簇群经济

簇群经济(Cluster Economy)

目录

  • 1 簇群经济的涵义
  • 2 簇群经济的生成机制
  • 3 簇群经济的演化
  • 4 簇群经济的兴起
  • 5 簇群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 6 提升产业簇群竞争力

簇群经济的涵义

  以大企业、大集团为核心,一大批上下游中小企业集聚其周围,从事配套加工生产的集群发展模式,称为簇群经济。这既不同于一些大企业把生产分工内部化的组织形式,因为中小企业是各自独立的法人实体。也不同于中小企业分散分布、缺乏联系的无序状况,因为专业化的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把一个地区内的中小企业有机地组织起来。

  在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波特把它概括为企业簇群(Clusters of Enterprises),意大利学者伯卡逖尼(Becattini,1991)以意大利中小企业网络化发展为背景将其称之为专业产品区(IndustrialDistricts)。国内的一些学者用“产业簇群”、“地方企业网络”、“块状经济”等概念描述这种现象。结合现阶段中小企业在行政区域范围内的专业化分布与发展特点,将其称为专业镇经济。即簇群经济是以大量的中小企业在产业上的集中和地理位置上的集聚为特征的地区经济。相对来说,使用这个概念可以更突出地把握地区经济特征。

  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经验表明,发展簇群经济不仅有利于产业链的重组和延伸,而且能有效带动产业的整体升级,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从而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我国区块状经济发达,但缺少大企业、大集团的辐射和带动,产业组织化程度和发展层次不高。因此,要加快引进一批关联度大、牵引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在沿湾地区落地生根,促进块状经济向簇群经济转型。同时,“三沿”产业带的开发不能演变成沿线开发,要走园区化发展道路,促进相关产业的集中集聚,形成“长藤结瓜式”产业带。对同构、过小或空壳的产业园区要予以整合、扩容和提升。

簇群经济的生成机制

  簇群经济是由每个企业构成的,而一旦形成了簇群经济,它就成为了每个企业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外部环境。每个企业无法支配和改变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但是,可以借助于这种外部环境获取更多的外部性收益,如获取技术与知识资源,更广泛地交流供求信息,实现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收益等,这就是簇群经济对大量中小企业进入的吸引力所在。而一旦外部性收益降低,企业就会退出,如果退出的企业越来越多,簇群经济就走向了衰落。这也是中小企业十分关注其所在的簇群经济兴衰的原因。

  国内外的簇群经济,大约有两种生成机制,一种是地方政府通过设计加以推动的,如创新科技园、出口加工区经济特区等。另一种是以每个企业的自由选择而自发生成的。如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主要集中在意大利东北部的大约70多个小企业专业区。

  日本集中在东京都大田地区的金属制品小企业集群;

  在发展中国家中,玻利维亚集中在Santa Cruz Dela Sierra的服装企业簇群;

  集中在加纳Kumasi地区的汽车配件制造专业区;

  洪都拉斯在 SanPedroSula地区的家俱、金属制品专业区、印尼的AentralJava地区的棕榈糖加工区、巴西的SinoValley地区的制鞋专业区等;

  在我国浙江省大约形成的300多个小企业专业区和广东省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30多个专业产品区等。

  当然,在这种类型中,由于内部与外部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还需要对此做进一步分类,如由跨国公司等外部资源进入形成的中小企业专业区,我称其为嵌入型簇群经济。广东省东莞市的IT产品专业区就属于这样一种类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台资电脑相关企业纷纷来此设立加工厂,已经逐渐形成了以大企业为中心,大量专业化分工协作的配套企业、关联企业和下游企业网络化入驻的IT制造业格局,并带动了本地一大批生产配套型企业的兴建。方圆25公里以内已形成PC生产 95%的配套能力。经过多年的发展,东莞生产的电脑信息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相当的份额:电脑磁头、电脑机箱及半成品占40%,敷铜板、电脑驱动器占 20%,高级交流电容器、输出变压器占25%,电脑扫描仪、微型马达占20%。

  东莞电脑资讯制造业强大的配套能力,反过来吸引了更多国内外的大厂商纷纷将加工厂或采购点设在这里,从而更加强化了东莞作为全球重要PC业加工基地的地位。据统计,目前已有30多家台湾上市公司在东莞投资设厂,港资上市公司更多,达130多家。

簇群经济的演化

  从现有的文献看,许多学者和国际经济组织都以不同的理论框架解释了簇群经济的发展类型与阶段性过程。最早描述企业簇群现象的学者是19世纪末期的马歇尔(Marshall),他把英国斯塔福德郡的陶瓷生产和贝德弗德郡的草帽生产等产业集聚概括为“产业区”(IndustrialDistricts)。随后,许多学者以中小企业在地理和产业上的聚集着重研究了它的形成、作用和影响。直到近年来,随着企业簇群现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兴起和多样化发展,人们才开始把它的演化纳入到研究视野之中。

  到目前为止,对企业簇群的演化过程的研究主要从分类角度加以展开。如范迪克(M.P.VanDijk,1999)从企业簇群的内在联系和地区专业化功能的角度将其分为地理位置型簇群、市场型簇群、劳动分工型簇群、创新型簇群、多边联系产业区和技术发展极等6个阶段,并分析了每个阶段的内部机制与地方政府的支持系统与政策取向。塞格列和迪尼根据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墨西哥和牙买加等拉美洲等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从投资项目角度提出了中小企业网络化发展的4个不同阶段:

  以少数有影响力的企业家来组织和推动中小企业网络形成的阶段;

  形成战略计划阶段,包括分析共同的问题和机会、制定共同的工作步骤和组成联合的企业组织等;

  启动有利于网络组织中的每个企业发展的共同项目,如联合采购原材料、联合推销产品、设计合作组织规则等;

  选择战略性项目进行实施的阶段;这集中在企业之间以产品和生产过程形成的专业化分工联系。

簇群经济的兴起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簇群经济之所以在某些地区得到快速的发展,是因为这个地区的某一个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簇群经济的发展与当地的历史有关。从许多地方簇群经济产业的发展来看,簇群经济与其历史有着必然的密切联系,最起码在人力,技术,资源,市场的某一方面有着某种优势。如我国江、浙一带的丝织业,早在清朝,由于织造衙门的建立,在那些地区就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家家织机声,户户织布忙”就是当时江、浙地区有织造地区的真实写照。

  在江、浙地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清朝时,那个地方的许多农户就几乎可以达到人人都可以织布,个个都会织布。还有山东的昌邑市,由于在清朝就引进了苏州的织造技术,因此也形成了和江浙一样的情况。而且很早就已形成了自己各自的销售渠道。其中许多地方的产品也早就进入了国际市场。多年来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生产、销售的组织和技术人才的聚集。

  由于这些地方在织布方面历史上就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有着许多织造人才,因此,当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这些地区在织造方面最先崛起,迅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地区经济优势。现在江、浙的许多地区和山东的昌邑等已都是我国重要的纺织基地。同时,各地区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里紧紧围绕着纺织这个主业,对纺织行业进行了大量的技术改造,在改造的同时,由于该地区产业的密集,又吸引和逐渐兴起许多与纺织有关的上、下游企业,如纺织制造业,化纤行业,服装行业以及与服装行业有关连的配套企业如纽扣,拉练,丝线等,这些企业的发展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该地区纺织行业进一步的发展。

  如广东的虎门。目前虎门镇已拥有上规模服装制衣企业1000多家,各种配套集群如运输,市场,客户等近数千家。其中,仅是上、下游配套企业(如织布,定型,漂染,拉链,刺绣等)就有上百家。

  还有如景德镇的日用陶瓷,广东的建筑陶瓷,淄博的琉璃等均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些地区在本地悠久的特色产品的生产中,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建立了自己各有特色生产基地,销售渠道,组织形式,并且拥有了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技术优势。

簇群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簇群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品档次低

  簇群经济中,纺织、服装、玩具、陶瓷、食品、家具、灯饰、五金制品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占八成以上,大都集中于回收期短、风险小、充分竞争性的行业,在产业技术选择上也基本上局限于低技术行业,缺乏创新,设备落后,没掌握模具、芯片等关键零件和技术,产品走不出仿制、组装、沿袭过去的圈子,主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

2、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受簇群内各企业技术与知识的高度外溢和技术创新投资风险大的影响,众多产业为减少研发投资成本和降低创新风险,都想坐享创新外溢的好处,而不愿自行研发进行创新,所以,集群内的技术模仿动机远远超过其创新动机,企业都愿意成为“免费搭车者”。这种“搭便车”思维和行为的广泛存在,不仅大大削弱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引发了簇群内企业的创新惰性,所采用的技术多为引进或模仿,而且也严重削弱了簇群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

3、嵌入型企业簇群的根植性弱

  企业簇群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嵌入型”企业簇群为主,这种“嵌入型”企业簇群主要依靠地缘优势、政策优势、低成本优势吸引外来企业直接投资,建立外向型加工制造企业基地,并且逐渐形成了产业积聚规模。然而,这种“嵌入型”为主的企业簇群并未真正嵌入或根植于当地,这些外资企业对当地相关产业前、后向关联效应差,没有完全把当地企业纳入其商品链中,外生型企业在当地的集聚是所谓“复制群居链”,即一些有着产业联系的上下游生产企业“一窝蜂”的相继前来投资办厂,以维持原来的生产联系。

  这种企业集群模式具有“可迁移性”或“可复制性”,当区位条件发生变化时,容易发生迁移。近年来,珠三角地区部分外资企业向长三角的迁移证明了珠三角簇群经济的弱根植性。如东莞清溪电子产业簇群以台资为主导,该产业簇群与国际产业体系的联系严重依赖台商作纽带,无论是核心大企业或周围配套的中小企业均是外资主导,其市场、资金、技术均在外,仅加工环节在本地,这种“松脚型”簇群在本地扎根不深,台资企业内部联系多,与本地企业还仅仅是基于产品链简单劳动分工,未把当地企业纳入其产业链。

4、内生型簇群的企业管理水平落后,家庭企业文化成为簇群成长的障碍

  内生型簇群以家庭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体,所有制形式主要是个体、私营性质,然而这种企业组织和治理结构却面临着以血缘结成的关系网契约、法律关系转变的挑战,同时,随着产业簇群的发展和簇群规模的扩大,家庭企业文化中的重用亲信、排斥外来人才,家族企业只能由家人掌管,企业兴衰系于其后续接班人的能力,企业领导人的独断专行等表现出的狭隘性成为了簇群进一步成长的障碍。

5、簇群内产业分工和关联度低下

  从生产组织联系上看,珠三角绝大多数专业镇经济是以横向分工联系为主,在一个企业簇群中聚集了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但这些企业之间却没有建立起经济学家所谈的那种上下游的产业链条关系,很多情况下在每个企业内部就可完成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全加工过程。如虎门的上千家服装企业都生产不同款式、品种和类型的服装,但每个服装企业基本上从进料、设计、加工和销售都是在企业内部完成的,远未达到形成产业纵向链条提升整个产业增值的效果。东从的家具、南海西樵的纺织等都具有这种特征。这种缺乏深层次的分工,使企业难以享受到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提升产业簇群竞争力

1、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为改变珠三角簇群经济大部分企业专业化层次低、创新能力弱、产品低质的局面,实现产业高级化,必须在簇群中具有推进技术创新的载体,应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产品的科技支撑条件。积极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为簇群企业建立提供服务的技术开发中心和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发展一些支持的基础机构,如培训组织、技术转移和研发机构等,并引进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

2、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促进簇群技术创新

  簇群企业往往倾向技术模仿而不去创新,技术创新不足制约着珠三角产业簇群的持续成长和产业层次提升,严重束缚着簇群的竞争力,因此,应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由政府引导商业银行、民营大企业等投资主体,建立风险投资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专业风险投资机构,设立种子基金创新基金产业发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对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中小企业进行扶持,使企业和本地机构共同分担高风险,高投资和高收益、高回报的超额利润。

3、强化外资嵌入型簇群的根植性,依靠内源力量培育产业簇群

  对外资嵌入型产业集群,应积极寻求区内各经济主体交流和互动的“胶”链,促进区内外资企业与非外资企业的整合以增强地区性粘结。但是,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最终和持久力量是内源性因素,因此,不能单纯依靠外来资本和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等外力来促进簇群的发展,而应注重依靠内源力量来培育区域的产业簇群。

  积极发展民营企业簇群,进行产权改革,完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府部门、管理服务机构要对企业家进行积极引导,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积极引进外部人才,转变人才使用本地化和用人唯亲的局面,完善民营企业簇群与外资型、内生型企业簇群的产业配套体系,使簇群内各行为主体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结成一种合作网络,共同造成一种独特的区域经济环境。

4、深化簇群企业的分工协作

  产业簇群大多是以“一镇一品”的形式存在,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仍处于较低层次。因此,簇群中的大中企业应围绕自身核心资源展开技术改造和规模扩张,而将一般零部件及半成品通过产业簇群的专业化协作网层层扩散到中小企业去,通过分包关系把大量中小企业网络在自己周围,形成大、中、小企业的协作生产体系,如此,大企业只需保留人才、商誉和技术秘密有关的核心资源,而将非核心资源的生产制造环节、售后服务外包给中小企业,也可组织中小企业定期参观大企业,了解大企业的生产流程,分析在整个生产链条上有哪些生产环节可由中小企业完成,在交流中,大企业也能发现已具备一定实力的中小企业成为自己的供应商,通过对其进行技术指导等,使它们能够生产出满足大企业要求的产品,使簇群内分工向纵深发展。

5、促进跨区域产业簇群协调

  腹地狭窄是制约簇群发展后劲的一大阻力,因此,拓展发展腹地,将成为提升地区簇群的重要举措,为此,须加快本土企业向国内外具有竞争力和承接能力的地区转移或延伸产业链,让企业做大做强,将各“边缘地市”、“增长极”的发育与产业簇群整合,产业链延伸有机结合。

阅读数: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