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额冲销

巨额冲销(Big-bath Charges),亦称利润清洗俗称“洗大澡”

目录

  • 1 什么是巨额冲销
  • 2 巨额冲销的影响因素[1]
  • 3 巨额冲销的制度困境[2]
  • 4 巨额冲销的治理对策[2]
  • 5 参考文献

什么是巨额冲销

  巨额冲销是指通过操纵可操控性应计项目,把以前年度应确认而没有确认的损失或把以后期间有可能发生的损失集中在一个会计期间确认,使利润在不同的会计期间转移,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特别是当上市公司出现连续两年亏损后,公司为避免第三年继续发生亏损而导致被摘牌时,就会广泛采用本办法,从而使某些上市公司当期的净资产收益率大幅度下跌,以后期间却出现反弹

巨额冲销的影响因素

  对巨额冲销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可以说是对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

  1、国外的研究

  西方国家对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以下三方面:

  (1)高级管理人员的更换

  在企业主要高级管理人员发生变动的时期,企业的盈利往往也会产生大幅波动。Leop-old Bemstein(1970)提出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会采取为未来的损失和可能发生的费用提取储备金的行为。Michael L.Moore(1973)在收集1966-1970年间发生了高管层变动的36家美国上市公司数据基础上,运用卡方检验方法,得出了减少当期收入的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与当期高管层变动存在显著相关性的基本结论。再如Linda Elizabeth(1987)通过随机游走模型和选择模型方法研究了两者的相关性,他搜集了1970-1983年间发生了高管层变动的22家美国上市公司数据,并从中发现发生高管层变动的公司有在变更当年采取巨额冲销的趋势。此外,SusanPoureian(1992)提出了高管层变动的两种类型即正常与非正常的变动,并在收集1985-1988年间发生高管层变动的家美国上市公司数据基础上,运用符号等级检验方法,得出了高管层变动与巨额冲销有显著相关的结论。

  (2)公司治理结构

  盈余管理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1996年Deehow、Beasely研究发现,易受到证券交易委员会查处的公司其治理结构往往很薄弱,很少设立审计委员会,通常只设立一个由总经理兼任的内部控制委员会。可见,一个治理结构比较薄弱的公司很有可能积极从事盈余管理。因此,如何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形成抑制盈余管理的有效约束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3)企业的财务困境

  上市公司因经济周期波动市场竞争加剧,或遭遇自然灾害而陷入经营困境时,通常会选择巨额冲销行为。一般认为,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会做出调增盈余的会计选择,但DeAngelo、斯基诺研究的结论是:管理人员的会计选择基本上反映了公司的财务困境,既没有试图粉饰公司业绩,也没有试图避免或推延违约事件和违约成本的发生。巴哥泰勒和迪切夫的研究发现,公司中存在避免报告盈余下降或亏损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主要通过管理经营现金流量营运资金的变动额来达到增加会计盈余的目的。

  2、国内的研究

  如今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管理人员的契约可以简化为政权监管部门与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契约,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巨额冲销的空间更大。我国关于巨额冲销影响因素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公司财务困境

  陆建桥认为,亏损上市公司在出现亏损年份及其前后年份存在巨额冲销行为。他收集了上交所上市的22家亏损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首先,亏损上市公司在首次出现亏损的年份,采用非正常调减盈余的手段,使该年度的应计利润总额、应计利润变动额小于零和上年数。其次,亏损上市公司在首次出现亏损的前一年度,应计利润总额为正,应计利润变动额大于上一年,且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为正值。另外,亏损上市公司在扭亏为盈年度,其应计利润变动额大于零,其应计利润总额、应计利润变动额大于亏损年度。

  (2)公司治理结构

  目前,我国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着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首先,由于国有股权“一股独大”,股东大会形同虚设,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严重。其次。董事会与经理层高度重合,有的企业甚至一人身兼董事长和总经理,造成了二者之间的监控关系失衡。再次,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存在过多的关联交易,便于控股股东操纵上市公司。另外,监事会成员大多来自企业内部,迫于高层的压力,有时无法对经理人的不当行为采取有效措施,监督效果值得怀疑。吴雅辉 (2007)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内部董事比例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外部董事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负相关;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大,则盈余管理程度低。

  (3)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

  巨额冲销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有着一定的联系。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被认为存在巨额冲销现象,注册会计师就不应当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张永奎、刘峰(2008)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上市公司盈余操纵越厉害,越有可能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但李东平、黄德华、王振林研究发现:注册会计师在出现关系到上市公司切身利益的事项时,面对比较突出的盈余管理问题,仍然倾向于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之外的审计报告。

巨额冲销的制度困境

  1.会计技术本身的缺陷,导致会计利润清洗。

  会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对会计利润清洗有重大影响。一方面,利用会计估计的不确定性进行会计利润清洗。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会计估计受到资产质量经济环境等很多因素影响,但最主要的还是会计人员的职业谨慎性和以往的经验,因此会计人员的判断力尤为重要。正因为会计估计受多种因素影响,出现会计利润清洗也就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利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进行会计利润清洗。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用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造成了有的企业利用其进行会计利润清洗。进行会计利润清洗的最常用会计技术方法是计提资产减值秘密准备或过度预计或有负债。典型例子如ST轻骑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对三笔金额高达42亿元的应收款全额计提坏账。

  2.上市公司退市政策的不完善,是会计利润清洗根本原因。

  建立和完善退市机制是我国证券市场规范发展的迫切要求。2001年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同年11月,对《实施办法》进行了修订,发布了《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对上市公司暂停上市终止上市的条件、程序和信息披露做了规定。但都强调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即暂停上市;暂停上市后的第一个半年度财务报告不能实现盈利即终止上市,而没有财务指标质量等方面的相关规定。《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第五条规定“公司出现最近三年连续亏损的情形,证券交易所应自公司公布年度报告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做出暂停其股票上市的决定。”同时,我国《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也对退市政策做出了具体规定,其中:《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七条第四款规定“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因此“会计利润三年连续亏损”是决定上市公司退市的关键因素。有些上市公司进行会计利润清洗,先巨亏后扭亏,避免三年连续亏损。典型做法是将坏账、积压的存货、长期投资损失、闲置的固定资产、待处理资产盘亏等一系列不良资产虚拟资产一次性处理为损失,不惜形成巨亏,以求来年扭亏,这些报出巨亏公司大都进行了会计利润清洗,为下年扭亏留下空间。一年亏的避免ST,ST避免暂停上市,暂停上市避免退市。如科龙电器 2001年度因大量计提投资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导致亏损15.55亿元,并因其连续两年亏损,公司股票被特别处理。而2002年第一季度公司迅速扭亏,实现净利润1078万元。2002年科龙电器全年实现利润9000多万元,每股收益0.10元,这意味着科龙电器摘帽只是时间问题。

  3.利益驱动的负面影响是会计利润清洗的重要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利益主体多元化趋势,而多元化的利益主体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是利益驱动所致的。地方政府要“政绩”与企业管理当局要“业绩”对会计利润清洗影响最大。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对国有企业管理者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激励机制,经营的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起来,一旦经营不善,造成亏损,为了自身利益,只好让会计做假账。这样使许多企业形成潜亏,地方政府当官的和企业当头的一旦调离或涉嫌经济问题被查处等,新上任的企业领导为了自己利益大都会采用会计利润清洗的方法,将前任领导形成的潜亏或挂账一次性处理,使企业形成巨亏,以便自己上任经营时迅速扭亏,由于同样的原因,新领导再次陷入了轻装上阵到潜亏再到巨亏的怪圈。

巨额冲销的治理对策

  1.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职业判断力,是防范会计利润清洗的基础。

  不断加强会计人员在职培训和后续教育,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精通会计、税法审计、法律、外语、计算机等相关知识。使其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力和良好的商业判断能力,能处理复杂的事务和进行精确地计算,成为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熟练岗位操作技能的复合性人才。会计人员应正确认识公司业绩真实的重要性,在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使自己具有高质量的职业判断能力,准确把握职业判断的实质,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力求客观公正,恰当地选择和运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其变更,而不应当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其变更作为会计利润清洗的手段,这将有利于保证了会计利润的真实性。

  2.不断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防范会计利润清洗的技术保证。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应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必要修订,加紧具体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出台步伐,尽早形成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进行严格规范,应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尽量减少对同类或相似业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增加其透明度。企业财务人员应深入理解现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认真贯彻落实《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规范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和预计或有负债。对于资产减值准备冲回的,应特别披露其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以提高披露信息的有用性。亏损公司应明确披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亏损的影响,扭亏公司应明确指出冲回资产减值准备是否是其扭亏为盈的重要原因。同时,负责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异常变化给予特别关注,对涉嫌计提秘密准备应采用追溯调整法。鉴于资产减值和预计或有负债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在会计计量方面存在着很大随意性,根据我国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现状,应尽快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增强其可操作性和披露充分性。

  3.进一步完善退市制度,是防范会计利润清洗的根本出路。

  对企业业绩的考核评价不仅要重视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结果,而且要重视企业利润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性评价指标和相关的非财务性评价指标。对于企业退市制度要从多个角度不断完善,不能将连续三年亏损作为退市的生死线,应综合考虑亏损年限、亏损金额、现金流量会计操纵、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企业的发展前景等多种因素。由政府部门、中介机构、会计理论界与会计工作者共同参与,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设计出一个合理的退市政策,综合评价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对进行会计利润清洗发生巨额亏损,导致净资产为负值的上市公司应立即暂停上市,在规定期限内不能恢复到正值应终止上市。对暂停上市后的第一个半年度财务报告实现盈利并且必须具有持续经营能力才可恢复上市,而不是暂停上市后的第一个半年度财务报告实现盈利就可以恢复上市,让失去持续经营能力的上市公司退出市场,实现优胜劣汰,发挥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

  4.强化公司治理,合理进行利益分配,是防范会计利润清洗的体制保证。

  近年来,现代公司治理问题已越来越多地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热点,并成为一个世界性研究和实践的课题。法人治理的核心是在法律、法规和惯例的框架下,以保护股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前提的一套公司权利安排、责任分工和激励-约束机制。在公司治理中应从多方面入手,如产权制度改革、培养经理人市场、对经营者实行更有效的激励方式(如年薪制、股权奖励等)、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等,减轻内部人控制带来的问题。建立一套健全的公司法人治理系统,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建立起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三者之间的权利制衡关系。理顺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等与公司有利益关系的各方面的权责关系,消除利益驱动的负面影响,进行合理的利益分配,保证各方参与者的利益得到维护,从而防止会计利润清洗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婷婷.分析巨额冲销文献综述
  2. 2.0 2.1 孙长峰.会计利润清洗的制度困境及出路
阅读数: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