奶、毒大米。我已经不想列举我们天天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了。食品安全问题一方面是相关部门监管不力,但更重要的是当局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造成的。我们的环境呢?由于大量传统行业的污染,我们的山不再青了、水不再绿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日益恶劣!可悲的是,这一切换来的只是一堆贬值的美元。那么,问题怎么解决呢?
传统制造业升级的思路我认为是没有错的,剩下的问题是返乡农民工的问题怎么办?农村剩余劳动力怎么办?农民的生存怎么办?农业的发展怎么办?过去的思路是:工业化、城镇化。可是,为什么要工业化?为什么要城镇化?为什么不直接解决农村的问题?我的思路是:当局投入的多少多少万亿,不要去建什么“铁、公、机”,而是一方面大力发展植树造林,改善环境,让我们的山更青、水更绿;另一方面,全面升级我们的农业,让我们的农业科技升级,农产品安全升级、品质升级,让农民的收入升级!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如果我们的环境好了、食品品质升级了、安全了,让我们多花钱,愿意吗?当然愿意!农民给我们带来了更好的环境,更优质、更安全的农产品,他们的收入增加,应该吗?当然应该!——这不就拉动内需了吗?这不就提高农民收入了吗?为什么一定要呼吸着污染的环境、吃着劣质的食品,去挣那些贬值的美元?——为什么不能把我们的广大农民打造成中产阶层!
也许有人会用恩格尔系数、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等来驳斥我。见他妈鬼的恩格尔系数!难道我们用毒大米、毒牛奶塞满肚子就叫解决了温饱问题?说到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我们明显还处于最低的生理需求层次,此时妄谈实现自我需求、妄谈精神生活,都是扯鬼!
谈到这里,还剩最后一个问题:农业升级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能否解决?农民收入增加了,农产品升级了,是不是能够拉动内需?这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社会保障的问题!首先,我们一直致力于解决大多数人的就业问题,结果造成了大家有工作,大家没饭吃!为什么不能做到:一部分人工作,人人有饭吃!做好我们的失业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这才是当局应该建设的基础工作,而不是“铁、公、机”!当局需要做到:每个人无论是否工作,都能够衣食无忧、医疗有着,生活幸福——只因你是中国人!当然,工作的人可以更富有,可以中产!如果是这样,老百姓难道还不敢花钱吗?何愁内需不能拉动!但是现在,即使你有钱,你敢花吗?
总结一下我的观点,当前解决中国经济的策略:
1、 支持传统制造业转型,实现工业现代化。
2、 停止滥建“铁、公、机”。
3、 加大力度致力环境改善建设,重现“青山绿水”。
4、 重点解决农业升级、农产品升级,以此带来农民收入升级,将大量农民变成中产阶级。
5、 做好基础工作:失业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让每一个中国人衣食无忧、医疗有着,生活幸福。
诚如是,则中华之振兴,指日可待也!
因为工作的关系,需要经常坐飞机到各地讲课,每年要经历100多次起降。机场成了我非常熟悉的地方,如果遇到转机或飞机误点,一下子就要在机场呆几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和机场相处的时间长了,免不了产生感情。印象中的机场,总是忙忙碌碌,总是川流不息。
最近连续到了几次上海,或是降在虹桥机场,或是降在浦东机场。原本之间没有多大差别,到的次数多了,隐约间感觉到一些不妥,可究竟是什么不妥,一直没有察觉。直到上月又降了一次浦东机场,方才恍然大悟不妥之处——太冷清了!习惯了各大机场的排队:办登机牌排队,安检排队,到处都是人。才醒悟过来自己感觉不对劲的地方,就是浦东机场太冷清。每一次办登机牌都不需要排队,安检口也是空空的,安检员也是百无聊赖地坐在那里,眼巴巴地看着来了一个旅客,然后受宠若惊地替旅客安检!和其他机场那些安检员趾高气扬、颐指气使的形象完全不同!
浦东机场怎么回事?
是自己太贱了?排队惯了、受气惯了,不用排队、受到礼遇反而不习惯了?
浦东机场为什么人这么少?上一次在浦东机场误机,进了安检后又等了几个小时,发现里面的人也很少,几个小时内就没有多少飞机起降。机场的利用率非常低!
我们曾经为上海拥有两个国际机场而自豪,但现在看来上海有两个国际机场显然是浪费。浦东机场没有多少航班!难道投入这么大,建了这样一个豪华的机场只是为了一次世博会?
再联想到现在为了拉动内需,各地纷纷大上“铁(路)、公(路)、机(场)”项目,将来有多少项目会沦落到今天浦东机场的情况?
听说有些季节性很强的旅游区也在上机场项目,真不知将来机场建好了淡季怎么办?同样是投资拉动内需,为什么不能把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一些呢?
多上些高科技项目、多上些农业项目、多上些民生项目,同样拉动内需,但人民会得实惠,子孙能受益,比上这些光花钱撑门面,没有实际用处的项目好得多!
唉,浦东机场!
近阶段,我在华东沿海和华南沿海走访了大量的中小企业,做了不少课题。和企业共同感受了金融危机的寒意,和不少企业一起走出困境,转为危机。深切地感受到,越是危机,越不能乱了阵脚,危机中布局是关键,企业在危机中的布局之道,重点在三个方面:战略布局、营销布局、人才布局。
关于战略布局,首先需要对企业自身业务和产业的重新梳理,强的强化、弱的弱化,伺机整合产业链。不要指望现在冬眠,危机过后重出江湖,到那个时候,江湖已经不是现在的江湖了。一定要想办法赢在起跑线上。
在危机中,在营销领域的节支必须慎之又慎。营销不是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是解决客户的问题。在经济高涨期,客户的问题或许不突出,而在经济危机期,这个问题就特别明显。因此,经济危机往往把营销最本质的东西显露出来了。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脱颖而出的企业有4大共同特点:市场重心下沉、着力改善产品结构、越是困难越要推新产品、把最好的资源向最好的市场倾斜。
关于人才布局,对企业有三个方面的建议:人才抄底、利用选择压打造团队凝聚力、借机全面建立企业的人才培训体系。危机下,冬眠不是明智之举,与其冬眠,不如冬练。在危机下对企业不离不弃,与企业同行共苦的员工是企业值得信赖、值得培养的员工。企业应该利用这个机会系统地打造企业的培训体系,形成完备的人才选拔、培训、任用体系,全面提升企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战略不只是大企业才研究的问题,中小企业同样需要。战略是解决发展问题的,不是解决生存问题的,光找短板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找到企业自身最强的一环,强化它,才能在目前形势下转危为机。”
6月13日,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咨询顾问中心副主任赖伟民,为泉州企业界朋友作了题为“当前的经济形势分析与中小企业的应对之道”的讲座。此次讲座是由泉州市经委主办,泉州财贸干校和福州世友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承办的。
“强化自己最强的一环”
赖伟民分析说,中国经济有三套马车:投资、进出口贸易和消费。但这几年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这套马车也跑得很快。在经济危机之下,国内的出口企业面临着美元贬值、利润下降、国内劳动力价格上升等难题,不少都出现亏损的状况。对于企业来说,亏损但如果还有订单可做,那还可以勉强撑几年,而如果亏损了又没有生意可做,企业很快就会死掉。他预测说,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必然要依靠生态农业、资源产业、高科技产业、民生产业等来全面拉动经济增长。
在当前形势下,中小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呢?“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金融经济危机并不可怕,只要找到规律,危机可以变成机遇。”赖伟民建议说,中小企业要了解市场经济的周期性规律,即生产过剩—通货膨胀—百业萧条—经济危机—结构调整—经济复苏—百业兴旺—经济繁荣。经济危机是周期性的,每次经济危机都有很多企业倒下,但是也有一些企业在危机过后变得更好。它们的分别就在于后者认清了危机的规律,对未来将发生的事情了然于胸,针对未来布局当前。“所谓战略,就是站在未来看现在,面对不确定但可探索的未来,策划今天我们应该这么做。”
在危机之下,企业核心竞争力如何打造?对此,不少企业一提到“核心竞争力”,就想到要研发比对手好得多的产品。这常常让企业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费用,却最终得不偿失。“其实,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仅可以建立在研发环节,它还可以建立在任何环节。”赖伟民说。
针对特定的企业,具体应该针对哪个环节,赖伟民认为,这可以运用价值链的分析方法,“找到自己最强的一环,强化它”。这和企业基础管理不同,基础管理可以运用“木桶理论”,寻找短板,而寻找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建立在哪个环节正好相反,不能找短板,而应该找强项。“正所谓,战略不只是大企业才研究的问题,中小企业同样需要。战略是解决发展问题的,不是解决生存问题的,光找短板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找到自己最强的一环,强化它,才能在目前形势下转危为机。”赖伟民表示。
海西发展带来四大机遇
“海西”的发展将为福建企业带来多大的商机呢?对此,赖伟民认为,商机将体现在四大方面;
首先,地价上涨,海西建设热潮必将带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地价上涨是必然趋势;其次,福建企业融资和上市的机会将增加,会有更多VC(风险投资)和PE(私募股权投资)把触角延伸至海西,这是政策预期的最核心部分;第三,福建企业将有更多机会和台湾优势产业对接。在改革开放初期,福建和广东的起步是一样,但是现在福建经济和广东相比却有一定的差距。原因何在?就是因为广东有效地利用了香港的区位优势,而福建却因为政治的因素,没能很好地利用台湾方面的优势。而今,在海西政策的支持下,福建将迎来最好的对接时机。
台湾的高科技产业、生物医药、生态农业、船舶制造等行业都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而福建这边有厂房、劳动力和市场等优势,如果福建企业能够有效地把台湾优势运用到海西建设中,那前景一定无可限量;此外,赖伟民认为,在海西发展的大背景下,税收、用地审批等优惠政策也都有着良好的预期。
金融危机艰难探底,经济复苏曙光初现。在此背景下,全球金融活动日渐活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然而,实体经济复苏尚未企稳,通胀风险和脱离了实体经济的资产价格狂飙,很可能会抑制经济恢复的步伐。贸易保护主义是否会重新抬头?“后危机时代”有何特点?我们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一、 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形势
1、 国际经济形势分析与判断
2、 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发展趋势
3、 国际形势对我们的挑战与机遇
二、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形势
1、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判断
2、 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的问题与机会
3、 经济政策预期
三、 后危机时代的相关经济问题研究
1、 楼市面临挑战、机遇与投资策略
四、 后危机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1、 政府如何应对后危机时代
2、 企业如何应对后危机时代
3、 个人如何应对后危机时代
《后危机时代企业如何布局》
全球性金融危机席卷了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否愿意,企业都不得不交上一份应对危机的答卷。危机是否已经见底?何时见底?危机见底后,是触底反弹、还是会长期盘整?未来经济的走势将是怎样,我们有着哪些政策预期?后危机时代,企业如何布局?
主要内容:
一、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判断
1、危机是否见底
2、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3、未来政策预期与走势判断
二、后危机时代,企业的战略布局策略
1、企业战略布局案例分析
2、如何创新性理解企业的战略管理
3、赢在起跑线上
三、后危机时代,企业的营销布局策略
1、企业营销布局案例分析
2、营销的本质是解决客户的问题
3、后危机时代的市场竞争策略
四、后危机时代,企业的人才布局策略
1、企业人才布局案例分析
2、利用选择压打造企业凝聚力
3、后危机时代如何建立企业人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