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业区

新产业区(New Industrial District)

目录

  • 1 什么是新产业区[1]
  • 2 新产业区的基本内涵[2]
  • 3 新产业区在区域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功能[2]
  • 4 新产业区的作用[3]
  • 5 新产业区的分类[3]
  • 6 新产业区的背景[4]
    • 6.1 新产业区的国际讨论背景
    • 6.2 新产业区在我国的研究背景:柔性生产系统
  • 7 参考文献

什么是新产业区

  新产业区是指面向国内、国际市场中小型企业在一定地理区域内集聚而成的,以本地结网和根植性为特征的既竞争又合作的中小型企业的综合体。

新产业区的基本内涵

  新产业区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新产业区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企业快速衍生和成长的载体。新产业区的“新”在一定意义上代表在过去非工业化地区或正在工业化地区新发展的产业区。二是通过促进持续的产业创新活动建立比较优势。产业区的网络中存在许多的网络结点,包括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中介服务组织、政府及公共部门金融机构,需要发展各结点间所形成的关系链条,实现协同创新。如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就是城市创新群落的重要类型。三是合作网络。强调产业区成功的关键是区内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其它行为主体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合作网络,增加产业区的竞争力

新产业区在区域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功能

  第一,新产业区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试验区和领跑区。工业经济活动是新产业区产业聚集的主要领域,它对区域工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新产业区作为承载制造业和其他工业部门的有效空间载体,促使越来越多的生产要素集中于特定的区域,进而在经济质量和总量增长、引入高新技术、发展生态工业、先进管理理念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工业活动高度聚集的新产业区,通常会有相对较高的投入产出比。新产业区内的企业由于享有劳动市场共享、投入共享、技术传播共享和交易成本降低等多种优势,通常能获得递增的收益和较高的创新能力。在市场的引力和来自政府的推力下,新产业区的生产要素配置功能和增加产出功能的效应将会不断强大,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发展显著变化。

  第三,新产业区的发展是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渠道。新产业区的产业聚集效应及产业之间特有的关联效应会吸引更多的厂商聚集,在产业聚集的同时,带动人口的流入和聚集,带动周边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的建立和完善。因此,在加速工业化发展的特定时期,新产业区与城市扩展开辟的新城区常常具有地理空间意义的同位性,在新产业区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着区域城市化水平有效提高的过程。

新产业区的作用

  1.新产业区是产业地域集中的一种新的形式,除了一般的聚集意义外特别强调专业化和小企业集群强调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制度的建设。所以,新产业区可以称为“社会经济综合体”。

  2.新产业区是一个由中小企业组成的地域系统;具有积极的外在性企业间密切合作在创新的基础上竞争;具有相互信赖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积极的自助组织。

新产业区的分类

  (一)理论分类

  第一类是由低内源力、低竞争力企业组成的无政府干预的地方生产系统;

  第二类是由低内源力、低竞争力企业组成的、存在相当政府干预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地方生产系统;

  第三类是由高内源力、高竞争力企业组成的、中小企业密切合作的、无政府干预的、创新力较强的地方生产系统;

  第四类是由高内源力、高竞争力企业组成的、有政府干预的高水平创新能力的地方生产系统。

  (二)产业组成分类

  1.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科技园

  (2)技术城

  (3)高新技术产品加工区

  2.新工业区

  新工业区是新产业区的一种普遍的形式。其内容是不限定区内的企业是否为高新技术企业,而是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体,形成产业的聚集。包括:

  (1)工业园区

  (2)出口加工区

  (3)专业性产业聚集区

  3.现代农业园区

  现代农业园区是新产业区的一种扩展形式,主要是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培育区域的农业主导产业,形成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较一般农业区的技术、资金密集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

新产业区的背景

新产业区的国际讨论背景

  当前,在西方经济地理学等有关学术领域,新产业区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重要概念,成为区域研究的重要前沿课题。大量文献对美国硅谷、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格纳、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等地的新产业区进行了实例研究。在研究中既存在共识,又存在分歧,学术讨论正在向纵深发展。

  在跨世纪的新技术革命时代,生产驱动的标准化大批量产品的刚性生产方式,正在转变为市场驱动的小批量定制产品柔性生产方式,新产业区是世界上以柔性生产方式为主的最发达经济区域的典型象征。西方大量文献表明,它们为技术创新提供了特殊的文化环境。其中,鉴定新产业区与否的重要标志,是区内小企业密集,企业间形成稳定的合作网络(包括正式的合同和非正式的信息交流)以及企业扎根于本地文化的性质。由于新产业区内的稳定而密切的地方联系网络,使这种区域成为“集体企业家”。研究指出,当代发达的世界经济正是由这样一些柔性生产综合体拼合而成的。前几年,关于新产业区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中进行的,讨论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区域创新环境问题,包括本地行为主体间的联系、联系的性质和根植性、公司-供应商-客商的地理接近性,以及学习型区域的文化等。

  1995年1月,国际著名学者、韩国朴杉沃和美国马库森教授联名在《环境与规划A》第 27 期上发表文章,根据韩国发展最快的两个产业区的经验提出,由于发展中国家不存在发达国家的新产业区现象,应当把新产业区的概念一般化,并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新产业区的特点:发展迅速、产业区间劳动力流动以及国际的产业联系等。鉴于这样的分析,他们提出了卫星产业区(Satellite Industrial District)的概念,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新产业区问题。最近,国际刊物《环境与规划A》1998年第31卷第4期上刊载的“北京新技术集聚体分析:它是正在形成的新产业区吗?”一文,使发展中国家之间对新产业区问题的讨论正式展开,引起了国际有关学术界的重视。   

新产业区在我国的研究背景:柔性生产系统

  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内的资金积累方式已经从所谓福特制走向后福特制,具有福特制特点的制造业公司,越来越多地把标准化产品的装配工厂建立在本国边缘地区或第三世界的生产地点。在我国广大地区现存的刚性生产方式,是使用不灵活的机械和固定的生产流水线,利用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和较低技能的工人,大规模地生产标准化的廉价产品,从而获得生产力。在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加速的技术进步和多样化的消费方式所提出的必然要求,是从刚性生产方式逐渐向柔性生产方式转变。柔性生产方式的特点,是小批量生产定制的产品,以灵活地满足市场变化的需求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柔性制造系统(FMS)等新技术的发展,将为和正在为柔性生产方式提供条件。柔性生产方式对组织创新的要求,是灵活的、网络化的组织合作。

参考文献

  1. 栾贵勤,杨凤华.浙江新产业区制度结构分析[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5(2)
  2. 2.0 2.1 李天舒,宋帅官.新产业区产业生态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0(9)
  3. 3.0 3.1 第三讲 区域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区域经济学.重庆工商大学网络精品课程
  4. 王缉慈.简评新产业区的国际学术讨论[J].地理科学进展,1998(3)
阅读数: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