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缺原理

短缺原理(Shortage Principle)

目录

  • 1 什么是短缺原理
  • 2 短缺原理的分析
  • 3 短缺原理的经济学理论
  • 4 短缺原理的力量来源
  • 5 相关条目

什么是短缺原理

  短缺原理指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短缺原理的影响。“短缺”是社会主义国家常见的现象。“短缺”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只有经济体制改革才有可能消除“短缺”现象。短缺原理指出, 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在人们决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害怕失去某种东西,比希望得到同等价值东西,对人们的激励作用更大。心理基础:维护既得利益,对稀有资源竞争,爱一样东西的方法就是意识到你可能会失去它。

短缺原理的分析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短缺原理的影响。收藏家们最知道在决定一样东西的价值时短缺原理所起的作用,不管他们感兴趣的是棒球卡、古币、还是什么别的稀奇古怪的东西。通常,当一样东西很稀少或正在变得很稀少时,它的价值就很高或正在变得更高。有一种“珍贵的错误”的现象尤其耐人寻味。有时候,带有瑕疵的东西模糊的邮票或两次冲制的硬币—反而比没有瑕疵的东西更昂贵口因此,有三只眼睛的华盛顿邮票,从人体结构上来说是不正确的,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是不美观的,却让很多人趋之若鹜。这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平时让一样东西成为垃圾的缺陷,当同时也让这样东西变得很罕见时,反而造就了一种珍品。

  有趣的是,与希望获得一样东西的渴望相比.害怕失去同样价值的东西的恐惧似乎更能成为人们行动的功力。由十短缺原理在我们确定事物价值的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依从业者很自然地也会积极地利用这一原理。对短缺原理的最直接的应用也许是“数量有限”策略,也就是告诉顾客某种产品供应短缺,不能保证一直有货。

  数量有限的信息有时候是真的,有时候则完全是伪造的。然而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人们的用意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使顾客相信某种东西不可多得,从而立刻觉得它身价百倍。

  证据很明显,依从业者对短缺原理这一影响武器的利用是经常的、广泛的、系统的、多种多样的口从过去的经验我们知道,每当出现这种现象时,这种原理本身一定蕴涵着一种推动人们不由自主地采取某种行动的势不可挡的短缺原理也是这样的它的感觉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就像其他影响武器一样,它也利用了我们想走捷径的愿望。我们都知道,难得的东西通常都比较容易得到的东西要好((Lynn, 1989),因此,根据获取某样东西的难易程度来判断其质量的高低是很有道理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遵循短缺原理,我们不但可以迅速地做出决定,而且我们的决定也常常是正确的。

  当我们没有心情、时问、精力或能力来仔细分析某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运用这些孤立的提示。也就是说,在匆忙之中、压力之下或无所适从之际,在无所谓、分心或疲劳的时候,我们比较可能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些狭隘的信息上。这时候,那种原始的依赖一项可靠证据的方法就成了一种必要,从这里我们得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结论:由于我们这个物种拥有其他动物无法比拟的复杂的思维能力,我们建立了一个结构如此复杂、节奏如此迅速、信息如此卞富的世界,以致我们不得不日益频繁地依赖我们早已超越了的动物的反应方式来应付自己的生活。

短缺原理的经济学理论

  其基本思想是:

  (一)“短缺”是社会主义国家常见的现象。资本主义经济基本上是需求限制型的,经常“供过于求”;社会主义经济基本上是资源限制型的,生产增长受资源的限制,上层决策者、企业经营者和消费者行为必然受到物资短缺的制约,“求过于供”。

  (二)“短缺”根源来自国家与企业存在着“父子”关系。社会主义企业存在着不断扩大再生产、追求产品数量的推动力。追求产品数量→囤积原材料→物资短缺,形成了一个互相加强、自行维系的过程。“投资饥渴”症,各级领导都力图为本部门争取尽可能多的投资份额,企业超支可以由国家财政补贴投资风险主要由国家承担,也是造成短缺现象的重要原因。

  (三)“短缺”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短缺”造就了一种“卖者”支配“买者”的社会关系,居民不仅要承受为得到物品去搜寻、排队、等待而付出的代价,还要经常忍受卖者或物资分配者的粗暴无礼和漫不经心。

  (四)只有经济体制改革才有可能消除“短缺”现象。改革必须首先对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运行方式及其弊端有清醒的认识,并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消除“短缺”。短缺克服与否以及短缺的程度如何,是

  检验改革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科尔奈的这一经济理论,实际上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所具有的弊端的理论概括,从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短缺原理的力量来源

  一.利用了我们想走捷径的弱点。我们经常根据获得某种东西的难易程度来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判断其质量的高低,短缺原理正符合了这一点。

  二.当一种机会变得越来越难得时,我们也就失去了一部分自由。而失去已经获得的自由是让我们深恶痛绝的事情。心理学家指出,人们都有一种维护既得利益的强烈愿望。于是提出了“心理抗拒”理论。

  比如:存在于收藏界的“珍贵错误”现象,一张印刷错误的100元人民币(非假钞),从美学上是没收藏价值的,但它却远不是100元就能买到的。于是,当不完美的东西变得极为稀有时,它就从一文不值的垃圾摇身一变成重金难求的珍品。

相关条目

  

阅读数: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