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财务杠杆效应是指是指由于固定费用的存在而导致的,当某一财务变量以较小幅度变动时,另一相关变量会以较大幅度变动的现象。
三种方式为: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和复合杠杆。
1.经营杠杆
(一)经营杠杆的含义
经营杠杆是指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而导致息税前利润变动大于产销业务量变动的杠杆效应。
(二)经营杠杆的计量
对经营杠杆的计量最常用的指标是经营杠杆系数或经营杠杆度。经营杠杆系数,是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相当于产销业务量变动率的倍数。
计算公式为:
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产销业务量变动率
经营杠杆系数的简化公式为:
报告期经营杠杆系数=基期边际贡献/基期息税前利润
(三)经营杠杆与经营风险的关系
经营杠杆系数、固定成本和经营风险三者呈同方向变化,即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情况下,固定成本越高,经营杠杆系数越大,企业经营风险也就越大。其关系可表示为:
经营杠杆系数=基期边际贡献/(边际贡献-基期固定成本)
2.财务杠杆
(一)财务杠杆的概念
财务杠杆是指由于债务的存在而导致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的杠杆效应。
(二)财务杠杆的计量
对财务杠杆计量的主要指标是财务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是指普通股每股利润的变动率相当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
计算公式为:
财务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
=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利息)
对于同时存在银行借款、融资租赁,且发行优先股的企业来说,可以按以下公式计算财务杠杆系数:
财务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利息-融资租赁积金-(优先股股利/1-所得税税率)]
(三)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为取得财务杠杆利益而利用负债资金时,增加了破产机会或普通股每股利润大幅度变动的机会所带来的风险。财务杠杆会加大财务风险,企业举债比重越大,财务杠杆效应越强,财务风险越大。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的关系可通过计算分析不同资金结构下普通股每股利润及其标准离差和标准离差率来进行测试。
3.复合杠杆
(一)复合杠杆的概念
复合杠杆是指由于固定生产经营成本和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而导致的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大于产销业务量变动的杠杆效应。
(二)复合杠杆的计量
对复合杠杆计量的主要指标是复合杠杆系数或复合杠杆度。复合杠杆系数是指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率相当于业务量变动率的倍数。
其计算公式为:
复合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率/产销业务量变动率
或:复合杠杆系数=经营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
(三)复合杠杆与企业风险的关系
由于复合杠杆作用使普通股每股利润大幅度波动而造成的风险,称为复合风险。复合风险直接反映企业的整体风险。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复合杠杆系数越大,复合风险越大;复合杠杆系数越小,复合风险越小。通过计算分析复合杠杆系数及普通股每股利润的标准离差和标准离差率可以揭示复合杠杆同复合风险的内在联系。
(一)财务杠杆的正面效应
1.利息抵税效应
一方面,负债相对于权益资本最主要的特点是它可以给企业带来减少上缴税金的优惠。即负债利息可以从税前利润中扣除,从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而给企业带来价值的增加。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规定负债免征所得税。我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中也明确规定:”在生产经营期间,向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可按照实际发生数扣除。”负债利息抵税效用可以量化,用公式表示为:利息抵税效用=负债额×负债利率×所得税税率。所以在既定负债利率和所得税税率的情况下,企业的负债额越多,那么利息抵税效用也就越大。另一方面,由于负债利息可以从税前利润中扣除,减少了企业上缴所得税,也就相对降低了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
2.高额收益效应
债务资本和和权益资本一样获取相应的投资利润,虽然债权人对企业的资产求偿权在先,但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收人和到期的本金,而所创造的剩余高额利润全部归权益资本所有,提高了权益资本利润率,这就是负债的财务杠杆效用。需要注意的是,财务杠杆是一种税后效用,因为无论是债务资本产生的利润还是权益资本产生的利润都要征收企业所得税。所以,财务杠杆的最终效用可以用公式来表示:财务杠杆效用=负债额×(资本利润率-负债利率)×(l-所得税税率)。在负债比率、负债利率、所得税税率既定的情况下,资本利润率越高,财务杠杆效用就越大;资本利润率等于负债利率时,财务杠杆效用为零;小于负债利率时,财务杠杆效用为负。所以,财务杠杆也可能给企业带来负效用,企业能否获益于财务杠杆效用、收益程度如何,取决于资本利润率与负债利率的对比关系。
(二)财务杠杆的负面效应
1.财务危机效应
负债一方面会增加企业固定的成本费用,给企业增加了定期支付的压力。首先本金和利息的支付是企业必须承担的合同义务,如果企业无法偿还,还会面临财务危机,而财务危机又会增加企业额外的成本,减少企业所创造的现金流量。财务危机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企业依法破产时所支付的费用,企业破产后,其资产所有权将让渡给债权人,在此过程中所发生的诉讼费、管理费、律师费和顾问费等都属于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宣布破产之前企业可能已经承担了巨大的间接财务危机成本。例如,由于企业负债过多,不得不放弃有价值的投资机会,失去期望的收益;消费者可能因此会对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服务质量提出质疑,最终放弃使用该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供应商可能会拒绝向企业提供商业信用;企业可能会流失大量优秀的员工。
所有这些间接成本都不表现为企业直接的现金支出,但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并且随着企业负债额的增加,这种影响会越来越显著。另一方面会导致企业资不抵债甚至破产。企业的负债总额过大,资不抵债,或者是无力归还到期的流动负债,都会引起债权人催要债务,甚至向法院起诉,最终导致企业的破产。
2.利益冲突效应
即过度的负债有可能会引起所有者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一方面,债权人利益不受损害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企业的风险程度要处于预测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而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所有者往往喜欢投资于高风险的项目。因为如果项目成功,债权人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和本金,剩余的高额利润均归所有者,于是就实现了财富由债权人向所有者的转移;如果高风险项目失败,则损失由所有者和债权人共同承担,有的债权人的损失要远远大于所有者的损失,这就是所谓的“赌输债权人的钱”。另一方面,企业为了获得新的债务资本,往往会给新债权人更优先的索偿权,也会损害原债权人的利益,使原债权人承担的风险加大。而债权人为保护自己的利益,把风险限制在一定的程度内,往往会要求在借款协议中写人保证条款来限制企业增加高风险的投资机会;为了防止发行新债,债权人也会在契约中加人回售条款,即如果发行新债,允许原债券持有者按面值将证券售还给公司。这样就限制了企业的正常投资和融资,给企业带来一种无形的损失。
所谓财务杠杆利益(损失)是指负债筹资经营对所有者收益的影响。负债经营后,企业权益资本所能获得的净收益公式为:
权益资本利润=(资本利润率X总资本-负债利息率X债务资本)×(1-所得税率)=(资本利润率×(权益资本+债务资本)-负债利息率×债务资本〕×(1-所得税率)=(资本利润率×权益资本-(资本利润率-负债利息率)×债务资本〕×(l-所得税率)
以上的企业资本利润率=息税前利润/资本总额,即息税前利润率。因而可得权益资本利润率的计算公式为:
权益资本利润率=(资本利润率十(资本利润率-负债利率)×债务资本/权益资本)×(l-所得税率)或=((资本利润率×总资本-负债利息率×债务资本)×(l-所得税率))÷权益资本
可见,只要企业投资利润率大于负债利息率,财务杠杆作用就会使得权益资本收益由于负债经营而绝对值增加,从而使得权益资本利润率大于企业投资利润率,且负债比率(债务资本/资本总额)越高,财务杠杆利益越大,所以财务杠杆利益的实质便是由于企业投资利润率大于负债利息率,由负债所取得的一部分利润转化给了权益资本,从而使得权益资本利润率上升。而若是企业投资利润率等于或小于负债利率,那么负债所产生的利润只能或者不足以弥补负债所需的利息,甚至利用权益资本所取得的利润都不足以弥补利息,而不得不以减少权益资本来偿债,这便是财务杠杆损失的本质所在。
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的大小通常用财务杠杆系数来衡量,利用二期的动态资料反映的财务杠杆系数是指企业权益资本利润变动率相对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其公式为:
财务杠杆系数=权益资本利润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
通过数学变形后,只需要利用一期的静态资料反映的公式为:
财务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负债资本×利息率)
根据这两个公式计算的财务杠杆系数,后者揭示息税前利润、负债资本以及负债利息率之间的关系,前者可以反映出权益资本利润率变动率相当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企业利用债务资金不仅能提高权益资本利润率,而且也会产生使权益资本利润率低于息税前利润率,这就是财务杠杆产生的正负效应。
综上所述,财务杠杆效应可以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也可能造成额外的损失,这就构成财务风险。财务杠杆利益并没有增加整个社会的财富,是既定财富在投资人和债权人之间的分配;财务风险也没有增加整个社会的风险,是经营风险向投资人的转移。财务杠杆效应和财务风险是企业资本结构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资本结构决策需要在财务杠杆利益与其相关的风险之间进行合理的权衡。最终达到提高投资人利益的目标。
财务杠杆效应的实质是:由于企业投资利润率大于负债利息率,由负债所取得的一部分利润转化给了权益资本,从而使得权益资本利润率上升。而若是企业投资利润率等于或小于负债利息率,那么负债所产生的利润只能或者不足以弥补负债所需的利息,甚至利用利用权益资本所取得的利润都不足以弥补利息,而不得不以减少权益资本来偿债,这便是财务杠杆负效应带来的损失。
(一)在于财务费用的固定性
企业的资金总额由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组成。
若企业全部资金都由权益资金构成,那么,息税前利润与每股利润的变动幅度是一致的,也就不会产生财务杠杆效应。但是若企业以银行借款、发行债券、融资租赁或发行优先股等方式筹集资金时,就要负担借款利息、债券利息,支付融资租赁租金和优先股股息。在资金结构一定的条件下,不论企业营业利润多少,企业支付的债务利息、融资租赁租金和优先股的股利等财务费用通常都是固定不变的。即:在企业利润增加的情况下,这些费用的支付不会随之增加;相应地,在企业利润减少的情况下,这些费用的支付也不会随之减少。而当息税前利润增大时,每一元利润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就会相对减少,这能给普通股股东带来更多的利润;反之,当息税前利润减少时,每一元利润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就会相对增加,从而使普通股每股利润会大幅度减少。
可见,固定财务费用增加了每股利润对息税前利润变动的灵敏度。财务杠杆效应以固定财务费用为支点,通过息税前利润较小幅度的变动带动每股利润更大幅度的变动。因此,固定的债务利息、融资租赁租金和优先股股息是财务杠杆起作用的前提。
(二)在于企业息税前全部资金利润率与负债资金利息率的高低不同
企业及其所有者的收益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企业使用权益资金所获得的收益,另一部分是企业使用负债资金所获得的收益。当企业息税前全部资金利润率大于负债资金利息率时,负债资金所创造的息税前利润在支付利息费用之后会产生一个余额(其本质是企业所有者对债权人收益的剥夺),这个余额并入到权益资金收益中,从而提高权益资金净利率。此时,利息成本对额外收益具有放大效应,这就是财务杠杆正效应。财务杠杆正效应的条件是:息税前全部资金利润率高于负债资金利息率。
当企业息税前全部资金利润率小于负债资金利息率时,利用负债资金所创造的息税前利润还不足以支付利息费用,就需要从权益资金所创造的收益中拿出一部分来补偿利息,企业所有者因此遭受一笔额外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仅可能得不到任何收益,而且可能蚀本,甚至招致破产的危险。此时利息成本对额外损失具有放大效应,这就是财务杠杆负效应。财务杠杆负效应的条件是:息税前全部资金利润率低于负债资金利息率。
(三)在于税收的屏蔽作用
首先,负债利息具有抵税效用。负债筹资可以给企业带来税收上的优惠,因为按照规定,生产经营期间的负债利息作为企业的财务费用可以在当期或以后若干期内的税前利润中扣除,从而减少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企业的债务利息中,有一部分便转移给国家财政来负担了,表现为国家财政少收了税款而给企业带来价值的增加。负债的利息抵税效用可以量化,用公式表示为:利息抵税效用=负债额×负债利率×所得税税率。所以,在既定负债利率和所得税税率的情况下,企业的负债额越多,那么利息抵税效用就越大。
其次,融资租赁可以使承租人获得多重好处:一是承租人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能及时拥有机器设备,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二是从外部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纳入了其固定资产的范畴,承租企业可以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折旧费增加,企业纳税负担相应地减轻;三是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承租人支付的融资租赁租金包括本金和利息两部分,支付的利息部分计入融资费用,其节税效果更为显著。
对承租人而言,税后租赁成本为:税后租赁成本=租金-税金节约额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金筹集来源的构成和比例关系。通常情况下,指的是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各占多大比例,也常用负债率表示。在分析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结构财务杠杆效应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上市公司要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必须维持一个相对合理稳定的资本结构或者说负债水平。
一、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
1.融资结构不合理。从现有融资环境来看,我国上市公司长期资本来源有利润留存、长期负债以及股权融资三种渠道。通过对历年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分析,可以得出上市公司内部融资比例甚少,而外部融资的比重占绝对优势。其中股权融资比重平均达到55%-60%,内部筹资所占比重平均不超过5%,与发达国家上市公司主要依赖内部资金(约占资金来源的50%-97%),其次是负债(约占11%-57%),最后才是发行的新股(约占9%-33%)的融资顺序截然不同。
2.资产负债率水平偏低。2000-2005年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2.77%,43.05%,48.72%,50.11%,52.53%和54.28%,平均值为48.58%。低于全国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60%。
3.流动负债水平偏高。上市公司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重高达75%以上,约比全国企业高出10个百分点。一般而言,短期负债占总负债一半的水平较为合理,若比率偏高,会增加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二、资本结构财务杠杆效应的理论分析
资本结构的财务杠杆效应,是指企业通过对资本结构中负债比例的选择而对权益资本利润率的影响。MM理论认为,有负债公司的权益成本等于无负债公司的权益成本加上一笔风险报酬,而风险报酬的多寡视负债融资程度和公司所得税率大小而定。根据这一原理,资本结构的财务杠杆效应便可用下列公式加以定量描述:
权益资本净利润率=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负债利率)负债/权益资本(1-所得税率)
由上述公式不难看出,当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大于负债利率时,企业适当地多借入资金,就可以提高权益资本净利润率,这就是财务杠杆产生的正效应;当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小于负债利率时,企业如果不缩减负债规模,就会降低权益资本净利润率,侵蚀股东权益,甚至还有可能出现财务危机,这就是财务杠杆产生的负效应。
当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等于负债利率时,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没什么危害,但由于借入的资金无增值,企业如果不尽快地采取措施来扭转这种局面,财务杠杆也会产生负效应。因此,举债具有财务杠杆效应。而财务杠杆效应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企业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也可以带来负面、消极的影响。其前提是,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是否大于利率水平。
通常财务杠杆作用的大小用财务杠杆系数来表示。财务杠杆系数是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变动率相当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表明其对财务杠杆利益的影响也最强,承担的财务风险也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小,表明财务杠杆作用越小,财务风险也就越小;财务杠杆系数等于1,不能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也不承担财务杠杆风险。
三、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财务杠杆效应实证分析
根据中信建设信息系统提供的上市公司(剔除金融公司)公开披露的2000-2004年度会计报告,并经过简单平均计算,得出2000-2004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1.64%、46.66%、49.25%、50.23%、54.63%,与国外许多国家相比,是比较低的,其平均资产息税前利润率为6.59%、5.88%、5.00%、5.01%、3.93%,只有2000年、2001年略大于我国商业银行年贷款率。
为进一步说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财务杠杆作用,对1348家样本公司2002—2004年的财务杠杆系数进行一个分段分析,如下表:
表:资本结构与财务杠杆系数的关系
资产负债率(%) | 2004年 | 2003年 | 2002年 | |||
上市公司家数 | 财务杠杆系数 | 上市公司家数 | 财务杠杆系数 | 上市公司家数 | 财务杠杆系数 | |
0-10 | 25 | 1.7 | 26 | 1.23 | 13 | 1.12 |
10-20 | 80 | 1.55 | 75 | 1.63 | 82 | 1.55 |
20-30 | 107 | 1.29 | 126 | 1.42 | 142 | 1.35 |
30-40 | 189 | 1.47 | 222 | 2.08 | 227 | 1.41 |
40-50 | 260 | 1.06 | 270 | 1.71 | 290 | 1.64 |
50-60 | 264 | 1.22 | 265 | 1.24 | 262 | 1.40 |
60-70 | 242 | 1.42 | 225 | 1.50 | 220 | 1.49 |
70-80 | 91 | 1.35 | 82 | 1.24 | 63 | 1.34 |
80-90 | 32 | 1.18 | 25 | 1.17 | 23 | 1.38 |
90-100 | 22 | 1.02 | 14 | 1.26 | 10 | 1.25 |
100以上 | 36 | 1.06 | 18 | 1.05 | 16 | 1.05 |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杠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财务杠杆系数普遍不高,特别是高负债的企业系数更低。为进一步说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财务杠杆效应,对1348家样本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和息税前利润率进行一个分段分析,如下表:
表:资本结构与息税前利润率的关系
资产负债率(%) | 2004年 | 2003年 | 2002年 | |||
上市公司家数 | 平均税前利润率(%) | 上市公司家数 | 平均税前利润率(%) | 上市公司家数 | 平均税前利润率(%) | |
0-10 | 25 | 5.86 | 26 | 2.27 | 13 | 3.18 |
10-20 | 80 | 7.76 | 75 | 5.92 | 82 | 6.16 |
20-30 | 107 | 8.05 | 126 | 7.46 | 142 | 6.06 |
30-40 | 189 | 6.82 | 222 | 7.28 | 227 | 6.87 |
40-50 | 260 | 6.30 | 270 | 6.45 | 290 | 6.38 |
50-60 | 264 | 5.20 | 265 | 5.44 | 262 | 6.50 |
60-70 | 242 | 3.29 | 225 | 4.57 | 220 | 5.48 |
70-80 | 91 | 0.86 | 82 | 1.09 | 63 | 0.81 |
80-90 | 32 | -2.95 | 25 | 0.86 | 23 | -6.76 |
90-100 | 22 | -14.16 | 14 | -6.77 | 10 | -2.82 |
100以上 | 36 | -29.41 | 18 | -28.68 | 16 | -54.09 |
计算结果表明:从各年来看,资产负债率50%以下的公司,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普遍高于商业银行年贷款利率,要提高财务杠杆效应,就应该采取较高负债的资本结构。由此可见,对于有较高盈利水平的行业来说,资本结构的财务杠杆效应处于不合理状态,在盈利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忽视了通过借入资金来提高权益资本的获利能力,从而丧失了可能获得的财务杠杆利益。
从各年来看,资产负债率70%以上的公司,资产息税前利润率普遍低于商业银行年贷款利率,要提高财务杠杆效应,就应该采取较低负债的资本结构。资本结构的财务杠杆效应处于不合理状态,在盈利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却不顾使用负债资本的风险而保持较高的负债水平,从而造成了财务杠杆损失。
从各上市公司来看,资产负债率过高或过低的不合理现象非常明显。2004年的1348家公司样本中,其中资产负债率在50%以下的公司有661家,占49.04%,资产负债率在70%以上的公司有181家,占13.43%。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大于目前商业银行年贷款利率的公司有608家,占45%,而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小于目前商业银行年贷款利率的公司有740家,占55%,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上市公司没有利用好资本结构的财务杠杆效应,这个比例是非常惊人的。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财务杠杆作用处于不合理状态,明显地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在盈利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忽视了通过借入资金来提高权益资本的获利能力,从而丧失了可能获得的利益;
第二,在盈利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却不顾使用负债资本的风险而保持较高的负债水平,从而造成了财务杠杆损失。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没有能够很好的发挥财务杠杆应有的积极作用,影响资金使用效率,影响上市公司业绩。由此可见,我国上市公司业绩与不合理的资本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财务杠杆和资产负债率
通常长期债权人分析企业财务报表时都会将资产负债率作为报表分析的重要指标。该指标反映企业的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形成的,也可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同时也直接反映了企业的资本结构。从债权人的角度分析,都希望债务比例越低越好,企业偿债有保障,贷款不会有太大风险。由于存在财务杠杆效应,其实这个比率并不能说明贷款的风险程度,只有将资产负债率与财务杠杆系数结合起来分析,才能真正知道资产负债比率结构的优劣,才能真正反映企业偿还债务的保障程度,使债权人全面了解企业抗风险能力。只要DFL接近1,即使资产负债率很高(80%)债权人也不必担心,因为此时企业赚取的利润比其所承担的固定债务利息要大得多,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很小,企业是有能力归还债务利息的。反之,即使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高(40%),也并不能说明企业偿还债务的保障程度高,因为此时企业可能正面临很大的风险(DFL很大),企业可能只有很少或几乎没有利润,甚至企业的利润不足以支付固定利息或企业亏损(DFL为负数)。
二、财务杠杆和己获利息倍数
己获利息倍数指标的重点是衡量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没有足够大的息税前利润,长期资金利息的支付就会发生困难。我们可以发现己获利息倍数和财务杠杆系数的资料来源是同样的,只要知道息税前利润和利息费用就能分别求出已获利息倍数和财务杠杆系数。通常认为已获利息倍数越大越好,说明偿还债权人的利息有保障,但这个数大到多少才好,只能和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才有可比性,才知道它相对于同行业来说是好或不好。如果我们在分析已获利息倍数的基础上分析财务杠杆系数,就能知道这个企业在现有利息倍数下的风险程度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