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目录

  • 1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概述
  • 2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
  • 3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特点[4]
  • 4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的比较[4]
  • 5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评价
  • 6 参考文献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概述

  新兴古典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杨小凯等人创立的新的经济学流派。新兴古典经济学放弃了新古典经济学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分的假设,引入了专业化经济交易费用作为核心概念,运用超边际分析的方法,将古典经济学中最有价值的分工思想形式化,并在新的框架中,将现代经济理论进行重新组织,对各种微观和宏观经济现象做出解释。该学派认为,各种经济现象都是劳动分工的内生演进引起的,贸易作为劳动分工的一个侧面,也可以从分工角度进行解释。新兴古典经济学在新的框架下,对传统的贸易理论进行重新思考,并以新框架为依托,对贸易理论的基本问题给出新的解释,创立了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又称内生贸易理论)。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认为无论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都是折衷专业化经济与节省交易费用之间两难冲突的结果。即使所有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都天生相同,没有外生比较优势,只要存在专业化经济,每个人选择不同专业后都会产生内生比较优势。然而,生产专业化与消费多样化之间存在矛盾,只有通过贸易才能解决。而贸易又产生交易费用,当交易费用大于每个人的专业化经济时,贸易不能产生,在多样化需要的强制下,每个人只能回到自给自足状态。贸易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分工经济大于交易费用,这时每个人就可以选择不同的专业,并通过贸易来满足多样化的需要,贸易便产生了。随着交易效率的不断提高,贸易由地区贸易发展为国内贸易,进而国际贸易;如果存在多样化消费的好处,交易效率的改进会导致商品种类数的增加。一个社会的专业化程度、结构多样性、贸易依存度、商品化程度、经济一体化程度、生产集中度等组织结构问题都可以由此说明。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

  新兴古典经济学弥补了新古典经济学框架的重要缺陷,从每个个体既是消费者同时又是生产者的现实出发分析个体的决策过程及其结果。基于个体是消费---生产者的新框架更适合国家层次上对单个国家的分析,新兴古典经济学把对个体之间分工和贸易的分析用于分析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用分工经济和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及其折衷解决的个体专业化决策思路重新考察了国际贸易理论,用分工演进模型对贸易理论的基本问题给出了新的解释,构成了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1.贸易的原因。

  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贸易是个体专业化决策和社会分工所带来的直接结果,贸易的原因是分工和专业化引发和强化的内生优势。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模型假定每个人的人生相同,不存在先天差别,在社会分工中各人后天选择了不同的专业才产生了同种产品的生产率的差别和某一方面的优势,从而形成了贸易的基础。而且,这种优势与社会分工水平互相促进。分工和专业化带来了各人之间在某种产品上的生产率的差别,形成生产成本的优势,而这种差别和优势又会进一步促进和强化分工,从而进一步强化差别和优势。可见,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中的贸易优势是后天获得并且具有自我强化的性质,是一种内生优势。但仅有生产方面的内生优势并不是开展贸易的充分条件,还要同时考虑其相对面——交易效率的高低。新兴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贸易的开展取决于一种综合优势,既要考虑生产上的内生优势或劣势,也要考虑交易效率优势或劣势,要取决于二者的相对关系,即内生的生产率和交易效率的综合比较优势。

  2.贸易的结果。

  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中,分工和贸易同时产生,贸易是专业化生产和多样化消费这一矛盾的解决方式,贸易的结果本质上是分工的结果。分工使个体的自给率降低,每个人生产的产品种类数更少而相互交换的产品种类更多,产品生产的集中程度和个体的贸易依存度提高。贸易品种类的增加意味着市场种类的增加和社会商业化程度的提高,每个人对他人的依赖程度加强。随着分工的深化,个体的生产结构差别越来越大,经济结构则由自给自足时的单一结构趋于多样化。经济由自给自足时的互不往来到局部分工时的市场分割最后发展到完全分工时的市场一体化,市场从无到有,一体化程度逐步提高。所以,分工和贸易的直接结果是提高了个体的贸易依存度、产品生产的集中程度、社会的商业化程度、经济结构的多样化程度和市场的一体化程度。而且,分工减少了每个人必须的学习时间和费用,提高了专业化水平,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使得人力可以用于新的专业产品的生产。在高水平的分工模式中,不同的人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不同的产品而增加不同的专业种类数,因此分工和贸易还促进了产品种类的增加。

  3.国内贸易向国际贸易的发展。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最重要的特点在于该理论能够揭示国内贸易为何和如何发展到国际贸易。新兴古典贸易理论这一解释力源于该理论依托的经济学框架。新兴古典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的不同就在于其前提中摒弃了新古典经济学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分的假设,从消费-生产者个体开始分析,认为一切经济现象都可以用个体权衡专业化经济和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决策进行统一的解释。国内贸易的产生是二者作用的结果,而同样的原因也可以解释国内贸易向国际贸易的延伸。每个消费者同时是生产者,当交易效率很低时,人们自给自足,没有交换和贸易产生。随着交易效率的提高,首先出现一些地方性市场,但尚不需要统一的国内市场。随着交易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各分割的地方性市场逐渐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同样的理由,当交易效率提高,分工进一步深化到可以突破国内市场规模的限制时,国际贸易就产生了。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消费---生产者的假设非常贴切,因此将个体决策过程应用到分析国家的经济行为也同样有解释力。只要国家之间分工的好处超过了国际贸易带来的交易费用,各国就会选择专业化生产并与他国交换,贸易也就由国内贸易发展到了国际贸易阶段。国际贸易之所以在国内贸易之后产生,原因就在于国际贸易较国内贸易有额外的交易费用。

  4.贸易政策内生化。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不但解决了传统贸易理论的基本问题,同时将贸易政策的选择在模型中内生化。新兴古典经济学把交易成本和内生比较优势概念引入李嘉图模型,证明政府的贸易政策体制、分工的均衡网络规模与整个经济的生产力是相互依赖的,均衡的贸易政策和国际分工水平密切相关。分工演进模型表明,随着交易效率的改进,经济结构的一般均衡会不连续地从自给自足跳到部分劳动分工继而跳到完全分工。在部分劳动分工的情形下,交易效率较低的国家分工水平比交易效率高的国家要低,在参与国际分工后,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条件更有利于分工水平更高的国家,这些国家更倾向于采取单边自由贸易政策。而分工水平落后国从贸易中获利甚微,因此,落后国试图通过关税手段来改变贸易品的相对价格以获得较多的贸易好处。随着交易效率的进一步改进,一般均衡会从低水平的分工状态非连续地跳到高水平的分工状态。这时贸易品的相对价格不再由任一国的国内生产条件决定,而由两国的生产条件和消费偏好共同决定。每个国家都可以通过关税手段来争取更多的分工利益,由此可能引发关税战从而使分工的好处全部消耗。在这种情况下,两国都有意愿参加纳什关税谈判,谈判的结果是双边自由贸易。这一分析一方面解释了单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贸易政策的选择问题(即从单方保护转向双边关税谈判到最终参与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的转变),而且能够解释世界范围内在经济发展过渡期贸易政策的二元结构问题(即发达国家追求单方自由贸易,而发展中国家追求单方贸易保护),也揭示了在经济发展的成熟期通过多边关税谈判形成多边自由贸易的局面。基于上面的分析,在政策主张上,新兴古典经济学派认为,一国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通过分工的自发演进来确定贸易模式。政府应该致力于通过谈判实现多边自由贸易,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降低交易费用,以促进劳动分工的扩张和深化,带来更大的生产率收益。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新兴古典超边际分析甚至比边际分析更支持自由贸易政策。”

  5.贸易与经济发展问题。

  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也是传统贸易理论中经常涉猎的问题。与传统结论不同的是,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中,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是遵循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的机制,而是作为分工的不同侧面相伴而生,二者都是分工产生和深化的结果。分工引起了贸易,同时也是分工带来的生产率的增加促进了经济发展。内生比较优势随着分工的演进会带来一国贸易结构和格局的动态变化,并且带来经济持续增长的可能性。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新的研究成果还考察了一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开展国际贸易对一国国内和国家之间二元经济结构收入分配的影响。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特点

  新兴古典经济学派对贸易理论的创新正是始于对贸易理论发展主流评价的重新思考,其中包括对贸易理论的源头和发展线路的考察。

  1.重新定位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原理的相互关系

  传统观点认为,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说明,只有当两国之间在同种商品生产上存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从而仅当绝对优势存在时,两国才有贸易的可能。而李嘉图的理论则将这种条件放宽,认为不必有绝对优势,而只要两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相对生产率的差异,即只要存在比较优势时就有贸易的基础。也就是说,在斯密认为没有贸易可能的条件下,李嘉图证明了存在贸易的基础,因此认定是后者包含了前者,前者是后者的特殊情况。

  新兴古典经济学不同意这种主流观点,认为二者不只是比较方法的差别及由此导致的适用范围大小的不同,而是具有本质上的区别。按照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斯密的理论认为,是分工带来的生产率差异内生出的绝对优势形成了贸易的基础,而李嘉图则认为是先天存在的差异即外生比较优势导致了贸易的产生。绝对优势是一种后天创造的内生优势而比较优势是天然存在的外生优势。这种本质的差别使得贸易理论应该重新思考二者的关系,以确定哪个是特例,哪个是更为一般的情况。一方面,即使按照传统的对“一般情况”和“特例”的评价标准,从适用范围上进行对比,李嘉图理论中贸易的产生要求两国之间天然地存在着差别,即一国在某种商品上存在比较优势,而斯密的理论中则不要求这一条件,即使两国没有事前天然的差别,只要存在专业化报酬递增,通过分工和专业化仍然可以创造出优势,即创造出贸易的基础。这样看来,在李嘉图认为没有贸易可能的情况下,斯密认为可以有。因此也可以说,斯密理论比李嘉图理论的适用范围更广;另一方面,斯密认为,“人们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并不像我们所感觉的那么大”,新兴古典经济学也认为,即使个人之间天生存在着生产率的差异,这种差异也远不如个人之间由于后天的分工演进而产生的生产率的差异来的重要。因此内生比较优势应是较李嘉图理论中的外生比较优势更为重要的贸易产生的原因,斯密的绝对优势是较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

  2.重新归纳贸易理论的发展线路

  基于对斯密绝对优势理论和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重新定位,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贸易理论的发展分为内生优势和外生优势两条线路,其源头一是起源于斯密,一是起源于李嘉图。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奠定了外生比较优势的基础及其在贸易理论中的核心地位。此后的贸易理论中,新古典贸易理论沿袭了李嘉图外生差别的思路,将李嘉图理论中的比较成本的差异引入到生产要素层面,把贸易的成因归结为先天存在的自然禀赋的差异。无论是李嘉图的技术比较优势还是以后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的自然禀赋比较优势,都是以两国之间有先天存在的生产条件的差别为基础的。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产生并占据贸易理论的核心地位之后,斯密的内生优势理论一直被主流的贸易理论所忽视。在新古典贸易理论创立的过程中,俄林曾经注意到了促成内生优势的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意义但也只是将规模经济所导致的贸易作为要素禀赋差异贸易的一种补充而未作重点考察。20世纪70年代,林德贸易模式(林德贸易模式指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超过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的现象。)和产业内贸易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对贸易理论的新思考,发展出了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修正了传统理论关于市场结构的假定,考察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提出了独立于先天因素的规模经济思想,将贸易的原因归为后天分工和专业化的结果。贸易扩大了市场规模,规模经济成为贸易利益的来源。这种贸易动因和利益来源内生化的思想是对斯密内生优势理论的继承和回归,因此可以列在内生优势的发展线路之内。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与斯密的绝对优势之间的区别比我们一直认为的那样大得多。内生比较优势的概念与经济组织问题联系紧密,而外生比较优势概念只与资源配置问题相关。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本质上代表着经济学的不同发展思路。在贸易理论研究中,忽略斯密的分工和内生优势思想,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置于贸易理论的核心是经济研究的重心从经济组织问题转向资源配置问题的一个重要表现。新兴古典经济学正是以新框架为依托,在对贸易理论的发展历史重新考察和深入研究之后,将斯密的分工和内生优势的思想形式化并且放在核心位置,对贸易问题给出新的解释,将经济研究的重心重新从资源配置问题转向经济组织问题。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的比较

  1.与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比较。

  新兴古典经济学是对斯密分工思想的形式化,斯密的思想是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渊源。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对斯密理论的继承体现在:第一,贸易理论是分工理论的一个侧面。斯密在《国富论》中的核心思想是分工,以分工来解释国民财富的源泉。交换和贸易是分工的共生物,交换和贸易促进分工,而分工的利益是交换和贸易利益的源泉。斯密并没有专门独立的贸易理论,他的绝对成本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分工和国际分工学说基础之上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同样是分工和专业化,贸易作为分工的一个侧面来体现,贸易理论是分工理论的一个方面。斯密的分工理论认为,分工受制于市场范围,运输费用是交易费用的一种具体形式。斯密强调决定市场范围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政府政策两个因素。新兴古典经济学遵循了这个传统,使用了交易费用这一现代概念,揭示了市场的范围怎样被经济代理人之间的交易成本所影响,交易费用的存在限制了分工和专业化的程度,并用交易费用和专业化经济的两难冲突解释贸易的产生和发展。同时,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工理论发扬了杨格的思想,用严密的数学模型阐述了分工和市场范围的相互依赖关系,并用知识的积累解释了分工的自发演进。第二,国内交换与国际贸易具有统一基础。在斯密的理论中,无论是国内交换还是国际贸易,直接动因都是交换比自己生产成本更低,也就是为了获得分工和专业化的好处。同样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用个人对专业化经济和交易费用的权衡决策解释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产生,并且揭示了国内贸易发展到国际贸易的动态过程。第三,内生优势理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和斯密绝对优势理论都描述了生而相同的个人之间通过选择专业化而形成生产率的差别,内生出了个体的优势,并且专业化不断强化这种优势。这两种理论都认为,不是生产力的差别导致分工,而是分工带来了生产力的差别,因此二者都是内生优势理论。

  2.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比较。

  在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模型中,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其边际生产率和平均生产率都是不变常数,既没有新古典边际分析中假定的单一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也没有新兴古典经济学中考察的分工导致的规模报酬递增。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之间的分水岭。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是一种外生静态优势,而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是内生动态优势。李嘉图理论中贸易的基础是国家间天然存在的生产率或技术差异,这种差别不依赖于个体配置劳动资源的决策。存在这种外生优势就存在获利的条件。在没有交易费用的前提下,贸易的展开是必然的。李嘉图模型将天然的生产率的差异作为分工的前提条件,重点在于揭示贸易的结构和贸易的结果,而没有分析也无需分析一国是否开展贸易的决策。这种外生静态优势的缺陷在于容易导致贸易结构的静态化,形成比较利益陷阱,而且理论认为各国会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这与现实状况也有较大的出入。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中贸易的基础是一种内生的动态优势,理论不但分析了生产率的差异是贸易的基础,而且用分工和专业化解释了生产率差异产生的原因,分工的演进能够不断创造和增进生产率差异,形成动态优势,克服了李嘉图理论的缺陷。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用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对李嘉图模型进行了重新分析。对于李嘉图模型而言,当存在外生技术差异时,外生技术比较优势可以带来分工经济,是否利用比较优势所带来的分工的好处,要同时考虑交易效率的高低,这种分工经济与贸易带来的交易费用是一对两难冲突,二者折衷的一般均衡结果决定一国是否开展贸易。由此可见,相比较而言,新兴古典贸易理论较李嘉图的贸易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但在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史上,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的价值和意义不容低估。李嘉图理论中最具启发意义的是比较的方法。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沿用了比较优势的概念。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中,贸易的基础即分工带来的内生优势未必一定是绝对优势,也可以是内生比较优势。而且,新兴古典贸易理论还借此创造了交易效率比较优势的概念。

  3.与新古典贸易理论的比较。

  新古典贸易理论是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内建立的标准的贸易理论形式。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兴古典经济学两种框架的不同特点决定了贸易理论在经济学中的不同地位。新古典贸易理论是从新古典经济学的概念和前提出发,利用新古典的边际分析、均衡分析方法考察国际贸易问题,是新古典经济学基本框架外的一个理论分支。而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则是该学派理论框架中的基本问题,即分工问题的一个侧面。就贸易理论的内容而言,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的思想渊源不同,二者分别沿袭两条不同的贸易理论的发展线路,两种理论对贸易基础的认识不同,前面关于斯密理论和李嘉图理论的区别也适用于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2001年,杨小凯、张永生曾撰文批评新古典贸易理论的逻辑矛盾和缺陷,并指出,新古典贸易理论中产品要素密集度在两国相同并且保持不变的假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是容易被推翻的。“用传统的资本密集或劳动密集这类概念来解释贸易的原因和结构等问题就缺乏实用性,这种概念也变得没有意义了。”而这些问题完全可以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中的专业化经济和交易费用的对比来解释。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可以将新古典贸易理论含于解释框架之内。

  4.与新贸易理论的比较。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相比,二者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区别。相同之处在于两种贸易理论模型都是内生优势模型。这两种贸易理论的前提都是个体或国家的先天条件完全相同。二者都假定不存在先天优势而专于分析后天优势。而且,在创造内生比较优势的同时伴随着生产率的提高、贸易依存度的增加和经济增长。尽管都是斯密内生理论的继承,但两种理论依托于不同框架,这就决定了二者仍然存在区别。第一,虽然都是后天获得的比较优势,但是这两种内生优势产生的基础不同。新贸易理论中内生优势的基础是规模经济,而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中是专业化经济。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经济是互不相同的两个概念。在新古典框架中两分的假定之下,专业化经济变得没有意义,而只用规模经济反映分工经济的量的方面。而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用专业化经济代替规模经济概念,认为只有专业化经济才是递增报酬的真正原因,经济增长的促进因素是分工和专业化而不是规模经济。而且,在新兴古典框架中,专业化经济和消费多样性是可以相容的。第二,新贸易理论不能解释国内贸易向国际贸易的演进。新贸易理论基于新古典框架,国内贸易是消费者和生产者两分假定的自然结论。贸易理论只用于解释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二者间没有联系,也就没有国内贸易向国际贸易的演进。而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修订了基本的前提假定,从而将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联系起来,给出了统一的解释,同时,用解释贸易产生的原理解释了国内贸易向国际贸易的演进。

  总体看来,与传统的贸易理论相比,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创新优势体现在:

  第一,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是内生动态比较优势模型。新兴古典贸易模型不仅将贸易原因内生化,还同时考察了分工演变的不同侧面,将产品种类、商业化程度、市场一体化程度、一国卷入贸易的程度、经济结构、收入分配、贸易政策等问题同时在模型中给出解释,把内生性贯彻到底。同时,模型中的内生比较利益会随分工的发展而不断被创造和增进,因此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模型是动态优势模型。

  第二,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是理论和政策统一的模型。传统的贸易理论分为纯理论和政策理论。国际贸易纯理论论证贸易利益的存在,之后再结合政策制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对各国贸易政策选择做出说明。而新兴古典贸易模型则既解释了贸易理论的基本问题,也说明了一国贸易政策的选择和演变。

  第三,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是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统一的模型。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贸易的原因和基础的创造在国内和国际都以相同的方式起作用,理论能够对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给出统一的解释并能解释从国内贸易到国际贸易的演变。因此,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是国内国际统一的“贸易理论”而不只是“国际贸易理论”。

  第四,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是能够整合各种贸易理论的模型。新兴古典贸易理论重新阐释了绝对优势、比较优势等贸易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中的超边际分析方法,引入交易费用,对贸易问题进行重新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将各种贸易理论整合到统一的框架下,与以往的贸易理论相比,其解释力和包容性更强。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也存在缺陷,其最重要的缺陷在于贸易模式不确定。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只能说明个人应贸易那些专业化经济较大、交易条件较好的产品,但是哪个人或哪个国家买卖哪种商品是不确定的。“交易费用的大小决定了是否分工及分工水平的高低,但是不能决定如何分工,不能确定哪一国家生产何种产品的分工方式,交易效率的高低无法确定某个国家出口何种产品、进口何种产品的贸易结构。”这也是以“生而相同”为前提的内生优势理论的一个显著缺陷。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评价

  同新古典经济学相比,新兴古典分析框架有如下特征:

  第一,它扬弃了新古典规模经济的概念,而用专业化经济来表征生产条件;

  第二,它没有纯消费者与企业的绝对分离,而新古典框架则是纯消费者和纯生产者的绝然两分;

  第三,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交易费用对经济组织的拓扑性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对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点评论:

  (1)纠正了新贸易理论认为①经济规模的充分利用要与更大规模的市场相适应,所以人口的增加会带来生产率的上升②根本不存在一个经济学界普遍认同的不完全竞争模型的错误结论,指出①交易效率决定经济和贸易发展②基于分工和专业化建立新的贸易模型可以避开不完全竞争市场。)

  (2)其建立的每个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分析框架,从交易效率的提高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如何从国内贸易而来,从而将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原理统一起来。

  (3)解决了递增规模报酬与竞争市场的相容性问题,认为存在竞争均衡帕累托最优的一致性。

  (4)重新阐释了绝对优势,比较优势等贸易理论的核心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将贸易理论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之下。

参考文献

  1. Wenli Cheng,Jeffrey D.Sachs and Xiaokai Yang. An Infra-marginal Analysis of the Ricardian Model. CID Working Paper,No.13,April 1999
  2. 杨小凯,张永生.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文献综述[J].经济学季刊2001,Vol.1,No.1,P35
  3. Dingsheng Zhang.Inframarginal Analysis of Asymmetric Models with Increasing Returns. Ph.D Dissertation,Wuhan University,China Center for Advanced Economic Studies. 2000
  4. 4.0 4.1 李俊江、侯蕾.新兴古典贸易理论述评
  5. 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 郭大力,王亚南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P15
  6. 张二震.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演变与发展述评[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1
  7. 杨小凯、张永生.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文献综述[J].经济学季刊2001,Vol.1,No.1,PP.19-44
  8. 鞠建东、林毅夫,王勇.要素禀赋、专业化分工、贸易的理论与实证——与杨小凯、张永生商榷[J].经济学季刊2004,Vol.4,No.1,P28
阅读数: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