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山地经济是以山地为载体的包含山地资源生产与加工和销售的独立的综合经济体系,它不同于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但又包含了二者,因此它是独立的经济部门。它的范畴包括:林业、药业、畜牧业(家禽、禽类、野生动物)、采掘业、水电、山地农业、山地渔业等生产部门;此外,还包括农、林、牧产品及药用植物加工业其他非农产业。
山地,在我过去是贫困、落后、条件艰苦的代名词,全国18个贫困地区,有10个分布在山区。山区一直处于弱势,经济发展缓慢,相对其他产业有呈萎缩状态,例如以山地收入最高的林业为例:林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值,50年代为6%~7%,70年代降至2%~3%,现在还不到1%。可见木头经济分量越来越轻。再如药材生产,近年也有下降之势,以盛产药材的贵州省为例,天麻、杜仲、半夏、芍药等10余种药材产量逐年下降。山地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有:(1)区位弱势所形成的历史原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技术经济落后,形成地区差异的客观因素;人们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经济定位不准确则是其主观因素,二者之间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所形成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例如,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山区,仍以粮食生产为主,甚至还在刀耕火种,本身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优势不能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守着金山叫穷。而另一方面,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及未来的发展,不仅浪费资源,也带来了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上述两种思路,不仅直接影响到山区本身面貌的改变,也影响了全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2)多重制约因素影响了山地经济的发展。较差的自然条件,如高寒气候、坡度大、土层浅薄等因素;经济政策向山区倾斜不够,尚无一套有利于山区经济发展的完整的配套政策。(3)资源资本的转化率极低,影响了区域经济增长,山区物产基本以原材料或初加工出售,缺乏深加工业,附加产值低。目前,山地经济发展已逐步由资源导向型向结构导向、市场导向、科学技术导向型转化,由自然发展向人工调控转化,由资源开发向资源产业化转化,由单纯的经济效益向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同时注重转化。并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综上所述,我国山地经济发展尚处于弱势,但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未来一定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来源。
我国拥有多种类型的、自然条件优良的山地,区内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土地资源看,有43%的耕地分布在山区,有大量可供造林用地,其中约有1亿hm2山地可种植果林;2亿hm2草地资源待开发。我国山地集中了全国98%和大部分矿产资源,其中2/3的水能资源尚未开发利用。全国山地有84%的木材蓄积面,700多种可利用植物资源,近2000种动物资源中,大部分在山地。在农业资源中,山地盛产粮食、油料作物、果品、林副产品、土特产等。在上述农业资源和生物资源中,大部分尚待开发,即使已开发的其效率很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入世后的新形势,山地开发将是绿色食品、山珍补品的主要来源,具有无可估量的广阔前景。
山地资源不但品种丰富,而且价值较高,一般山地产品较一般农产品价格高出数倍至数十倍,现将部分产品与山地产品每kg市价于表1示之:
从表1可知,同类普通农产品较山地产品价格高出2~6倍,还不包括特别名贵的山参、竹丝、猴头姑等山地珍品,如果对山地实施综合开发,加强中药材的培植与加工,野生动、植物的种养,其经济收入是无法估量的。例如据文献资料,仅云南一省单纯对野生动物一项稍加合理利用,便可增值20亿元/年。如果通过对野生动物人工养殖,还可成倍增值。又如河北迁西县仅种值板栗一项年收入达8800万元。中药材采集、生产与加工,也是山地重要收入,云、贵、川等省中药材年收入就达100亿元以上,仅贵州一省1998年中药加工业就可获利13亿元。四川藏族区,山地牧业人均增收达390元。又如湖南怀化地区,推行山地规模经营后,1996年农业从山地获取纯收入人均达654元。林业产业,在GNP中比值虽然下降,但绝对值却每年以16%的速度递增,2000年,林业总产值达3400亿元,是1997年1577亿元的1倍多。山地旅游业,是愈来愈兴旺的新兴产业,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美好的前景,例如张家界仅1996年经济收入达3875万元。以上说明我国山地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由于以下原因,山地产品将具有较大优势,(1)第五绿色革命、生态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绿色食品的兴起,因而受污染极少或不受污染的山地产品,格外受到重视,要完全消除农药化肥、重金属及其他化工产品对农田污染,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山地产品将保持绿色产品的自然优势,例如南山奶粉在湖南市场占有率逐年升高,因其是山地产品便是重要原因之一。(2)山地产品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山地特产不可替代产品较多,这是由于山地这一特殊的生态环境所决定。例如,野生动物,名贵、道地的中药材,以及一些名贵的农林产品。(3)传统、习惯性的对山地产品的青睐,而提高了山地产品的价值,如表1所列正说明了这一问题。(4)山地畜牧业,野生动物培育,将是我国动物性食品的重要来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结构的变化,将对畜产品需求量大增,目前我国人均消费与世界相差甚大,例如被誉为最完善食品牛奶消量,据1998年统计人均消费6kg/年,仅及世界人均销量的1/15。山地牧场的开发,我国尚处于初始阶段,野生动物的培养,也只是试验与规划阶段,因此无论从生产条件,还是需求预测,发展山地畜牧业,都将有广阔前景。(4)消费者心理、消费欲望也不断向山地产品倾斜。山地产品销售品种与数量在不断增加,例如长沙市每年投放市场的山地产品多达100种以上。云南省每年投放市场的野生动物,仅山鸡一项就近100万只以上。此外做为三大饮料之一的茶叶,只要改进加工工艺及包装是完全可能占有世界市场竞争优势的。
我国农村剩余劳力,仍在1.4亿以上,发展山地经济是农村剩余劳力有效转移移途经,也是发展山地经济的重要保证,在条件允许时,不超过山地承戴能力,建立山地聚居区,人口由平原向山地迁徙,结合土地规划,迁村并点进行,节约资金。由不适合人类聚居的贫困山区,如桂西南、黔东、湘西的一些喀斯特山地;重大工程的移民,建立山区聚居区,以保证山地开发对劳力的需要。在我国已有许多取得成功的山地村镇。行政中心有井岗山、湘西腊尔山(乡政府),资源开发中心,如湖南城步南山,奶制品生产联合企业。采掘业,如湘东钨矿、湘西汞矿等。
发展山地经济,提高山地经济在GNP中的比例,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战略决策。
山地资源综合开发可是一项多种经营,复杂的系统工程,项目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科学合理调配,可以形成良性互动的山地生产生态系统,也是富民之路。湖南怀化实施山地综合开发,获取了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效益;森林覆盖率由1986年47.3%提高到1993年的57%,山地产品品种增加七倍,资产总值达50.8亿,人均收入1270元,财政收入由1986年的1912万元到1993年的14150万元,农民纯收入增加50%,1986~1993年均增长654元,目前农民总收入有30%来自山地。平均每年有14万劳力转入到山地资源开发。又如河北迁西县,实施“围山转综合开发”,每年从山地获取88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36.8%,人均纯收入达3136元。
(1)山地林业综合开发,全面提高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党中央把建设秀美山川列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大战略任务,林业建设将在21世纪中国建设者获得迅速发展,不再是单纯的木头经济,而是以木材及木材加工、林业化工产品、药材、茶叶、果林、森林旅游业等生产与加工的多种经营。不但在优化生态环境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也将主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全国已建立574处森林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与3000多处各类森林公园。“十五”期间我国山地林业经济发展应注意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对林业资源实施双重产权制,即林地森林资源国有化与家庭承包责任制两者并存。对林地与森林资源不严格管理,就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不利于实施林业生产规模经营。忽视了实施稳定的家庭承包制,不能充分调动林业生产的积极性。因此实施灵活的林业经营方式,将分散小片林地、荒山、疏林地由家庭承包,30至50年不变,保持较长的承包期,克服山地经营中的短期行为,有利于林业经济的发展;二是林业生产必须狠抓综合经营与生态环境效益同步进行。综合经营,既增加了经济效益,又优化了林地生态环境;同时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力有效转移。据中国林业科学院90年代中期在“中国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每年森林的经济价值达17414.51亿元,环境资源部分价值为75218亿元。综合产出价值为95000亿元。因此,综合开发山地的重要性便由此可知。
(2)野生动物开发抚育工程,实施野生动物培育产业化经营。对野生动物培育工程实行产业化经营,是山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实施有计划的抚育放养,有计划的捕猎,不但创造了经济价值,也是对动物实施最有效的保护措施,达到利用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的目的。由于对野生动物缺乏规范管理,每年只有捕杀没有放养,造成资源量逐年下降。以云南省为例,每年被捕杀的野生动物在30~50万头,实施野生动物人工繁殖、放养、捕猎、加工、营销一体化,则每年创产值可达20亿元,并有效地保护了野生动物。
(3)山区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是山地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产业。由于中药材不断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扩大中药材生产规模,提高中药材科技含量,多创中成药名牌,实施中药产业化,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完善优化中药销售国内市场,垄断国际中药市场,这不但是山地经济发展重要产业之一,也是我国国民经济总量的重要来源和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
(4)大力发展牧业,提高山地牧业生产水平。从山地牧场资源现状与国内外市场需求,山地牧业的发展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多种方式开发山地牧场,以扩大山地牧场的规模。目前我国山地牧场开发,尚处于初始阶段,要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加速山地牧业的发展,应根据草场资源采用多种方式,如家庭、集体、国有牧场相结合,既便于牧业的发展,也防止超出草场承载能力,而造成过量开发;二是调整牧业结构,目前利用山地牧业结构种群单一,与山地牧场繁多的牧草特征不相适应。要根据牧草特点,养殖一种或多种家畜。三是进行科学养殖,提高畜产品质量。目前山地以家庭放牧为主,多是自由放牧或传统的牧放方法,科技含量较低,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5)加强经济林及林地经济作物的培植,提高山地单位面积产值。提高经济林在林业用地面积的比例,及对林地经济作物的培植,将会大幅度提高林地单产值,据计算,经济林产值要高出用材林3~8倍,高出薪材林10~15倍。如果在林地再种植蘑菇,菌类等,则更加增加林地产值。在增加林地经济林比例时,应注意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发展经济林要不影响生态环境的改善。因为经济林是水分涵养、水土保持较差的林种,在坡地种植还需采取一定措施,例如河北邢台及迁西在修建梯田及“围山转”工程的基础上,发展板栗林。山西昕水在黄土区综合治理时发展苹果园。二是在市场导向的基本原则作用下,还要服从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导,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优势。三是在发展经济林必须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地形、土壤、原有植被等因素,如地形过陡(大于30°)、土层薄,原有森林植被好则不宜再发展经济林。因此发展经济林要考虑综合效益,是非常重要的。
利用山地垂直分带的自然条件,建立不同的生产模式,是实施山地大农业现代化与山地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根据山地自然环境生产条件,建立四种生产模式与四种专业化基地。
(1)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模式。在海拔800m左右,生长良好牧草与灌丛、杂生药材的地区,可建立牧场、药材生产基地和畜牧业基地。
(2)用材林、经济林、药用植物生产模式。海拔500m~1000m低山区,最适合林木生长,但目前多处于无计划生产与砍伐,林业种植结构也不合理,缺乏有计划培育经济林及药用植物。宜迁移新居民,有计划生产加工林产品,形成不同规模林产品基地。
(3)经济作物、果林综合生产模式。海拔600m以下的丘岗地带,是喜温、喜湿果木及经济作物生长区,在一些山丘、岗地、村庄空间地种植林、栗、桃、李、梅、杏等水果,在一些旱土种植茶、油桐、蚕桑、烟草、苎麻、蔬菜等经济作物,是区内重要经济作物区,在空间地,可实行家庭牧放。
(4)专业化生产基地生产模式。在条件较好地段,建立各种专业化生产基地,形成山地工业体系,包括农产品加工业、非农产业、水电业以及采掘业。通过上述各种生产模式的建立,全面推动山地经济的发展。但是山地生态环境是十分脆弱的,因此在发展山地经济的同时首先要考虑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