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贸易理论

新新贸易理论(New-New Trade Theory)

目录

  • 1 什么是新新贸易理论[1]
  • 2 新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的区别
  • 3 新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背景
  • 4 新新贸易理论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2]
  • 5 新新贸易理论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2]
  • 6 新新贸易理论的理论价值[3]
  • 7 参考文献

什么是新新贸易理论

  新新贸易理论是指有关于异质企业模型(Trade-Models-with-Heterogeneous-Firms,简称HFTM)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Endogenous-Boundary-Model-of-the-Firm)的理论,这两个理论将国际贸易的研究范畴从传统贸易的理论研究的产业间贸易转变为研究同一产业内部有差异的企业国际贸易中所作的选择。新新贸易理论更多是从企业的层面来解释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现象。

新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的区别

  从研究的范围来看,传统贸易理论主要研究产业间贸易,新贸易理论主要是研究在规模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而新新贸易理论则是从企业的异质性层面来解释国际贸易和投资现象。新新国际贸易理论更多的是对跨国公司的国际化路径选择做出解释,究竟是选择出口还是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全球扩张战略。新新国际贸易理论从更加微观的层面——企业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的异质性与出口和FDI决策的关系,关注企业国家化路径方式的选择问题。新新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有两个模型,一个是以Melitz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一个是以Antras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前者说明同产业的不同企业在是否出口问题上的选择。后者说明一个企业在资源配置的方式上的选择。

新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背景

  在以日本为主的世界各国,出口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很大比例。但是,近年来发现,从事出口的企业只有极少数。根据伯纳德(Bernardetal.2007)的研究,2000年在美国开工的550万家企业中,出口企业只占4%,而且在这些出口企业中,排名前10%的少数企业却占有美国出口总额的96%。进而又发现,出口企业的生产率高于非出口企业。

  但是,新旧贸易理论都没有能够对“出口企业是少数高生产率的企业”这一事实做出解释。传统的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都没有设想,在某个产业,当企业A从事出口的时候,同一产业的企业B不从事出口这一情况。这是因为,李嘉图(Ricardo)的传统贸易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Heckscher-Ohlin)的新贸易理论都假定(至少在各个产业内)的是生产率相等的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即企业的同质性)。

  对此,梅里兹(Melitz 2003)根据存在不同生产率的企业这一实际情况,设计了只有少数高生产率企业从事出口的模型。梅里兹(2003)理论的基本构思是,只有高生产率的企业能够得到足够利润,用来负担出口所需要的高额固定成本。进而赫尔普曼(Helpmanetal.2004)扩展了梅里兹模型,提出了生产率依出口企业、海外现地生产(FDI)企业的顺序逐级升高这一模型。赫尔普曼的理论也是基于这一构思,即能够担负在海外现地生产所需要的高额固定成本(现地的工厂建设等)的,只有生产率高的企业。这些“梅里兹式模型”已成为根据企业层面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

新新贸易理论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

  新新贸易理论突破以往贸易理论的局限,开始以异质企业为重点发展新的贸易理论,为贸易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Melitz(2003)提出了异质企业贸易模型,随后Bernard、Yeaple等学者进一步发展了异质企业贸易模型。

  1.生产率与出口

  Melitz(2003)提出异质企业贸易模型来解释国际贸易中企业的差异和出口决策行为。Melitz建立的异质企业动态产业模型以Hopenhayn's(1992)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垄断竞争动态产业模型为基础,并扩展了Krugman(1980)的贸易模型,同时引入企业生产率差异。

  Melitz(2003)的研究结果显示贸易能够引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能继续为本土市场生产甚至退出市场。国际贸易进一步使得资源重新配置,并流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产业的总体生产率由于资源的重新配置获得了提高,这种类型的福利是以前的贸易理论没有解释过的贸易利得。生产率最高的企业将能够承担海外营销固定成本并开始出口,生产率居于中游的企业将继续为本土市场生产。当削减关税、降低运输成本、或增加出口市场规模时,整个产业的生产率也会得到相应提高,这些贸易措施都将提高本土和出口市场销售的平均生产率。Bernard与Eaton,Jensen和Kortum(2003)也建立了一个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与Melitz(2003)模型所不同的是,BEJK模型采用的是Bertrand竞争而非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主要关注企业的生产率和出口之间的关系。Bernard等模拟了全球范围内贸易壁垒削减5%的情形,研究结果是贸易额上涨了39%,总生产率也由于低生产率企业倒闭和高生产率企业扩张出口而上升。Melitz和Ottaviano(2005)研究了市场规模、生产率和贸易的关系,并指出不同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是由该市场中企业的数量和平均生产率水平内生决定的,市场规模和贸易会影响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异质企业的市场决策。总的生产率水平取决于市场规模和贸易带来的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双重作用,市场的一体化程度越高,生产率水平越高,而利润越低。该模型对于研究区域贸易一体化的影响有一定价值。

  Yeaple(2005)的研究试图解释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的系统性差异,Yeaple将贸易成本与企业的进入、技术选择、是否出口以及雇佣工人的类型等四方面决策联系起来,有效地解释了不断增加的技术溢价的原因。Yeaple(2005)模型与其他模型的创新之处在于企业异质性是贸易成本、技术特征、工人技术异质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对于国际贸易对技术溢价和能观测到的产业层面上的生产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邓翔、路征认为新新贸易理论将企业异质性成功的引入到国际贸易模型中,从微观层面解释了贸易的发生及影响,从而开拓了国际贸易研究的新领域。该论文解释了为什么好的企业做国际贸易,而较次的企业做国内贸易这一现象,该理论认为,自由贸易可以提高产业生产率水平和社会福利,所以在政策上应该促进自由贸易而不是贸易保护。

  2009年4月李春顶、王领以经典的新-新贸易理论模型框架为基础,抛弃了其中企业生产的边际成本不可知且服从随机分布的假设,将企业技术选择文献中关于技术和产品边际生产成本可预知的假定引入,对现有模型进行了一定的扩展和补充,指出不应给予企业出口优惠和补贴,而应创立良好公平的市场环境,让企业自主选择。

  2.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

  Helpman,Meiltz和Yeaple(2004)拓展了Melitz模型,考虑了建立海外分公司的决策,即企业以出口还是FDI的形式进行国际化。Helpman,Melitz和Yeaple的研究表明企业究竟是选择出口还是FDI是由企业根据其生产率预先决定的。从实证检验看,采用离差的方法提高了模型的预测能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企业的全球化战略以及出口成本的变化、或FDI成本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各国各个产业内生产模式的。Helpman,Melitzand Yeaple(2004)对出口和FDI关系研究的贡献与Melitz(2003)对异质企业贸易的贡献一样杰出。引入企业异质性特征后,可以将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区分开来,确定哪些企业从事出口而哪些企业成为跨国公司。企业生产率差异使得企业可以进行自我选择。只有生产率最高的企业才会成为跨国公司,生产率处于中等水平的企业出口,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在国内市场销售。

  2009年李春顶以国际贸易前沿的新)新贸易理论框架为基础,扩展了理论模型,得出生产率高的企业应该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而生产率低的企业应该选择出口贸易的结论。同时,选取我国36个行业的1997)2006年的数据,用三种不同的方法估算和矫正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将理论应用到实际,解析和得出了我国不同行业应有的国际化路径选择。

  2009年5月孙艳琳通过对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比较,从贸易分工基础和国际贸易所得两个方面剖析了新新贸易理论的特点,探讨了新新贸易理论对中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竞争的实践意义,并对新新贸易理论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指出在企业异质性客观存在的条件下,国家要提高开放经济的贸易所得,必须切实扶持好本国大企业,并提供具体扶持的作用变量。

新新贸易理论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

  1.产权不完全契约

  Antras(2003)另辟蹊径,将Grossman-Hart-Moore的企业观点和Helpman-Kmgman的贸易观点结合在一个理论框架下,提出了一个关于企业边界的不完全契约产权模型来分析跨国公司的定位和控制决策。Antras(2003)在文中揭示了两种公司内贸易的类型,在产业面板数据分析中,公司内进口占美国进口总额的比重非常高,而出口产业的资本密集度更高;在国家截面数据分析中,公司内进口占美国进口总额的比重非常高,出口国家的资本)))劳动比例更高。Antras模型界定了跨国公司的边界和生产的国际定位,并能够预测企业内贸易的类型。计量检验表明该模型与数据的质和量的特征相一致。Antras和Helpman(2004)建立的理论框架中,将Melitz(2003)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Antras(2003)企业内生边界模型进行结合,在两个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理论模型。Antras和Helpman的研究表明异质企业选择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选择不同的所有权结构和中间投入品的生产地点。生产率差异较大的产业中主要依赖进口投入品,在总部密集度高的产业中一体化现象更为普遍;一个产业部门的总部密集度越高,就越不会依赖进口获得中间投入品。Antras(2005)建立了一个动态一般均衡李嘉图南北贸易模型解释国际契约的不完全性导致产品周期的出现。产品周期是由于南方国际契约的不完全特性和高技术投入品重要性随着产品的年龄和成熟度下降(产出弹性减小)而产生的。不完全契约减少了产品开发,低技术投入品会转移到南方以便利用南方的低工资优势。这种转移首先会通过FDI的形式在企业的边界内发生,其后一段时间,会通过外包形式在企业边界外发生。一般均衡模型表明南方的不完全契约导致北方的均衡工资高于南方。无论企业采用哪种组织形式,专用性投资都会扭曲,如果中间投入品供货企业比最终产品供货企业更能创造剩余,那么外包的激励就会增大。

  2.契约体制与比较优势

  Grossman&Helpman(2005)分析了契约环境对外包的影响。他们用特定关系投资所占的比重来界定一国的法律环境。给定每一个国家零部件生产商的数量和相对工资水平,一国契约环境的改善提高了在该国外包的相对利润。全球契约投资比重的上升对北方的外包有利,南方法律环境的改善可能提高或降低当地的外包数量,但是提高了来自北方的外包数量。Nunn(2005)分析了契约不完全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他把法律规则作为契约不完全性程度的主要衡量标准,实证分析表明,有更好法律体系的国家,其契约密集型投入(intensiveincontract-dependentinput)高的产业出口更多。即契约体制是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

  3.契约与外包

  Antras和Helpman(2006)将Antras和Helpman(2004)的异质企业国际生产组织模型普遍化,允许存在不同程度的契约摩擦(contractualfrictions),并允许其程度因不同投入品和国家而异。拥有异质性生产率的企业决定是否实行一体化或将中间投入品的生产进行外包,并决定在哪个国家进行。最终产品的生产企业和中间投入品供货企业进行关系专用性投资,只能进行部分契约化,或者以一体化企业形式,或者以市场交易形式。在均衡点,企业的生产率水平不同,选择的所有权结构和供货商地点也不尽相同,契约制度的质量变化对企业组织形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新新贸易理论的理论价值

  以梅里兹模型为核心的新新贸易理论开启了国际贸易研究新领域,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新新贸易理论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补充,尤其是对新贸易理论的补充;新新贸易理论在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上放松了企业同质的假定,从异质企业角度提出了贸易的新观点,从而在方法上取得了突破。

  第二,新新贸易理论确立了新的研究视角。传统贸易理论从国家和产业层面研究贸易的产生及其影响,而新新贸易理论是从企业这个微观层面来研究贸易的基本问题,使得国际贸易理论获得了新的微观基础和新的视角。

  第三,新新贸易理论有可能为其他的经济学科,特别是空间经济学带来新影响。空间经济学的基础来自于国际贸易理论赫尔普曼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通过引入区位因素,从而产生了新经济地理理论,所以,我们可以大胆预计,如果在新新贸易理论引入空间因素,将会产生新新经济地理理论

  当然,尽管新新贸易理论的体系正在逐渐完善,但其较为严格的假设前提仍然导致了解释力的局限性。首先,该理论没有充分考虑产品差异性,产品的差异不仅体现在产品的功用上,还体现在技术含量、功能多样性、质量、档次等方面,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差异化市场细分,将市场分为高端和低端,一些企业的产品主要销往高端市场,而一些企业产品销往低端市场,新新贸易理论还不能解释如技术含量等差异带来的产业内贸易现象。其次,新新贸易理论还有待引入企业异质性的其他内涵,企业异质性不仅体现在生产率、企业规模组织结构等方面,还体现在跨国经营方式(出口、FDI、独资合资等)、企业战略市场定位等方面。第三,没有考虑家庭和企业的动态最优化决策,新新贸易理论的均衡是一般均衡分析法下得到的结果,没有考虑家庭和厂商的动态最优化均衡。

  新新贸易理论从企业的异质性入手说明了贸易的好处,蕴涵着丰富的政策含义:(1)对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来讲,应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分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有利于提高行业生产率水平,充分发挥优胜劣汰效应。因此,无论是作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推动出口导向和对外开放政策都非常重要,将有利于本地的经济发展。(2)新新贸易理论找到了一条提高生产率的新路径,在不提高单个企业生产率水平的情况下,一国仍然可以通过贸易和开放来提高一个产业甚至全国的生产率水平。

  但是,新新贸易理论也表明,自由贸易可能给落后地区带来负面的冲击和影响:(1)市场开放可能对落后地区某些产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例如,一些技术含量高但对地区未来经济发展却颇为关键的产业,可能由于外部高效率企业的进入而衰退,所以在引进外部企业的同时,还应考虑这些企业对本地区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2)自由贸易导致了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利润和市场份额向高生产率企业转移,这可能导致资源过度垄断而造成整体市场效率的损失。(3)如果贸易仅发生在部分地区,这可能会拉大地区内部的差距,固化地区分工。如我国的沿海和内地,由于受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沿海企业更易获得贸易带来的好处,而内地企业则更倾向于满足国内市场,这也是地区差距形成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1.0 1.1 陈绪东.新新国际贸易理论在中国的实施案例.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1月第3卷第1期.
  2. 2.0 2.1 张娜.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9期.
  3. 邓翔路.新新贸易理论的思想脉络及其发展.财经科学,2010年总263期.
阅读数: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