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消费

目录

  • 1 什么是循环消费
  • 2 循环消费的原则[1]
  • 3 循环消费的特点[1]
  • 4 循环消费的发展对策[2]
  • 5 参考文献

什么是循环消费

  循环消费就是按照消费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生态规律和技术规律的客观要求,以消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消费环境的最少污染为核心,以“消费品消费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循环流程为特征,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的的一种物质消费模式。

  循环消费是当代社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人们在生活消费的过程中要最有效地利用消费资源和保护消费环境,凸显出“消费品一消费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的物质消费增长方式,以实现消费资源的最优消耗和循环利用,保证废弃物的最小排放和对环境的最少污染,从而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消费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促进循环经济的运行与发展。

循环消费的原则

  一般地说,发展循环消费应遵循以下原则:

  1.物质消费的适度性原则。即要求人们必须把物质消费需求的规模、水平、结构及其发展,维持在消费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减少和消除过度性、奢侈性和浪费性消费,以保证物质消费增长的可持续性。

  2.消费资源利用的合理化原则。即在消费活动中尽可能地合理配置消费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循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

  3.消费品的再使用原则。即在消费过程中要尽可能多次以及多种方式地使用消费品,并延长消费品的使用周期,以防止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

  4.废弃物的资源化原则。即通过对消费生活中所生产的“废弃物”的再加工处理(再生),使其作为资源,制成新的产品而再次进入市场,以减少垃圾的产生和环境的污染,从而促进人口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使人们在优美适宜的消费环境中生存与发展,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资源化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物进行资源化后再制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如利用废纸生产再生纸,旧酒瓶生产新酒瓶等);二是次级资源化,即将废物用来生产与其性质不同的其他新产品。一般原级资源化在形成产品过程中可减少20% ~90% 的原生材料使用量,是一种最理想的资源化方式,而次级资源化减少的原生物质使用量最多则只有25% 。

  5.消费环境的修复性原则。即要树立修复和改善消费环境的新消费发展观,不断地修复被人类消费活动所破坏的消费环境系统,与自然和谐共处。

循环消费的特点

  循环消费是一种新型的物质消费模式,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物流的循环性

  循环消费要求在物质产品消费活动中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与发展规律,形成一个“消费品一一消费——废弃物一一再生资源一一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追求废弃物的零排放。其特点是消费资源的低投入、消费品的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能消解长期以来消费与环境之间的不和谐状态。

  2.科技的主导性

  循环消费的实现必须以科技进步作为先决条件和主导力量。科技的发展和利用,不仅能提高消费品的消费效果和消费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变废为“宝”,而且能使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并实现资源代换,使一些不可再生资源有新的代替品;同时,还能为治理环境污染,修复和改变满目疮痍的生态环境提供有效途径。

  3.多种效益的增长性

  循环消费的发展要求把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物的传统物质消费增长方式转变为物质的适度消费、产品的合理使用和资源的不断循环利用的新型消费增长方式,在获取等量消费品和谋求消费效果的过程中,向自然界索取的消费资源最小化,向社会提供的效用最大化,向生态环境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化,由此促使了经济效益、消费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增长。

  4.消费的公平性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并为全人类所共有和所共享。因此,发展循环消费,不仅要求所有的消费主体在进行物质消费时,都享有平等开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和自由,并不对他人造成损害,而且要求当代人在进行物质消费时还要以维持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为道德准则,保障后代人平等享用使其持续生存下去的消费资源和生态环境,由此体现了代内和代际的消费公平。

  5.全社会的参与性

  循环消费是人类一种新型的、科学的生活消费方式,是人们将要长期进行的一种社会消费活动。因此,它必须通过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依靠社会公众的广泛理解、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才能变为现实,取得成效。

循环消费的发展对策

  1.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政府作为政策和制度的制订者要为循环消费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通过税收和行政等手段, 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更要依据消费需求消费结构特征及其演化态势, 适时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和社会调控机制, 在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减少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的消费剩余。此外, 在制度层面上一方面可以征收末端税费, 比如垃圾处理费、排污费等以促进消费者减少垃圾排放量, 如果对规范分类投放的垃圾征收较低的费用, 而对混合垃圾征收较高费用, 则有利于修正消费者的行为, 促进分类投放, 降低循环成本。

  2.建立二手市场交易平台

  积极推进各种类型的二手市场交易平台的建立,尤其是网络二手市场, 进一步规范网络交易。二手市场可以说是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规模的必然产物。在国外规范的二手市场里,二手商品必须与一级市场中的商品一样, 提供明码标价、售后服务以及退换保证。但由于中国目前并不健全的市场规范和诚信制度, 二手市场处于一个非常复杂的特殊环境。而伴随着网络的盛行, 以各种拍卖网站为主要类型的网络二手市场开始兴盛, 以实际门市为主的传统二手市场逐渐丧失竞争力。但另一方面, 由于网络交易“虚拟” 的特征, 其风险更加难以规避和防范, 常常成为失范行为的温床, 因而需要建立完善的网络交易服务规范。

  3.发展逆向物流

  企业要明确责任,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负责, 积极发展逆向物流。企业循环经济模式下新的利益增长几乎都来自服务,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一种服务经济。企业一方面要对消费者提供更为广泛深入的专业化服务,降低产品的报废率, 另一方面, 也要采取措施使消费者成为促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因素。

  在循环消费发展的路径中, 第二、三两个路径,都需要企业积极发展逆向物流,使“废弃物” 的循环得以维系。通常所说企业的正向物流系统是指企业从外部的原料采购到企业内部的制造支持、实物配送,满足客户需求等一系列活动,它以产品的完整供应链为基础, 是经营活动中的各种物料按照次序, 按照步骤地向前流动。但是我们发现若企业的物流系统在物品销售给顾客后中止, 那么产品经过配送到达客户手中,就基本脱离了企业的物流系统。产品在使用一段时间完成自己的使命后, 若不采取措施,那么它们连同包装就会无序的流向环境。因而, 建立逆向物流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逆向物流是指“计划、实施和控制原料、半成品库存、制成品和相关信息, 高效和成本经济地从消费点到起点的流动过程,从而达到回收价值和适当处置的目的。” 简单地说, 逆向物流包括最终顾客将不符合其订单要求的产品退回供应商也包括最终顾客持有的废旧物品被回收到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 通过检验分类做报废处理或是进行再分工, 分销到顾客手中。逆向物流能促使企业不断改善质量管理体系, 降低退货造成的资源损失率, 能够更为有效地促进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4.促进回收企业和加工再利用企业的发展

  政府与企业合作, 共同促进回收企业和加工再利用企业的发展。二十多年来,在国家一系列鼓励和优惠政策的支持下, 中国废旧物资回收行业得到较快发展, 已初步形成遍布全国、网络纵横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体系, 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仍面临资源回收率低、企业经营规模小和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政府需要从行政、减税补贴、贷款贴息等方面多管齐下, 多运用市场化手段, 鼓励正规废品回收企业扩大规模。同时, 加快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制订行业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 保证回收企业和加工再利用企业的健康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余颂.试论循环消费(A).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6,6
  2. 易明,杨树旺.循环消费模式及其发展对策研究(A).资源·产业.2005,5
阅读数: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