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设有一种荷利奖,专门用于奖励那些在机械工程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迄今为止,该奖项一共颁发过两次--1936年奖励了有“汽车大王”之美称的美国人亨利·福特;1980年奖励了日本人本田宗一郎。据此,人称本田宗一郎为“日本的福特”。
本田宗一郎(日本原名:本田宗一郎,假名:ほんだ そういちろう,罗马字:Honda Sōichirō)于1906年11月17日出生在日本静冈县的一个穷苦家庭,他自幼便对机械表现出了一种特殊的偏好。高小毕业后,16岁的他不顾父亲坚决反对,毅然来到东京一家汽车修理厂当学徒。6年学徒生涯结束后,他回到家乡在滨松市开设了一家汽车修理厂--“技术商会滨松支店”。由于他技艺高超,待人诚恳,生意非常兴隆。然而,目光远大的他在修车店生意十分兴旺的时刻毅然关闭了自己的修理厂,因为他觉得修理汽车不会有太大出息,自己应该从事更富创造性的制造业。
1934年,宗一郎创建了“东海精机公司”,虽然初出茅庐,但在他的惨淡经营下,公司总算生存了下来。“二战”以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经济上同样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本田公司处境艰难,加之在此以前丰田公司已持“东海”较多股分,个性较强的宗一郎不甘受制于人,于是,他在1945年将自己拥有的股分以45万日元价格转让给丰田,自己彻底撤出了“东海精机公司”。
1946年10月,宗一郎在滨松设立了“本田技术研究所”,主要生产纺织机械,这是他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当时,战争刚刚结束,各种物品十分匮乏,城镇居民只能依靠明显不够的定量粮食生活,许多家庭不得不到黑市甚至农村支购高价粮食。由于交通不够发达,频繁流动的人口使汽车、火车等各种交通工具均超员运行,而日本崎岖不平的山路又使骑自行车收粮十分费力。本田宗一郎看到这一点后,马上想到了陆军在战争期间留下的许多无线电通讯机,它们不正是可以安装到自行车上去的动力机吗?于是,他以低价购到一批通讯机,拆下其上的小汽油机,并用水壶作油箱,改制成一架小汽油机后安装到自行车上,做成一种新型的“机器脚踏车”。由于产品适销对路,马上成为抢手货。1947年,当旧通讯机用尽以后,本田宗一郎又亲自动手研制了50毫升双缸“A型自行车马达”,这就是最早的“本田摩托发动机”也是本田A型摩托批量生产的开始。他的成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许多人都在仿制本田式的“机器脚踏车”。为在摩托车领域站稳脚跟,本田宗一郎决定生产真正意义上的摩托车。1948年9月,他正式组建了“本田技术研究工业总公司”并自任社长,从此揭开了本田大发展的序幕。
作为一个技术员出身的实业家,本田宗一郎不仅有着极其旺盛的创造热情和能力,而且还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超凡预见能力及冒险精神。他明白只有使发动机有力、耐用、廉价,才能使所产摩托销量增加,于是,他于1948年9月亲自主持研制了双缸98毫升、 1.7千瓦(2.3马力)的“D型”发动机,并以此为基础推出了“本田-梦幻D型”摩托车。1951年又主持研制了性能更好的四冲程“E型”发动机及“本田-梦幻E型”摩托车。这两种摩托的销售都获得了成功,为公司赢得了利润。他懂得自己在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两个方面相比更擅长于前者,于是,他主动出击联系到了一个负责销售和公司管理的合股人-藤泽武夫,当对方于1949年10月以常务董事的身份加入本田后,他就将公司的全部经营实权放心地交给了藤泽,自己则只埋头于技术开发,不断拿出技术先进而又适销对路的产品。两人几十年合作的结果地发展壮大了本田公司,使其成为名震全球的跨国集团。他清楚只有提高产品质量才能保证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得住脚。除了开发性能先进产品及加强对员工的技术培训以外,他还积极引进先进加工设备。当其他公司看到本田成功以后,纷纷学着他的样子搞起了摩托车生产,全国一下子冒出了100多家摩托车生产厂市场竞争异常激烈。1952年,虽然本田的资金比创业时增加了10倍 -1500万日元,但他却从美国、德国、瑞士等地麻风了价值4.5亿日元的设备投入生产,惊得他人目瞪口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这一步险棋没有走错,由于加工设备先进,加之其他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本田产品一直保持着优质畅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日本的摩托车生产厂家在50年代后期就只剩下了50多家,1960年剩下30家,1965年剩下8家,而到1970年则只剩下了4家-本田、雅马哈、铃木、川崎。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本田始终保持着赢家的本色。
他知道必须走多元化产品战略路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经营摩托车获得成功以后,本田于1962年开始涉足汽车生产。他们利用在摩托车开发、经营中获得的丰富经验及大量资金,不顾一切地投入汽车开发,结果获得极大成功:先后推出过“T360”型卡车、“S500”型轿车、“N360”型轿车等汽车产品,其中“N360”型轿车成为过全球畅销车;设计开发的CVCC发动机以及安装此种发动机的汽车,因其控制排污效果好而于1975年在世界汽车界引起极大轰动,为公司赢得了不可计数的利润及崇高商业声誉。
本田宗一郎充分利用有效机会宣传企业和产品,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车辆竞赛活动。1961年,他凭在英国举行的比赛中击败长期居于垄断地位的英国摩托以及在以后的比赛中经常获胜而确定了在国际摩托车市场的地位。后来,他又通过在标志着世界汽车最高水平的一级方程式汽车大赛中获胜的方式,奠定了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地位。1991年8月5日,为世界汽车业留下了光辉一笔的本田宗一郎去世了。但他“三个喜悦 ”(购买的喜悦、销售的喜悦、制造的喜悦)的企业口号和“三个尊重”(尊重理论、尊重创造、尊重时间)的经营经验还会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991年8月5日,本田宗一郎在东京与世长辞,终年85岁。
虽然出身贫寒,却成为天才发明家,拥有470项发明和150多项专利。创立了“HONDA(本田”品牌,今天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厂家。他是日本战后经济奇迹的创造者之一。被现代工业界誉为“亨利·福特以来惟一的最杰出最成功的机械工程企业家”。
现在,不知道“本田”的人恐怕不多,从本田摩托到本田汽车,它们奔跑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给人们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带去了速度、激情和快乐。本田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厂家,汽车产量和规模也名列世界十大汽车厂家之列。而本田之所以会有今天的成就,必须感谢本田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正是在这个天才发明家的带领下,本田才不断地前进,一直走在世界领先地位,有了今日的光荣。而本田宗一郎则成为了整个日本的传奇人物,被称为“日本的福特”。
1906年11月17日,本田宗一郎出生在日本滨松镇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是7个男孩中的长子。他出生的这一天,从早到晚都刮着大风,下着大雨,这样的情形在这个季节是相当少见的。祖父一代从事农业,到了父亲这一代开起了铁匠铺。父亲是个铁匠,所以,本田宗一郎是伴随着风箱和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中长大的。
本田宗一郎从懂事起,常常趁父亲不注意时拿起打铁工具摆弄铁片,并用工具把铁片巧妙地做成各种玩具,他的天赋和创造力在这时就很突出地表现出来。他在入小学前,就对机器、引擎之类的东西抱有浓厚的兴趣。他喜欢机械,喜欢操作机械,喜欢听机械的转动声,一出家门,就围着机械旁边,母亲叫他回家,他连声也不应,与机械为伴片刻不离。本田宗一郎是一个古怪的少年,多年以后,他自己也说: "那时碾米厂发动机发出的隆隆声、锯木厂声势浩大的拉锯声,对我都有一种抵挡不住的魅力。"
村庄里刚刚装上电灯时,本田宗一郎对腰佩钳子、扳手工具的电工十分羡慕,成天跟着电工跑东跑西、跟上跟下。当村庄出现第一辆汽车时,他又跟在汽车后面跑,车停下来后,他便爬到车身下东看西看,用手指沾沾滴下的汽油,鼻子凑上去一个劲儿地嗅。如果是一般人,肯定耐不住那股汽油味,而他却对此按捺不住跳动的心。他后来回忆说:"我年幼时,对汽车就非常有兴趣,有一次,看见一辆J型福特牌汽车开进村庄,我立刻就被它迷住了,以后,每次看见汽车经过,我就扔下手中的一切东西,跟在汽车后面猛追猛跑。"由此看来,本田宗--tip对机械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就从那时起,他下定决心将来自己一定要造出一辆车。
1915年12月,正值本田宗一郎念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听说驻扎滨松的步兵连队里来了个美国飞行员,要公开表演飞行技术。飞行表演那天,他逃学了,躲过父亲的目光,偷拿了两枚一钱的硬币,骑着父亲的自行车,踏上了通往滨松步兵连队的路途。
山村里不缺少小孩子游戏的去处:春天,登山采山菜,寻找蝙蝠巢作探险,屁股坐在树叶上在斜坡急滑而下;夏天,跑到河里游泳,并坐着木筏顺流而下;秋天,捡栗子;冬天,玩陀螺。本田宗--tip从小就学会了游泳,他在水里玩水,时常发现再重的石头,只要靠着水的力量也能让它滚动。川里漂流的巨木,也能靠着水流从上游往下游浮去。本田宗一郎从大自然中学到水力的应用,这和他后来搞水力发动机很有关系。
本田宗一郎是一个成绩糟糕的学生,常常逃学,还不时地搞出一些恶作剧,是全村最淘气的孩子。他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 "父亲从未对我说过要好好念书之类的话。但我也不想让父亲看到成绩单上的丙字,便用坏车胎橡皮自己刻了个章。因为成绩单上须盖有父母的的印章才证明确实给家长过目了。我就伪造了印章,瞒过父母,自己盖上后还给老师。但毕竟儿时的智慧有限,没注意到印章的字体必须反着刻,不过我的印章没事儿,因为'本田'两个字均左右对称。我朋友也不想让家长看成绩单,让我给他刻个章,自己盖到成绩单上,结果因为字体左右颠倒坏了大事,挨了好一顿骂......"
少年时代的本田宗一郎,毫无保留地将自己那份淘气劲儿发挥了出来。他的和服袖管上因为擦着鼻涕,老是像涂了层合成树脂般硬邦邦的,且咔嚓有声。小学后面有个瓜田,他经常悄悄钻到田里,偷吃西瓜,他在西瓜上开个小Vl,插上麦管,把瓜汁吸得干干净净,然后将西瓜上的小ISl朝下放回原处,仿佛什么也没发生似地溜回去了。从吃法上,也能看出这个好玩机器的少年,鬼点子还挺多的。
学校附近的清海寺庙,每日正午时分必敲钟鸣示,到田里工作的村人,都凭钟声来认定用午饭的时间。某日,本田宗一郎又逃学到后山闲逛,玩着玩着肚子饿了,可是离吃午饭还有一段时间,情急之下,他心生一计,悄悄登上了清海寺钟楼,擅自敲响了钟声。随后急急忙忙赶回家,见母亲也听见钟声开始准备饭菜,他因此如愿提早吃到午饭。
本田家附近有个石材店,工作的场地上放了一尊刚完工的地藏王菩萨石雕。本田宗一郎对那尊地藏王菩萨石雕的鼻子形状不甚满意,趁石材店老板不在之机,便用铁锤开始对其"整形"。不料在敲击时用力过猛,本该修整的鼻子一下子给敲掉了。这段故事,与其说是恶作剧,倒更像是一段热衷"修理"的本田式插曲。
本田宗一郎少年时代的淘气故事,多得简直不胜枚举。☆到东京当汽修学徒工1922年,本田宗一郎15岁,那时原本开铁匠铺的父亲改行做起了修理自行车的生意。因为这个缘故,本田家里就定期地有《轮业的世界》这本专业杂志寄来。本田宗一郎非常喜欢读这本杂志,常常翘首期待每一期杂志的到来。有一天,他正在浏览这本杂志,突然发现一则招聘启事: "亚特商会招聘汽车修理工。"仅"汽车修理"几个字,就让他心驰神往了。他决定去应聘,赶紧寄信给亚特商会,大致内容是想拜师学艺。没过多久就来了回音,说是雇佣你了,请尽快到东京来。但与父母一商量,却遭到反对。母亲的态度尤为坚决: "绝不能让长子去东京。"他竭力说服父母:"今后是汽车时代,无论如何我也要去干汽车这一行!"最后父亲还是同意了:"既然你讲到这一步了......" 于是,本田宗一郎小小年纪就独自到了东京,随身的行李就是一只柳条箱。他来到亚特商会,当了一名汽车修理学徒工。他到了那里干的头一件活是替主人家领孩子,他后来回忆说:"背上一热,便知小孩撒尿了。于是师兄们便会挖苦我本田背上又画地图罗'。我咬紧牙关默默忍受,心想拜师学艺最初都是如此。"他接着说: "每天都是看顾孩子,手里捏的不是梦寐以求扳手之类的修理工具,而是抹布。失望之余使我几次想收拾行李,从二楼放下绳索逃走。这时,眼前就会出现远在故乡的父亲怒容和母亲吹口琴的身影,我也只好打消离开的念头。"
这样的情况大概持续了半年。某日,老板总算说话了: "喂,小子,今天太忙了,这边来,帮一下。"那是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本田宗一郎第一次得到的工作就是修理线路断了的底板,他忘了寒冷,往汽车底下铺张席子就钻了进去。当时的兴奋情景久久难以忘怀。
1923年9月,东京地区发生了大地震。大地震引发的火灾也殃及亚特商会。 q陕把汽车弄出去!会开车的每人开一辆,把它们运到安全的地方去。"老板大声吩咐雇工们。那些都是客户为了修理而寄放在商会里的贵重汽车。当时汽车的零件大多是木制品,所以即使自己家烧了,也要保住车辆,这是商人特有的性格。
本田宗一郎心里想:太好了,平日里时时刻刻都想着能早日开车。当然,这些客户寄放的汽车,老板不可能交给一个小学徒来驾驶的,不过,今天就不同了。他跳上一辆正在修理的汽车,尽管动作生疏,还是把它驶上了混乱拥挤的街道,并设法把它停到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他回忆那日初次驾车的情景时,这样说道: "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诱人的了。" 关东大地震后,在亚特商会里做事的十五六个修理工几乎都回到老家,留下来的只有本田宗一郎和师兄两人。而另一方面,由于亚特商会承接了因芝浦工厂被烧而转来的汽车,修理任务繁重,本田宗一郎也就彻底从看管孩子的困境中解脱了出来。从那时起,他总是骑着摩托车到各处跑,上门为客户服务,修理各种汽车。维修工作给他带来了乐趣,使他逐渐了解汽车的构造及发动机的原理。他工作勤奋、聪明能干,很快就成了一名优秀的汽车修理工。
就这样,本田宗一郎在亚特商会学了6年的汽车修理技术,他不仅学到精湛的修车技术,而且学到了许多人生哲理。1928年,他22岁了,老板决定让他以同一店号回到家乡另立门户,开了一家亚特商会滨松分店。分店开业之初的规模,不过是本田宗一郎和小学徒两个人而已。当时,滨松还有另外两三家汽车修理行,汽车用户不多,加上本田宗一郎又太年轻,所以很少有顾客上门,生意非常清淡。
但不久,由于本田宗一郎肯钻研技术,尤其能修理棘手的汽车故障,亚特商会滨松分店逐渐获得了用户的好评:"只要拿到亚特商会去,什么样的故障都能修复。"由此,本田宗一郎开办的汽车修理行慢慢步上正轨。回想那时的情景,他如是说:"那年12月31日,结账之后发现还盈余80日元。因为开店才一年,又是22岁就赚下了这笔钱,所以很高兴。我下决心要在一生中攒下1000块钱,于是拼命工作。不管怎么说,我很喜欢机械,手也灵巧,因此对身边的东西常做一些修改、研究和创新,真是乐此不疲,兴趣盎然。"
进入第二年,本田宗一郎全身投入汽车的改造工作,这是应客运、货运公司的要求,把客车的车身加以改造,可以增加两三人的座h位,又把货车的车身也加以改造,这也可以增加载货量。由于亚特商会滨松分店的改造技术高明,名声四起,名闻遐迩,邻近地区的客户都知盗本田宗一郎的大名。因此,只能容纳四台车的修理工厂,已无法接受更多的修理或改造车辆,便在第三年把工厂搬到占地80坪的较大厂房。
这期间,本田宗一郎不仅搞修理,而且还搞发明创造。前面也曾提到:当时的汽车,轮圈都是木制品,而木制品易腐蚀、怕撞击,一遇上火灾,整个车轮全毁,因此木制品用于汽车极不合适。于是,本田宗一郎开始琢磨用金属来制造轮圈,终于发明了可以防火的金属轮圈。1931年,这项发明取得了专利,其产品在博览会上展出后深受好评,除了在国内销售外,还出口到印度,可谓生意兴隆。这是本田宗一郎首次进入创造世界,这也是他所拥有的100多项专利中的第一项。曾经下决心一生要攒下1000块钱的本田宗一郎,经过这番努力,在他25岁时,每月所赚到的钱,就比这多出许多了。
1933年,本田宗一郎27岁时,与一位美丽贤淑的退职官吏的女儿、小学教师阿幸姑娘结婚。两人结婚后,夫人就成了本田宗一郎基础修养或者说是有关社会学方面的家庭教师。正因为有这位贤内助的支持与帮助,才有后来的本田宗一郎。
1934年,成家不久的本田宗一郎创立了一家东海精机公司,成了名副其实的老板。
1937年7月,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当时的世界局势很不稳定。本田宗一郎眼看修理进口车辆的事业前程黯淡。在修理业务红火的时候。毅然决定把业务从修理转向制造,并选中了战时和平常时期都有用的活塞环作为他的研制开发产品。转向制造业。这意味着他在事业上的一大转机,这是大突破,是向制造业迈进的第一步。
由于本田宗一郎上完高小就当了学徒工,修理行也没有学到冶金技术,于是他以旁听生的名义到滨松高等工业学校重新学习。年届30岁的本田宗一郎。已成家立业,是拥有员工50余人的老板,却穿起学生服来当了一名旁听生。虽说是旁听生,不但要交学费,也要参加考试,更不能缺课,天天要上学。这样的学习生活持续了两年。本田宗一郎一边学习知识,一边继续研究。一开始,活塞环攻关几乎没有什么进展,他的第一个主顾是正在试制汽车的丰田公司。丰田公司试用了本田宗一郎的50只活塞环,只留用了3只,其余都退货。本田宗一郎日以继夜地在炉前反复试验,产品质量终于有了提高。不久活塞环终于研制成功了,本田宗一郎制造的活塞环被用到了著名的"奥斯卡"轰炸机上。接着,他又进一步采用自动切削机,使生产一架飞机螺旋桨上所需活塞环的时间从一星期降到半个小时。自此,东海精机公司蓬勃发展,成为中岛飞机公司(富士重工的前身)和丰田汽车公司的下游厂商,丰田汽车公司也入了股。到了1945年,公司员工已达数千人。至少在滨松地方,本田宗一郎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年轻企业家。
1945年,日本中部地区发生地震,本田宗一郎的工厂--东海精机公司,同别的工厂一样,机器遭受了巨大的损坏。接踵而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日本战败了,社会一片混乱,几乎所有的物质都受到管制,很难搞到需要的物资。本田宗一郎感到日本的前途渺茫,便把发展顺利的东海精机公司全部卖给了丰田汽车公司,售价为45万日元。对于当时的情况,本田宗一郎是这样说的: "我认为,那种时候做生意是做不出什么名堂来的。因此,接下来的一年里,我什么事也没做。"
本田宗一郎在家呆了一年,他看到刚刚脱离战争后日本的衣料十分缺乏,于1946年成立了"本田技术研究所",最初以制造纺织机械为目标,但因资金不足,就放弃了开发大型纺织机械。本田宗一郎转而致力于研制机动自行车,即设法在自行车上安装小型引擎。他想到了战时散落在各地的军用通讯机,若把那上面的引擎装到自行车上会是什么样子?他低价收购这些小引擎,将它们装到自行车上,没想到推出后,这个俗称"叭嗒叭嗒"的自行车销售量很大,成为当时的热门商品。在这种"叭嗒叭嗒"自行车发售之初,许多人都怀疑:"汽油不足的时代,会有人骑这种机动自行车吗?"本田宗一郎的考虑却相反:汽油不足,正需要这种用汽油少的机动自行车,因为即使药房里卖的挥发油,也能让它发动。
这种"叭嗒叭嗒"自行车发售的第一个月销售量只有二三百辆,不久即上升到1000辆。 "本田技研"正是靠"叭嗒叭嗒"自行车的成功,为日后跨进世界行列奠定了基础。很快那些旧引擎都用完了,本田宗一郎就独立开发小型引擎,不久他成功开发并生产了小型引擎--本田50CCA型马达。
1948年9月,本田宗一郎以100万日元的资金,成立了"本田技研工业公司"(股份公司)。他以这种A型马达为基础,经过不断改良,1949年8月成功开发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D型马达。D型马达虽然属于二行程98CC的小型马达,却相当于三匹马力。装上这种新型马达,1949年8月,集本田公司全体员工智慧的第一辆轻型摩托车的试制工作终于完成了。该车被命名为"理想号",寓意是"以速度寄托自己的理想"。这是从机动自行车到摩托车的一次质的飞跃,也是本田公司发展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本田宗一郎着手开发D型马达之际,因需要制图人才,公司聘用了当时刚从滨松高等工业学校毕业的河岛喜好。1949年, "梦想号"摩托车开发成功后,本田宗一郎又遇到了终生搭档藤泽武夫。本田宗一郎在藤泽武夫和河岛喜好两员大将的协助下,潜心研究摩托车,并一举获得了成功,先后研制了"理想"、"佳普"、"奔利"及小型"天使"等多种型号的摩托车。
1950年,本田宗一郎设立东京营业所,作为打入东京市场的基地,并在东京地区的上十条建造了装配厂。1952年,本田宗一郎将资本额增加到1500 万日元,并将本田技研工业公司总部迁移到东京,本田宗一郎重新回到了阔别24年的东京,他把全家都搬来了。、同年,本田宗一郎的150件专利权受到社会的好评,以最年轻的46岁荣获"蓝绶褒章",并列席皇宫的招待会,亲王问他: "发明是很辛苦的事吧??'他回答说:"一见钟情。千里之遥仅值一里。"
1954年1月,本田宗一郎创办的本田技研工业公司的股票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旋即成为热门股。本田技研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日本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公司,"本田现象"一时轰动了全日本,被产业界视为奇迹。有"经营之神"之称的松下电器的松下幸之助,屈尊就教,来到本田的东京工厂参观学习。
正当本田宗一郎雄心勃勃、想成为世界摩托车王之际,1954年遭受了巨大的打击。首先是资金周转出现了困难。随着新建、扩建工厂,本田宗一郎大量购进了机器设备,但货款支付发生了困难。当时公司的资本额为6000万日元,而投资在进口设备上的资金竞达4.5亿日元以上,不难看出这笔资金之庞大。在年初的每一天,公司都有可能倒闭,由于藤泽武夫的努力,公司总算度过了这一难关。紧接着第二次危机, "佳普"车销售量大幅度下降。 "佳普"车是自行车后轮装上一个辅助发动机的机动自行车。主体是自行车,不耐用,发动机越好,车子耐久性越差。由于"佳普"车存在的问题反映出来,于是殃及"梦想"、"奔利"、"天使"等的销量,真可谓四面楚歌,公司的主要产品都不约而同接连跌价。
公司濒临破产倒闭,本田宗一郎夜以继日改进产品的性能,提高产品的质量。通过分析估计出问题发生在发动机的汽化器上,本田宗一郎反复精心研究汽化器,最后终于成功地研制出了高功率发动机的汽化器。后来,本田宗一郎回忆说:"当时,被一种可怕的气氛所困扰,即公司将会破产倒闭!"在这样的逆境中,本田宗一郎没有丧失信心和勇气,没有分散注意力。可以说,越是身处逆境。他惊人的信念、气概和毅力越能充分地表现出1948年,宗一郎与他一生事业的得力伙伴藤泽武夫(左)合影来。由于经受了挫折的考验和痛苦的磨炼,本田宗一郎终于站到了腾飞的起跑线上。
就这样,在本田宗一郎的领导下,公司上下一心,克服危机的努力和复原期虽因通货膨胀多少有些延误,但最后还是大功告成。大约自1955年6月起,本田技研工业公司便重振雄风,走向辉煌的未来。
1954年,本田宗一郎到欧洲考察摩托车工业,看到那里的摩托车工业的发展,他受到了很大的震动,认为自己虽然在本国取得一些成绩,但与欧洲相比,相差甚远。回国后,他参看许多资料,反复进行对比,并到车间向工人征求意见。1958年,本田公司生产出了第一辆新颖的c一100型摩托车,这是一种新型的摩托车,超过了世界水平。从此以后,本田公司快速发展。
本田宗一郎雄心勃勃,一直想成为世界摩托车大王。1954年,就在公司被倒闭的阴影所笼罩时,本田宗一郎却宣布了一个令公司上下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决定:他要参加在英国马恩岛举行的世界著名摩托车大赛。为此,本田宗一郎写下了如此"狂人宣言": "我们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天生的斗志不允许我们这样苟且地经营。我们本田技研工业公司的使命在于给日本企业界以启蒙。我在这里宣布我的决心,与诸君共同宣誓,为参加T·T摩托车大赛并夺取胜利,我们将殚精竭虑,锐意创新!"他将自己的产品拿到世界最高级的摩托车竞赛中角逐,从中了解竞争者哪方面具有优势,哪方面处于劣势,然后再进行创造革新。在1959年世界摩托车大赛--T。T大赛上,本田的产品囊括了250CC级摩托车比赛的前五名。从此以后,各种摩托车比赛的奖杯都被本田产品捧走。
1959年,本田宗一郎的年收入已达到4000万日元,本田技研工业公司的市值也达到20亿日元。从此他跻身于日本"亿万长者"(富豪)排行榜的前茅。1960年,本田技研的总公司搬到东京火车站前八重洲口,这是自行建设的办公大楼,资本额也增加为66.4亿,成为一家大企业。本田宗一郎的年收入达到1.18亿,日元,在当年日本的富豪排行榜上名列第8位。
1960年,本田技研工业公司生产的摩托车突破了149万辆的记录,出口6万辆,居世界第一,终于成为世界一流的摩托车公司。1965年,本田技研工业公司在日本国内204家机车厂商中脱颖而出,夺取了日本第一和世界第一的摩托车厂商称号。本田宗一郎成了促使摩托车业成为年销售收入达30亿美元的行业偶像。他富有创意的设计和推销方式是使摩托车业发生根本变化的催化剂。本田技研工业公司在产品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从而改变了摩托车业,并在摩托车业占据优势地位,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以后,没有另一家公司能与本田技研工业公司媲美。如今,本田技研工业公司仍是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商,在全世界摩托车的销量中,每4辆当中就有1辆是本田摩托车。
在确保摩托车业的龙头大哥的地位之后,精力充沛和雄心勃勃的本田宗一郎决定进入汽车市场。他再三考虑,决定采取以制造赛车为主的策略。
制造汽车的最大障碍来自日本政府的通产省,通产省打算把日本10家左右的汽车大厂分为生产大型车、小型车和特种车的三个集团,因此不允许再有新厂家加人进来。通产省对本田宗一郎说,日本不需要又一个汽车生产商。本田宗一郎对通产省的无端干涉深感气恼,大发雷霆地说: "政府工作人员本应该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天职,可一提起这些人来,他们简直成了人们开拓新事业的障碍。"他又说: "假如没有通产省,我会比现在更成功......通产省造不出车,却能制服我们。"
20世纪60年代后期,本田宗一郎又一鼓作气,开始向轻型汽车的方向进军。
本田宗一郎以他的独特方式无视通产省官员的劝阻,就像他当初无视所有预言他一开始就会失败的行业专家们一样。1970年,本田宗一郎成功地打人了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自沃尔特·克莱斯勒于1925年成功地进入投资巨大、困难重重的汽车市场以来,还没有人取得像本田宗一郎这样的成就。在克莱斯勒公司讲人市场之后和本田公司进入汽车市场之前的岁月里,不少于10家公司在试图进入汽车市场时碰得头破血流。本田宗一郎不仅成功地进入了汽车市场,还战胜了在他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
1972年10月,经过本田宗一郎与公司技术人员的反复研制,成功开发了符合法律要求的低公害发动机--这就是CVCC发动机。本田公司的成功,比 GM、福特、丰田和日产等超一流厂家均抢先了一步,本田汽车的优点已引起国外人士的注目。以美国为销售中心的汽车出口额大幅度增长,销售额仅次于丰田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
屡次冲击赛车大赛均告失败的本田宗一郎,终于在1986年9月21日实现了。本田公司制造的赛车在赛车运动的最高领域--汽车速度赛一级方程式大赛 (F1)上击败所有对手,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想起当时的情形,本田宗一郎说道: "明明是造摩托车的,却要去参加汽车赛,真是个混蛋,简直疯了!当时,周围的人都这么说。我拚命干,拚命干,产品总算有了眉目,然后成熟,一直发展到现在这一步。说实话,当初如果不是朝着努力,就不会有今天。"到了80年代,本田公司已成为日本第三大汽车制造商,而到80年代末,它已成为世界上的第三大汽车制造商。与此同时,本田宗一郎的接班人河岛喜好奉行他的"经营要面向世界"的基本方针,决定到美国建厂生产本田汽车。本田公司在美国生产的本田一阿科德牌汽车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成了美国的最畅销的汽车,并使本田宗一郎成为第一位进入美国汽车名人堂的日本企业家。
本田技研工业公司在1955年成立当初,立下了几条基本方针:"
1.永远拥有梦想与年轻;
2.尊重理论、构想与时间;
3.热爱工作,保持工作场所的明快节奏;
4.建立谐调的工作流程;
5.牢记不间断地研究。"这些基本方针中,看不见古时传下来的那些善感的字眼,也丝毫不带"和为贵"之类旧时代的感伤主义的色彩,而是充满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活力。公司座右铭头条所揭示的"梦想与年轻",即使在今日更新换代的本田公司内部,依然被保持着。
在本田公司获得飞速发展的1961年,本田宗一郎就许下诺言:"我将提名公司中最优秀的人选充当我的继承人,如果没有合适的,外国人也行。因为一家世袭经营的公司大体上都是要破产的,你就走着瞧吧。"1973年9月24日,本田公司举行创业25周年纪念活动,就在这一天,本田宗一郎履行诺言,辞去了本田技研工业总公司董事长一职,就任公司最高顾问。他把公司最高领导的宝座让给45岁的河岛喜好后,。自己驾驶着汽车开始云游全国,花了一年半时间,一一寻访了本田公司旗下的工厂、所有经营本田公司汽车的经销商和修理厂,约有700个定点。
1974年,本田宗一郎"忍痛割爱",让创业功臣、历尽沧桑的弟弟本田弁一郎从公司常务董事的位置上退下来,离开了公司。他担心自己引退之后,周围的人们就会尽力推荐弟弟担任下一任董事长,本田公司不知不觉中仍会成为同宗经营的家族公司。基于同样的理由,本田宗一郎当然坚决不让儿子进入本田公司。
本田宗一郎把世界性大企业拱手交给毫无血缘关系的外人,这在日本企业史上被传为佳话。也是富有远见的创举。本田宗一郎常说,本田公司不是本田家族的, "企业乃社会产物"。在不少公司的领导人挖空心思把亲属往公司内安插的时候,本田宗一郎却表现出了创业家所特有的惊人气魄,不是任人惟亲,而是任人惟贤。
本田宗一郎从本田技研总公司的最高领导人的宝座下来后,过着担任公务和荣誉职务的的生活。本田宗一郎一生拥有470种发明和150多项专利权。他的财产,以本田技研的股票、土地为中心,最保守的估计约近千亿日元之多,是名副其实的大富豪。1983年,本田宗--f11j辞去本田技研工业总公司的董事职务,割断了与本田公司的最后一点联系。
在本田宗一郎退出江湖的岁月里,世上多种荣誉随着本田技研总公司的发展,源源而来,其中荦荦大者如下。
本田宗一郎担任的公务主要有:1974年,就任总理府物价问题恳谈会委员;1975年,就任总理府公务员问题恳谈会委员,就任运输省国铁再建问题恳谈会委员;1976年,就任东京商工会议所工业部会长;1978年,就任日本职业高尔夫球名誉顾问;1982年,就任日本工商联盟副会长;1983年,就任东京都情报公开恳谈会委员;1986年,就任通商省航空机工业审议会临时委员,等等。
本田宗一郎获得的荣誉主要有:1978年,荣获意大利总理产业奖;1979年,荣获比利时颁发的王冠勋章;1980年,荣获瑞典颁发的北极星勋章;1981年,荣获日本颁发的一等瑞宝勋章;1984年,荣获法国颁发的勋章;1991年,荣获美国汽车工业协会颁发的特别奖,等等。
此外,本田宗一郎还曾获得美国密执安技术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以及哈佛大学名誉博士。其中,1989年本田宗一郎的塑像列入美国汽车城底特律的"汽车殿堂",是他一生最高的荣誉。因为能进入这个殿堂的日本人只有本田宗一郎一人,并且他的塑像与"汽车大王"福特并肩同列在殿堂里,让全世界爱好汽车的人瞻仰,这是他生前的光荣,也是死后名垂青史的恒久纪念。
本田宗一郎晚年,他的肝脏病和糖尿病并发,直到去世为止,这两种病一直缠身。1991年8月5日,本田宗一郎在东京与世长辞,终年85岁。
斯人已逝,其功永垂。
本田宗一郎是一位从"二"次大战I拊经济废墟中走出来的有代表陛的成功者,一名令全世界摩托车、汽车制造者同行望而生畏的劲敌。他既是一位卓越的技术专家,又是一位胆识过人的创业家和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同时还是一位实干家和冒险家。他信奉的人生哲学就是"拼搏与挑战",他成功致富的经验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
第一个成功致富的经验是:技术创新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化趋势中,人们意识到完成"代替性技术"的发明越来越困难了,而集中已有的各家技术创造新产品是一条发展工业的惟一出路。本田宗一郎的创业成功,就是能够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别人的智慧融合起来,从而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他于1952年到世界各地参观考察、博采众长,回来后悉心对各国的先进样品钻研了两年,集中各种样品的优点,然后向全公司员工宣布:"本田要吸纳万国之长,不步他人后尘,要创世界第一技术水准。"全公司上下,为实现这一目标,致力于技术的研究和开发。1954年参加了世界摩托车T·T大赛,这次大赛虽未夺取好成绩,但起到了火力侦察的试探作用。1959年本田公司再次参加T·T大赛,获得了第6名。到了1961年,本田公司的产品质量更上一层楼,当年的T·T竞赛中,在125CC级和250CC级的竞赛项目里,囊括了第1名至第5名,可说获得了全面大胜利。从此,本田摩托车名声大噪。本田宗一郎也因此被称之为"当代著名技术专家"、"日本摩托车之父"。
本田宗一郎进入了汽车行业以后,同样以一项又一项的创造发明闻名于世。(1)"FF方式"的前轮驱动方式的发明。 "FF方式"的前轮驱动方式,现在已成为每一家汽车制造厂商的常识,但在当初是一项划时代的发明。(2)独创的本田喜美箱型汽车。本田公司推出喜美箱型汽车的成功,丰田、日产、三菱等日本汽车厂商一窝蜂地模仿起来了,今日箱型汽车已成为小型汽车的标准体型。(3)360CC轻型汽车的AT车的发明。AT车就是自排汽车,本田公司制造的360CC轻型小汽车就是全自动的AT车。靠这项发明,本田公司成为业界之雄,轻量小型的AT车今天便成为本田汽车的代名词。(4)低公害的CVCC引擎发明成功。作为降低有害废气排放的对策,各家厂商都在研究开发利用触媒净化的引擎时,本田公司就率先开发出来CVCC的低公害引擎,使得日美各家厂商不得不向他购买专利权,模仿CVCC方式制造引擎。(5)N360轻型汽车的独家制造。1967年,本田公司推出的N360轻型汽车,这是本田公司正式走人生产汽车的第一步。N360,是360CC、31马力、前轮驱动方式,定价31万日元。这种超低价的大众车受到日本消费者的欢迎,改变了向来认为汽车高不可攀的形象。后来,又推出NSX型,本田公司的技术日新月异,一直领先同业,每次都以崭新的姿态出现。
第二个成功致富的经验是:经营创新
本田宗一郎不仅重视技术创新,而且重视经营创新。他除了有一家技术研究所,还设立了一家营业研究所--本田营研,专门研究独特的行销方式,亦即不采用一般汽车厂商的"业贩方式"(同业之间的买卖,亦即上游与下游的方式),而采用"直贩方式"(直销至摩托车店、汽车店)。这可以说是本田公司在经营方面的独创性和创造性。
本lit公司参加国际竞赛也是为了扩大销售自己的产品,本田宗一郎不隐瞒这个意图,公开提出"本田的理想是以全世界为目标",并教育全公司所有员工要为此宏大的抱负而奋斗。本着这个目标,本田公司决定首先开发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美国,将畅销的车型作为主攻的有力武器,大做广告,开拓分销渠道,亮出本田机车在国际T'T竞赛的名声,并在那里设立"美国本田"公司,结果很快打开了美国市场。之后又以"世界的本田"品牌形象向欧洲市场进军,也取得了可观的销售量。
第三个成功致富的经验是:人才创新
本田宗一郎极为注重招揽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这是本田公司始终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原因。他特别用心于发现、培养和使用年轻人才,甚至从年轻人身上去发现自己的不足,虚心向年轻人学习,即使这个年轻人比自己年轻得多。他风趣地说: "我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我不用担心向别人讨教有失体面。"他在美国设厂生产时,千方百计把当地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招聘进厂,然后把他们送到日本的本田厂进行一个半月至三个月的训练,使他们熟悉本田的生产标准和管理程序。结果,这些美国人也可以生产出同样水准的汽车。他对在职员工的职业培训十分严格,任何人上岗前要进行岗位训练,获得合格证才能上岗工作。公司里设有研究所,每年支出大批经费让科研人员和设计人员进行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并鼓励公司员工提合理化建议,凡是被采纳的好建议,可视效益多少发给重奖。在这么一种人人动脑筋、出谋献策的工作气氛里,人才不断涌现,有力地促进了公司的生产和经营的发展。
本田宗一郎还非常重视企业领导班子的年轻化和专业化,1973年他辞去了本田技研工业总公司董事长一职,就任公司最高顾问,把公司最高领导的宝座让给 45岁的河岛喜好。他不把社长的位置让给自己的儿子,甚至连他的弟弟也与他同时引退。这种做法,在日本的其他公司不要说找不到第二家,连美国的公司也是罕见。
第四个成功致富的经验是:观念创新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世界各国纷纷仿效美国制定了限制汽车排放废气的法律。这对各大汽车生产厂家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本田宗一郎敏锐地感觉到,这也许是本田公司超越强劲对手的一次机会。当时,本田宗一郎刚刚进入汽车行业,他立即全身心投人攻克汽车制造业的最薄弱环节--由美国政府实施的限制汽车废气排放法。因为这个法律由美国议员马基斯首先提出,故而被称为《马基斯法》。要符合《马基斯法》的规定,关键在于开发出排放清洁尾气的汽车发动机。可是,世界汽车业的巨头,没有一个能解决这个重大问题。本田宗一郎说: ':汽车业的厂家今后能否生存下去,关键在于能否研制、开发出这种新型发动机。"在公司开发新型发动机动员大会上,他对研制人员说: "只有开发出低公害的汽车发动机,本田技研工业总公司才能取得与老牌汽车厂家并驾齐驱的机会。"本田宗一郎亲l临第一线,与年轻的研究人员一起收集资料,查阅文献,经过反复研制,最终于1972年10月成功地开发出符合《马基斯法》规定值的低公害发动机--CVcC发动机。本田公司的成功,比福特、丰田、日产等超一流厂家均抢先了一步,他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而且,由于CVCC发动机具有非常好的社会效益,公司在销售方面也就获得了非常客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成功,使本田宗一郎受益匪浅,他总结到: "这次的成功,不是企业间竞争的成功,而是一种神圣的社会责任感的成功。它使我为之惊叹,一种新的价值观,有关企业和社会之间的联系等一系列问题的新感觉和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新的经营观念已经完全形成。需要我们具备这种新的经营观念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
第五个成功致富的经验是:不断创新
在创新领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有专心致志和坚持不懈,才能克服在通往任何目标的道路上所遇到的危机和障碍。本田宗一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修理汽车到生产摩托车,从生产摩托车到生产汽车,他一直不断探索和不断创新。本田宗一郎深有体会地说: "创业家必须主动确定未必可能实现的目标,并乐意遭受失败。"
"只有坚持不懈,才有可能成功!"--伟大的创新家,从美国的爱迪生到日本的本田宗一郎,无一不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爱迪生强调指出,创造力依据的是 99%的努力和1%的灵感。本田宗一郎赞同爱迪生的观点,认为他的成功来自他的"失败"。他认为,一连串的"失败"乃是不断尝试错误的探索性试验,是成功的创新所必需的。他说: "我从自己的经验中体会到,创造发明不是异想天开,而是走投无路、迫不得已时的智慧结晶。"这种经历一次又一次失败而绝不放弃的不屈不挠态度,是本田宗一郎成功致富的重要法宝。
宗一郎在经营中一直遵循着以下一些原则和规定,这些原则和规定已经渗透到企业的每个角落,成为人们所说的本田管理模式。
一、充分尊重个人,公平合理授权
早在经营东海精机时,宗一郎就能很好地与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一道工作,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工作信念。他认为同类型的人固然好相处,易交往,但要把一个公司办下去必须有各种类型的人才行。在经营本田技研的过程中,他与藤泽武夫的配合也体现了这一原则。本田和藤泽性格完全不同,他们之间分工明确,本田负责技术和产品,而销售和经营完全由藤泽负责。1971年他们两人同时退休。
为了保证权力确实能够交给有能力的人,在企业中担任领导人的亲属一律不得进入公司工作。本田变成大企业后这个原则依然保留着,中途录用者占职工人数的一半,实施混血主义,以保持公司的创造力。
进入公司,无论是高级干部还是一般职工均以“先生”相称,而不是以职务相称。公司董事没有个人单独的办公室,而是采取同用一个大房间的“董事同室办公制度”。
宗一郎的语录“为自己工作”是这种尊重个人精神的高度概括。他告诫职工不要考虑向公司宣誓忠诚,而是要为自己工作;在本田这种尊重人的精神到处可见,人员安排、调动贯彻“自我申请制”是这种精神的体现之一。
本田既无官僚色彩,也不存在派系和宗派主义,职工可以轻松愉快地工作。高级干部到5O岁就为后来的年轻人让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年轻职员。力戒害怕失败的谨小慎微作风,按照本田的说法是不工作才不失误。在对本田职工进行的一项关于“本田精神的核心是什么”的问卷调查中,回答顺序分别是独创性、要为自己工作、人尽其才、不要怕失败。
二、一人一事,自由竟争
宗一郎的搭档藤泽认为,在企业内使每个人的能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能够专心从事研究,在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中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废除这种结构采取一人一事并进行自由竞争是非常重要的。
一人一事就是废除公司强迫一个人于一项他不能胜任的工作做法。保证每一个人部自由选择一个自己的主攻方向的权利。自由竞争就是主张进行不同性质的自由竞争。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每一个人,每一个小集体都要有自己的设想,并通过它来找到开发领域,把竞争机制引进公司内部。
在本田研究所,由研究员个人提出课题开始,课题一被采纳,就以提出者为中心组成项目攻关组,课题研究工作的领导、筹划、管理全部交给提出课题者个人负责。在两人以上的研究人员分别提出类似课题而被同时采纳时,令他们各自组成独立项目攻关组,通过自由竞争夺取成果。因此本田在组织结构上实现了“镇纸型组织”的横向组织。顶端就象镇纸上的提钮,有几位高级领导(他们是评审会的重要成员),在它之下的研究人员全部处于对等关系,形式上虽分为设计室、试制室等部门,但是室长级人员也都是具体工作人员而非专职管理干部。
三、造就独创型人才
要造出风格独特的产品,企业职工就必须具备独创性的头脑。横向型组织、项目攻关制度只是一种保证,归根到底,关键还取决于人。企业中能拥有多少独创性人才是本田创业以来一直给自己设置的课题。为此,本田采取了下列一些措施。
1、引进合理化建议制度。在1953年,本田率先引进了合理化建议制度。到70年代,一年所提建议总数突破10万件,4件中有3件被采纳。对于优秀的建议,本田给予免费出国旅游的奖励
2、建立“新设想工作室”。本田在其国内各工厂设有名为“新设想工作室”的实验工作室,室内备有机械设备。职工一旦产生好主意就可以到实验室中把设想具体化,当然原则上是利用业余时间。
3、举办违反常规作品的展览会。展览会的宗旨是提出自由奔放的设想并给予实施的“头脑运动会”,是彻底的群众文娱活动。这与本田“不论工作、娱乐,只要心情舒畅就干到底”的素质相吻合,在大会上能看到许多异想天开的作品。
4、技术面前人人平等。在本田,技术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上下级的区分,经常发生被称为下克上的事情。在汽车发动机由空冷改为水冷时,由于本田宗一郎是空冷的绝对拥护者,久米等人采取“罢工”方式进行抗议。在看到水冷式的优点后,本田发出了“今后是年轻人的时代了”,从而决心退役。在开发集成电路过程时,同样发生过对本田宗一郎造反的事件。当时已经是顾问的宗一郎不喜欢电子技术,认为电气用眼睛看不到,技术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但是机器人开发小组不顾本田宗一郎的反对,完全独立开发出第一流的焊接机器人和生产线系统,在事实面前本田不得不低头。
四、顾客满意第一的原则
在本田,人们强调娱乐,认为娱乐可以扩大人的视野,积累经验,密切关系。宗一郎甚至认为只要有一种尽情地去玩乐的期望,就会白天比别人干得起劲,同时又十分注意效率。如果通宵达旦工作而不休息,那么宗一郎也许不会有什么创新了,可能还会失去全面培养人的机会。
宗一郎指出独特的发明创造,如果不能及时地提供给社会,它将毫无价值。在本田,研究人员认为他们不是在研究技术,而是在研究人们的心理,在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技术满足人们的心理。
本田历代的领导者们从来没有提出诸如“称霸世界市场”、“赶上丰田”、“超过日产”之类的日号,而是强调顾客满意第一,在使用户满意方面力争第一。
本田没有专门的市场调查研究机构,它依靠的是开发小组。开发部门的全体人员都是市场调研员,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耳朵探索市场动向,这比依靠市场调查部门得到的信息更有感性认识。
本田的管理模式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是一系列原则和规定在一定的哲学思想下的和谐统一。我们只有理解了它的完整性,才能为我所用,只着眼于一点是不能发挥其功效的。被喻为“本田神话”的本田,以其过人的胆识和埋头科研的精神,把本田公司从一个小小的修理汽车和摩托车的作坊发展成为世界头号摩托车跨国公司和大型汽车生产企业。他不仅在追求技术的梦想中取得成绩,尤其在他的经营决策理念上,有着过人之处。
创造顾客就是创造需要。法国女人的服装最善变化,因为她们对流行很敏感。具体地说,每年春秋两季的时装表演会,便能影响该年度的女装流行款式。同样地,想创造顾客便要创造需要,时装表演能够影响当年的流行,就在创造需要。时装流行起来,便创造了顾客。
兔子的耳朵长,无武器靠信息。为什么兔子的耳朵会那么长牵因为没有任何武器,只有靠它一对长耳朵来搜集情报牗资讯牍。遇有敌人来袭击时,便靠着耳朵先得资讯,用最快的速度离开现场。因为兔子的脚跑得快。企业亦然,要有兔子般敏锐的资讯搜集能力。攻则派出商业间谍,退则鸣金收兵以策安全。
要懂得登山,也要懂得下山。上山容易下山难。因为登山的时候有一个山顶为目标,只要拼命爬上去终归会爬到山顶。可是,下山就难了:什么时候下山牵下山以后能不能再爬上来牵时机与方法的决定非常困难。“本田技研”在1916年作了生产调整,工厂停工一星期。那时候情况尚佳,只是国际收支有点问题,以百分之六十二的市场占有率来看,照说不必停工,但总要考虑到同业的存亡,便决定下山了。
信赖是一个人的履历。一般人写日记都要用“橡皮擦”,也就是把写在日记上的白纸黑字,觉得不合适便用“橡皮擦”把这一段话擦掉。可是,信赖是不能用“橡皮擦”擦掉的,因为信赖是一天一天造成生活的日记,无法用“橡皮擦”擦掉。换句话说,信赖是一个人的履历,用听、用看来判断这个人能不能信赖,所以,经营者只能用身教,不能用言教。更不能把过去的所作所为,用“橡皮擦”擦掉。
研究所不是博士制造所。研究所是搞商品的研究,不是用来制造博士。有一家著名的电机研究所,由于拼命写论文,这家研究所便有九十人获得博士头衔,可是一个像样的商品也没有研究出来,这家电机研究所是失败的,因为忘记了研究所设立的目的。研究所是“ 百分之九十九的失败,百分之一的成功”,但只要有百分之一的成功,就是成功了。何必在论文上写那么多理论而获得博士学位,却和实际的制造商品毫不相关呢。牵女人要打扮,但过分打扮会成娼妇。创意工夫的条件之一是实用性,而实用性以上的创意便是艺术品了。例如,一个女人非打扮不可,这和实用性是一样,可是过分打扮,涂红搽粉过于艳丽,便会被误会是一个娼妇了。所以,商品的装饰是必要的,但超过实用性的装饰,便非好商品。千人的技能不如一人的创意。千手观音有一千只手,可千手观音不会一千只手同时动作。技能者就像千手观音一样,但真正搞技能的只要一个人就够了。创意就不一样,创意是无限的,是可以动员很多人同时工作。凡是经营工厂失败,其原因大多出于太重视技能,而忽视创意。忽视创意的工厂非失败不可。
信用和金钱是人生的杠杆,一般人把金钱看得比信用重要。可是金钱会用完,信用用不完,即使没有钱但有信用,人家还是会供钱给你。因此,要使人生取得平衡,只有信用和金钱取得平衡,像杠杆一样。有了信用自然也会有金钱。信用与时间就是金钱,这是颠扑不灭的道理。信用像滚雪球般地会越滚越大信用不会是只有一次,会像滚雪球般地信用上面又堆积信用。信用最要紧的是与人约定要守信用。用商品来比喻,就是商品的价格要与价值一致,这样才能建立商品的信用。在商业场上与人约好时间商谈,严守时间最要紧,这样才能建立做生意的信用。
要为自己的幸福工作。员工不要为企业而牺牲自己,要为自己的幸福工作,这样工作起来才会提高工作效率。员工和经营者不同,经营者非把企业当作自己的生死存亡来搞不可,可是员工也抱着这样的想法来为企业服务就错了。因为企业的存亡不在员工的牺牲精神上面,只要员工能在工作中享受自己的人生,企业就不会失败。
转败为胜在于追究失败原因人的一生都在失败中滚出来,不要怕失败,失败了追究一下失败的原因,“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个说法是千真万确的。自己处在逆境的时候,便要寻求失败的理由,是外部的原因造成呢,还是内部的原因造成牵是营业部门有问题,还是技术部门有问题牵这样分析的结果,便能找到成功的一线光明。经营者要具备智、仁、勇中小企业的经营者有两种典型:一为实行型,一为学历型。前者只知道拼命工作,后者只相信学历至上。这两种类型的中小企业经营者都不会成为大企业的经营者。大企业的经营者除了要具有智慧与知识之外,更要具有仁与勇。换句话说,要有爱护员工的“仁”,有替企业作出判断的“勇”,有使企业不失败的“智”。有了这样的三位一体,才能保证大企业成功。有梦想比念兵法有效给年轻人“ 梦想”比教年轻人念《孙子兵法》更有效。例如兵法所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从字义上来理解,孙子的说法完全正确。可是如何才能“知彼”、“知己”牵这就不容易做到。反之,简单明了地给年轻人一个奋斗目标,告诉他们要在自由化时代取得胜利,惟一的做法就是提高技术力。自己制造出来的商品比人家好,也就不怕竞争。因此,“梦想”比兵法更实际,更能使人奋发有为。
"人生的青春,逝去就不再来了。""年轻有为"是指能够珍重青春的人,如果青年时代无所作为,那就是"年轻无为",这实在很可惜。
青春本身就是无量的宝藏,具有伟大的价值。青年人应该利用青春的特权,多做一些事情。即使做不成功也不要紧,至少也会换来一点失败的教训。
青春一纵即逝,不用它实在很可惜。☆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我在30岁的时候,还在当老学生。当时我已经是一家工厂的经营者,这家公司有50个工人,我是社长。那时候,我去拜托滨松工业专科学校的校长,他同意收我当旁听生,从高工一年级学起,天天上学,为的是想学一点工科的理论课程。学校一放学,就回到自己的工厂工作,边学习边工作,每天忙得不得了。通常都工作到三更半夜,不眠不休。
人的一生离不开学习。要想进步就不能离开学习,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靠关系或请人介绍,这种人我公司绝对不录用。原因很简单,靠关系进来的人没有一个是有才能的人,真正有才能的人要靠自己的力量进来。请人介绍更是不可靠,尤其请国会议员介绍进来的人,我没有发现过有一个是可用的人才。
我从来不过问公司的人事问题,也不担任新进人员的考试委员,因为我对"人社考试"一直抱着怀疑。何以在学校念了三四年的毕业生,能在一二小时的考试过程中就把他的能力考出来?再说,即使新进人员考试合格,他的能力也只不过考试委员的水平而已,我看没有什么了不起。
我一生从来没有用过公司的钱,虽然我是这家公司的社长。不但如此,我也禁止公司的高级人员使用公费做接待工作。用接待来做生意,是最没出息的做法。
我把公司的公车废止了,不让高级人员坐公司的轿车上班。我自己也是开私家车上班,连汽油也是用自己的钱买。不但如此,我最看不起有些公司,让公司的社长夫人坐公司的车去看戏、去百货店购货、去参加宴会,甚至让社长的小孩也坐公家车去上学。有些社长把公司的公家车司机叫来为社长夫人或小孩开车,简直不合道理,这是公私混淆,假公济私,万万行不得。
公司职员遇到社长不必起立敬礼,他只要拼命地工作,就是对社长的最高敬意。虚礼无用,工作要紧。
工作是为自己工作,不是为别人工作。所以说,有人认为他是为公司工作,这就不对了。因为能为自己工作,而在工作上找到乐趣,这就是他本人的幸福,也是公司的幸福。有人为工作而工作,不是为自己的幸福而工作,世界上没有比这种工作更无聊的事了。
在贫穷家庭出生,不要以为是可耻的。也不要因为家境穷苦,无法上比较高级的学校而悲观。反而要为出生在贫苦家庭而自傲,因为出生在贫苦家庭,这是给你一个努力的机会。由于出身穷苦,自己想从穷苦中解脱出来,自然会比人家多加一倍努力。努力的结果,绝对会带来比较富裕的人生。成功的人物,大多出身贫苦的。
我成功的全部秘诀,就在于永不模仿别人,永远立志创造出别人从没有过的高质量产品,正是这样不懈的努力,才走上了汽车产业的颠峰。
我讨厌模仿。所以我们公司是以我们自己的做法去探索的,为此我们也吃尽了苦头。虽然赶超他们之前我们花了不少时间,但是,在赶超之后,我们技术上的领先就形成了彼此之间的差距。我们从一开始就选定了艰苦奋斗的方向,所以是先苦后甜。模仿只图一时的舒服,日后就会叫苦不迭。作为一个科研人员,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是尤为关键的。我现在还是这样想的,模仿一次,就会永远模仿下去。
模仿,就是把人家的研究成果据为己有,制造出一模一样的商品。虽然模仿得真似乎很不容易,但是世界上没有比模仿更加快乐的事情。能把它模仿成功,不是很快乐吗?
话虽如此,模仿是先乐后苦。因为一旦尝到了这个滋味后便欲罢不能,只要有一次模仿成功便不想自己创造了。这样,不想自己创造而专事模仿,永远走在人家的后面,世界上还有比这种事更痛苦的吗?无法超越人家,或制造出人家要向你模仿的东西,怎么会快乐呢?
可是,创造就不同了,是先苦后乐。创造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工作,有99次失败才会有一次成功。在创造的过程中,时间、金钱、精力、创意、工夫等都不可或缺,并且这几项因素又不一定能保证最后会给你带来成功。
话虽如此,一旦创造成功了,其快乐是无与伦比的,并且创造会给你带来永远的快乐,不会是短期的。所以说,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先苦而后乐,何乐不为?
人没有刺激就不会进步。当一个人身处逆境、走投无路时,智慧就显得尤为宝贵。发明的最好条件是吃苦耐劳,是亲身体会痛苦。经受的痛苦与获得的荣誉往往成正比。如果说有了荣誉就没有痛苦,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失败也是好事,一个没有经历过失败,一帆风顺就把问题解决了的人和一个经受10次失败才获得成功的人,他们如果是同龄人,要我选择的话,我就要经历过失败的那一个。同一年龄,经受过失败的人能吃苦耐劳,因为这些痛苦的经历可成为一股力量,成为人生飞跃的基础。
什么是"失败谈"?就是谈一些失败的经验。什么是"成功谈"?就是专谈他的成功史。我不喜欢听人家的成功史,因为他人的成功不一定对我有帮助,可是他人的失败可以作为他山之石,拿来攻玉。所以,我对他人的成功不感兴趣,反而对他人的失败特别有兴趣。
一个没有失败过的人,实在很可怜。我认为人不经失败就不会长智,更无成长可言。人都是从失败中,记住了失败的经验,然后检讨为什么会失败。反省失败的原因,虽说经历了一次的失败,却会带来长期的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名言,一点都不假。
听听人家的"失败谈",便可叫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因为能够避免犯错,才有成功的希望。至于听人家的"成功谈",他人的成功肯定有他人的条件,他人的条件不一定和你的条件一致,听这些"成功谈"对自己毫无帮助,所以我就不喜欢去听,原因就在这里。
我们年轻时,常被老一辈的人说志气,现在我绝不会说这样的话。我年轻时,飞机性能还没像现在这么好,如今只要花10个小时就能到美国。时代在进步,年轻人也在进步。若没有年轻人的进步,这个世界就会倒退。所以年轻人的智慧永远是进步的。由此,为培养年轻人,必须让他们不断地工作,让他们打开第六感之门。我的工作重点就在于此。
公司里每一个人都毫无保留,完全暴露自己的优缺点,是一件好事。石头就是石头,金子就是金子。教练要尽量掌握运动员的特点,并使之得到充分发挥,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合理安排。那样,石头也罢,金子也罢,统统都会成为真正有用处的东西。
我是搞机械出身的,知道机械这种东西,只要有燃料和润滑油便能使它运转。同样地,经营企业也要有一套哲学,没有哲学的人来搞经营肯定会失败。谁会在没有哲学的人底下工作呢?
有正确的思想和哲学,便可保证企业会永存不亡。没有正确的思想和哲学,企业就危险了,一发生挫折便会失去方向。就好像机械缺了燃料和润滑油,就不能动了。
什么是企业的正确哲学?企业若把赚钱作为经营思想,这个企业保证不会长久安定与成长。把企业作为"私产"来经营,这个经营哲学也是不对的;谁会保证第二代或第三代人不出个恶妻孽子、低能子孙?
企业的存续是对社会有贡献才会万代长青,把企业看做公家的事业来经营,经营者就不会以私害公。有了正确的企业经营哲学,难道这家企业还会中途失速(发生故障)吗?
"本田技研工业公司"和"本田技术研究所",这两家公司都是用我的"姓"取名,这样的做法是我一生感到后悔不及的愚举,于今觉得非常遗憾。
为什么呢?这违背了我的哲学。我一直认为公司是大众的公司,是天下人的"公器",并非我一人的公司,不能把公司作为"私器"。因为公司用我的"姓"取名,便会引起误会,大家会认为我把公司"私物化",是一个独裁的经营者。实际上,我连我的儿子都不让他进入公司做事,要他自己去开一家叫"无限"的公司。并且,我在十几年前已把本田技研工业和本田技术交给别人去经营,现在的社长叫久米,前任社长叫河岛,这两位社长都不姓本田。
有一次,铃鹿市长要求我把铃鹿市改名为本田市,他所持的理由是:本田技研在铃鹿市有大型的铃鹿赛车场,又有几家铃鹿工厂,几乎全市的市民都靠本田吃饭,因为市民的一半以上都是本田的员工与家属。丰田汽车的根据地叫丰田市,日立制作的发祥地叫日立市,那么本田技研所在地铃鹿市也应该改名叫本田市才对。铃鹿市长的建议,初听之下很有道理,可是却被我拒绝了,因为这是违背我的哲学的。我已经为公司的取名感到后悔,不能再犯一次错误,否则我会死无葬身之地了。
那位先生(本田宗一郎)真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从不考虑买卖的得失,一味地创新和发明,即使你说这件事是否可缓一缓,他也只是说"知道了,知道了",但从不停止他的发明创造。
--日本企业家石田退三
他(本田宗一郎)对任何事物都不曾考虑过"不可能"三个字。他为了克服战争期间物资不足的困难,曾在自己工厂的一角自制水泥和石灰。更有甚者,据说他还自己动手制成了玻璃板。撇开那种做法的利害得失,这不正是向各种不可能因素挑战,化不可能为可能的极好的例子吗?
--日本企业家川上嘉市
战后,日本的经营者中,要数真正创造出财富来的人,只有索尼公司的井深大和本田技研的本田宗一郎了。其他皆非个人所创造,而是整体组织创造出的。
--日本商工会议所会长五岛升
本田宗一郎是自亨利·福特之后世界上最有才气、最成功的机械工程企业家。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美国汽车推销商乔治·吉尔德
本田的设计之精良,几乎像是一块宝石手表,令每一位我与之交谈过的工程师吃惊。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
在试着拆装本田机械时,坦白说,因其构造实在太完美,令我们深感惶恐。那机械做得简直跟手表一样精密,且完全没有模仿的痕迹,是一种根据伟大的构思而独创的机械。
--英国《每日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