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过剩(Overcapitalization)
目录
|
资本过剩是指因利润率下降或利润率较低而引起的、已经不能按一般利润率进行增殖的多余资本。资本过剩是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资本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于一般利润率而言的相对过剩。它总是指那种利润率的下降不会由利润量的增加得到补偿的资本的过剩,也就是说,这种资本已经不能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正常发展所需要的剥削程度和利润率来剥削雇佣劳动而显得过剩了。其实,如果资本家能用这种所谓过剩资本发展生产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根本不会有什么资本的过剩。但这样一来,资本主义就不成其为资本主义了。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利润而且要求按一般利润率取得平均利润,并不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资本是由商品构成的,资本的生产过剩包含着商品生产的过剩。而当商品的生产过剩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生产的混乱、停滞和危机。
在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本的目的是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垄断组织对国内生产和市场的垄断,造成了大量的过剩资本。它们把大量过剩资本输出到其他国家,以保证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因而资本输出成为帝国主义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资本输出使资本输出国国内投资减少,影响国内技术设备的更新,使大量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利用,使食利者人数增加,是生产和技术发展出现停滞趋势的原因之一,是帝国主义寄生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大量资本输出到经济落后国家,使这些国家遭受残酷剥削,经济发展畸形,造成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严重依赖,甚至成为它们的经济附庸。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相互资本输出则加深了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所有这些,都是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矛盾深化的表现。
资本积累一方面引起人口过剩,另一方面又引起资本过剩。这一节主要是分析人口过剩时的资本过剩问题。
1.什么叫资本过剩:所谓的资本过剩,实质上总是指那种利润率下降不会由利润量的增加得到补偿的资本的过剩,或者是指那种自己不能独立行动而以信用形式交给大产业部门的指挥人去支配的资本过剩。
2.资本过剩的形成:资本过剩和相对过剩人口一样,也是由资本积累引起的,因而资本过剩是人口过剩的补充现象,不过两者是处在对极上面:一方面是失业的资本,另一方面是失业的工人人口。
3.资本过剩的实质:资本过剩不外就是资本的积累过剩。这就是说,在积累过程中,当着追加资本不能生产剩余价值的时候,以致增加以后的资本,和增加以前的资本相比,只生产一样多甚至更少的剩余价值,那就发生资本的生产过剩。这种生产过剩不只影响这个或那个两三个重要的生产部门,而是发生在一切生产部门,也就是说,不是相对于某一局部来讲,而是在范围上成为绝对的。
4.资本过剩引起资本家内部的矛盾。在平均利润率形成时,竞争会表现为资本家的兄弟情谊,使他们按照各人的投资,按比例地分配共同赃物。但在损失分配时,各资本家就在竞争中尽力设法减少自己的损失,并把它转嫁到别人头上。
资本过剩会引起竞争,促使商品的生产过剩,只好通过经济危机来强制的暂时的解决。在危机中,大量资本闲置,甚至被破坏掉。价格普遍下跌,再生产过程陷入停滞和混乱。另一方面,危机使大量工人失业,从而迫使在业工人工资下降。这样,不变资本的贬值和工资的下降,又意味着利润率的提高。这样又为以后的生产扩张准备了条件。在生产和市场扩大以及生产力提高的情况下,同样的恶性循环将再次出现,从而使危机呈现出周期性。但是,资本的绝对过剩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绝对过剩,而是指它们不能作为资本按照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的剥削程度来实现增殖。“资本的生产过剩,仅仅是指可以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即可以用来按一定剥削程度剥削劳动的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过剩;而这个剥削程度下降到一定点以下,就会引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混乱和停滞、危机、资本的破坏。”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会造成上述资本过剩,另一方面,又会造成相对人口过剩。这些人口不能为过剩的资本所使用,因为他们只能按照很低的劳动剥削程度来使用,或者至少是因为他们按照一定的剥削程度所提供的利润率已经很低了。
资本是由商品构成的,因而资本的生产过剩包含商品的生产过剩。
资本的生产过程,按其范围来讲是绝对的。所以,商品的生产过剩不是指一个或几个生产部门局部的生产过剩,而是指普遍的、一般的生产过剩。
资本阶级经济学家,对待这个问题有着不少谬论。(1)他们在承认资本过剩的同时荒谬地否认商品的生产过剩。(2)他们只承认局部的生产过剩而否认一般生产过剩。(3)他们把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看成是满足消费,从而否定生产过剩。(4)总之,这一切企图否认生产过剩的谬论都可以归结为否认生产的限制来自资本本身。其实,“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正好在于它的这种趋势:使生产力绝对发展,而这种发展和资本在其中运动,并且只能在其中运动的特有的生产条件不断冲突。”
资本过剩和人口过剩以及商品生产过剩是相对于资本价值增殖来说的。所以,它们又是相对的:(1)不是所生产的生活资料,与现有的人口相比而言太多了,而是太少了;(2)也不是为了要使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那一部分人能够就业,生活资料已经生产得太多了。正好相反,它们还是太少了;(3)不是财富生产得太多了,而是资本主义的对抗性的形上的财富周期地生产得太多了。
案例:中国真的资本过剩了吗?
【案例适用】货币市场与产品市场案例内容目前“流动性过剩”成为描述中国宏观经济的关键词语。人们纷纷惊呼:中国已进入“资本过剩时代”。日益扩大的银行存款,居高不下的储蓄余额,屡创新高的外汇储备,节节攀升的股市和房地产价格,都在昭示着:对于中国整体经济而言,“缺钱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仿佛就在不久之前,“资本短缺”还是中国经济面对的最大难题。为何这么快就变成了“资本过剩”?
从中国经济自身来看,由“资本短缺”转为“资本过剩”的最根本原因,当然是中国经济持续近30年的高增长和高积累。自1978年至今,中国GDP年均增速9.6%,资本积累年均增速12%左右,这虽然不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但也是其必不可少的基础。众所周知,对外贸易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El益紧密。现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高达70%以上,是世界上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不仅如此,中国对外贸易常年存在巨额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加。近两年中国的外汇储备更是“突飞猛进”,2006年底已超过1万亿美元。在中国原有的外汇管理体制下,企业和居民不得持有外汇,必须将外汇出售给国家,于是在形成外汇储备的过程中,中央银行用来购买外汇的人民币就进入货币市场,成为具有扩张功能的基础货币,通过乘数效应的放大作用,基础货币的增加带来了货币供应量的成倍增加。那么,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为什么没有导致商品价格水平上涨,而是导致了以资产价格上涨为主要标志的“流动性过剩”呢?除了政府实行的局部反通胀政策以外,这主要与中国经济的体制性特征有关。首先,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医疗卫生制度的不健全、教育系统的不完善、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都使普通老百姓“有钱不敢花”,而是愿意存进银行,或购买房地产等能够保值增值的资产,以备不时之需。这抑制了最终的消费需求,进而又通过经济中的连锁效应影响了投资需求的扩大。事实上,2000年以来,政府持续推行的增加国内消费的基本战略,已经在居民部门取得明显效果,居民消费倾向有所上升。但由于分配格局越来越向资本倾斜,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故而居民消费倾向上升的作用不明显。其次,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加剧了流动性过剩,大量资金以存款的形式集中在银行体系,给商业银行造成了沉重的放贷压力。选择贷款对象时,商业银行为了保证利润、降低风险,往往选择房地产、钢铁、水泥等大型投资项目和热门行业,使社会资金以贷款的形式向那些大型投资项目和热门行业集中,中小企业由于风险较高,很难从商业银行得到贷款。而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有大量资金找不到放贷出路。此外还必须看到,中国的“流动性过剩”绝不是一个孤立现象,而是全球“资本过剩”在局部的突出表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万亿流动性极强的资金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游荡,追逐着短期盈利机会。由于中国的GDP和出口一直保持强劲增长,国际上普遍存在着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中国便成了国际游资逐利的目标。在中国尚未开放资本项目的条件下,大量国际游资通过各式各样的渠道进入中国,促使外汇储备快速增长,通过结汇完成流动性输入。可见,当前中国的“流动性过剩”有内因,也有外因,它体现了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也反映了现阶段的一剌些深层次问题。
案例评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资本积累增多这是事实。同时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加深,外汇储备迅猛增长以及国际游资的进入,使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表现出过剩局面,但是这种过剩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中国的资本增多了,但是并没有达到过剩的程度。按照IS-LM模型,货币供给量增加,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均衡利率降低,如图所示。货币如果供过于求,那么就会导致物价上涨。而我国的情况是由于居民将钱存入银行,而不是将其转化为消费,因此,没有带动商品价格上涨。在投资方面,由于银行在发放贷款时的局限性,出现了一边是中小企业拿不到贷款,一边是一些商业银行的钱贷不出去的情况。这说明我国资本并不是真的过剩,而是一种分配和使用的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